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怀宁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代的宗庙祭祀制度被历朝统治者所继承,并有发展之势,“左宗右社”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
比如今天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官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则是明清的社稷坛。
中国古代这一制度
A.维持了贵族特权局面B.使宗法制度长期存续
C.强化了家国一体观念D.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2.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3.秦朝时期,在人多地少的狭乡,其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似乎没有限额,且授田税率也较中原为低。
这一做法
A.促进了人口大规模南迁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
C.扩大了秦朝的统治区域D.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4.元狩五年,汉武帝下诏,由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并严格规定形制和重量。
元鼎四年,汉武帝下诏停止郡国铸钱,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
这反映了
A.汉朝商品经济繁荣B.武帝时郡国经济实力强大
C.中央铸币技术先进D.大一统思想深入金融领域
5.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反映了作者
A.改革社会矛盾的雄心B.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
C.期望国家强盛的心态D.发展小农经济的愿望
6.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7.19世纪前期,清朝统治者说:
“制夷要策首在封关,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中华能制外夷者在此,而外夷受制于中华者也在此。
”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世界认知贫乏B.推行朝贡贸易C.禁绝海外贸易D.防范侵略得当
8.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爆发,江南地区每包棉花的价格从9元大涨至28元。
20世纪初期,江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民需要购买肥料。
上述现象表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C.生产部门已卷入世界市场D.近代工业逐渐发展
9.《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1947年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这体现了两者
A.都稳固了工农联盟B.关注农民切身利益
C.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D.旨在减轻封建性的剥削
10.有学者说:
“当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被宣布废除时,曾经的封建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强烈反抗;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时,相当一部分革命党的组织者却是旧有士绅集团成员;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天下却‘共击之’”。
这说明
A.清末民初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
C.中国实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
D.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1.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华商烟厂、火柴厂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据统计,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
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
材料现象的出现
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说明战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说明民族独立是工业发展的保障
12.下面是20世纪三十年代末《妇女新运》上登载
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报刊
文章
主要内容
《妇女新生活应有的精神》
参加战时工作的别的女性,有的平时也是席丰履厚的娇养惯了的,自是如今他们对于创伤的旅血,腐败的臭气,甚至于生了姐虫都丝毫没有厌恶回避,而在各医院、各收容站辛勤照料着伤病。
《新运与妇女抗战工作新运五周年纪念广播演讲坷》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妇女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如何做,从与女性切身相关的利益出发,是女性更切实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感。
《慰劳组工作的概摘》
详细描写了“妇指会”慰劳组在华中前线、慰劳负伤战士和在各医院的工作生活,女性已将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利于女性主体意识与抗日救亡意识的提高
C.转移了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D.致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
13.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打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打破了“所有制崇拜”。
这三次思想解放
A.都开始于党的中央全会B.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特点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D.推动改革之路越来越顺利
14.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
外交理念。
据此可知我国外交
时期
外交理念
20世纪50年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20世纪70年代
对外关系重大发展,"冰释前嫌”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20世纪90年代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1世纪初
“和谐世界"
2012年以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政策不受意识形态干扰B.目的在于维护世界和平
C.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D.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15.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可以通过公开检举制度、违法议案起诉制度、陶片放逐制度完整地行使司法权;陪审法庭可以通过违法议案诉讼程序推翻公民大会的决定,还可以通过检举案件的审理、公职资格审查、官员离任审核等公共程序行使部分行政管理权。
这表明,古代雅典
A.分权制衡机制健全B.权力交叉现象明显
C.民主政治趋于理性D.高度重视司法独立
16.英国议会在1825年通过法案约束带有血缘关系的经济组织;1831年,国会通过选举法,减少多半为土地贵族控制的衰败选区的国会代表席位;1835年,议会通过《市自治机关法》,向非国教的资产者打开地方政府的大门;1844年,英国通过首部《公司法》,允许经过注册均可成立股份公司,同时实行文官制度改革。
英国的这些经济和社会立法说明了
A.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开始确立B.民主政治发展日趋完善
C.生产方式变革推动制度变迁D.社会阶级矛盾不断缓和
17.1849年11月,法国画家库尔贝在路上看到两个正在打石头的工人,他邀请两位贫民到自己的画室里当模特,并以此创作了《打石工》。
该画作参选1855年法国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结果落选。
这主要是因为该画作
A.背离时代主流审美B.揭露了法国社会弊病
C.表现手法过于超前D.抒发作者的浪漫情怀
18.革命之初,法国人对宪法的向往几达狂热程度。
“无宪法、毋宁死”的标语挂满了巴黎的大街小巷。
可是在还未得到一部宪法之前,他们就已莫名奇妙地对这种宪法的功能表现出了一种隐隐约约的不信任感。
他们的心灵深处最看重的,毋宁说还是某种专制权威。
这说明,近代法国宪政受困于
A.公意至上的理念构想B.立宪程序的简单随意
C.重法轻权的历史传统D.外来势力的严重干涉
19.列宁指出:
相对于英国或德国等国家,俄国的先进性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以及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相反,俄国在文化程度方面以及为施行社会主义进行的前期准备等方面,俄国无疑算是欧洲垫底的国家。
因此,苏俄
A.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B.施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D.建立高度集中计划体制
20.根据谢尔登·丹齐格
调查,从1969到1997年,美国收入不均的情况恶化了,0.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左右,而最底层60%的家庭所占的收入份额却不断下降。
财富不均的情况也在扩展,1%的最富有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将近40%,而最底层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只占全部财富的0.2%.这反映了美国
A.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B.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C.“混合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垄断资本依然占据着支配地位
21.国际联盟实行集体安全原则,国联大会或行政院之决议需出席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具有否决权。
这一变化
A.放弃了集体安全原则B.有效避免了战争与冲突
C.反映世界多极化趋势D.突出了大国的协调作用
22.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十九世纪开始于维也纳会议的1815年,结束于1913年;二十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冷战结束的1991年。
这说明他
A.倡导时空观念
思维方式B.反对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
C.认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D.肯定重大事件的历史作用
23.1947年前后美国持有全球70%的黄金储备,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降至50%以下,196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到25%。
影响这些变化的共同因素有
A.国际货币体系自身缺陷B.“滞胀”经济危机的出现
C.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形成D.越南战争造成财政困难
24.特朗普倡导以追求贸易平衡和美国国家利益优先的“公平贸易”理念,运用贸易救济、“汇率操纵国”等手段,向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施加压力,甚至进行单边制裁;拜登强调美国将使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建立一个比零敵碎打更系统性的全面战略应对中国挑战。
材料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B.美国是世界贸易自由化最大障碍
C.经济区域集团化面临挑战D.世界经济全球化面临着新
挑战
二、材料题(第25题24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0分,共52分)
25.《周易》“自强不息”一语随着时代演进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君子应效法天道具有永不停息的品格。
北宋庆历新政以来权臣除弊革新的诉求愈加强烈,思想上则轻天重人。
王安石说“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司马光言“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也”。
南宋朱熹指出:
君子“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
南宋杨简借鉴禅宗心本论认为“自强不息”并非人法天之刚健而行,而是天道在人心当中的流露。
——摘编自张涛《〈周易〉“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
材料二根据地大多处于数省交界的穷乡僻壤,地瘠民贫,长期战争耗费巨大,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日寇的扫荡,1942年陕甘宁边区陷入了困难时期。
中国共产党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经过采取开荒种植、养殖、纺织、设厂和经营合作社等措施,根据地粮食基本实现全部自给,硕果累累。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三十多所干部学校。
——摘编自蒋森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自强不息”的思想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扬“自强不息”精神的背景及意义。
(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材料二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缺字)见亦美,其皆禁勿伐”,并将湘山列入禁苑,归属苍梧郡管辖。
《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
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1)根据材料一,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
(6分)
(2)从材料一“篇目举例”中任选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其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两则史料中对秦始皇的不同叙述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中国人的“西方”观念要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西域”和宋元明时期的“西洋”。
“西域’’最早是指匈奴统治的区域,后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与西域相联的一个名称是“西天”,该名称可能出自唐代玄奘“西天取经”。
“西洋”在五代时大体上指今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有了广义“西洋”、狭义“西洋”之分。
狭义“西洋”包括郑和所到的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指象征整合意义的西洋,即海外诸国、外国。
接近近代地理概念上的“西方”是伴随欧洲传教士东来而出现的,与“西方”相联的“西学”“西医’’“西历”“西国”等一些词也相伴而生。
晚清以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渐次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地理范围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澳洲。
二战以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这里的“西方’’则是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指称。
冷战结束以后的“西方’’也不包括俄罗斯和其他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独联体国家。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关于“西方’’名称内涵的演变。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0分)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被后世统治者继承并发展,形成“左宗右社”格局,将宗法王朝对社稷臣民的占有用祭祀的方式使之合法化,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D项正确;秦汉以后,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A项;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即已瓦解,排除B项;家国一体是指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使政治伦理化,与材料所呈现的“左宗右社”逻辑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2.【答案】B
【详解】题干所列的思想家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体现了这些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各家学说的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道家学说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
故选B项。
3.【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根据南北土地资源和人口因素不同采取不同的授田制度,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授田制有利于人口的南迁,但“大规模”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基层治理,排除B项;授田只能在已有的国土上进行,因此与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4.【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等措施,将大一统思想深入到了金融领域,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收回铸币权、统一货币,加强对经济的管控,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货币,禁止郡国私自铸币,无法体现郡国经济实力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中央铸币技术与郡国铸币技术进行比较,无法说明铸币技术先进程度,排除C项。
故选D项。
5.【答案】C
【详解】材料中“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中的贞观指的是唐朝初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因此,王安石诗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唐代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痛恨社会奢靡的风气的信息,排除B项;发展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6.【答案】C
7.【答案】A
【详解】根据“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而禁绝茶叶、大黄,有以制伏其命”可知清政府认为通过限制海外贸易就能对外国形成制约,这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当时的世界形势缺乏正确的认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统治者意图通过限制海外贸易以制约列强,并不是要推行朝贡贸易,排除B项;“禁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的这一做法并不得当,排除D项。
故选A项。
8.【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从材料可知,美国内战中急需大量棉纺织品,刺激了中国江南地区棉花价格的暴涨,说明中外之间市场联系加强。
20世纪初,肥料需要购买,说明农业与市场之间联系加强,故选择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非已经瓦解,故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是商品交换,并未涉及到生产部门,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工业逐渐发展,故排除D项。
故选A项。
9.【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均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关注,故B项正确;A项是《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作用,排除;C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作用,排除;《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消除封建剥削,不是减轻,排除D项。
故选B项。
10.【答案】B
【详解】考查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士绅集团作为君权政治体系支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
然而,面对鸦片战争后古老中国发生的“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们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
相当一部分士绅分化为改良派、革命派,蜕变为一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向往资产阶级制度和思想的强大力量,说明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故B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故排除A项;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这也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就开始了一定程度的觉醒,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五四”运动期间获得了较快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帝国主义尚未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加之国内抵制日货爱国运动的爆发,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的独立的发展契机,这说明了民族独立是工业发展的保障,D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排除AB两项;战争破坏经济发展,而且材料没有提及战争,排除C项。
故选D项。
12.【答案】B
【详解】由材料“而在各医院、各收容站辛勤照料着伤病”、“女性更切实的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感”、“女性已将自己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些报道有利于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故选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日本大举侵华的行径推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而非报刊的宣传报道转移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根本性”表述过于绝对,且夸大了报刊的作用,排除D项。
故选B项。
13.【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打破了“所有制崇拜”,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思想、经济体制到所有制改革的层层递进,B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于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提出,排除C项;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改革的过程总是曲折的,排除D项。
故选B项。
14.【答案】D
【详解】21世纪,中同的“和谐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彰显了中国的人同责任和担当,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项;我国外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并不仅仅在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无法体现外交战略贏得国际广泛赞誉,排除C项。
15.【答案】B
【详解】公民大会通过一些制度可以行使司法权,而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构,却能行使行政权,这体现了权力之间的交叉现象,B项正确;古代雅典有分权制衡的机制,但是尚未达到完善程度,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尚未达到理性民主,排除C项;公民大会作为行政机构,能够实行司法权,说明司法并不独立,排除D项。
故选B项。
16.【答案】C
【详解】材料的时间是19世纪,此时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临近尾声,材料的几部法律都带有保护自由经营,打击旧的贵族,规范文官制度的特点,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确立起大机器生产方式,上层建筑领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C项正确;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是在光荣革命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工业革命加剧了英国的贫富分化,也加剧了社会矛盾,D项错误。
故选C项。
17.【答案】B
【详解】根据“他邀请两位贫民到自己的画室里当模特,并以此创作了《打石工》。
”并结合所学,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揭露了法国社会弊病,B项正确;背离说法以错误,排除A项;现实主义手法并不超前,排除C项;现实主义并不是浪漫主义,排除D项。
故选B项。
18.【答案】A
【详解】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民众口喊宪法,但是对宪法本身始终抱有怀疑态度,其更看重的是专制权威,这种追求专制权威的执念影响了法国的宪政进程,而这种专制权威更多的是公意至上的理念构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念问题,而非立宪程序问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相反,排除C项;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19.【答案】C
【详解】根据“俄国的先进性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以及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相反,俄国在文化程度方面以及为施行社会主义进行的前期准备等方面”等信息可知列宁认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所以苏俄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故选A项;施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建立高度集中计划体制都是在十月革命以后,排除BD项;苏俄曾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但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
20.【答案】D
【详解】材料“0.5%的最富有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1%左右,而最底层60%的家庭所占的收入份额却不断下降。
财富不均的情况也在扩展,1%的最富有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将近40%,而最底层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只占全部财富的0.2%”体现的是美国资本集中的情况,这体现了垄断资本在美国依然占据着支配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美国贫富差距很大,并没有体现美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