环境评价课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707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评价课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环境评价课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环境评价课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环境评价课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环境评价课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评价课设.docx

《环境评价课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评价课设.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评价课设.docx

环境评价课设

目录

1总论1

1.1项目由来1

1.2编制依据1

1.2.1国家法律、法规1

1.2.2地方法律法规及环保规划2

1.2.3技术标准2

1.3评价目的和原则3

1.3.1评价目的3

1.3.2评价原则3

1.4评价标准4

1.4.1环境质量标准4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5

1.5评价因子、级别与范围7

1.5.1评价因子7

1.5.2评价级别7

1.5.3评价范围7

1.6评价重点7

1.7环境保护目标7

2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概况8

2.1基本资料8

2.1.1名称8

2.1.2地址8

2.1.3性质8

2.2背景资料8

2.3环境影响因素分析9

3环境现状调查10

3.1自然环境现状10

3.1.1地理方位10

3.1.2地形地貌10

3.1.3自然地质11

3.1.4自然资源11

3.1.5气候特征11

3.1.6风向、风速与风场12

3.1.7气温13

3.2社会环境现状13

3.2.1武汉市概况13

3.2.2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现状14

3.3武汉市环境质量现状15

3.3.1大气质量现状15

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18

4.1TSP的监测18

4.1.1采样点布设18

4.1.2采样频率与采样时间19

4.1.3监测方法与步骤20

4.1.4注意事项21

4.1.5TSP监测数据记录22

4.2流动污染源的调查与监测23

4.2.1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23

4.2.2监测数据记录23

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结果与评价24

5.1监测数据处理24

5.1.1TSP数据的处理24

5.1.2车流量数据处理27

5.1.3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监测27

5.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分析28

5.2.1TSP浓度随污染源的变化28

5.2.2TSP浓度随气温的变化28

5.2.3TSP浓度随风速的变化28

6大气污染评价结论29

6.1大气污染源评价结论29

6.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9

参考文献31

致谢32

1总论

1.1项目由来

为了加深对《环境影响评价》这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步骤流程,以及提高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知识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对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课程设计。

同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中对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调查和了解,加深对开发区环境建设管理政策的认识,并为之提供一定的参数依据。

接到了对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的任务后,我们对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进行了多次资料研究、现场考察和社会问卷调查,在结合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制定出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重点。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监测、评价和分析,并根据武汉市的相关环境政策,预测未来一定时段内的环境质量。

此外,鉴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殊性,其主要环境危害来自交通,故此次课程设计对开发区及其周围区域的噪声污染环境要素及相关问题也作了简要说明。

考虑到社会效益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对该区域的居民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

在此基础上,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依据,完成了对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本报告利用已有的大气环境监测资料作为基本的评价依据,结合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调查监测数据,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相关法规和书目的指导下,评价和分析武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质量作出预测,最终提出关于开发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相关建议,以使环境管理措施和保护对策更具针对性,符合十二五规划中的要求,取得武汉市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局面。

1.2编制依据

1.2.1国家法律、法规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8日颁布,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8日颁布,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6)《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国发〔2007〕37号,2007年11月);

(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2000年11月);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1月1日)。

1.2.2地方法律法规及环保规划

(1)《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第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1994年12月2日);

(2)《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的通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武政办[2006]178号,2006年10月1日印发);

(3)《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城市区域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的通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203号);

(4)《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武汉市人民政府(2006)41号);

(5)《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改善中心城区大气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06年03月12日);

(6)《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摘要)》(武汉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局);

(7)《武汉市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办法》(武汉市人民政府2006年4月26日通过,自2006年7月8日起施行)。

1.2.3技术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

1.3评价目的和原则

1.3.1评价目的

针对武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围区域的实际特点,确定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主要目的为:

(1)通过对开发区及周围环境的调查、监测及分析,了解该区域周围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质量动态趋势。

(2)找出存在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采用相关技术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并对其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进行研讨,以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在分析环境质量动态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武汉市东湖区的环境规划,预测未来的可能的环境状态,对可能出现的污染和恶化现象,提前做出思想上的警戒准备,提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

(4)分析开发区的大气环境与周边区域的大气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和程度,从而为环境保护部门、利益相关部门及可能的项目建设单位等提供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参考依据。

(5)通过社会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增强与公众的合作,以促进公众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内容,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参与深度,将公众关于校区环境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最终的环境评价中去,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6)通过调查、评价和分析,加深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认识、理解及初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工程的一般流程,熟悉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

1.3.2评价原则

本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本次评价相关资料的收集应当全面、充分,现状调查和类比调查分析应该具有代表性;

(2)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要尽量准确;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要合理、数据有一定的可信度;

(4)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相一致,提出的环境管理计划要切实可行。

1.4评价标准

1.4.1环境质量标准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根据对空气质量的不同要求,将环境空气质量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

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

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表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摘自GB3095-1996)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mg/m3标准状态)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SO2

年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1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总悬浮颗粒物TSP

年平均

0.08

0.20

0.30

日平均

0.12

0.30

0.50

一氧化碳

CO

日平均

4.00

4.00

6.00

一小时平均

10.00

10.00

20.00

二氧化氮NO2

年平均

0.04

0.08

0.08

日平均

0.08

0.12

0.12

1小时平均

0.12

0.24

0.24

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为三类功能区:

一类区,主要适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城镇规划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主要适用于特定工业区。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1]。

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17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的通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为环境空气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下表1-1)。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汽车污染物排放废气

我国2004年后,全面实施相当于欧2标准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Ⅱ)》(GB18352.2-2001)国2排放标准;2007年7月1日后,我国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352.3-2005),此标准相当于欧3标准,详见表1-2;

表1-2欧3(EURO3)排放标准中NOx、CO、THC的单车排放系数表

车型

主要污染物(MG/辆•M)

CO

NOX+THC(NO2)

柴油车

小型车

0.64

0.56

中型车

0.80

0.72

大型车

0.95

0.86

汽油车

小型车

2.30

0.35

中型车

4.17

0.43

大型车

5.22

0.50

(2)有组织排放废气

有组织排放废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

其排放标准限值见下表1-3。

表1-3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N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排气筒高度m

二级

NOx

240

15

0.77

50

12

60

16

HC

120

15

10

50

156

60

225

(3)餐饮油烟废气排放

餐饮油烟废气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标准中规定“饮食业单位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详见下表1-4。

表1-4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

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基准灶头数

≥1,<3

≥3,<6

≥6

最高允许

排放浓度(mg/m3)

2.0

净化设施

最低去除效率(%)

60

75

85

在标准中还规定“排放油烟的饮食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证操作期间按要求运行。

油烟无组织排放视同超标。

(4)锅炉废气排放

锅炉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

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控制指标见下表1-5。

表1-5锅炉烟气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

锅炉类别

污染物

排放浓度(mg/m3)

I时段

II时段

燃煤锅炉

烟尘

250

200

SO2

1200

900

NOX

/

/

燃油锅炉

(轻柴油、煤油)

烟尘

100

100

SO2

700

500

NOX

/

400

燃气锅炉

烟尘

50

50

SO2

100

100

NOX

/

400

注:

新建锅炉执行Ⅱ时段标准,林格曼黑度小于一级。

1.5评价因子、级别与范围

1.5.1评价因子

大气环境评价因子:

TSP(总悬浮颗粒物);汽车废气(CO、NOx、HC)。

1.5.2评价级别

(1)大气环境

本次大气环境评价以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评价为主,且其影响范围较小,而武汉市东湖技术开发区区域属微丘平原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的关于大气评价等级的划分方法,确定本次大气环境评价的工作等级为三级。

1.5.3评价范围

本次监测的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与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相邻,东起武汉中环线,西至民院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0平方公里,由关东工业园、关南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华中软件园、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和托管的“九村一委”组成。

经实地调查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交通车辆排放的废气,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确定本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范围为:

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联系最为紧密,影响最深的珞瑜路。

1.6评价重点

废气:

交通车辆的汽车废气。

1.7环境保护目标

主要保护目标为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并通过一定的环境辐射作用,影响周围的环境,改善环境质量,让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真正成为一个适合人们娱乐生活的优质场所。

2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概况

2.1基本资料

2.1.1名称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2.1.2地址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2.1.3性质

性质:

经济开发区。

2.2背景资料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与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相邻,东起武汉中环线,西至民院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0平方公里,由关东工业园、关南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华中软件园、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和托管的“九村一委”组成。

北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群是其科技与产业依托的重要基础。

东部及南部开阔的农村用地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紧邻中心城区,依山傍水,风光秀丽。

区内地势北高南低,湖泊密布,山峦起伏,三湖(东湖、南湖、汤逊湖)、六山(珞珈山、南望山、伏虎山、喻家山、马鞍山、九峰山),再加上外围的东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九峰森林公园、汤逊湖旅游度假区,绿化和水面多达200平方公里。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气候宜人。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1公里,距离华中地区水陆联运中心武汉港20公里,距离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离汉口火车站28公里。

到2000年底,区内有珞喻路、雄楚大街、关山一路、关山二路、民院路等主干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系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25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4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

到200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85,914名从业人员中,中专学历占19%,大专学历占22%,大学学历占21%,博士、硕士占4.5%;平均每平方公里科技人员达到5,000人。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80人,占在册职工的5.8%,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达12,966人,占在册职工的17%。

1996年后,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在册职工中已占到2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

1988年,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2010年,国务院同意支持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中国光谷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

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各具特色,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12%;光电器件、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40%,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东湖高新区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2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财政收入60亿元。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光谷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2.3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武汉市发展步伐的迅猛加快,武昌区的发展也被迅猛带动起来,逐渐形成几个人流量大的区域,其中主要有:

街道口至广埠屯一带的电子科技产品地带,以光谷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地带,而到达这两个区域的主干道涉及到珞喻路、雄楚大道,而开发区西边紧挨的珞瑜路则起着联通这两个主干道的作用。

由此可见,拥堵繁忙的交通,无疑给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并且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交通尾气。

此外,武汉近几年一直在修建地铁,其过程中造成的交通拥堵、建筑噪声、以及扬尘都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地铁二号线的街道口站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距离很近,对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居民是工人及其亲属、居民、及商户,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是主要的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是主要的废水来源,此外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设有电子技术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废水构成了污水来源的一部分。

3环境现状调查

3.1自然环境现状

3.1.1地理方位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

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内,与京、津、沪、穗(广州)、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3.1.2地形地貌

武汉市国土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963.6km2,郊区面积736.51km2,市辖县面积3740km2,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

武汉属江汉平原,市区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地区在海拨50米以下,海拔200米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地势中间低平,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3.1.3自然地质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地质属新生界第四纪上部为全新统冲积层,由棕黄和棕色亚砂土、亚粘土等组成,下层为上更新统冲湖积层,由棕黄色含铁锰质结核粘土和青灰色淤泥质粘土、浅灰色淤泥质亚砂土及砂、砂砾石组成,地耐力为100至120kpa。

3.1.4自然资源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二是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

全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市现已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

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

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砖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其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

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3.1.5气候特征

武汉市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地质条件,是形成武汉市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武汉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的支配,四季变化明显,其气候特点是:

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显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寒。

该地区雨量充沛,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02.3mm,每年汛期6~9月,24小时最大实测降雨量152.4mm(1970年6月6日)。

市多年平均气温16.2℃,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6℃,极端最低气温-17.2℃(1955年1月6日),极端最高气温38.7℃(1971年7月26日),最大积雪深度31cm(1954年12月31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多年平均风速2.5m/s,非汛期最大风速24m/s(N.NE.NW),汛期最大风速24m/s(NW),主导风为东南风。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区域季风湿润气候显著,四季分明:

春季阴晴不定,夏季显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寒。

雨量充沛,平均相对湿度79%。

3.1.6风向、风速与风场

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