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724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docx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三讲生物的进化精选教案

第三讲物的进化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观念

通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理性思维

通过物种形成、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培养归纳与概括、逻辑分析和计算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由于人类大量服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增多的现象,引导人们高度关注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健康

[基础知识·系统化]

知识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知识点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点三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

所含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形成原因

共同进化

进化证据

主要是化石

[基本技能·问题化]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2)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3)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4)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5)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6)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2.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但为何它仍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提示:

对于生物个体而言,发生自然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但是,一个物种往往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就整个物种来看,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产生的突变还是很多的,其中有不少突变是有利突变,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因突变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2018·豫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种群的基因库可不发生改变

B.自然选择对同种生物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C.若某性状有三种表现型,则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各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大于1

D.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都会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即共同进化

解析:

选B 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种类和数量都会改变,种群基因库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对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一个性状不论有几种表现型,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或复等位基因频率之和均为1;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不属于共同进化。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

C.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

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

解析:

选B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比例变化表现出桦尺蠖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而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并未表现出共同进化;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竞争水资源、狮子捕食野牛等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光合生物产生的氧气改变了大气环境,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典型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实例。

5.(2018·郑州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

选B 长期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项目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本观点

①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②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③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④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⑤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不同点

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着重研究生物个体进化

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共同点

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对点落实]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解析:

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三倍体西瓜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解析:

选B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2.“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列表法”比较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出现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是质变

基因频率改变,属于同一物种,是量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4.必明的两个“不等于”

(1)突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隔离≠生殖隔离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

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活;杂交后代活而不育。

[对点落实]

3.(2018·天水一模)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

选C 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4.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解析:

选B 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

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

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可能不同。

[类题通法] 判断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方法

(1)从形成标志方面分析:

①如果生物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则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②如果只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则只能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

(2)从二者联系方面分析: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抗药性是物竞天择的结果,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就越来越多,用来有效对抗病菌的抗生素的种类愈来愈少,虽然新药在研发,但细菌发展抗药性的速度却不下于人们发明新药的速度。

所以有人悲观地预期“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无效的时代就要来临。

[对点落实]

5.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菌种。

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

原因是(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解析:

选B 青霉素只起到选择作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个体;突变是不定向的;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

6.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解析:

选B 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易错提醒]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

(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考点二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类型

(一) 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

1.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

选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000=800,Vv有2×0.2×0.8×20000=6400,VV有0.8×0.8×20000=12800。

引入后,基因频率v=(800×2+6400)/(40000×2)=0.1,V=1-0.1=0.9。

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

[类题通法] 已知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

×100%

PA=

×100%

Pa=

×100%

(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类型

(二) 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

A.30%,21%     B.30%,42%

C.70%,21%D.70%,42%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70%,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

[类题通法] 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PA=

=PAA+

PAa

Pa=

=Paa+

PAa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的频率。

类型(三) 与伴性遗传有关的基因频率计算

3.(2018·南昌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5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5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278

14

8

170

30

A.5.2%        B.6%

C.7.5%D.20%

解析:

选C b基因的总数=14+8×2+30=60,(B+b)基因的总数=(278+14+8)×2+170+30=800。

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得出Xb的基因频率=

×100%=

×100%=7.5%。

[类题通法] 伴性遗传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p=

×100%

q=

×100%

(p为XA频率,q为Xa频率)

类型(四) 利用遗传平衡公式,求基因型频率

4.(2018·合肥一模)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个体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解析:

选B 由分析可知,该动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3+1/2×0.4=0.5,a的基因频率为1-0.5=0.5。

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即0.25;由题意知,该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可以认为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发生自交,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类题通法] 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

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类型(五) 随机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

5.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解析:

选D 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Aa基因型个体占50%,亲代、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则A的基因频率=30%+(1/2)×50%=55%,a的基因频率为45%;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为30%+(1/4)×50%=42.5%,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为20%+(1/4)×50%=32.5%。

6.(2018·南昌一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

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1/5B.1/4

C.3/7D.11/21

解析:

选C 由题意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60%×60%=36%,Aa=2×40%×60%=48%,aa个体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

[类题通法] 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变化规律

(1)自交:

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

(2)自由交配:

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

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

[真题集训——验能力]

1.(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解析:

选A 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2.(2017·海南高考)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

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解析:

选C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不能判断黑色为显性或隐性。

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显隐性。

显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量大于隐性个体数量,故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

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

3.(2016·北京高考)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选A 由题干信息可知,为避免F区豹种群消亡,从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区豹种群数量增加,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也会增加;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区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会发生明显改变;F区引入雌豹后,十年内豹种群增加,说明豹的数量未超过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不会出现大幅度下降;十年间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随物种的进化,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4.(2016·江苏高考)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选C 抗药靶位点使杀虫剂不能与靶位点结合;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属于同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

5.(2015·安徽高考)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D.21%

解析:

选C A、a基因频率已知,据此可推导出各种群的基因型频率。

种群1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AA=64%,Aa=32%,aa=4%;种群2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AA=36%,Aa=48%,aa=16%,则混合后的大种群中各个基因型的频率变为:

A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频率=50%+40%×

=70%,a基因频率=1-70%=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

=42%。

6.(2014·广东高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