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689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docx

《当代中国经济》听课笔记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一)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一般特征的预测

✓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三)社会主义是进入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过渡时期的任务不是消灭阶级,而是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国有经济,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物质条件。

✓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公有制和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上是可以兼容的。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发展等科学理论已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局限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保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论断

✓马克斯恩格斯的设想:

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

✓列宁:

社会主义将不能在所有国家同时获得胜利。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

✓解放前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

✓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一五”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二)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经济建设要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道路

✓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若干矛盾的基本原则

✓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改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八大决议

(三)党的指导思想“左”的错误

✓1958-1960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1961年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左的错误的纠正

✓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对经济秩序和国民经济的极大破坏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进入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两层含义:

一是已经进入,二是不发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基础

✓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现实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认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往我国在所有制关系问题上的总结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认,一定范围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1982年十二大报告,论述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的问题”

✓1987年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993年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概括

✓1997年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这一概念

(二)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基本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国情: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02年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方向。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宪法》第六条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规定

✓中共十五大报告的说明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宪法》第七条指出,“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十五大报告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阐述

✓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经济的作用作了进一步具体阐述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出的方针: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三)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既区别于资本主义又区别于高级共产主义的一个根本特点

✓坚持公有制就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剥削,反对平均主义

(二)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落实

✓改革开放以前,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经济,使得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能够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

✓但是实际生活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

✓文革中,对按劳分配加以批判

(三)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打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格局

✓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基础

✓按资产分配,以雇佣关系为基础

✓按资本分配,根据资产价格分配

✓国家作为宏观收入分配主体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过程

✓多种分配方式集中体现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四)我国现阶段为何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各种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无论其归谁所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我们党高度重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平均化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被打破

✓改革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

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二)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深化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平均主义,提高经济效率。

因此,这一时期政策上比较强调效率优先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及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着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不断深化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

✓2007年2月26日,温家宝总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指出,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研究了改革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问题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同志指出: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与市场调节部分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

✓中共十三大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7年邓小平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初步形成

✓《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述了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首要特点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强调效率与公平的同时,特别强调要注重消除两极分化

✓第三个特点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四个特点是必须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公平与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初步设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问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完成国家工业化,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

✓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三大改造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论十大关系》与统筹发展理论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二、政府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与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目标的确立

(一)国内的主要矛盾的转移:

✓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物质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二)党的八大的突出贡献:

✓一是从理论上正确的阐明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二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三是提出把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的战略发展目标

✓四是系统的提出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经济建设、国家政权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正确方针。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导下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

✓八届九中全会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59年,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两步走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

✓时间: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概括提出

✓内容:

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意义:

成为中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

(一)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主要任务:

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理论与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同时也包含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八十年代末翻一番,温饱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翻一番,小康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统一的原则

✓二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

三、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化

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与地区差别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法制等等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人与自然的矛盾

城乡矛盾

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落后

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

地区不平衡的矛盾等

(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2003年10月14日,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主要任务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胡锦涛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和把握的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

✓第四,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提出时间: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

✓内涵与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社会就业

✓基本公共服务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全社会创造活力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和确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人民公社制度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

✓对外开放迈出重要步伐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全面推进。

✓中国改革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仍然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

✓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阶段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突出位置。

✓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农村基本制度进一步巩固,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等。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

✓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转型的两种模式

(一)激进式改革方式:

✓原苏联及东欧国家

✓包括稳定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制度化四个部分

✓具体措施:

大幅度缩减货币供应量,高利率,取消优惠贷款;消除预算赤字等等。

(二)渐进式改革方式:

✓中国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成就:

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基本特点

✓工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主导与自发演进相结合

✓整体协调与分步推进相结合

三、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

(一)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

✓比较初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混合经济

✓演化方向是扩大市场范围,促进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二)在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调节目标不仅仅是维护宏观平衡,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发展方向

✓调节内容不仅仅是总供求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

✓调节的手段不仅包括间接的需求管理,还包括直接调节的因素

一、经济改革面临的新形式和新任务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和机制

✓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

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公平兼顾的收入分配制度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政府管理体制,法律体系等等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再次,深化改革要着力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深化改革要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环节

✓要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观公平正义和谐社会

一、中国价格改革的背景

✓在经济改革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价格只是作为核算工具,其配置资源,平衡供求,分配利益等基本职能受到限制和破坏。

✓不合理的价格体制,从多方面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中国价格改革的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实现从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首先,核心是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其次,价格改革和其他改革的关系

再次,价格的涨落,影响到不同的人的实际利益。

二、中国价格改革的进程

第一阶段:

改革的初始阶段(1979-1984年)

✓“完善计划价格体制”的思路占主导地位,开始引入市场机制。

✓围绕农村改革展开,从农产品价格开始改革。

✓在价格管理方面,中央对地方下放部分管理权限。

二、中国价格改革的进程

第二阶段:

改革的展开阶段(1985-1988年)

✓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实行“混合价格体制”的思路占主导地位,开市场取向明显加强。

✓改革的重点:

转换价格形成机制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二、中国价格改革的进程

第三阶段:

改革的巩固阶段(1989-1991年)

✓控中求改,相机调放,实行“混合价格体制”的思路仍占主导地位。

✓改革的任务:

建立和改善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初步建立和健全了价格总水平的监测和调控体系

第四阶段:

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至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占主导地位。

✓价格改革全面深化,全方位展开

✓价格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

✓紧缺阶段(1978-1989年)

计划经济,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

✓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1989年至今)

市场导向逐渐取代生产导向。

流通与市场的地位日益提高。

二、商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国内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消费品市场高速发展

✓商品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三、商品市场体系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

《期货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批发市场从管理办法》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体制发展

✓1978年前,对劳动力管理高度集中:

城镇劳动力就业由国家统包,招工由行政管理部门统招统配。

✓1978年以来的方针措施:

●改革招工制度

●实行劳动合同制

●劳动报酬开始由双方协商确定

●扩大企业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