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评委评价语.docx
《初中语文优质课评委评价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优质课评委评价语.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优质课评委评价语
市局直初中语文优质课复赛安排表
序号
课题
单位
姓名
评语
1.
假如你不够快乐(汪国真)
11中
教师素质高,驾驭课堂轻松、自然;浅文能深教,紧扣诗歌特点,再加上教师如诗的语言,整堂课诗味很浓。
教师教态自然有亲和力,品读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准确。
在美美读一环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烦恼,进而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强烈,能更深入到文本。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突破“博大可以稀释……覆盖浅色”的难点以“博大”而凸显诗歌主旨。
但推荐阅读的时机及目的不太明确,在学生写作《假如我不快乐,我会———》前推荐普希金的诗作用不明确。
一些重点词“深锁”、“尘封”、“栽培苦涩”等词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品味略显遗憾。
本诗歌在朗读和品析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式情感教学,效果会更佳。
2.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25中
老师很自信,精气神很好,教师基本素质教高。
但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单一,文本缺少教师的深入引导,游离文本太早,在学生划出并大声朗读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语或句子后时间还有一半,就离开了文本去进行所谓的拓展(20分钟的微课九分钟的时间在拓展),从而文本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
在拓展环节写一条优美短信的要求太笼统,不具体:
要求要细而具体,可以运用修辞,也可以写自己在困顿面前自己写给自己的激励,最后以“不给自己任何借口”结尾。
3.
丑石
63中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很强,能挖掘出关键词句的内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步一步的引导,一步一步的深入,由丑石的“丑”引入丑石的“美”,进而分析悲剧的根源,引人反省。
教师思路很好,对文本挖掘也透彻,文本研读较为深入,比较关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注重指导朗读。
但对正篇文章的把握略显不足,文章的主旨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教师的课堂引导可以更精炼些。
4.
春风
昼锦
教态大方,亲切自然,范读有感染力,注重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分析春风的特点很透彻,具有较好的课堂应变能力。
但教师细节处理没有注意明确归纳,例如“北国的风”有什么特点,文中有几段是分别详细描写,老师没有引导学生细致缕出来。
对于这篇文章理解和品读文本有些浅,所以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没凸显,情感没读出来,主题也不太到位。
作者对北国的春风的情感被忽略淡化,使文章的情感没有凸显,总在浅层次阅读上滑翔。
5.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62中
教学基本功扎实,语言充满激情,设计思路也比较清晰,教师导课灵活,板书很别致。
但语速稍快,细节设计得有点模糊导致气氛不太活跃,如“三次卖旧衣服”的态度、结局以及变化等处理得明了些,把不需要的东西去掉,学生反而有更多时间思考和总结发言,品读不足,文本挖掘较浅,教师的过多分析替代了学生的品析,课堂上的生成太少。
6.
几生修得到梅花
21中
教学设计新颖,对梅花的特点概括的很到位,能紧扣梅花的总特征“独立特性”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特征,板书设计很贴切。
但忽略了结尾的主题句,也就忽略了梅花“中华民族的心魂”“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内涵,没有准确解读“几生休得到梅花”的深层含义,整篇文章的灵魂也就没有得以体现。
梅花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要点到,同时可以在最后点一点题目。
缺少美读美品,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容易乏味。
7.
晶莹的瞬间
66中
教师教态大方,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表达,教师评价准确有方向性引导,充分发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板书新颖贴切。
尤其可贵的是过渡语的设计精美巧妙,环节过渡自然流畅,可见老师注重课堂细节。
稍微遗憾的是课堂节奏偏快,美读没有充分体现。
8.
镜子
34中
本节课的导入轻松自然,以“为文章拟标题”的形式来突显题目“镜子”的作用和含义,有创意。
但教师对文章的关键句子不敏感,品读不够,语文味道稍显弱了一些,课堂应变能力稍显不足。
在主题把握上欠缺,文中镜子还可以照出“假恶丑”,特别是文章结尾保安脸上的泪痕也暗含一面镜子。
对文本的挖掘不到位: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还不可能归纳到主题,张处长和小保安的神态语言心理变化没有品读,张处长不守规则的深层原因没有引导学生明确。
9.
菊事
60中
教师突破文本很巧妙,特别是两个亮点让人观后难忘:
一是每个自然段巧设小标题,便于学生在短时间迅速梳理文本,走进文本;一是由“菊事”到“人事”的升华,彰显教师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
对文本解读得很到位、很深刻,有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会更好,如一上课就让学生出示的小标题卡片,包括后来围绕菊花写的两件事的命名都是老师总结的。
在每个环节的理解分析中,要细腻的引导学生,教师过度的分析使文本的学习显得大而空。
10.
快递
63中
导入新颖深刻,教学思路清晰,文本解读也很到位,课堂有一个很吸引人的亮点,即抓住文中关键的两句话——“两个样子”拎起全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遗憾的是教师不注重课堂细节,所以没有预设的精彩。
但处理方式有点保守,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如关键句“歇斯底里”句和“心里涌满情感”句的解读都是老师提出让学生品的,其实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先提示学生注意读出怎样的语气情感,如:
快递员的恼怒,“我”的歇斯底里,便于学生及时走进文本。
缺少语言的品析:
我心里涌满情感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品析语言,生成较少。
课堂评价语和过渡语比较单调,
11.
两角钱
8中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师课堂经验丰富,课堂驾驭能力很强,语言流畅,极富节奏,评价语丰富准确。
教学设计巧妙新颖,抓住一个看似平淡的词语“熟人”来突破主题,足见教师的素质。
梳理情节巧妙自然干脆。
能抓住一个词品一批句子。
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天成,主题挖掘得独到。
课堂节奏适中,结构合理。
12.
列车上
6中
教师语言风趣,教态和蔼亲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临场应变能力突出。
注意课堂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大翻转”令人印象深刻,那铿锵有力的结尾就是例证。
但文章独特的结尾以及结尾小男孩的代表意义也被忽略了,文章中的人物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点明的较少,有点虎头蛇尾。
可短文长教,文本可以抓住小伙子、美女、特别是大爷的一系列动作和抽烟者的犹豫进行心理揣摩,把握关键词进行文本探究。
能让学生思考总结会更好,例如换词品句时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品味,再如文章中心的总结已经水到渠成了,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明确。
13.
罗圈腿的小猎狗
66中
教师很有激情,引用名言很好,课堂设计节奏感强,由浅入深,层层引导,扣住“小猎狗”梳理文本,小猎狗的成长过程,在困顿中的坚持和努力,把重点打造成为亮点。
如果教师能脱离备课时的“小纸条”,说出来而不是读出来课堂过渡语、结束语,那就更精彩了;全体起立一起呼号有点画蛇添足。
14.
盲道上的爱
68中
板书不错,文本解读呈阶梯型,但教师自身素质有待历练,如声音要洪亮,教态要大方自然。
课堂经验明显不足,比如公开课特别是微课不能让学生一遍遍齐读全文。
另外学生读课文前布置的问题,读后也应及时解决,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情感类的文章在教学中无需纠缠于是小说还是散文,重要的是情感导向。
要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由母爱深化为大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进而升华为爱的传递。
教学形式简单,评价语言单一,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
1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33中
教师教学激情饱满,自身素质很高,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教学方法,注重美读,教师范读较好,板书设计新颖,契合诗歌主题,导学案设计借助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体会诗歌内涵很好,对文本的解读比较独特:
今天的孤独贫困忧伤和明天的简单幸福自由形成对比,步步引导,诗歌恬淡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但如能解读得富有层次性会更好,如学生自由读时体验的是幸福,读得明快,品味读时让学生结合背景及作者简介就会品读出作者今天不幸福的黯淡忧伤,再把作者在诗中的愿望和背景及作者简介结合起来探究就会真正读出一个极度热爱生活的人的绝望与无奈。
如果能当堂背诵下来会更好。
16.
母爱的颜色
9中
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主问题设计提纲挈领。
最遗憾的是教师离开文本的时间有点早,忽视了进一步引导和学生的朗读。
普通话水平需要提高,心理素质也需历练,如在说母爱的颜色时一紧张便说成了红色。
17.
母亲(傅天琳)
61中
紧紧抓住朗读的方式来突破诗歌,七年级的学生能谈出自己对诗歌形象而内涵丰富的词句的理解,对母亲勤劳、伟大、无私分析很透彻,是教师巧妙引导的结果,朗读环节处理也不错。
但如能更好把握诗歌特点会更好,例如在情感美读时套用格式“我认为母亲是一个——的人,我从——感受到的”只是让学生填空回答,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出为什么即诗歌的内涵。
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儿女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情感在课堂上忽视了。
18.
那年冬天好大雪
21中
找到切入点拎起全文很好,课堂设计紧凑,一板一眼,按部就班。
紧扣小说的特点,从人物的动作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思路简明,节约了不少时间。
但课堂语言不太精练,有点随意,有时会说几句与中心无关的话,例如好像问过学生一个喝酒的问题。
板书也有点跳脱不尽人意,就是“钱、善、雪”三个字,让人不能一目了然了解文章主题。
19.
奶奶的粽子
64中
教学设计较为合理,对奶奶的品析很透彻。
但问题设计中规中矩,如能再突破点会好些,例如“品味构思美环节”就是一个突破,但处理得潦草。
课堂上教师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文中的“事”,而对文中的“情”重视不够,尤其是文中大量精致细腻的描写所展示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品得太匆忙甚至忽略。
对词句的品读和美读不够,课堂教学“我”对奶奶的思念强调的不够,牵的生硬。
临场应变能力需要提升一些。
20.
蔷薇几度花
20中
教师基本素质较为出色,教师亲和力强,指导朗读较细致,关注教学细节。
但环节过渡稍显生硬,例如学生在品读时已经读得很好了,老师又硬范读了一遍,或许是因为紧张,结果还没有学生读得效果好,“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应该读出高兴、激动、兴奋之情吧。
另外关键词也没把握到位,例如“不奢望,不强求”自始至终也没点出来。
对于这一篇文章,结尾的主旨句重视不够,品读不够,所以主题稍显浅。
花如人生,要寻求蔷薇花和老人的相同之处,进而凸显主题:
生的平淡,活的淡然。
21.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66中
教师的范读很好,体现教师功底。
问题设计梯度明显,结构合理,应变能力突出。
本文的对话展开情节和段首“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两大学习资源忽略,如能赏一下反复的作用挖出层次会更好,例如大树的三次语言描写读时应带有什么感情呢,还有一些也可以进行层次化处理,教师只欣赏到树的特点,而忽略了树的意义。
对话型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美美的读,揣摩主角的情感心理体悟他的精神品格。
老鼠的嘲笑、挖苦,大树的执着坚定,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体现。
22.
诗意的周庄
20中
教师有经验有方法;字体很潇洒,解读文本基本到位。
但从理解文本来看,教师的语感不强,像题目上的“诗意”二字,却没有明确概括或点明,实为遗憾。
诗意的周庄可以景色的诗意和精神的诗意入手,对周庄的美要分层次概括,而不是盲目的品读展示,可以从写法,内容,语言等角度入手。
23.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正一
教师稍显稚嫩,不过基本素质很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李忠义人物形象分析到位。
整节课设计思路不太清晰,从品读文本到驾驭课堂再到课堂应变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把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便不能让学生全局地把握文本了。
例如,一会让学生读5、7自然段,一会又读第9段等,这样带着学生解读,学生太被动了。
应该学会运用针对性强的引导语。
文本的价值取向解读多元更好。
可以解读为无论一个人多么平凡,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可以解读为李忠义是一出悲剧:
最美的东西的毁灭就是悲剧。
悲剧的力量就是给人思考和反思:
不要忽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24.
天色已晚
65中
教师很有功底,板书别致,问题设计很有层次,紧扣文本,分析透彻,
课堂也极有节奏。
但如果能再进一步、深一步研读文本,或许会有更多精彩。
过渡再自然些会更好,例如整个课堂就是按照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三要素进行的,过渡不圆润。
教师素质很好,板书设计很有特点。
25.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汪国真)
67中
课堂气氛很是轻松,板书紧扣主题,问题设计简单明了又有梯度,教学构思不错,亮点颇多,尤其结尾学生当堂创作的很有语文味的生活格言为这堂课增色不少。
如能再挖深些会更好,例如,“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有什么内涵呢?
还有其它几句也是这样,只是读出诗情了,没有引导学生悟出诗理。
26.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5中
教师整体素质毋庸置疑,非常注重学法指导,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方法扎实高效。
但课堂的设计可以再独特些,如果能找到切入点拎起全文会更好。
如本篇以“狂”字为抓手,再抽丝剥茧地探究出人物形象和中心。
27.
乡土的篱笆
6中
整节课无论是导入、板书还是教学过程,都可圈可点,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
导入语很精美,让人陶醉;板书很朴实,让人感动;品读语言也下功夫,彰显教师的实力。
课堂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表演趣味横生,板书也很新颖别致。
但需要提醒的是:
无论教师设计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都应以品味文本为根本,必须扎根文本,扎根语言。
品读“踱”字的悠闲自在,要和文章的主题紧紧联系,文章表现的不是芦花鸡的悠然,而是篱笆带来的诗意生活。
篱笆的风情要让学生读出来品出来。
28.
无名的小花(顾城)
64中
课堂环节很流畅,朗读的层次性很清晰,由感知到理解,逐层递深,渐渐升华。
尤其是课堂的生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已是很可贵。
但浅文要深教,对诗歌要边朗读边品味,对无名小花形象的分析要从具体的此句中归纳。
例如题目中的“无名”含义,例如最后一小节和前两节的关系,如能把这些问题再明确一下会更好。
如果结尾能结合诗人本身的资料再将题目中的无名的含义点明会更好。
29.
小葱青青
10中
扣住“人物”与“景物”文本的两个特征进行教学,教师处理得很有个人见解,问题设计不错,对教材的理解有深度,突破环境描写的难点。
但环节都是独立的,使课堂环节过渡不自然,例如整个课堂就是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解题四块进行的。
教学设计中规中矩,语文的味道不足。
文意把握可斟酌:
文章不仅仅是想塑造一位坚强的小女孩,青青小葱串连起的还有暖暖真情。
30.
雪人
33中
教师解读出了文本的主题——人类的悲剧,美的悲剧,分析透彻,主题把握有深度。
但可教师浮光掠影的品读和平淡的语言没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创造美又不断毁灭美的悲剧,这痛心的悲剧!
遗憾!
解读文本尚浅,不太关注学生。
31.
爷爷的遗物
65中
本节课很能代表微课的特点:
没有时间全文都细读,就巧妙利用最有代表性的文段,细品细读,撬动全文,提炼主题。
王老师选择“小皮靴”部分,又扣住结尾一句话深挖其“事”其“情”,引导学生品出复教师基本功扎实,过渡语自然,教态大方,评价语恰当准确及时。
杂的情感,突破主题,可谓巧妙。
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板书新颖,实用。
但“我为什么泪流满面?
”的情感没有读出理解。
32.
一个婴儿的拥抱
25中
教学设计基本合理,线索清晰。
整但品出细节才会煽出感情,悟出哲理。
例如第4、5段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品一下就会感人肺腑。
课堂中的品读不够,对于本文来说,它的现实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拥抱”。
课堂设计单一,缺少对人物描写的重锤敲打式的研读。
33.
游江南乌镇
63中
很佩服乔老师,娓娓动听的语言,不急不躁的节奏,选两段精致细腻的描写,设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说几句入心入理的过渡,轻轻松松,讲出了江南乌镇的魂!
主题把握得好,很注意写作方法的学习,很注意提炼关键词,在美读环节稍加指导朗读会更好。
但品析语言时,要引导学生读出江南的诗意美;分析船家一句可以设计一组对话,让画面有声音更有生气;由油纸伞的诗意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文本的重点就是景美和人美,景美的层次有历史的厚重和诗意的景致,人美的层次是生活的幸福、生活的热爱、生活的意趣。
34.
雨韵
8中
研读文本细腻,把握文本基本到位。
但没把握“韵”之魂,本文中的“韵”的味道没有点明。
例如首尾两段的内涵,2、3段中一些句子的内涵,4、5段叙事的作用都没点出来,只是停留在一些细枝末节上。
文本可以紧紧围绕“韵”字解读,进而分层次的进行品味。
比如:
雨的韵味,雨的意义,雨带给我们的思考等。
35.
掌声
7中
沉稳大方,功底深厚,教学设计合理准确。
课堂设计新颖,能抓住关键词句,引领学生的问题设计很有梯度,最让人难忘的是刘老师的镇定:
当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没有人回答时,老师让学生再读读,再想想,在议议。
在人人都在“赶时间”的微课大赛上,能有这样的表现,可见老师平时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如何调动学生兴趣还需下工夫,比如多微笑,除了正确的评价语,可以增添些表扬语、激励语。
36.
周庄水韵
67中
文本解读基本到位,条理清晰,整体设计扣住一个“韵“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眼”,只可惜在品读中又渐渐淡忘了这个必不可忽视的字,味道便也淡了,课便也浅了。
因为“韵”没有深入挖出来,所以学生感受不深,这是因为学生对水墨画、版画、童话不太了解,应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如童话可以抓住“梦幻”。
周庄的“水韵”是有层次的,重点把水韵品出来,读下来,感受美韵。
37.
生长在城市里的一棵树
昼锦
教师基本素质优秀,较好的关注了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较高,结尾设计较为新颖,画龙点睛。
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三”,善于提炼,设计上形成一个靓点:
围绕“三”梳理课文,围绕“树”深化主题。
但遗憾的是:
在语言品析时未能充分利用“三”这个亮点,独特的结构没有生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本文的对话展开情节和段首“但是,公寓里那位生病了的姑娘说”两大学习资源忽略。
整节课节奏快,教师可能是紧张的缘故,不够沉稳,应变能力需要提升。
导语太消极,也离题远,下课的哨声响了还要死记硬背完原来的台词。
38.
诗意的周庄
32中
解读文本条理清楚,板书也不错。
但没有抓住关键句理出“诗意”,文章最后一句“这做诗的,是游人,更是祖祖辈辈的周庄人”很关键,没挖出来。
按桌子姿势也应改改。
对“诗意”的理解欠深入思考,不能仅仅定位在“美”。
教师一直在“赶环节”,有很快把自己设计的环节进行完之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让学生用美词美句写祖国,火候不到,离文本也远,学生很勉强。
课堂气氛较为平淡,语文味道不足。
应变能力有待提升,另外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要准确。
如:
挑战说成了挑衅。
39.
母亲(傅天琳)
34中
设计基本合理,师生互动充分。
但要注意:
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诗歌浓浓的情感老师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出来,仅仅几遍没什么效果的齐读,就要学生课外拓展——“听诗,感受母爱”。
再美的表演都不如静下心来品读语言。
解读文本有点生硬,过渡语的原因。
另外冒着超时危险放一首准备不充分的歌显得有点不机智。
对关键词的品析一定要到位深刻:
“鲜亮”一词既是母亲劳动后汗水的晶莹,也是母亲精神愉悦的写照,更是我对母亲的由衷赞美和爱。
40.
那年冬天好大雪
20中
教师素质不错,富有课堂经验,借题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节课也较为完整。
但文本的主旨是传递爱的温暖和正能量,在最后一部分过多渲染农民工的艰难,有些偏远了。
如能破题会更好,如是“好大雪”而不是“雪好大”原因。
对于微课,用五六分钟的时间去课外拓展稍显浪费。
41.
丑石
60中
梳理文本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主旨提炼独到,问题设计巧妙,线索清晰。
品哲理句,在文中穿插敲钟人和《呐喊》的课外内容,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对美丑标准的评判,使主题挖得深刻。
但一些小细节欠缺打磨,例如无导语,是“我们”对丑石态度而不单单是“我”。
可能考虑到是七年级学生,所以课堂上把教学重点定位为“正确看待美丑”,而“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以及对一般世俗的讥讽都只字未提,很遗憾。
42.
春风
11中
整节课设计基本合理,强调写作方法不错,但没有条理的理出春风的特点说明教师还是没有吃透文本。
本文中的“春风“是形神兼备的,不仅仅是春风的外在特点,更有对比、衬托中春风的品格。
语言的品析要:
有精致的读,有细腻的品,有重点的析。
43.
假如你不够快乐(汪国真)
60中
教师沉稳大气,注重诗歌的朗读教学,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细节,来处理文中抽象的词语,甚是巧妙。
朗读环节很有层次感,能正确把握诗歌的特点,板书也很妥帖。
对于诗歌,王老师不仅注重让学生朗读,而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细致入情,讲究方法,很有点余映潮大师的味道。
特别记忆深刻的是老师对诗中语句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很难得。
注重了诗歌的朗读,在品味中点出诗歌意象,总结出诗歌特点。
44.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5中
老师真是激情澎湃!
能以读者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来突破难点,是老师的智慧。
教学设计新颖,朗读教学处理的很到位。
细腻的揣摩了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文本分析时从“淡淡一笑”、“苦苦哀求”、“心急如焚”等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多次出现了“倔强”误读的现象,没有及时纠正,说明对学生关注不够。
45.
晶莹的瞬间
8中
教学设计巧妙,以“晶莹”为突破口对文本进行梳理,抓住了文章的魂。
老师的朗读功夫很好,让人羡慕。
但对文本也有自己的解读,研读不够全面,例如只是抓住回忆的晶莹瞬间,没有注意文章首尾的作用。
如果老师能让学生在找出“含晶莹”的句子后好好读读,或许就会有意外的精彩。
46.
镜子
32中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言简练而又深含道理,教学设计基本合理,过渡语和评价语都较好。
能把握小说特点,把“镜子”和规则,以及保安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但板书不能突现主题,在主题把握上也欠缺点。
例如:
概括人物形象时那些关键的词语,老师一个也没往黑板上写,而把偌大的黑板留给一个只求形式而没有多大用处的“板书”,语文课的板书永远是为文本服务的,而不是为“美术”。
再如文章结尾保安脸上的泪痕也暗含一面镜子呀,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也很多,可以举例拓展。
人物的分析不仅仅要通过语言描写,忽视了人物的神态描写以及潜在的心理揣摩。
47.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6中
教师大方利落,吐字特别清晰,课堂节奏缓急有致,环节之间衔接紧凑,过渡自然。
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及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
教师课堂节奏把控较好,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尤其是结尾的设计。
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处理得干脆利落,稍欠缺点对父亲的解读。
48.
几生修得到梅花
9中
整体还不错,但没有解题,吃透题目的含义。
如果丢了文眼,课不管怎样上都觉得没味。
结尾一段读得太少、太浅,在品析梅花的“特立独行”时缺少精要的引导,分析,咀嚼。
学生谈感受环节不错但耗时太多就喧宾夺主了,板书太简单。
49.
两角钱
62中
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提炼可以从小男孩的“目光”、“脸红”“笑”等角度品析,这样设计新颖,富有层次。
但一篇美文,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这太浮光掠影;再要知道“怎样写的”,这也显浅薄;如果再品读再思考“为什么这么写?
肖复兴在那个年代怀着怎样的心情和目的写?
”,课一定上得有深度。
问题设计有点保守,剖析文本不太细腻,欠缺点美读。
例如,小男孩为什么会犹豫没有探究。
整篇文章并没有完全解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主旨便不清楚了。
50.
列车上
64中
教师挺有激情,素质不错,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有亲和力。
课前想办法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