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8176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

 

在如今的立体几何解答题中,有些题目可以使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与其说是向量运算,

不如说是点的坐标运算,所以第一个阶段:

建系设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

系的原则有哪些?

如何正确快速写出点的坐标?

这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

一、基础知识:

(一)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

如何选取坐标轴

z

1、 z 轴的选取往往是比较容易的,依据的是线面垂直,即z

轴要与坐标平面 xOy 垂直,在几何体中也是很直观的,垂直

 

底面高高向上的即是,而坐标原点即为 z 轴与底面的交点

2、 x, y 轴的选取:

此为坐标是否易于写出的关键,有这么

几个原则值得参考:

x

(1)尽可能的让底面上更多的点位于 x, y 轴上

(2)找角:

 x, y 轴要相互垂直,所以要利用好底面中的垂直条件

(3)找对称关系:

寻找底面上的点能否存在轴对称特点

3、常用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满足 x, y, z 轴成右手系,所以在标

x, y 轴时要注意。

 

z

 

D'

O              y

 

E   C'

F

4、同一个几何体可以有不同的建系方法,其坐标也会对应

A'

B'

J

不同。

但是通过坐标所得到的结论(位置关系,角)是一致

的。

G

O

C

y

5、解答题中,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前,要先证明所用

x  A   H   B

I

坐标轴为两两垂直(即一个线面垂直底面两条线垂直),

这个过程不能省略。

6、与垂直相关的定理与结论:

(1)线面垂直:

①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

② 两条平行线,如果其中一条与平面垂直,那么另外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

③ 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上垂直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④ 直棱柱:

侧棱与底面垂直

(2)线线垂直(相交垂直):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① 正方形,矩形,直角梯形

②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垂直(三线合一)

③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④ 勾股定理逆定理:

若 AB 2 + AC 2 = BC 2 ,则 AB ⊥ AC

(二)坐标的书写:

建系之后要能够快速准确的写出点的坐标,按照特点可以分为 3 类

1、能够直接写出坐标的点

(1) 坐标轴上的点,例如在正方体(长度为 1)中的 A, C, D ' 点,坐标特点如下:

x 轴:

 (x,0,0 )y 轴:

 (0, y,0 )z 轴:

 (0,0,z )

 

规律:

在哪个轴上,那个位置就有坐标,其余均为 0

(2)底面上的点:

坐标均为 (x, y,0 ) ,即竖坐标 z = 0 ,由于底面在作立体图时往往失真,

 

所以要快速正确写出坐标,强烈建议在旁边作出底面的平面图进行参考:

以上图为例:

则可快速写出 H , I 点的坐标,位置关系清晰明了

⎛ 1⎫⎛ 1⎫

⎝ 2⎭⎝ 2⎭

2、空间中在底面投影为特殊位置的点:

O            C

 

I

如果 A' (x , y , z ) 在底面的投影为 A (x , y ,0 ) ,那么

1122

A

H     B

x = x , y = y (即点与投影点的横纵坐标相同)

1212

由这条规律出发,在写空间中的点时,可看下在底面的投影点,坐标是否好写。

如果可

 

以则直接确定了横纵坐标,而竖坐标为该点到底面的距离。

例如:

正方体中的 B ' 点,其投

影为 B ,而 B (1,1,0) 所以 B' (1,1,z ),而其到底面的距离为1 ,故坐标为 B' (1,1,1)

 

以上两个类型已经可以囊括大多数几何体中的点,但总还有一些特殊点,那么就要用到第三

个方法:

3、需要计算的点

 

① 中点坐标公式:

A (x , y , z ), B (x , y , z

11122

2

⎝ 2     2     2 ⎭

图中的 H , I , E , F 等中点坐标均可计算

② 利用向量关系进行计算(先设再求):

向量坐标化后,向量的关系也可转化为坐标的关系,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进而可以求出一些位置不好的点的坐标,方法通常是先设出所求点的坐标,再选取向量,利

用向量关系解出变量的值,例如:

求 A' 点的坐标,如果使用向量计算,则设 A' (x, y, z ) ,

 

可直接写出 A (1,0,0 ), B (1,1,0), B' (1,1,1) ,观察向量 AB = A' B ' ,而 AB = (0,1,0) ,

⎧ x - 1 = 0⎧ x = 1

⎪⎪

 

⎩⎩

二、典型例题:

例 1 :

 在 三 棱 锥 P - ABC 中 , PA ⊥ 平 面 ABC , ∠BAC = 90 , D, E, F 分 别 是 棱

 

AB, BC , CD 的中点, AB = AC = 1, PA = 2 ,试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坐

 

P

解:

PA ⊥ 平面 ABC  ∴ PA ⊥ AB, PA ⊥ AC

F

∠BAC = 90∴ PA, AB, AC 两两垂直

以 AP, AB, AC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A

 

C

D

坐标轴上的点:

 A (0,0,0 ), B (1,0,0 ), C (0,1,0), P (0,0,2 )

B

E

⎛ 1⎫

⎝ 2⎭

 

⎝ 2 2⎭

 

⎛1

⎝2⎭

 

⎛ 1⎫⎛ 1 1⎫⎛1⎫

⎝ 2⎭⎝ 2 2⎭⎝2⎭

小炼有话说:

本讲中为了体现某些点坐标的来历,在例题的过程中进行详细书写。

这些过程

在解答题中可以省略。

例 2:

在长方体 ABCD -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棱 BC , CC 上的点,CF = AB = 2CE ,

11111

AB :

 AD :

 AA = 1:

 2 :

 4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点的坐标

1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思路:

建系方式显而易见,长方体 AA , AB, AD 两两垂直,

1

A1

D1

本 题 所 给 的 是 线 段 的 比 例 , 如 果 设

AB = a, AD = 2a, AA = 4a 等,则点的坐标都含有 a ,不

1

便于计算。

对待此类问题可以通过设单位长度,从而使得坐

标都为具体的数。

B1

C1

 

A       F

解:

因为长方体 ABCD - A B C D

1111

D

∴ AB, AD, AA 两两垂直

1

B

E  C

2

∴ 以 AB, AD, AA 为轴如图建系,设 AB 为单位长度

1

∴ AD = 2, AA = 4,CF = 1,CE = 1

1

B (1,0,0 ), C (1,2,0 ), D (0,2,0 ), B (1,0,4 ), A (0,0,4 ), C (1,2,4 ), D (0,2,4 )

1111

⎛ 3⎫

⎝ 2⎭

 

例 3:

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B∥CD ,AD = DC = CB = 1,∠ABC = 60 ,CF ⊥

平面 ABCD ,且 CF =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

坐标。

思路:

本题直接有一个线面垂直,所以只需在平面 ABCD 找

过 C 的相互垂直的直线即可。

由题意,∠BCD 不是直角。

以可以以其中一条边为轴,在底面上作垂线即可构造出两两垂

直的条件,进而可以建立坐标系

方案一:

(选择 BC 为轴),连结 AC

 

可知 ∠ADC = 120∴ 在 ADC 中

 

AC 2 = AD 2 + DC 2 - 2 AD DC cos ADC = 3

 

∴ AC = 3

 

D

F

 

C

 

A               B

 

C         B

 

由 AC =3, BC = 1,∠ABC = 60 可解得 AB = 2, ∠ACB = 90

D

∴ AC ⊥ BCCF ⊥ 平面 ABCD

∴CF ⊥ AC, CF ⊥ BCA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以 AC, CF , BC 为坐标轴如图建系:

 

方案二(以 CD 为轴)

3  1  ⎫

D         C

过 C 作 CD 的垂线 CMCF ⊥ 平面 ABCDA

B

∴CF ⊥ CD, CF ⊥ CM

∴ 以 CD, CF , CM 为坐标轴如图建系:

 

(同方案一)计算可得:

 CM =3 , AB = 2

2

⎛ 33⎫⎛ 3 1⎫

2

小炼有话说:

建立坐标系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线面垂直(即 z 轴),对于 x, y 轴的选取,如

果没有已知线段,可以以垂足所在的某一条直线为坐标轴,然后作这条轴的垂线来确定另一

条轴,本题中的两个方案就是选过垂足C 的直线为轴建立的坐标系。

例 4:

已知四边形 ABCD 满足 AD∥BC, BA = AD = DC = 1 BC = a , E 是 BC 中点,将

2

BAE 翻 折 成B AE , 使 得 平 面 B AE ⊥ 平 面

11

D

A E C , F 为 B D 中点

1

AD

B'

F

A            D

 

BECE

C

 

思路:

在处理翻折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在翻折的过程中哪些量与位置关系不变,这些都是作

 

为已知条件使用的。

本题在翻折时, BAE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 AECD 为 60 的菱形是

 

不变的,寻找线面垂直时,根据平面B' AE ⊥ 平面 AECD ,结合 B' AE 是等边三角形,可

 

取 AE 中点 M ,则可证 B' M ⊥ 平面 AECD ,再在四边形 AECD 找一组过 M 的垂线即可

建系

解:

取 AE 中点 M ,连结 B' M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B' AE 是等边三角形

B'

∴ B' M ⊥ AE

F

平面 B' AE ⊥ 平面 AECD

A

D

 

∴ B' M ⊥ 平面 AECD ,连结 DM∴ B' M ⊥ ME , B' M ⊥ MDM

四边形 AECD 为 60 的菱形 ∴ ADE 为等边三角形E

C

∴ DM ⊥ AE

∴ B' M , MD, ME 两两垂直

 

如图建系,设 AB 为单位长度

A

 

M           D

 

⎛ 1⎫⎛ 1⎫⎛3⎫⎛3⎫⎛3 ⎫

⎝ 2⎭⎝ 2⎭⎝2⎭⎝2⎭⎝2 ⎭

⎛33 ⎫

F 为 B' D 中点∴ F ç 0,,⎪

⎝44 ⎭

 

C

例 5 :

 如 图 , 已 知 四 棱 锥 P - ABCD 的 底 面 是 菱 形 , 对 角 线 AC, BD 交 于 点

O,OA = 4,OB = 3,OP = 4 ,且 OP ⊥ 平面 ABCD ,点 M 为 PC 的三等分点(靠近 P )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求各点坐标

思路:

由 OP ⊥ 平面 ABCD ,可得 OP 作为 z 轴,在底面上可利用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的

性质,选取 OB,OC 作为 x, y 轴。

在所有点中只有 M 的坐标相对麻烦,对于三等分点可得

1

PM =PC ,从而转化为向量关系即可求出 M 坐标

3

解:

OP ⊥ 平面 ABCD

∴OP ⊥ OB,OP ⊥ OC

菱形 ABCD∴OB ⊥ OC

∴OP,OB,OC 两两垂直

以 OP,OB,OC 为坐标轴如图建系

可得:

 P (0,0,4 ), B (3,0,0 ), C (0,4,0 ), A(0, -4,0 ), D (-3,0,0 )

1

PC 可得:

 PM =PC

33

PM = (x, y, z - 4), PC = (0,4, -4 )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

⎪ x = 0⎪ x = 0

⎪⎪

 

⎪⎪

⎪⎪8

z - 4 =-z =

33

小炼有话说:

(1)底面是菱形时要注意对角线相互垂直的性质

(2)对于一条线段上的某点分线段成比例,可以利用向量关系将该点坐标计算出来

例 6:

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已知正方形 ABCD 与直角梯形 BD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

EF∥BD,ED ⊥ BD, AD =2, EF = ED = 1 ,试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

 

坐标

思路:

题目已知面面垂直,从而可以找到 DE 与底面垂直,再由底面是正方形,可选 AD, DC

为 x, y 轴,图中 F 点坐标相对麻烦,可以用投影法和向量法计算得到

解:

平面 EFBD ⊥ 平面 ABCD

又因为直角梯形 BDEF∴ ED ⊥ DB

E

∴ ED ⊥ 平面 ABCD

正方形 ABCD∴ AD ⊥ BD

F

∴ ED, DA, DC 两两垂直

以 DE, DA, DC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D                         C

坐标轴上的点:

 A

( 2,0,0 ) C (0, 2,0 ) E (0,0,1)

A                         B

底面上的点:

 B

( 2, 2,0 )

F 点两种确定方式:

⎛ 22⎫⎛ 22⎫

,1⎪

⎝ 22⎭⎝ 22⎭

② 设 F (x, y, z )∴ EF = (x, y, z - 1), DB = ( 2,

⎧2

12⎛ 22⎫

⎪⎝⎭

⎪ z - 1 = 0

2,0 )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综上所述:

 A

( 2,0,0 ) C (0, 2,0 ) E (0,0,1), B ( 2,

2,0

2  2  ⎫

   ,1⎪

⎝ 2 2 ⎭

例 7:

如图,在三棱柱 ABC - A B C 中,H 是正方形 AA B B 的中心, AA = 2 2, C H ⊥

1111111

平面 AA B B , C H =5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确

111

定各点坐标

C                   C1

思路:

C H ⊥ 平面 AA B B ,从而C H 可作 z 轴,只

1111

B

 

H

B1

需在平面 AA B B 找到过 H 的两条垂线即可建系(两A

11

A1

种方案),对于坐标只有 C 坐标相对麻烦,但由 C C = A A 可以利用向量进行计算。

11

解:

方案一:

(利用正方形相邻边垂直关系建系)

如图建系:

A ( 2, 2,0 ) A ( 2, - 2,0 ) B (- 2, 2,0 )

11

C                   C1

 

B

 

B1

B (- 2, - 2,0 ) C (0,0, 5 )

1

设 C (x, y, z ) ,则 C C = (x, y, z - 5 )A A = (0, -2

11

H

A                   A1

2,0 )

⎧ x = 0⎧ x = 0

 

11

z - 5 = 0

综上所述:

A ( 2, 2,0 ) A ( 2, - 2,0 ) B (-

11

2, 2,0 ) B (- 2, - 2,0 )

C (0,0, 5 ) C (0, -2 2, 5 )

1

方案二:

(利用正方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建系)

如图建系:

由 AA = 2 2 计算可得 A H = B H = 2

111

A (2,0,0 ), A(0, -2,0 ), B (0,2,0 )

11

 

C                   C1

 

B

 

B1

B (-2,0,0 ), C 0,0, 5

1

设 C (x, y, z ) ,则 C C = x, y, z - 5

1

 

A A = (-2, -2,0 )

1

H

A                   A1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 x = -2⎧ x = -2

⎪⎪

11

⎩ z - 5 = 0⎩ z = 5

综上所述:

A (2,0,0 ), A(0, -2,0 ), B (0,2,0 ), B (-2,0,0 ), C 0,0, 5 , C -2, -2, 5

111

小炼有话说:

本题虽然两种建系方法均可以,但从坐标上可以发现,用方案二写出的坐标相

对简单,尤其是底面上的坐标不仅在轴上,而且数比较整齐。

 相信所给的 AA = 2 2 目的

1

也倾向使用方案二建系)因为在解决立体几何解答题时,建系写坐标是基础,坐标是否整齐

会决定计算过程是否更为简便。

所以若题目中建系有多种选择时,不妨观察所给线段长度的

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建系,为后面的计算打好基础

例 8:

如图,在四棱柱 ABCD - A B C D 中,侧棱 A A ⊥ 底面ABCD , AB ⊥ AC , AB =1 ,

11111

AC = AA = 2, AD = CD = 5 ,且点 M 和 N 分别为 B C和D D 的中点。

建立合适的空间

111

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点坐标

思路:

由 A A ⊥ 底面ABCD , AB ⊥ AC 可得 AA , AB, AC 两两垂直,进而以它们为轴建

11

立坐标系,本题中 A , B , C , D 均可通过投影到底面得到横纵坐标,图中 D 点坐标相对麻烦,

1111

可作出底面的平面图再根据平面几何知识进行计算。

解:

侧棱 A A ⊥ 底面ABCD

1

∴A A ⊥ AB, A A ⊥ AC

11

AB ⊥ AC∴ AB, AC , AA 两两垂直

1

以 AB, AC , AA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1

底面上的点:

 B (0,1,0 ), C (2,0,0 )

 

由 AD = CD = 5 可得ADC 为等腰三角形,若P 为AB

AC 中点,则 DP ⊥ AC

DP

DP =AD 2 - AP 2 = 2

∴ D (1,-2,0 )C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可投影到底面上的点:

 A (0,0,2 ), B (0,1,2 ), C (2,0,2 ), D (1, -2,2 )

1111

因为 M 和 N 分别为 B C和D D 的中点

11

⎛ 1⎫

⎝ 2⎭

综上所述:

 B (0,1,0 ), C (2,0,0 ), D (1, -2,0 ), A (0,0,2 ), B (0,1,2 ), C (2,0,2 ), D (1, -2,2 )

1111

⎛ 1⎫

⎝ 2⎭

例 9:

如图:

已知 PO ⊥ 平面 ABCD ,点 O 在 AB 上,且 EA∥PO ,四边形 ABCD 为直

角梯形, AD∥BC, BC ⊥ AB, BC = CD = BO = PO = 2, EA = AO =

 

坐标系并求出各点坐标

D

思 路 :

 由 条 件 可 得 A B ⊥ A D, 而 PO ⊥ 平 面

A B C ,EA∥PO 可得到 EA ⊥ 平面 ABCD ,从而

以 EA, AB, AD 为轴建系。

难点在于求底面梯形中

AB,OD 的长度。

可作出平面图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处

O

理。

PO ⊥ 平面 ABCD , EA∥PO

解:

∴EA ⊥ 平面 ABCD

1

2

CD ,建立适当的

∴ EA ⊥ AB, EA ⊥ AD

AD∥BC, BC ⊥ AB∴ AD ⊥ AB

∴ AE, AD, AB 两两垂直,如图建系:

A      O

D

1

 

Rt AOB 中:

 AB = OB2 - OA2 = 3

1

=⇒ ∠AOB = 60

BO2

AD∥BC∴∠ BOC = ∠AOB = 60

BC = BO∴ BOC 为等边三角形

∴OC = BC = CD∠OCB = 60

C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 DOC = 60∴ COD 为等边三角形

∴OD = CD = 2

∴ B

( 3,0,0 ) O (0,1,0), D (0,3,0 ), C ( 3,2,0 )

P 在底面 ABCD 投影为 O 且 PO = 2∴ P (0,1,2)

综上所述:

 B

( 3,0,0 ) O (0,1,0), D (0,3,0 ), C ( 3,2,0 ) P (0,1,2 ), E (0,0,1)

 

例 10:

已知斜三棱柱 ABC - A B C , ∠BCA = 90 , AC = BC = 2, A 在底面 ABC 上的射影

1111

恰为 AC 的中点 D ,又知 BA ⊥ AC ,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坐标

11

思路:

本题建系方案比较简单, A D ⊥ 平面 ABC ,进而 A D 作 z 轴,再过 D 引 AC 垂线

11

即可。

难点有二:

一是三棱柱的高未知,进而无法写出上底面点的竖坐标;二是 B 的投影

1

不易在图中作出(需要扩展平面ABC ),第一个问题可先将高设为h ,再利用条件

BA ⊥ AC 求解;第二个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向量计算得到。

11

A1

C1

解:

过 D 作 AC 的垂线 DM ,

A D ⊥ 平面 ABC

1

B1

∴ A D ⊥ DC , A D ⊥ DM ,而 DM ⊥ DC

11

∴ 以 A D, DC , DM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A

1

 

D

 

C

A(0, -1,0 ), C (0,1,0 ), B (2,1,0 ),设高为 h

则 A (0,0, h ),设 C (x, y, z )

11

则 AC = (0,2,0 ), AC = (x, y, z - h )

1  1

⎧ x = 0⎧ x = 0

⎪⎪

11

⎩⎩

∴C (0,2, h )

1

BA = (-2, -1,h ), AC = (0,3, h )

11

∴ BA ⊥ AC ⇒ BA ⋅ AC = 0 ⇒ -3 + h2 = 0 ,解得 h =3

1111

B

A      D    C

 

B

  y = 2⎩

第八章第 63 炼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立体几何

 

∴ A 0,0, 3 , C 0,2, 3

11

设 B x, y, 3

111

而 AB = (2,2,0 )且 A B = AB∴⎨ x = 2

11

 

∴ B 2,2, 3

1

综上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