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柳公权.docx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柳公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柳公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柳公权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作品欣赏-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生平简介:
柳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
字诚悬。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懂韵律。
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
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
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
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等。
作品特色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宗为之动容。
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
“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
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
”《旧唐书》讲: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
著名作品
一、心赏斑驳碑碣
《金刚经刻石》(824年,四十七岁)柳公权正书,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
唯一
唐拓本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巴黎博物馆。
此为柳书早期代表作。
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
“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宋董逌云:
“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
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广川书跋》)
《李晟碑》(829年,五十二岁)碑在陕西高陵县,碑连额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裴度撰,柳公权正书,并篆额。
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满布。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
“字虽剥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扪而得之也。
”与《金刚经》相比,加强了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点画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
但是有些地方结字显得拘谨,局促。
《回元观钟楼铭并序》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
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
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
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
柳书向又一纵深渐进。
《冯宿碑》(837年,六十岁)王起撰,柳公权书并篆额,正书,四十一行,行八十三字,石存西安碑林。
其书爽利快健,神采飞扬。
似乎在预示一种更为精炼的“柳体”即将孕育而出。
就在此后的五六年中,《玄秘塔》、《神策军》便相继问世,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
《庚子消夏记》引杨用修语云:
“诚悬《冯尚书碑》亚于(虞世南)《庙堂碑》。
”《石墨镌华》云:
“此碑柳书结字小差胜《玄秘塔碑》,尚不堪与薛稷雁行。
杨用修云亚于
《庙堂碑》,过矣。
”
《苻璘碑》(838年,六十一岁)李宗闵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镌字。
三十一行,行六十二字,碑高一丈,宽四尺五寸三分,为柳碑中最显要者。
石在富平县,“十年动乱”中被毁。
此碑历代享有盛名,《金石录》、《宝刻类编》、《集古求真》等均有著录。
此碑与《冯宿碑》字虽较小于《玄秘塔碑》,但同样魄力雄浑,字法深厚,结构缜密,神理骏发。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云:
“其书亦带有婵娟不胜罗绮之致。
”此谓雄浑中有秀媚之色。
《玄秘塔碑》
(841年,六十四岁)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
共二十八行,行
五十四字,石存西安碑林。
清王澍《虚舟题跋》云,“诚是极矜炼之作。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
“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
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柳公权蒙诏帖策军事。
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
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
《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
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
孙承泽说:
“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
”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刘沔碑》(848年,七十一岁)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
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
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
点。
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
“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
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
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魏公先庙碑》
(852年,七十五岁)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
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
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
此碑崔文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
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
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
康有为曰:
“《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
之气。
”(《广艺舟双揖》)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
“《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
”“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
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复东林寺碑》(857年,八十岁图11、12)柳公权正书,崔黯撰文,石在江西庐山。
此碑宋时就因遭火而剥落,
清代断裂,元朝有摹刻本。
此碑虽是柳骨挺拔,但风棱已由外射转入内蕴。
随着年岁的增长,斩钉截铁外露的锋芒也相应减少。
此碑字间空白颇多,一种心灵之光仿佛荡漾在字里行间。
柳公权是为帝王、大臣书碑,刻工选择极严。
比如多次为柳书刻碑的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就是两位造诣精湛的雕刻家。
柳书的体骨风韵,在他们的刻刀下逼真地得到再现。
观赏《送梨帖跋》,就可以体会到他的笔墨风神。
这是柳公权五十一岁时在王献之《送梨帖》后的跋,小楷四十三字。
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
此跋世人誉为“神品”。
在此以前,又有《洛神赋十三行跋》,两者血脉相承,形神相近。
他的小楷作品还有《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神策军碑》(843年,六十六岁)此碑崔铉撰文,柳公权奉敕书,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柳公权蒙诏帖策军事。
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传拓,因此流传较少,北京图书馆藏有北宋之拓本。
此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
《玄秘塔》极劲健,此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
此碑刻工也极精,或认为柳书传世最佳者。
孙承泽说:
“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
”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
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刘沔碑》
(848年,七十一岁)柳公权书,韦博撰,元度摹勒并篆额,楷书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
此碑字体偏小,但书体劲秀。
杨守敬《学书迩言》注意到其“淡雅”特点。
细察其碑多用圆笔,如“国”字,右角转换既圆,右直下也呈弓弩形。
“司徒”之“司”,右侧遽然下弯,有拙态,“神道”之“道”字的结体也错互示拙。
七十岁以后,柳公权书也在变化。
此碑与其相近风格者如《苻磷碑》、《魏公先庙》、《刘沔》、《冯宿》均有“敛才就范,终归淡雅”之风范。
《魏公先庙碑》(852年,七十五岁)唐崔玙撰,柳公权书,正书三十六行,行六十字,原在西安。
碑断石散,磨泐不全,初拓仅五石。
立碑年月不明,王昶《金石萃编》以为在咸通末(874),《宝刻类编》以为大中六年(852)。
此碑崔文
庄雅,柳书遒劲,细看已达淡雅之境。
其笔画颇有俯仰之态,如“上”字、“五”字之横;结字颇取倾仄之势,如“事”、“国”重心偏右;又如“食邑五百”这行,让左避右,均可玩味。
《高元裕碑》(853年,七十六岁)柳公权书,萧邺撰文,在河南洛阳,碑高一丈一尺余,广四尺,楷书
三十三行,行七十九字。
额篆书“大唐故吏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渤海高公神道碑”,四行,二十字。
康有为曰:
“《高元裕碑》有龙跳虎卧之气。
”(《广艺舟双揖》)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云:
“《高元裕》一碑,尤为完美,自斯厥后,虽有作者,不能自辟门户矣。
”“龙跳虎卧”是喻其书法之雄强有力。
后者称其完美,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复东林寺碑》
(857年,八十岁图11、12)柳公权正书,崔黯撰文,石在江西庐山。
此碑宋时就因遭火而剥落,清代断裂,元朝有摹刻本。
此碑虽是柳骨挺拔,但风棱已由外射转入内蕴。
随着年岁的增长,斩钉截铁外露的锋芒也相应减少。
此碑字间空白颇多,一种心灵之光仿佛荡漾在字里行间。
柳公权是为帝王、大臣书碑,刻工选择极严。
比如多次为柳书刻碑的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就是两位造诣精湛的雕刻家。
柳书的体骨风韵,在他们的刻刀下逼真地得到再现。
观赏《送梨帖跋》,就可以体会到他的笔墨风神。
这是柳公权五十一岁时在王献之《送梨帖》后的跋,小楷四十三字。
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
此跋世人誉为“神品”。
在此以前,又有《洛神赋十三行跋》,两者血脉相承,形神相近。
他的小楷作品还有《太上老君常清静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行草珍珠一斛
1(《蒙诏帖》(821年,四十四岁图16)此帖也称《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墨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用笔雄健,气势豪宕。
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联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如见柳公权血气方刚,精魄四射。
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
后三行,虽字由大而趋小,随手变格,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蒙诏帖》的真伪争论颇多。
近人谢稚柳考证后,认为意态雄豪,气势道迈,不仅为柳书的结构,也为唐代法书中的典范风格(《鉴余杂稿》)。
2(《兰亭诗》(图19)此为柳公权书王羲之等人兰亭宴会上所赋诗篇,故宫博物院藏,绦绢本,乌丝栏,行书。
宋《宣和书谱》中著录,明代曾刻入《戏鸿堂帖》,后入清乾隆内府,为《兰亭八柱帖》之第四柱。
此帖笔力遒逸,郁勃顿挫;结字意态烂漫,每于险中生态;而枯润纤秾掩映相发,干笔、湿墨多韵趣。
锋劲处如剑光凛冽,游丝细笔亦似铁铸钢浇,中间杂以小楷,“似无意发之,绝得晋人心印”。
王世贞说:
“骤见之恍然若未识,久看愈妙”,“乍看之亦似有一二俗笔,而久之则俗者入眼作妩矣。
”
3(《赤箭帖》等(图17、18)
《赤箭帖》(图17、18)、《伏审帖》(图20)、《辱问帖》(图21)、《紫丝靸鞋帖》(图22)等相近,除少数两字联绵外,大多每字独立,行笔流丽,字取纵势。
宋周必大云:
“公权《赤箭帖》,字瘦而不露骨,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进焉。
”《尝瓜帖》(图24)在流动的行草中时取横势,颇有特色。
《十六日帖》(图23)则属行楷,以楷为主,但挥洒自然,无拘谨之态。
《圣慈帖》(图25)较之以上诸帖,草书成分更多,笔势回复往来,可以看到柳公权步趋王右军,颇得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