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05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

小猪能能可能干啦!

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

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

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

这可能吗?

(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

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先别说。

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

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

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

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

(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

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

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什么单位?

怎样测量呢?

 

课后反思:

新课标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精心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与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得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小学数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数学的兴趣。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答案五花八门:

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

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

(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扩展介绍:

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

板书:

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

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

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

(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

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

  问:

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

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

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

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

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学生“认识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也是今后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教学建议是: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进行测量。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认识几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进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打下良好基础。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3、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

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

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

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

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

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

(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

(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

(很麻烦)

师:

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

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

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

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1)谈话: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

(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

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

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

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

(课件演示)

(2)提问:

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

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

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

多几厘米?

(4)谈话:

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伸展的长度比1米长还是短。

问:

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

(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提问:

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

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

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

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

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

(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

谁能给他们分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

认识线段。

师:

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

(出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

(多媒体显示:

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

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同时板书。

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

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做动作)

(2)指出:

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

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

明确:

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

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

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

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

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

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

短的呢?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

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

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

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2、第二关:

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

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

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独立完成。

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

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课后反思: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近数学,对数学感兴趣。

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

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

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

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

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