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docx
《五年级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
五年级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
坊安李家小学
2011-9-1
关注“八类”学生导师辅导计划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制定导师辅导计划如下:
1.定期家访、调查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情况,全面掌握班级学生中八类需特别关注的学生,即:
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
在开学后一周内确定八类学生名单。
2.定期与八类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
并根据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记录。
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
3.根据八类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了"八类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导师的不同的帮扶措施。
1)家庭贫困学生: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注和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励志苦学的理想,并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
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研讨对策。
2)学习优秀学生导师:
指导学生学习定位,确立学习、特长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及时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3)学习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导师:
在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的学科知识发展。
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研讨对策。
4)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导师:
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给予学生心灵的温暖和关注,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
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其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共同研讨教育对策。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力争使八类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促使他们得以和谐和谐发展。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
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⑷实物投影仪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
它有什么特点?
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
2、师:
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
课题是--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
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
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
(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
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
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
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
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
(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
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
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
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
(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
依次是哪些人?
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
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拓展迁移
1、师: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
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
(投影仪出示)
小小交流会
要求:
⑴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
⑵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⑶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就更好。
程序:
⑴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⑵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⑶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2位)
2、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3、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
他说:
我的箴言始终是:
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
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
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
1、师:
学习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那就是――(生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
实现理想
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
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
3、出示课文原句: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⑴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①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②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4、师:
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
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
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
5、师:
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
6、引导学生质疑:
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题
1、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课外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
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
出示: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
生读这一句,谈感受。
(板书:
省钱买书读)
师引导:
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这就是勤奋好学的王冕!
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句。
4、总结:
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
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
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
三、学习王冕画荷花,体会勤奋好学的精神。
过渡:
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
1自由地读第五六自然段。
用“波浪线”划出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2、交流
出示: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1)他懂得了哪些道理呢?
(做人要自信,要积极:
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呢?
有了本事就能更好地孝敬母亲了。
掌握了画画的一些知识,他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
)
(2)是啊,书让王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还激发了深沉的美感。
你看,在王冕眼中,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五彩缤纷。
(引读:
一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
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
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过渡:
如此美景,让王冕产生了“人在画图中”的感觉。
你还找到了哪些能体现王冕勤奋好学的句子。
出示:
自此以后……买他的画。
(1)起初画得不好,于是王冕来到池塘边------还临摹------甚至还向------就这样起早摸黑,画掉了许多纸,三个月之后,他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
(2)王冕的荷花越画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诸暨一带都晓得他是个画荷花的高手,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
理解“高手”,提升:
就是这样的高手,他画的荷花,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高手就是这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成长起来的。
3、画荷花给王冕和他的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王冕的母亲看到这一切会怎么说?
四、总结全文,欣赏王冕的终身成就。
1、少年的王冕就这样积极乐观地生活着,他孝敬母亲,他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
2、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刻苦好学,竟然成了“画荷花的高手”,少年王冕的成功,真是富有传奇色彩!
他是一个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尤其以画梅花著称: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研究过兵法,也研究过剑术,还练习过篆刻,正因为他孝敬母亲、勤奋好学,他才成为了那个世界的“通才”!
然而,他出生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年代,时代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悲剧,他对于时代来说是一个损失。
所有这些,都是王冕。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就去看名著《儒林外史》吧!
【板书】 少年王冕
弃学放牛 省吃给母亲 省钱买书读
孝敬长辈 勤奋好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张贤伦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 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
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
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
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
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
”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
学贵有疑。
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
什么时候?
怎样送别?
黄鹤楼在哪儿?
……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
过渡:
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
谁与谁送别?
什么时候?
怎样送别?
黄鹤楼在哪儿?
……)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 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
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
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
⑴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
(指导: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
⑸指导朗读。
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
(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
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
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七、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
(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
孟浩然(友人)……(生接读)。
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
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
(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
八、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