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498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气象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气象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气象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气象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复习题.docx

《气象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复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学复习题.docx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干洁空气?

(P82)

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2、什么是一个大气压?

(P86)

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hPa。

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P87)

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从下表3-3可以看出:

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

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很快降低,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周围低。

4、什么是“标准大气”?

(P90)

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

标准大气模式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4kg/kmol,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

5、太阳辐射能由哪些组成?

(P91)

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一0.76u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um的紫外辐射约占7%。

6、什么是太阳辐射强度?

(P91)

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7、什么是太阳常数?

(P91)

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8、为什么天空有时候是蔚蓝色的,有时候又是灰白色的?

(必考)(P91-92)

散射和反射作用受云层厚度、水汽含量、大气悬浮微粒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很大。

晴空时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空气分子,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阴天或大气尘埃较多时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悬浮微粒,散射光长短波混合,天空呈灰白色。

9、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哪些?

什么是散射辐射?

什么是总辐射?

(P92)

(1)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两部分:

一是直接辐射,二是散射辐射。

(2)经大气散射后到大地面部分的太阳辐射,称为散射辐射。

(3)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即是太阳辐射总量,称为总辐射。

10、总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什么?

(P92)

总辐射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天之内,夜间总辐射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加,正午达最大值,午后逐渐减小。

但云的影响可改变正常的日变化。

一年之内,夏季总辐射最大,冬季最小。

总辐射的纬度分布,一般是纬度愈低总辐射愈大;纬度愈高总辐射愈小。

因为赤道附近多云,总辐射最大值并不出现在赤道,而是出现在20°N附近。

11、什么是“大气窗”?

(P93)

波长为8.5一12um的辐射称为“大气窗”。

12、什么是大气辐射?

什么是大气逆辐射?

(P94)

(1)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2)大气辐射中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即是大气逆辐射。

13、什么是“花房效应”(即温室效应)?

(P96-97)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14、为什么气温下午2时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思考题)(必考)(P96-97)

①大气主要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地面辐射又取决于地表面吸收并储存的太阳辐射量。

太阳辐射有日变化,气温也相应出现日变化特征。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储存的热量传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气温最高值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午后2时前后。

②其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地面温度和气温也逐渐下降。

清晨日出前地面储存热量减至最少,所以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时间随纬度和季节不同,因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也不同。

日出后太阳辐射加强,地面储存热量又开始增加,气温也相应回升。

15、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

(P98)

①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

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②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南半球因海洋面积较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得最清楚。

③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1月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等温线向北极方向突出,表明黑潮和墨西哥湾暖流具有强大的增温作用,南半球因受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影响,等温线突向赤道方向。

7月寒流影响最显著,北半球等温线沿非洲和北美西岸转向南突出,南半球等温线在非洲和南美西安向北突出。

④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24℃,称为热赤道。

(热赤道平均位于5-10°N。

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N左右。

⑤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

(俄罗斯的维尔霍扬克和奥伊米亚康分别为-69.8℃和-73℃,被称为寒极。

最高温度北半球夏季出现在低纬大陆上,如20°N-30°N的撒哈拉、阿拉伯半岛、加利福尼亚等地。

世界绝对最高温度出现在索马里境内,为63℃。

由此可见,地球表面气温的变化范围在-90℃-63℃之间。

第二节大气水分与降水

1、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的关系?

(P102)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关系密切。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也叫最大水汽压,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开始凝结。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没有达到饱和水汽压,则可以用降温和增加水汽的方法达到饱和水汽压。

2、简述露点温度。

(P103)

一定质量的湿空气,若气压保持不变而令其冷却,则饱和水汽压E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当E=e时,空气达到饱和。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Td,简称露点。

露点完全由空气的水汽压决定,气压一定时它是等压冷却过程的保守量。

空气一般未饱和,故露点常比气温低。

空气饱和时露点和气温相等。

根据露点差即气温T和露点Td之差,可大致判断空气的饱和程度。

饱和空气T-Td=0;未饱和空气T-Td>0;T-Td差值越大说明相对湿度越低。

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3、大气降温的过程包括哪四种?

(P105-106)

①绝热冷却:

空气上升时,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气温迅速降低,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形成中雨或大雨。

空气上升愈快冷却也愈快,凝结过程也愈强烈。

这种绝热冷却是引起水汽凝结或凝华的最重要的过程,大气中很多凝结现象是绝热冷却的产物。

②辐射冷却:

地球表面或大气系统在接受辐射小于自身发射辐射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温度降低的过程,称为辐射冷却。

空气本身因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

近地面夜间除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冷却的作用,使气温不断降低。

如水汽较充沛,就会发生凝结。

辐射冷却过程一般较缓慢,水汽凝结量不多,只能形成露、霜、雾、层状云或小雨。

③平流冷却:

由冷空气或暖空气的水平运动所造成的地面或近地气层的降温,称为平流冷却。

较暖的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如果暖空气与冷地表温度相差较大,暖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或露点以下时,就可能产生凝结。

④混合冷却:

交替使用的自然冷却和强迫冷却来带走热量的冷却方法,称为混合冷却。

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气团的饱和水汽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4、云滴增长的两个过程。

(P110-111)

①云滴凝结(凝华)增长:

在云的发展阶段,云体上绝热冷却,或不断有水汽输入,使云滴周围的实际水汽压大于其饱和水汽压,云滴就会因水汽凝结或凝华而逐渐增大。

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如图3-16);大小或冷暖不同的水滴在云中共存时,也会因饱和水汽压不同而使小或暖的水滴不断蒸发变小,大或冷的水滴不断凝结增大。

②云滴的冲并增长:

云滴大小不同,相应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

云滴下降时,个体大的降落快,个体小的降落慢,于是大云滴将“追上”小云滴,碰撞合并成为更大的云滴。

云滴增大,横截面积变大,下降过程中又能冲并更多的小云滴。

云中含水量愈大,云滴大小愈不均匀,相互冲并增大愈迅速。

低纬度地区云中出现冰水共存机会不多,所以对气温>0℃的暖云降水而言,云滴冲并增大显得尤为重要。

5、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

(思考题)(网上查的)

①蒸发面的温度: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②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

a.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

b.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溶液浓度越大,饱和水汽压越小。

③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a.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b.凸面的曲率越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c.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气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6、降水的类型有哪些?

(P111-112)

有四种:

①对流雨②地形雨③锋面(气旋)雨④台风雨

7、台风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台风形成的地区?

台风影响我国的情况?

台风的结构包括什么?

(网上查的)

(1)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要有广阔的高温洋面。

海水温度要高于26.5℃,而且深度要有60米深。

台风需要消耗的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能供应。

另外,台风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60米深的海水发生翻腾,为了确保海水翻腾中海面温度始终高于26.5℃,暖水层的厚度必须达60米。

②要有合适的流场。

台风的形成需要强烈的上升运动。

合适的流场(如东风波,赤道辐合带)易产生热带弱气旋,热带弱气旋气压中间低外围高,促使气流不断向气旋中心辐合并作上升运动;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潜热,形成暖心补给台风能量,并使上升运动越来越强。

③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

如果辐合气流直达气旋中心发生空气堆积阻塞,则台风不能形成。

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使辐合气流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中心,而是沿着中心旋转,使气旋性环流加强。

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距以上,在5-20度之间。

④气流铅直切变要小,即高低空风向风速相差不大。

如果高低空风速相差过大,潜热会迅速平流出去,不利于台风暖心形成和维持。

纬度大于20度的地区,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2)台风的形成地区:

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

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

(3)台风影响我国的情况:

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年均有20.2个,登陆7.4个:

①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

②5~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0°~15°之间西移,再经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转向日本;另一条则西移进入南海北部。

③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主要在北纬15°~25°之间西移影响中国。

④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

出现最多的路径在北纬15°~20°之间西移,以后转向东北影响日本;另一条路径继续西移进入南海影响越南和广东省。

9月份时,介于这两条路径之间的还有一条影响台湾和福建两省的路径。

⑤11~12月中国仅广东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总的来说,华南沿海受台风袭击的频率最高,次为华东沿海。

登陆台风主要出现在5~12月,而以7~9月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76.4%,是台风侵袭中国的高频季节。

(4)台风的结构:

台风是一个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

①外圈:

又称为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

②中圈:

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

③内圈:

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

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第3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P117)

通常把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G。

2、简述地转风。

(必考)(P119-120)

系指自由大气(表示f=0的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说明垂直气压梯度力等于重力)。

由图3-23可以看出,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白贝罗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南半球背风而立,抵押在右,高压在左。

当不考虑摩擦时,地转偏向力必然与气压梯度力平衡。

水平面上的地转风公式为

Vg=—

显而易见,地转风风速Vg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及纬度的正弦成反比。

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零,地转关系不成立。

地转风是严格的平衡运动,空气质点的速率和方向都不变,即等压线必须是直线。

在自由大气中地转风与实际的风很近似。

但在等压线弯曲的地区误差较大。

实际上,地转风成立的条件是空气运动的特征时间应比l/f(约3h)长。

在大尺度运动中,气流接近水平,风速典型数值约为10m/s,则3h空气移动约100km。

实际天气系统的尺度远大于IOOkm,因而可近似地使用地转风关系。

这就是说,既可根据高空风向确定所在高度的气压分布状况,也可根据空中气压场分布状况了解所在高度的气流情况。

3、简述梯度风。

(必考)(P120-121)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空气作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惯性离心力等于零,梯度风即变成地转风,因此地转风是梯度风的一个特例。

梯度风近似天气图上圆形气压场所产生的风场。

当等压线存在弯曲时,梯度风近似地转风近似更合理。

等压线有气旋性弯曲(低压、逆时针运动)和反气旋性弯曲(高压、顺时针运动)两类,因而存在气旋区内和反气旋区内的梯度风之别。

图3-24给出北半球空气运动轨迹为气旋性与反气旋性弯曲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平衡的情况。

在气压梯度不变的条件下,气旋式风场中由于离心力与地转偏向力之和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因而平衡时风速比单独只有地转偏向力作用时小,即中纬度低压或低压槽内观测到的风经常小于地转风;相反,在反气旋式风场中,离心力和气压梯度力之和与地转偏向力平衡,因而平衡时的风速必定大于地转风,这就是高压区或高压脊内经常观测到超地转风的缘故。

梯度风风向仍然遵循白贝罗风压定律,即在北半球背梯度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而南半球相反。

反气旋内存在气压梯度极限值,此值与曲率半径r有关。

如果r很小或气压梯度很大,地转偏向力不可能与方向相反的气压梯度力与离心力平衡,也就不可能维持梯良风的存在。

所以反气旋区特别是其中心区不可能有很大的气压梯度。

气旋区内则不存在极限值。

因为无论气压梯度力有多大,都可被偏向力及离心力平衡。

所以气旋区特别是其中心区风速可以很大。

例如台风中心附近可以出现12级以上的大风。

赤道及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不足以和气压梯度力及惯性离心力相抗衡,因而即使有反气旋性气压梯度出现,也会很快受到破坏。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只在大尺度运动范围内才有意义。

一些小的涡旋如龙卷风、尘卷风,空气运动速度很大而曲率半径很小,惯性离心力可能等于或超过气压梯度力。

此时风的旋转方向无论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中心部分都必然是低压。

4、什么是热成风?

(P121)

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用VT表示。

(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热成风VT,附加在Z=3000m高度上成为该高度的地转风Vg)

5、什么是罗斯贝波?

(P128)

西风带中的波动形成大气长波,其波长一般达3000-8000km。

瑞典气象学家罗斯贝最早研究这种波动,因而命名为罗斯贝波。

6、什么是季风环流?

(P129-131)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说来,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的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

赫罗莫夫以季风角为主绘制了季风分布图(图3-33中的粗实线范围)。

他认为地面冬夏盛行风向间的夹角即季风角在120°-180°之间,其相应气压系统就是季风系统。

取1月和7月盛行风向频率的平均值作为季风指数,则赫罗莫夫关于季风的定义为:

当季风角大于120°时,季风指数大于40%则为季风区,大于60%为季风显著区。

据此标准,亚洲东部北起俄罗斯远东滨海州,南至东南亚和南亚均属季风区。

拉梅奇绘制的季风分布图(图3-33中的方框表示季风区),其依据为:

①1月和7月盛行风向的夹角至少为120°;②1月和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大于40%;③1月和7月至少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速大于3m/s;④1月和7月发生气旋、反气旋的更替每两年少于一次。

应用这些依据,从图3-33可以看出,主要季风区位于35°N-25°S,30°W-170°E之间,而南亚次大陆和中国东南部季风特别发达。

季风环流三度空间结构的理想模式如图3-34所示。

这幅夏季风示意图强调海陆间温度差异在季风环流中的作用。

实际上,海陆热力差异并非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

其他因素如海陆热力分布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和大地形,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均起着关键性作用。

南亚和东南亚是世界最著名的季风区,其环流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且两者的转换多为爆发性突变。

冬季,南亚和东南亚的东北季风是陆地吹向海洋的分量,是亚洲大陆冷高压南部的气流。

夏季,印度处于大陆热低压南侧及赤道西风北移经过地,西南气流与赤道西风叠加,形成世界上最著名、最典型的热带季风——西南季风。

在印度,冬季风时期(11月-3月)降水稀少,夏季西南风期(6-10月)是主要的降水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

而夏季风前(4-5月)气温却为一年中最高,以致一年中只有干季、雨季和热季等三个季节。

东亚近地面层季风仅次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夏季风,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

各地所处冷高压的部位不同,盛行风方向亦不尽相同。

华北、日本等大致为西北风,华中和华南为东北风。

而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以致形成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系,即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成因不同,天气气候特点也有差别。

例如,冬季风盛行时东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则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7、什么是气团?

(P133)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8、气团的地理分类。

(P134)

表3-16气团的地理分类

名称

符号

主要天气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冰洋(北极、南极)大陆气团

Ac

气温低、水汽少,气层非常稳定,冬季入侵大陆时会带来暴风雪天气

南极大陆,65°N以北,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冰洋(北极、南极)海洋气团

Am

性质与Ac相近,夏季从海洋获得热量和水汽

北极圈内海洋上,南极大陆周围海洋

极地(中纬度或温带)大陆气团

Pc

低温、干燥、天气晴朗,气团低层有逆温层,气层稳定,冬季多霜、雾

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的西伯利亚、蒙古、加拿大、阿拉斯加一带

极地(中纬度或温带)海洋气团

Pm

夏季同Pc相近,冬季比Pc气温高,湿度大,可能出现云和降水

主要在南半球中纬度海洋上,以及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中纬度洋面上

热带大陆气团

Tc

高温、干燥,晴朗多云,底层不稳定

北非、西南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一部分的副热带沙漠区

热带海洋气团

Tm

低层温暖、潮湿且不稳定,中层带有逆温层

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海洋上

赤道气团

E

湿热不稳定,天气闷热,多雷暴

在南北纬10°之间的范围内

第4节气候的形成

1、根据空间尺度大小给气候分类。

(P141)

气候视其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

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2、什么是辐射平衡温度.(P144)

大气上界吸收太阳辐射与行星地球长波辐射处于平衡时所具有的温度,又称辐射平衡温度。

3、简述太阳辐射量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

(必考)(P145-14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

①日地距离: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为一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因此,日地距离不断改变,地球获得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变化。

地球通过近日点时,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能比远日点时多7%。

这种变化使北半球冬季(1月)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于南半球冬季(7月);北半球(7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于南半球夏季(1月),因而北半球冬、夏差值小于南半球。

但实际上,这一差异已被大气热力环流与海陆分布的影响所掩盖。

②太阳高度:

在气候形成中,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太阳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球表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狼勃定律表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成正比,而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太阳高度和日地距离均随纬度和时间而变,因此,不同纬度不同时间的太阳辐射强度都有变化,造成天文辐射总量因地因时而异,从而形成各地的气候差异。

③日照时间: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显然与日照时间成正相关。

如图3-46。

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年变化平缓,春秋分略高,冬夏至略低。

极圈内,极夜时太阳辐射为零,夏至日(北极)或冬至日(南极)却高于赤道。

极圈与回归线间太阳辐射呈单峰式连续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南半球相反,冬至日最高,夏至日最低。

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

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

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

4、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P148)

厄尔尼诺是,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洲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5、什么是沃克环流?

(P148)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

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坡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6、什么是南方涛动?

(P149)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第5节气候变化

9、地质年代大框架。

见自然地理学课本P161的表3-24地球古气候史地质年代表

10、第一新冰期和第二新冰期的时间。

(P1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