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9669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docx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育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

在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蔬菜全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三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些年,中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已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轮的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转型为市场规范、竞争激烈的“朝阳行业”。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再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未来几年,调味品产品将朝着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和我国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调味品的未来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促进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及地方出台多项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也是甘肃省和武威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央、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等作物标准化生产。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

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截止2013年,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58万亩,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88.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201.6万亩、旱作农业技术面积61.8万亩。

2013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58.98万头、338.20万只、112.67万头、496.09万只,出栏量分别达24.01万头、184.45万只、129.33万头、396.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15万吨、1.5万吨、1.1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

2014年设施农牧业累计将达到73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

日光温室瓜菜、暖棚养殖、特色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

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344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

2.2.2项目建设是解决蔬菜产品供需矛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武威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但随着武威市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菜篮子商品供应量逐年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绿色、新鲜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供应面临较大的缺口。

而本地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缺乏大型配套的蔬菜流通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严重制约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地蔬菜市场供给,又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气候和水资源的束缚,外地供给的蔬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加大了成本,提高了价格,遇到天气变化,重大节日,居民吃菜贵,吃菜难问题更加突出。

加快蔬菜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优质新鲜蔬菜的市场供应量,拓展本地特色蔬菜的市场,增加菜农收入,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成为繁荣经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提高武威市蔬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构建完善的蔬菜产业发展链,有效解决了蔬菜供应产、供、销衔接不合理,农民卖菜难和城镇居民吃菜问题,起到了稳定菜价、调剂余缺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发展壮大蔬菜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2.3项目建设是提高蔬菜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武威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生产是基础、贮藏保鲜是重点、销售是关键,生产、贮藏、销售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于农产品贮藏保鲜是农业产业链的重点,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蔬菜市场上连各大城市的市场和超市,下连千家万户的菜农,是蔬菜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桥梁、纽带,是调节蔬菜生产品种、数量的“晴雨表”。

近年来,蔬菜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国内蔬菜主产区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蔬菜产业在农业收入中的份额,使蔬菜这一产业成为这些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武威市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武威市蔬菜播种面积的增大、产量逐年增长,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化生产格局,但蔬菜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畅通,品种影响力尚未形成,影响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立足武威市蔬菜产业发展实际,顺应蔬菜消费由传统方式向方便快捷、周年供应转变的趋势,进行蔬菜储藏保鲜、销售,增加优势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为市场提供满足需求的蔬菜产品的同时,推动本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快武威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蔬菜种植结构,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建设地点选择

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位于城北25公里,北邻民勤县,西接永昌县。

双城镇于1986年建镇,1955年为双城乡,1958年改为公社,1962年分为双城公社、南安公社。

1983年南安、双城公社改乡,1986年撤销南安乡、双城乡,合建双城镇。

镇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01亩。

辖羊儿、河西、小果园、南安、前进、齐家湖、北安、安全、高头沟、达桐、幸福、中山、徐信、双城、宏庄、宏济等16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642人。

镇政府驻尹家庄。

双城镇是1995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并首批公布的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

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7049万元,财政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43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2元。

金武高速,武(威)双(城)公路、双(城)永(昌县)公路、双(城)洪(祥)公路,四条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有中小学20所,学生8455人;有卫生院3处,银行3处。

镇域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01亩。

辖羊儿、河西、小果园、南安、前进、齐家湖、北安、中山、高头沟、达桐、幸福、双城、徐信、宏济、宏庄、安全等16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

全镇总人口35403人,总户数8281户,其中集镇人口12110人。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双城镇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该镇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产品优,连片集中,发展迅速,已撑起了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建成了双城造纸厂、双城白板纸厂为龙头的造纸及纸制品工业和以玛钢厂、双城农机厂为头的农机加工业两个主导系列,并带动了一批私营企业的大发展。

养殖业发展起步早,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对养殖品种进行了改良,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不断扩大暖棚养殖和氨化青贮饲草技术的范围和规模,努力向节粮型畜牧业方向转变。

目前,已形成高头沟、徐信两个仔猪繁育基地和达桐、北安、河西三个瘦肉型猪养殖基地。

订单农业迅速崛起。

自1999年在高头沟村尝试并获得成功以来,2001年,动员全镇广大农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共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5万亩,发展双孢菇等优质食用菌类一万袋,订单农业发展呈方兴未艾之势。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双城镇提出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总体目标。

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在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商流企业、规模养殖、食用菌发展等方面求得新的突破,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3.1.2自然条件

1、气象水文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

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东南距省城兰州市276公里,西北距金昌市74公里。

武威市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

武威市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为67%;太阳辐射量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

气温以7月最高,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

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

[2、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境内发现有黑色金属(铁、锰、钒、钼)、有色金属(铜、铅、锌、镍)、贵金属(金、银)、稀土(镧、铈)、能源(煤炭、油页岩)、化工(芒硝、湖盐、磷、重晶石、硫铁)、建材(石膏、石灰岩、砂石砾料、砖瓦粘土)、冶金辅料(白云岩、萤石、石英岩)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墨、高岭土、滑石、水晶)和地热、矿泉水等10类36个矿种。

截至2012年,已发现的各类矿床和矿点有100余处,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6.6亿吨,油页岩储量8.8亿吨,芒硝储量0.08亿吨,石膏储量9.8亿吨,石灰岩储量4.02亿吨,石墨储量0.04亿吨。

(2)林业资源

2010年武威市森林面积达757.9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06%。

比全国和全省低8.3和1.36个百分点。

(3)水资源

武威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m,是全省水平的1/2和全国水平的l/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20m,是全省水平的1/3和全国水平的I/9,系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

境内主要供水来源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4.937亿m。

年需水量24.95亿m,是水资源量的近2倍,可供水量仅占需水量的68.4%。

3、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

312国道横贯全区三县一市,在境内区段为177公里,横穿三县一市。

以地区行署所在地的武威市为中心,列入省级养护的公路有武民、武九、武景、武雅等干线,里程总长400公里。

列入地县级管理的公路四通八达,共54条(段),里程总长1478公里。

其中省道308线双双、双大段二级改建已竣工,省道211线民勤段建设中。

全区有公路总里程2143公里。

主要高速公路:

连霍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西武高速公路、临武高速公路。

武威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

武威火车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火车站街大新路64号,也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已建成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

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

将逐步建成通往西宁、新疆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通往宁夏和秦皇岛的干武铁路二线。

主要铁路:

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张高铁,拟建铁路:

武威南至乌鲁木齐载重铁路、武威南煤炭集疏运基地至新疆准东煤田铁路专用线。

兰州中川机场距武威230公里,金昌机场距武威60公里。

武威市城郊有军用机场。

4、项目区经济社会条件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2011年武威市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176.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2010年增长1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4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17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2.9%。

[1]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6.26亿元,增长24.76%;第二产业产业完成投资61.97亿元,增长73.72%,其中工业完成投资52.29亿元,增长48.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3.67亿元,增长59.97%。

3.1.3社会经济状况

2013年武威组织实施科技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34项,市级30项;组织鉴定各类科技成果7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

2013年末武威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098所,比上年增加14所,在校(园)学生(幼儿)312042人,减少43192人。

其中:

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16703人,增加1078人;中等职业学校19所,在校学生17258人,减少109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54800人,减少2470人;初级中学119所,增加1所,在校学生69632人,减少15841人;小学735所(教学点152个,特殊教育学校2所),减少17所,在校学生111605人,减少26630人;幼儿园196所,增加30所,在园幼儿42044人,增加780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初中入学率99.9%、巩固率99.97%、毕业率99.9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4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01%。

2013年末武威有艺术表演机构2个,文物保护机构13个,乡镇文化站93个,图书馆4个。

有广播电视台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6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9.39%。

2013年末武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6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7.63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8.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统筹人员6.38万人,收缴失业保险费4458.71万元,领取失业金人数2925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555.66万元。

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6.21万人,参保率达99.0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3.1.4资源状况

武威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合发展酿造葡萄酒,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10月获"中国葡萄酒城"称号。

近年来,坚持“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

截止2013年,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58万亩,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88.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201.6万亩、旱作农业技术面积61.8万亩。

2013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58.98万头、338.20万只、112.67万头、496.09万只,出栏量分别达24.01万头、184.45万只、129.33万头、396.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15万吨、1.5万吨、1.1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

2014年设施农牧业累计将达到73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

日光温室瓜菜、暖棚养殖、特色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

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344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

本项目实施的蔬菜资源供应完全可以保证。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政策、资源、科技、基础设施条件等

1、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凉州区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基础,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为重点,努力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双城镇提出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重点,以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总体目标。

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在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商流企业、规模养殖、食用菌发展等方面求得新的突破,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2、区位优势

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位于城北25公里,北邻民勤县,西接永昌县,且双城镇是1995年国家建设部确定并首批公布的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

该镇乡镇企业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产品优,连片集中,发展迅速,已撑起了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

3、资源优势

武威是全省瓜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尤其适合发展酿造葡萄酒,产量占全省的65%。

2012年10月获"中国葡萄酒城"称号。

近年来,坚持“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

截止2013年,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58万亩,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88.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201.6万亩、旱作农业技术面积61.8万亩。

2013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58.98万头、338.20万只、112.67万头、496.09万只,出栏量分别达24.01万头、184.45万只、129.33万头、396.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15万吨、1.5万吨、1.1万吨。

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

2014年设施农牧业累计将达到73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

日光温室瓜菜、暖棚养殖、特色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

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5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344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

本项目实施的蔬菜资源供应完全可以保证。

4、基础设施条件优势

项目区域内水、电、通信、交通、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备,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2.2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1、主要障碍因素

因为甘肃蒂欣实业有限公司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科技应用等方面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大量的资金积累,所以,本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成为项目实施的主要障碍因素。

2、解决方案

对投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支持。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1市场分析

4.1.1项目市场供求现状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7%。

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长,上市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人均占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按照国家蔬菜发展规划,形成了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呈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全国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实现了市场供应的稳定。

目前我国蔬菜产需已基本平衡,大宗蔬菜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价格下跌,效益下降,蔬菜供求关系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蔬菜成为市场的新宠,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但由于我国绿色蔬菜起步较晚,种植区域不均衡,产业规模化程度低,产量少等因素,一旦出现运输困难等突发情况,难以及时保障蔬菜供应,容易引发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产区“卖难”和销区“买贵”同时显现。

2009—2012年,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的商用冷藏库面积有700多万平方米,保温车约3万辆,铁路冷藏车6900辆,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经济较为发达或者食品资源较为丰富、集中的地方,冷链物流体系已初步建立和运作起来。

有些地方如广州、深圳等珠三角的冷链物流发展非常迅速,而且逐步走向规模化、专业化。

2009年甲型流感以及前段时间的乳业危机,促使了国家对食品安全和政府监管前所未有的重视,在食品供应链条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冷链物流迎来发展机遇。

同时,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与零售业的发达,要求对生鲜产品执行严格的物流供应标准,也进一步促进了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实施,肉类、果蔬业发展迅速。

我国各类生鲜品年总产量约7亿吨,冷冻食品的年产量在2500万吨以上,总产值520亿元以上;年营业额在500万元(含500万)以上的食品冷冻、冷藏企业约2万家(包括加工企业内的冷库车间及冷藏库),就业人员250万人,全国冷库容量达900万吨左右。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不仅冷库总容量增加了一倍半,冷库的建设技术也得到了明显进步。

虽然全国冷库发展较快,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冷饮、肉制品、蔬菜水果到鲜花、医药、电子产品,令许多人尚感陌生的“冷链运输”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便如此,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冷链物流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

甘肃省气候多样,生产、交通运输等条件差异较大。

蔬菜产业在发展中逐步向具有较强区位优势的河西走廊、沿黄灌区,泾河、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集中,形成全省5大蔬菜产区。

2008年这5大优势产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3万km2,产量910万t,分别占到全省的82.7%和91%。

形成了生产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区和高原夏菜生产优势区域。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大部分试点村都选择以蔬菜产业为支撑。

白银、兰州、酒泉、张掖、武威5市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56个,其中以蔬菜为支柱产业的村有166个,占到试点村的64.8%。

市场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

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沿海地区工业生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蔬菜生产量相对减少。

受气候逐渐变暖的影响,甘肃省蔬菜东调也由7月上中旬提早到6月中下旬。

而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也为甘肃蔬菜走向中东欧市场打开了便利的通道,农业部在蔬菜优势区域规划中,也将甘肃省作为向中东欧国家出口蔬菜的基地。

调味品行业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各种资本的进入,使调味品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其一,一部分产品结构调整比较快的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造就了自己的品牌,占据了地区优势;其二,部分外资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也占据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