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7965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拉腾敖包镇志.docx

阿拉腾敖包镇志

阿拉腾敖包镇志

阿拉腾敖包镇于2006年3月由原阿拉腾敖包苏木和塔木素格布拉格镇合并建成,(塔木素格布拉格镇于1999年7月由原笋布日苏木和树贵苏木合并并与2001年3月建镇)。

阿拉腾敖包镇位于阿拉善右旗东北部。

镇驻地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东北280公里。

北界蒙古国,边境线长45.25公里,是我旗唯一的边境镇。

东连阿左旗乌力吉苏木和巴音诺尔公苏木,西邻额济纳旗及阿右旗满德拉苏木,西南、正南、东南接满德拉苏木和阿左旗浩斯布日都、巴音诺尔公等苏木镇。

地理坐标东经101°45′——104°38′,北纬39°49′——42°01′之间。

总面积28654平方公里。

南北长约283公里,东西宽约276公里。

地形特征:

总势北高南低,大体分为戈壁、沙漠、山地、丘陵四种类型。

西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南部为腾格里沙漠西缘,平均海拔1550米,属荒漠草原。

气候特征:

属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风大沙多,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为85毫米。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年平均无霜期150天。

镇驻地查干努如,位于镇南部。

全镇的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均设在这里,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交通运输的中心。

阿拉腾敖包镇解放前后属阿拉善旗雅布赖巴嘎、巴音诺尔公巴嘎、巴伦沙尔扎巴嘎、树贵巴嘎所辖。

1954年将一部分划归阿拉善旗第五苏木,另一部分划归阿拉善旗第四苏木所辖。

1958年公社化时属阿拉善旗巴音诺尔公公社、塔木素格部拉格公社和乌力吉笋布日公社所辖。

1964年由阿拉善右旗巴音诺日公公社的则勒博日格、巴音套海、查干努如大队和孟根布拉格公社的巴音塔拉大队及笋布日公社的滚达来大队单独划出,在名为额日格特布格地成立了阿拉腾敖包人民公社。

1969年冬该公社划归阿拉善左旗管辖;1972年公社机关迁居查干努如嘎查。

1979年重归阿拉善右旗管辖至今。

阿拉腾敖包系蒙古语,阿拉腾:

金,敖包:

照子。

镇境内有金矿,民间开采时矿内立有土照壁(金照子)。

建社时以此意取名,沿用至今。

1984年改建为苏木,2006年3月建镇。

现辖13个嘎查、1个社区,总人口3007人,其中牧业户675户2471人,少数民族占全镇人口的78%。

镇驻地现有农牧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卫生院、国土资源所共4个二级单位和公益林管理站、信用合作社、移动网通、笋布尔边防派出所等上级驻派单位。

镇驻地常住人口900人。

另外,镇区内有塔木素工作站、塔木素边防派出所、林业公安派出所、塔木素卫生工作站、公益林管理站等5个派驻单位。

2003年,在镇区以东约1.5公里处,新建新世纪移民迁入区,建有移民住宅125套、舍饲标准化棚圈125处、青贮窖125座,机井16眼。

农作物种植面积2338亩,主要种植籽瓜、油葵等经济作物和青贮玉米、中药材等。

全镇天然梭梭林面积300万亩,占全旗梭梭林总面积的92%,现已围封230万亩。

全镇579万亩棉刺等被确定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

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经探明的有萤石、金、铜、铁、镍、锰、铀、石膏、硅石、盐硝、玛瑙奇石等。

现已引进外地企业,开采、选矿、加工盐硝、萤石、硅石等优势资源。

从六十年代开始,阿敖镇以畜牧业为基础产业,农牧民增收主要依赖增加牲畜数量来实现。

根据牧区特点,采取保护草原,建立饲草料基地,改良品种,防止畜疫,修棚搭圈,打草贮草等一系列增畜、保畜措施,使畜牧业生产稳步向前发展。

从1983年开始,牧区全面实行草畜双承包生产责任制,调整了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畜牧业生产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连遭多年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了一个时期的支柱作用,为牧区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的积极贡献。

但因连续的自然灾旱和人为行为,特别是超载放牧,不仅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而且严重影响了农牧民增收,大部分牧民的生活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下,甚至出现了返贫现象。

面对草畜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沙化,牧民增收缓慢的现实情况,阿右旗委、政府将阿敖镇整体纳入退牧还草项目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实施范围,为全镇生态治理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生态项目实施过程中,阿敖镇坚持大面积保护与小范围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生态植被逐步恢复。

在牧民安置途径上,一方面将老年牧民一次性通过政策补贴和个人交纳交足养老金后,纳入社会保险统筹管理;另一方面,加快牧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加强农牧区种养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青壮年牧民引导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沙产业;第三方面,加强与旗人事、就业部门联系,加大培训力度,将年轻牧民引导从事二、三产业。

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转移转产牧民的医疗、就业等保障体系。

按照这个思路,全镇累计完成禁牧草场2032.8万亩,草原畜牧业牲畜头数由2004年的11.6万头(只)下降至现在的2万头(只)。

全镇退牧还草公益林项目受益642户2577人,已参加农牧区基本养老保险947人,其中已有412人正式享受养老金。

通过切合实际的工作,使阿敖镇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牧民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3349元提高到目前的5905元,而且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项目区大多数牧民彻底脱离了不通电、不通路、无通讯、不通广播电视的生活环境,步入城镇享受现代文明生活,同时有效解决了就医难、上学难等老大难问题。

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赞同,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并被旗委、旗人民政府评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阿敖镇根据镇区域面积大,区位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进一步优化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一切社会力量来本地区探矿找矿。

积极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和项目,努力把全镇工业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工业经济发展已逐步替代牧业经济,成为阿敖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

2005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30万元,分别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人均纯收入达到4219元,年均增长18%。

树贵盐湖工业2005年实现利税90万元,阿拉腾敖包镇萤石矿2005年实现利税60万元;锰矿和沙金产业开发效果明显。

2005年,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0%。

200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95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00万元。

2006年,树贵盐湖采矿权又以1365万元出让,创阿盟阿右旗矿业权出让最高纪录,拜兴高勒盐湖采矿权以200万元出让,巴音套海铜矿探矿权以111万元出让。

2006年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2%。

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485万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5%。

近年来,阿敖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要求,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创建和谐社会。

2002年10月乌山公路建成通车,横贯镇境内达60公里,为全镇发展路边经济和第二、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修通嘎查公路4条,总长达到110公里,全镇现有9个嘎查通公路方便牧民群众的出行。

正在新建的临策铁路途径阿敖镇境内97.8公里.建成后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快车道。

S317至塔木素黑色柏油路和树贵盐湖、阿拉腾图雅嘎查、恩格日乌素嘎查“村村通”砾石公路即将开工建设。

镇区移动通信、网通通信以及联通通信塔的建成使用,使全镇通讯覆盖面达到95%,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通讯需求。

巴音诺日公至阿敖10KV高压输电工程,解决了镇区生产生活正常用电,为更好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镇区水网改造及除氟水工程,改善了镇区居民生活用水条件,结束了镇区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

镇党政办公楼、派出所、卫生院等工程的建成,改善了干部职工的办公条件。

阿拉腾敖包汽车客运站和公益林管理站工程已竣工。

工总投资约25万元的阿拉腾敖包广场现已完工,为我镇各族群众提供了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场所。

投资59万元改造维修了镇机关办公大楼,塑造我旗东大门新形象,改善了干部职工办公条件。

镇区卫生环境逐步进入制度化管理,白色污染得到遏制,人居环境舒适。

在原塔木素、笋布尔和阿拉腾敖包等地区实施了“西新工程”,安装了100W电视接收器,2007年在阿拉腾敖包镇区开通了MMDS数字电视,收看节目达到25套,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近几年国家投资先后新建三产商服房22套,有效的促进了镇区二、三产业的发展。

自2004年农牧区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阿敖镇共有213个农牧区学生享受政策,共补贴资金3.2万元,实现了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覆盖,使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教育“两基”达标通过了自治区验收;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牧户980户2631人,参合率达到94、2%,筹集个人统筹金80940元,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得以缓解。

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完善,77户114人被纳入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境内有沙日嘎庙,始建于1768年,是我旗境内建筑最早的寺庙。

还有库热图庙,文革中都遭破坏,从1985年开始逐渐修复,已成为我旗宗教活动地之一。

则勒博日格嘎查:

位于镇东北部。

总面积为440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50户,165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5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43户174人,其中:

男83人、女91人;护林员43人,参加养老保险79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29人。

现嘎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1767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

则勒博日格系蒙古语,则勒:

条形,博日格:

白茨。

1958年建队时以境内一条形白茨地之意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巴音诺尔公公社;1964年划归阿拉腾敖包公社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2006年7月,在镇区新建嘎查活动阵地。

购进了先进的美国3M音响,配齐了调音台、VCD、射灯、彩灯等整套文化娱乐设备;“万村书库”项目进入嘎查,带来各类图书3千余册,2007年,嘎查实施了自治区“北疆文明大通道”生态文明试点嘎查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5万元,与旗交通局客运站建设项目捆绑实施,分别建成了嘎查文化中心(客运站)和文化活动广场。

滚达来嘎查:

位于镇西北部。

总面积为555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29户,110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5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30户123人,其中:

男76人,女47人;护林员30人,参加养老保险70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21人。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4515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

滚达来系蒙古语,意为深海。

1958年建队时以驻地名称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乌力吉笋布日公社;1962归属笋布日公社;1964年划归阿拉腾敖包公社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滚达来。

巴音塔拉嘎查:

位于镇西部。

总面积为1372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93户,330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12户的23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17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7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69户398人,其中:

男208人,女190人;护林员69人,参加养老保险23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88人。

嘎查经济以开发工矿业和发展三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558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61元。

巴音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草原。

1958年建队时以境内茂密的草滩之意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1961年归属孟根布拉格公社;1964年划归阿拉腾敖包公社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袄布都格。

巴音套海嘎查:

位于镇西南部。

总面积为366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33户,118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2户的5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4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31户134人,其中:

男78人,女56人;护林员31人,参加养老保险87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30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三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3694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27元。

巴音套海系蒙古语,意为茂密的草湾。

1958年建队时以驻地名称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巴音诺日公公社;1964年划归阿拉腾敖包公社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巴音套海。

查干努如嘎查:

位于镇东南部。

总面积为494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39户,135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2户的10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4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30户135人。

其中:

男69人,女66人;护林员30人,参加养老保险86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38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路边经济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1944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94元。

查干努如系蒙古语,查干:

白,努如:

梁。

1958年建队时以境内的一条白土梁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巴音诺日公公社;1964年划归阿拉腾敖包公社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查布根次。

固日班图拉嘎嘎查:

位于镇北部。

总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25户,87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3户的5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4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26户98人。

其中:

男51人,女47人;护林员26人,参加养老保险66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8人。

嘎查经济以舍饲养殖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2644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47元。

固日班图拉嘎系蒙古语,固日班:

三个,图拉嘎:

意为三个鼎形实体。

1958年建队时以境内的三座鼎形疙瘩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乌力吉笋布日公社;1962年划归笋布日公社;1999年划归阿拉腾敖包苏木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固日班阿拉达。

布日都嘎查:

位于镇北部。

总面积为1217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69户,207人。

2005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33户的121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13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3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26户131人,其中:

男70人,女61人;护林员26人,参加养老保险7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34人。

嘎查经济以舍饲养殖和种植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914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286元。

布日都系蒙古语,意为沙漠绿洲。

1958年建队时以驻地名称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乌力吉笋布日公社;1962年划归笋布日公社;1999年划归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2002年与原阿门乌素嘎查合并;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布日都。

恩格日乌素嘎查:

位于镇东北部。

总面积为5888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51户,161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5户的9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9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9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50户179人,其中:

男97人,女82人;护林员50人,参加养老保险103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36人。

嘎查经济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3122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33元。

恩格日乌素系蒙古语,恩格日:

阳面,乌素:

水。

因井打在阳坡上故称。

1958年建队时以驻地名称命名,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乌力吉笋布日公社;1962年划归笋布日公社;1999年划归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恩格日乌素。

胡树其嘎查:

位于镇东北部。

总面积为2827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52户,156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4年,1户的1人被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参加养老保险1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人。

2005年,嘎查被纳入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政策,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49户192人,其中:

男98人,女94人;护林员49人,参加养老保险124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43人。

嘎查经济以舍饲养殖和种植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4252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65元。

胡树其系蒙古语,意为先锋。

文革期间曾名先锋队,1978年恢复原名。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镇);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沙日陶勒盖。

布鲁克木德勒嘎查:

位于镇西北部。

总面积为3032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41户,148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2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39户167人,其中:

男95人,女72人;参加养老保险2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2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沙生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6419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419元。

布鲁克木德勒系蒙古语,意为团结。

文革期间曾名团结队,1978年恢复原名。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镇);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哈日扎格。

格日勒图嘎查:

位于镇西北部。

总面积为3097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73户,226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2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80户258人。

参加养老保险1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沙生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1785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48元。

格日勒图系蒙古语,意为光明。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苏木、镇);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1984年改建为嘎查。

嘎查驻地查干德日斯。

境内有树贵音高勒盐湖。

乌仁图雅嘎查:

位于镇西北部。

总面积为4865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78户,233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2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73户249人。

参加养老保险1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1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沙生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96892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51元。

乌仁图雅系蒙古语,意为曙光。

1958年建队时命名为乌仁图雅队,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苏木、镇);1963年分设为乌仁图雅与阿拉腾图雅两个大队。

1984年改建为嘎查,同年划归树贵苏木;1999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镇);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嘎查驻地库热图音苏莫。

阿拉腾图雅嘎查:

位于镇西北部。

总面积为2489平方公里。

有蒙汉两个民族42户,129人。

2004年以前,嘎查经济以牧业为主。

2002年,全嘎查被整体纳入退牧还草、移民搬迁项目,现已全部禁牧,参加项目牧户39户153人。

参加养老保险2人,其中已享受养老金2人。

嘎查经济以发展沙生产业为主。

2007年,嘎查货币资金1541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591元。

阿拉腾图雅系蒙古语,意为金光。

1963年从乌仁图雅大队分出单独建队时取名为阿拉腾图雅大队,沿用至今。

1958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苏木、镇);1963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1984年改建为嘎查,同年划归树贵苏木;1999年归属塔木素格布拉格苏木(镇);2006年归属阿拉腾敖包镇管辖至今。

嘎查驻地浩勒呼都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