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9986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

201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专题3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案,教师版)【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明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农业区的分布和生产状况

3.东北地区不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方向

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及十七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

2.关注粮食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分析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途径及建立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3.选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实例,分析其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比较不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异同

4.以某一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考查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及国土整治的相关措施。

5.结合2011年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十二五”规划发展,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

【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整

(1)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产业比重下降,、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毗邻,靠近东南亚,有利于接受港澳产业的,参与。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注意提示】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

主导产业:

型产业

优点:

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缺点:

吸引的外资额及的增长相对较慢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

产业

面临问题:

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

2.城市化

(1)现状:

我国城市分布最为的地区之一。

(2)表现

城镇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城市迅速扩大

【注意提示】

1.城市群

2.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和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

(1)面临困境。

(2)相对落后。

(3)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调整:

发展重工业和,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城市群。

(3)加强。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3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2002年

2003年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珠江三角洲

6

52.1

41.9

5.1

54.6

40.3

长江三角洲

4.9

49.8

45.3

4.1

52.4

43.5

京津冀

10.0

45.7

44.3

9.5

47.2

43.3

大东北

12.8

49.7

37.5

12.5

50.4

37.1

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3.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②资金密集型工业③技术密集型工业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阅读表中数据回答4~5题。

比较项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

1995年

2000年

    人均GDP

73.9

73.6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

128.2

157.3

    出口依存度

24.8

35.5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

51.7

48.7

4.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期间(  )

A.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

D.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城市人口比重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7.图示曲线反映了(  )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B.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以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设置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3.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问题思考答案】

1.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交通便利,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劳动力优势和侨乡优势;文化、教育科技发达;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

(1)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2)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3.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2012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图7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13-14题。

图7

1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1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2福建卷)37.(37分)图13示意中国东某区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13

表4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10分)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12分)

(2012广东卷)41.(28分)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焦点。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图9)。

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图10)。

(3)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区)布局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影响微电子产业基地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

(6分)

(4)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

目前上海市正在S处建设临港新城,简要分析该新城发展的有利条件。

(6分)

(5)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8分)

(2011年高考天津卷)13.(29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Y市所在地每一月盛行___________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

(8分)

(2)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

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

(6分)

(3)图9所示棉花产地都具有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的自然条件。

请据图说明两地具备这些条件的共同原因。

(6分)

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4)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

(9分)

(2011年高考广东卷)40.(28分)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5)题。

材料一: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地理位置示意图(图9)

材料二:

2007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电量构成(图10)

(1)2011年6月8日,三个国家的首都,白昼最长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4分)

(2).这三个国家南部沿海地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控制,地带性植被是。

(4分)

(3)据图10,热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风电比重最大的国家是,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相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4)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但那不勒斯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发达,简要分析其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6分)

(5)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

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

(8分)

(2011年高考全国卷)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

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

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

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

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

(2010重庆卷)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

根据图和表3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

(16分)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分)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10分)

(3)根据表3,提出促进该省中药材生产的措施。

(8分)

表32007年甲省和全国的几项社会经济指标

地区

≥6岁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口比周(%)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中药材播种面积(万公顷)

加工而成的中成药产量(万吨)

甲省

10.92

24.98

3.68

1.37

全国

19.97

46.43

96.07

112.89

(2009广东卷)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5)题。

资料一:

见图20。

资料二:

见表1。

表1北海、钦州、防城港2000—2004年三次产业产值单位:

亿元

资料三:

见图21。

资料四:

见图22。

(1)与铁路和公路运输相比,海运的优势是________。

(2)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三城市的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北海B.2005年广西GDP小于重庆

C.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防城港D.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钦州

E.2005年西南五省(市/区)GDP之和小于广东

(4)分析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口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

(5)提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的发展对策。

(2009山东卷)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表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

读表回答

(1)-

(2)题。

重工业产值占工业中产值比例(%)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立方米/万元)

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

环渤海地区

76

2.16

27.70

8.48

全国

70

1.77

119.87

16.34

注:

工业新水月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2008广东卷)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

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材料1:

见图1。

材料2:

见下表。

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

项目

南部

中部

北部

2000年人口比重(%)

21

36

43

2000年城镇化水平(%)

43

34

25

2005年GDP(亿元)

2181.62

484.94

51.32

2005年人均GDP(元)

33263

28930

17157

地貌类型

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

台地、丘陵

山地、丘陵

材料3:

见图2。

(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    ,河川径流的补给以   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           ,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    的合理开发利用。

(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              。

根据上表和图2可以推测:

进入21世纪,该流域的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    阶段(填正确项字母)。

A.起始   B.加速   C.成熟

(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及进程

【归纳总结】

1.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工业化是指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

背景:

不同地区优势资源差异出现,地区资源优势显现,具备区位优势,同时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吸引外资。

主导产业:

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

背景:

工业基础奠定,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及区域分工、合作的加强。

主导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下面结合珠江三角洲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成为我国生活消费品生产基地

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方法技巧】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

2.我国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主要推动力

具体过程特点

珠江三角洲模式

工业化

在外资推动下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发展

苏南模式

工业化

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温州模式

工业化

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劳动力职能变化和促进工业发展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典题探究】

【例1】读下面材料,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1)根据材料1,描述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简述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构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模式。

【例2】2010年5月24日新华网消息: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合右图,回答有关问题。

(1)目前很多外商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投资建厂,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原因有哪些?

(2)随着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你认为长三角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对策?

(3)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气温在不断升高,专家估计,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13年,江苏沿海海平面将上升27毫米。

这会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4)在图示区域工业发展中,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增加这两大因素逐渐成为制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西部大开发,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

【变式精练】

1.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

(1)~

(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于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    B.①②C.③④D.②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2010年12月的报告称,澳门2011年的经济可望增长16.3%。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与澳门图。

(1)从1999年到200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人均GDP居亚洲前列。

分析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近几年来,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

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考点二问题原因与对策

1.问题

问题

原因或表现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②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③外商投资区位选择转向扩大市场规模,迁往其他地区;④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城市建

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人口、数量迅增,城市规模急胀;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缺少分工合作,竞争力下降;③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原因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发展的,而受产业基础薄弱和市场腹地小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后劲不足。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3.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产业结

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

【方法技巧】

1.图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下面就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归纳如下:

2.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为什么还要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虽然受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下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有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长期趋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事实上,除了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也存在一国范围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就是以大都市带、城市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或称之为大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这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城市群可以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