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257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docx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上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

先秦——秦汉

一、名词解释

11、盘庚迁殷

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上王位纷争,前后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根继位以后政局混乱,姐姐麽安顿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这回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知道商亡再未迁都。

14、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15、宗法制

古代贵族凭藉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

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

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

17、井田制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

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

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

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土地是国家所有制。

28、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中原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祸连年,且战场多在中间的一些小国。

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

因此,西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首先宣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可惜为时三年,因楚国背约而结束。

西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再次宣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

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延续100多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战争,终于以弭兵休战而结束。

30、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

“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连横”战国后期。

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

连横即秦拉拢一些国家进攻他国。

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布恩那个长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

57、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58、无为而治

刘邦即位后要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

陆贾根据老子的道家学说,结合党史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向刘邦上书,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当时的建国思想。

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直到武帝独尊儒术。

60、张骞

西汉时杰出的外交家,汉中人。

建元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出陇西即被匈奴抓获。

在匈奴十年,后逃脱终于到达大月氏,但是游说不得结果,返回于元朔三年回到长安,元狩四年再次出使西域,元鼎二年乌孙遣使抵汉。

他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着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汉和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和汉的文化经济交流

61、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初,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所以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正统学说。

62、均输平准

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朝廷通过控制全国州郡贡品的运输(均输)及物价的平衡,来谋取巨额利润以供朝廷需用。

其本质是借政治力量经商谋利。

63、算缗告缗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

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

65、五均六莞

这是王莽为了“齐众庶,抑兼并”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以保证人民生活生产所需,也是为了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的政策。

所谓“五均”是:

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

由五均司市师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赊贷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

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的经济事业,即:

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

王莽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多继承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稍加变通而已。

68、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

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史称“党锢之祸”。

69、班超、

班超,字仲升,出生在文仕家庭,班彪之子,班固之弟,为巩固汉朝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东汉的着名将领西元74年起直到班超去世,在班超的努力下,塔里木盆地的统治权又归到了汉朝,再现了一百年前汉武帝的辉煌。

 

3、简述西周分封制和主要的封国

答:

1、分封制亦称封建:

即封邦建国、周王朝为有效统治被征服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代周天子行使地方统治权、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分封也是分级立宗制不仅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也要在封国内分封,依次而下至士而止。

2、周初分封的诸侯有王室子弟、异姓功臣、古代帝王之后

3、西周的主要封国有卫、陈、宋、鲁、齐、晋、燕、等。

7、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改革

答:

1、政治背景:

A:

齐国国力在桓公登位之时还较弱,特别是井田制的越来越难以维系,国家收入难以保证,影响到了齐国的争霸。

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B:

齐桓公继位后,竭力想改变齐国在各国中势力下降的局面,振兴齐国,遂任用管仲为相,以改革图强。

2、主要内容:

A:

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任其鄙”以稳定社会秩序

B:

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兵”

C:

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辖全国山林,川泽收入。

D:

任贤使能

3、影响

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的强大以来,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基础。

8、简述战国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

答:

1、选拔方法:

A:

通过军功入仕,这其中秦国实施最为普遍。

B:

游说自荐

C:

荐举,由现任官员向国君或上级推荐贤能,但是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

2、影响:

战国时期的管理选拔制度与传统的宗族世官制有者本质的区别,才能和功劳是为官者的必备提案破茧。

大批了宗族世官制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

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效率,进步作用明显。

13、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答:

1、背景:

秦汉时,匈奴完成了统一,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汉朝,严重威胁北方农业生产。

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对匈奴实行和亲一再忍让。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欲反击匈奴。

2、汉武帝时期,西汉依靠强大的锅里对匈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反攻,经历了三次大战

A、西元前127年,匈奴南下,汉派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南

B、西元前121年,汉派大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推出河西走廊。

C、西元前119年,匈奴南下侵扰,杀掠无数,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军队,匈奴遂北徙漠北。

3、影响、基本上解除了北部边疆的威胁,保护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但是反击匈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武力、人力、造成了武帝后期的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14、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答:

1、背景:

汉武帝时,国家统一是为了强化大统一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心呢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A、统一货币,控制金融

B、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平准制度

C、实行告缗、算缗,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作用:

通过这些改革,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加强了中央政权。

15、简述东汉初年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答:

1、背景:

经过两汉之交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人民痛苦、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一系列了措施。

2、主要内容:

减省刑罚、减免田赋,实行三十税一、改良吏治,任用循吏

3、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3、试论述周代的井田制

答:

西周时期奴隶制得到了高度发展,井田制便是周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1、周代的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让其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专卖

2、同时周王赐给他们大量的奴隶。

把耕地分割称一个个方块。

由阡陌纵横,形成井字,井田由此而来。

同时这也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其贵族通过强迫奴隶在井田上耕作。

剥削他们的劳动果实。

3、在井田制最初实施的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私田增加,公田无人耕作,井田制逐渐瓦解。

5、试论述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

答:

1、相对于商朝敬天迷信思想,周代有所传遍和发展把目光从天上转移到人间,更加注重认识,即重视人的作用

2、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罚”、“保民”思想

A、“明德”:

修身正心教化人民

B、“慎罚”:

量刑以动机和悔改态度为标准

a:

体恤受刑者

b:

集中刑罚处置权,防止权力滥用

c:

判决要慎之又慎,要有充足的时间考虑。

d:

惩违反社会秩序和伦常的人

e:

对违法乱纪的诸侯和官员也要予以严惩

C、“保民”:

保佑百姓,兼有恤民,惠民,安民之义

3、这种民意决定天命的思想是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远古以来的天命神学观创造性的人文主义转换,直接启迪了系后末期和春秋战国的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

12、试论述西汉初年采用了哪些措施回复和发展生产

答:

1、汉高祖时期,让士兵恢复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争中逃亡的人回家,回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释放为庶民,减轻农民的负担,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2、文景时期,重视农业奖励耕织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是过年不收田租,提倡借鉴,减轻刑罚。

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出现盛世景象

13、试论述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局

答:

1、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信黄老之学,奴隶推行无为而至的执政方针,强调少有急切的方针,避免出现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得以安定。

2、对秦代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终身服役、连坐法、废除了黥、、三种肉刑改以笞刑代替。

3、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以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稳定的关系。

4、较为宽和的政治风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14、试论述汉武帝加强帝权的措施

答:

1、背景:

西汉社会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很大财富,具备了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实力。

经过七国之乱的评定,同姓诸侯的势力大为削弱。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帝权。

2、主要措施:

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着力削弱各诸侯的实力

破格用人,选用亲信,组成“中朝”大大学入了丞相的权力。

设置刺史,完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使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转变。

3、影响:

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5、试评价王莽改制

答:

西汉末年王莽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

始建国元年(西元9),针对当时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诏令宣布:

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等等,由于地主官僚的反对,四年,王莽不得不取消这一诏令,宣布王田皆可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予处治。

这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尝试失败。

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诏实行五均六筦。

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

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5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

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

然而,王莽无力控制用来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贾,这些人乘传巡行,与郡县通同作弊,盘剥人民,损公肥私,与王莽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还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

官吏俸禄无着,便想方设法扰民。

  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

更始元年(西元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魏晋南北朝

一、名词解释

2.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之间为争夺北方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发生于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战争以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而结束。

这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结果刘备被吴国将领陆逊打败,吴蜀之间的边境也最终确定在三峡一线。

这场战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9.坞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

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的地方割据武装,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

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

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

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坞壁转入衰落。

10.宗主督护制

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的对地方控制的政策。

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

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6.占田、课田

这是西晋实行的两项重要土地法令。

由于三国长期战乱留下大量无主荒芜土地,西晋政府规定男子每人可以占田70亩,女子30亩,必须向政府申报、登记,归私人所有;课田就是政府要求老姓必须耕种的田地,每年收取租税;官吏占田根据官品高低百可以占有50顷至10顷不等的土地,同时还可以占有荫田客\衣食客,后者只向地主交纳租赋,成为依附者

7.九品中正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

8.门阀制度

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

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门阀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

9.北魏三长制

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

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规定:

:

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

14.河阴之变

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的一次变乱。

六镇起义与关陇民族起义,使得北魏北方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武泰元年(528)二月,胡太后毒杀北魏孝明帝元诩,将刚出生的皇女(元姑娘)冒充皇子,立以为帝,几天后又另立3岁的元钊。

北魏镇守北方边境的将领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名,从并州领兵南下,直指洛阳。

四月十一日,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立元子攸为帝(北魏孝庄帝),自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等。

同日,洛阳东北门户河桥守将降尔朱荣,京城遂无险可守,将士四散,胡太后被迫削发为尼。

15.侨置州郡

东晋、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其管辖地区内多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

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大多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

统治集团因而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政权。

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一度造成政区用名十分混乱。

刘裕收复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

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

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1.土断

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见侨州郡县)。

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

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

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

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

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财阜国丰”;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2.侯景之乱

南朝萧梁末年,投靠南梁的侯景发动的一场叛乱侯景之乱,。

南朝萧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广建寺庙佛塔,还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为他赎身。

迷恋于宗教的萧衍不事朝政,皇室招降纳叛成风。

侯景之乱可以说是腐败政治的产物。

侯景是羯族人,曾是东魏将领,投靠西魏。

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

梁宗室子弟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

这件事激怒了侯景。

公元548年举兵反叛。

他率军攻入京城建康,将皇宫围住。

第二年,攻破皇城,困死萧衍,自己当丞相,执掌朝政。

到了551年,他进而自封为帝。

侯景在起兵反叛的过程中,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南方人民的反对,不得人心,封帝的第二年便被梁朝原兵将所杀。

侯景之乱给社会带来混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7.北魏孝帝改革

孝文帝(467—499),名拓跋宏,亦名元宏。

471—499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5岁,由太皇太后冯氏当政。

太和十四年(490)冯氏死,他才亲政。

其时北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遥制中原。

地方政权多为贵族和豪强所把持。

大量的浮户、隐户依附豪强,逃避封建国家的赋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权,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改革分为两期进行。

冯太后主持,内容是:

改革吏治。

484年颁行俸禄制,由政府按官员品阶分等发给俸银。

485年,颁行均田制,规定:

男子15岁以上者受露田40亩,女子20亩,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奴婢同样受田。

实行均田制,巩固了各族人民的定居农耕生活,为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还调整了田租户调的征收额,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次年,又颁行三长制。

规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责成邻、里、党三长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以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494年迁都洛阳后,在孝文帝亲改革。

主要是对鲜卑人实行汉化措施:

禁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把鲜卑族复姓改为汉族单姓,改拓跋为元姓。

这些改革,对于巩固北方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以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8.淝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符坚的着名战役。

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符坚率九十万大军大举南侵,进据寿阳,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

晋相谢安使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先于洛涧破秦军前哨,进逼淝水。

晋军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欲俟晋军半渡而击之,尽歼晋军,于是麾兵小退。

秦兵退不可止;晋师过河乘势进击,秦师尽溃。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

11.户调制

魏晋时赋税征收制度。

曹操为了发展生产,整顿赋役,于建安九年(204)颁布田租户调令,征收田租每亩4升,户调每户绢2匹,绵2斤,其他不得擅自征发。

此为曹魏租调制之始基。

租调制征收量较之汉代并未减轻,但按田征租、按户取调,禁止额外征发,有利于均平负担和促进生产。

晋承魏制,但有改进,实行占田课与户调制,并将田租与户调统一按户计征,方法较为简便。

田租,按男丁每户课田50亩,每亩征粮8升;户调,按照户主为丁男的,每年输绢3匹,绵3斤;户主为妇女或次丁男的减半;边郡户按距离远近分别输2/3或1/3;少数民族输賨布,平均每户1匹,远者1丈。

东晋初仍袭旧制。

紧紧控制政治方向士族大代表人物担任录尚书事,控制中书省,掌握了朝廷的政令大权。

3、简述西晋户调制的主要内容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

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

户纳绢3匹、棉3斤。

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在当时叫做“九品混通”。

4、简述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

(1)、门阀政治,并非士族另外创立的一套新的政治制度来实施的政治措施,二是他们利用魏晋以来形成的尚书省和中书省等最有效的权力机构,紧紧控制政治方向士族大代表人物担任录尚书事,控制中书省,掌握了朝廷的政令大权。

(2)、门阀士族不但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他们还控制了东晋的军事指挥大权。

东晋的军事重镇的驻军几乎全部由士族控制,江东司马氏集团完全丧失了对旧兵户的控制。

(3)、门阀政治是东晋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形态。

它是皇权与世家大族势力平衡运动的结果。

帝室没有强大的实力无法拥有强大皇权,只有皇权和士族共治天下才是东晋可行的政治模式。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