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836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docx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

炊事班长先进事迹

 

“为大家服务是我最大的乐趣”

原三处二段一队炊事班长、共产党员陈良双同志,自1964年9月参加铁路工作,先后在铁二局四处、电气化局二处工作。

於1981年8月随单位整建制调入电气化局三处二段,任第一工程队炊事班班长。

他在炊事员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平凡的岗位上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年年被评为段、处、局优秀共产党员。

1987年至1989年间,他连续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劳动模范、火车头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面对如此耀眼的光环和荣誉,陈良双同志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在施工生产的最前线,尽心尽力地为现场职工服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自参加工作以来,陈良双始终随着施工队伍转战南北,可以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头顶着全国劳动模范的桂冠,却从没有去游览过祖国各地的名圣风景,他多次主动放弃单位领导专门为他安排的旅游疗养活动,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电气化建设事业,奉献给了为电气化事业而奋斗的一线职工。

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说“我很平凡,没啥子好讲的,为大家服务,是我最大的乐趣”。

在炊事工作的岗位上,他以慈母般的心肠对待每一位就餐的职工。

为了让大家吃饱吃好,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进厨房,桶火做饭,中、晚两餐均保持六菜一汤,而且南北口味兼顾,使所有来就餐的干部职工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有时班组的同志加班抢任务,中午不回来吃饭,他就带领炊事班的同志送饭到工地。

若遇到天气变化,同志们在工地淋雨时,他就早早地熬好姜汤,并亲自送到每位职工的手上,为大家驱病防寒。

“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陈良双为了有更多的机会为大家服务,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扩大服务范围,就在他上街买菜的同时,顺便买汇烟、酒、邮票、信封、牙膏等日用品代销给大家,为职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却不赚同志们一分钱。

当他发现职工宿舍里有许多空酒瓶时,他想:

这样长期乱扔酒瓶子,即影响室内外环境卫生,又不美观。

如果把它们统一收集起来,积攒多了还可以帮助同志们换成钱贴补生活。

于是,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每个职工宿舍里把空酒瓶收集到一起,并在自备的笔记本上记一笔小账,待统一处理后,将退瓶款一一如数返还给职工。

除此之外,陈良双同志每到一处新工地,还利用工地驻地周边的空地开辟小菜园子,自己掏钱买些菜种,收获的蔬菜无偿地用来贴补职工生活。

他还利用就餐职工每天的残汤剩水和食堂的淘米水养上几头小猪娃,逢年过节宰杀后给职工改善生活。

他的勤劳使就餐人员的伙食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他自己却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特殊饭,

“劳累自己,服务他人”。

这是陈良双同志一贯坚持的。

一般的职工食堂,常规都是早上的馒头在前一天提前蒸好,第二天早上加热以下即可,这样炊事员早上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而陈良双同志,在工地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蒸新鲜馒头、熬新鲜稀饭给职工吃。

作为炊事班长他对班里的同事说:

“现场职工每天工作很辛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早上多睡会儿觉,让大多数职工吃不上新鲜馒头。

”为了让职工在工作一天后,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以解除同志们一天的劳累,他带领全班同志千方百计想办法,每天保证有六菜一汤的标准,并不断提高烹调工艺,翻新饭菜花样,做出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增。

在三公司内部干部职工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

“想吃好饭找二段”。

公司上下凡是来二段就餐的人没有不对陈良双的为人和厨艺术大拇指的!

作为一名炊事员,只要按照“领导满意、职工满意”的标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很不简单了。

而陈良双同志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饮食生活、后勤服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队干部职工的士气是否高涨”。

为了解除工程队这些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单身职工的寂寞与孤独,陈良双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满了职工的生日信息。

每到有职工过生日,他就亲自将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送到职工手中。

这哪里是一碗普通的面呀!

他送给职工的是一颗滚烫的心、一份慈母般的情!

许多职工在端上长寿面时,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工地上的职工经常因为加班加点工作不能全部按时回来吃饭,特别是晚餐,每顿饭总是托托拖拖拉拉的要等一、两个小时。

每当到了开饭时间,不见同志们回来,他就一次次到路口眺望着职工收工的方向,盼望大伙收工吃饭。

为了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吃上热饭菜,他把菜饭热了一遍又一遍,自己从来不先吃饭,总是不厌其烦的等到最后一个职工吃完饭,他才休息。

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说:

陈良双对待同志就像父母爱子女一样,与细微处,体贴倍加。

在工程队干了30年,他没有外出看过电影,每当有外出活动的好事,他总是让班里的年轻同志去参加,自己留守在家里值班等候回来吃饭的同志们。

他把一腔热血和爱心默默地奉献给了同志和工友们。

寒假社会实践有感

到大学毕业后,就业问题就似乎是在我们的身边的问题,成了说不完的话题。

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私人企业,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

 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

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

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

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

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

亦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

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有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的补充,我们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知识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

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

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厂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工厂的利益存亡。

 总之,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是丰富而又有意义,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收获,是对“有经验者优先”的感悟。

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劳动保障事业无小事”。

他经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也经常告诫同事。

他始终以躬行者的姿态、饱满的工作热情、执著的敬业精神,在劳动保障岗位上辛勤工作着,努力推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心怀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就业再就业工作,他始终挂在心上。

要求劳动保障系统的干部职工,“就业再就业关系着奎文区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下岗失业职工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就不了业,我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为此,他立足区情实际,狠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为筹建好社区平台,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全市首期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工作在奎文区试点,市里为平台建设给予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社区平台建设,落实了平台人员编制及所需资金等,推动了社区平台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全区各街道社区平台建成后,为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先后组织有关同志为社区平台制订了服务指南、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规章制度,组织平台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

他心里装着职工,装着群众。

这对他来说,不仅缘于他对职工的一种情份,更是一种政治责任。

为了使下岗失业职工早日摆脱生活困境,重新走上就业岗位,他带领干部职工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零失业”社区试点工作。

在试点居委会开展了详细的调查摸底。

在此基础上,为掌握社区岗位情况,组织人员走访社区内的企业,实行了空岗报告制度,承诺只要不挑不拣,帮助其在48小时内提供就业岗位。

同时,对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动态管理,对进入社区的下岗失业职工,积极为其办理档案托管手续,并接续了保险关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今年以来,先后提供就业岗位3384个,办理求职登记3988人次,免费为211名失业人员进行了转业转岗培训。

目前全区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达3354人,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的12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内。

情系职工

对待工作他有着一种执着和热爱。

“两个确保”是温暖下岗失业职工的“阳光工程”,是为离退休人员排忧解难的民心工程。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部分老企业因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效益欠佳,出现欠缴社会保险金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他迎难而上,想方设法抓扩面征缴。

他在会上对全局职工说,社会保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是保证离退休老人们的安全网,养老保险金是企业职工的“养命钱”,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他们构筑牢固的养老保护堤坝,让辛勤劳动了一辈子的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是我们每个社会保障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重托。

为此,他和局班子成员一起研究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在系统内制定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定期召开社会保险专题会、座谈会和现场会,研究分析养老保险征缴的办法和措施,建立了竞争和激励机制,把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人人身上有压力。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想办法,促征缴。

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他提倡向政策要效率,通过耐心细致反复的向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解释养老保险费与职工切身利益的关系,进一步使企业和职工增强了缴纳养老保险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为加大社会保险金征缴力度,对恶意欠费企业,他组织有关单位、科室积极开展社会保险稽查和劳动监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下达监察指令书依法催缴。

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扭转了社会养老保险费征缴的被动局面,收缴率一路攀升。

2003年,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2700万元,基金到位率为153.85%,基金收缴率达98.1%,同比增长39.69个百分点和2.46个百分点;为371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1828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首次实现建区以来养老金不倒挂的历史性突破。

在工作上他不仅认真执著,而且大胆有魄力。

抓扩面,他亲自担任扩面领导小组组长,将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劳动监察等有关科室组成扩面工作组,组织人员采取“拉网式”、“地毯式”的办法,登门做工作,讲政策,并利用政策小册子、宣传单、明白纸及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扩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3年,全区新扩面企业17家,净增参保职工2600多人,比2002年增长了6倍。

为民解忧

“要深怀爱民之心,多做群众满意的事,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不做群众不满意的事。

”这是他经常说的,也是他多年工作的宗旨。

他任局长以来,与全局党员干部一道工作在第一线,始终为群众的疾苦牵肠挂肚。

在他的日程中,有近一半多的时间都在企业进行调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土地逐步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他着手调研的课题。

今年7月份开始,经过近两个月的走村串户,拿出了一份比较有价值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调查报告》,为党委、政府研究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他心里,老百姓是衣食父母。

他要求机关的同志多作换位思考,多想想“假如我是困难职工怎么办?

”把职工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解决。

在他的倡议下,劳动保障系统党支部与东关街道奎文门居委会7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从就业指导、免费培训、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帮扶。

三岔河村地下水源含氟量大,对人畜危害严重。

为解决村里人畜饮水问题,他带头组织干部捐款10000多元,并安排专人帮助该村修建了自来水,解决了人畜饮用水问题。

该村村民十分感激,一路敲锣打鼓把一面绣有“除氟改水,造福后代”的锦旗送到劳动保障局。

他就是这样,时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劳动纠纷案件不断增多,为保证用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他和局党组成员一道,对违反《劳动法》的事件进行严肃查处。

从系统内抽调8名精干人员组成了劳动保障监察队伍,今年先后组织开展劳动保障年检和各种专项检查10多次,补缴社会保险185万元,补发职工工资10万元,特别是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有力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注重监察、仲裁、信访三位一体,对一些用信访程序无法办结的案件,及时进入仲裁程序,立案处理。

同时以监察辅助仲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为群众办事的热心肠。

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经济成份的多元化,到劳动保障部门上访的人不断增多。

为此,他认真贯彻落实首问负责制,明确要求,只要是来访,都必须热情接待,来信都必须答复,不准随便转交。

只要找他的人,交到他手里的信,他都亲自过问,热情接待,认真解释答复。

在他的带动下,全局上下形成了“进门有问声,问话有回声,出门有送声”的良好工作氛围。

今年共接待来人来访300多人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0多起,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60多万元,受到了职工的好评。

凝聚人心

他是一位党性很强的人,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带头廉洁自律,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与班子成员一道,围绕全区工作中心,合心、合手、合力干工作,增强了党组一班人的凝聚力,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他常说,工作只靠哪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发挥全局每一位同志的积极性。

他的所有工作思路都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工作方法上,始终坚持几条原则:

制度管事——他上任后,健全完善了许多规章制度,例如,全系统工作目标月报、季报制度,每月召开工作研究例会制度,群众来信来访催办、督办制度,首问负责制,百分制考核等;道理管人——他在全局开展了争创“三优”文明窗口、党员挂牌服务、实施“三民”(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等活动,在全系统形成了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机关面貌焕然一新;情感管心——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同志。

在生活上,他给予同志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同事及家人生病住院,他牵挂在心,无论工作多累,他都要坚持跑到病床前看上一眼,安慰一番。

他处处与干部职工打成一片,干部职工把他作为知己,有什么看法、想法都喜欢同他谈,有什么困难也请他帮助或出主意。

他以诚待人,关心职工的精神,时时处处温暖着周围的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在高殿臣局长的带领下,劳动保障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干事创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劳动保障系统多次受到省、市、区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他本人也被区委、区政府多次给予记功嘉奖等奖励,先后获得民心工程“十佳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就是这样,凭着一种忘我和执着的追求,躬行于自己钟爱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