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654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素质小学2 学生观章节练习.docx

综合素质小学2学生观章节练习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A.与时俱进

B.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实事求是

答案:

C

解析:

略。

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答案:

A

解析: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是()

A.家访

B.校外活动

C.课外活动

D.课堂教学

答案:

D

解析: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教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途径。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C.学生的身心健康

D.学生教育的公平公正

答案:

A

解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

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必要保证

B.必然要求

C.前提条件

D.必然结果

答案:

A

解析: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教育

C.社会主义制度

D.生产劳动

答案:

C

解析:

略。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A.学生的独特性

B.学生的自主性

C.学生的发展性

D.学生的主体性

答案:

A

解析:

略。

8.小宇的数学成绩比较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这次考试,小宇及格了。

但老师认为他作弊,不但没有表扬他,还在教室内大声质问他是不是抄的。

老师这种做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忽视了()

A.学生的完整性

B.学生的个体性

C.学生的独立性

D.学生的发展性

答案:

D

解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指向未来的无限变化体,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教师绝不能依据学生的一时表现来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应该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可供挖掘和开发的资源和潜能。

小宇的老师因为小宇以前考试不及格就认为小宇每次都不会考及格,怀疑小宇的成绩,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的表现。

9.“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

”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A.能动性

B.向师性

C.可塑性

D.发展性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0.“最近发展区”是由()提出来的。

A.维果斯基

B.赞科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赫尔巴特

答案:

A

解析:

略。

11.下列与“素质教育”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美感教育

B.全面发展教育

C.应试教育

D.军事教育

答案:

B

解析: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全面推进,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因此,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2.“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狼孩”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13.我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目标是()

A.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B.教书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学相长

答案:

A

解析:

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

14.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答案:

D

解析:

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15.()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答案:

B

解析: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也是树立正确学生观和教师观的基础。

16.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答案:

A

解析: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受教育者。

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和保证。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答案:

C

解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18.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

A.素质教育

B.创新教育

C.终身教育

D.劳动技术教育

答案:

D

解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9.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罗杰斯

C.卢梭

D.朱熹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

20.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

D

解析: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学生的()体现在学生入学后,自然地把老师作为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A.主体性

B.创造性

C.依赖性

D.向师性

答案:

D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学生向师性的具体表现。

22.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3.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特定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实践属性

D.文化属性

答案:

B

解析:

略。

24.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骨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

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

25.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

A.教师

B.学生

C.环境

D.教学过程

答案:

A

解析: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2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A.个人在脑力上的自由发展

B.德、智、体和谐发展

C.个人知识和智力充分、自由地发展

D.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答案:

D

解析: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A、B、C项表述均不准确。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的是()

A.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B.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C.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D.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答案:

B

解析:

B项叙述的是体育的任务。

28.下列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答案:

D

解析:

略。

2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答案:

C

解析:

略。

30.下列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的是()

A.民主平等

B.友爱互助

C.尊师爱生

D.教学相长

答案:

B

解析:

略。

31.下列关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结束能力在教育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等,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D.“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的特征是顺序性

答案:

B

解析:

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3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增强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性的措施的是()

A.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B.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C.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

D.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答案:

B

解析:

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2)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3)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B项属于实现师生民主平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33.学生极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说明学生具有()特点。

A.向师性

B.可塑性

C.依赖性

D.定向性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的可塑性特点。

34.学生的本质属性包括()①发展中的人②完整的人③自然人④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略。

35.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友好型

答案:

B

解析:

题干所述为专制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36.下列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一吸收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因此,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7.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是()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习成绩的提高

C.升学

D.终身学习的能力

答案:

A

解析: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3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答案:

D

解析:

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9.()也称主动性,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

A.独立性

B.自觉性

C.创造性

D.自主性

答案:

B

解析:

自觉性又称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它表现在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或要求,或在某种情境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

40.下列哪项表述是错误的()

A.德育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B.智育为人的发展提供动力

C.体育以改善身体素质为基本任务

D.美育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

答案:

B

解析: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41.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

A.社会关系

B.伦理关系

C.心理关系

D.教育关系

答案:

B

解析: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

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42.当今教育界普遍认同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智慧、潜能的信任,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教育观是()

A.以人为本

B.终身教育

C.全面发展

D.素质教育

答案:

A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内容。

4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说明学生是()

A.具有生存权利的人

B.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C.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D.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答案:

B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4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

A.平等关系

B.上下级关系

C.相互促进关系

D.授受关系

答案:

D

解析:

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45.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

A.选择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调控性

答案:

B

解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

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承认独立性也就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46.()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智育的内涵。

47.“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

”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答案:

C

解析:

学生的“个别性”主要表现在:

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

除此之外,个别差异还表现在群体间。

由此判断,C项为不正确的表述。

4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特点。

49.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A.感知

B.理解

C.判断

D.创造

答案:

A

解析:

略。

50.育德、促智和健体功能,属于美育的()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发展功能

D.超美育功能

答案:

B

解析: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

5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

A.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B.善于因材施教

C.长善救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D.善于抓住关键期

答案:

D

解析:

略。

52.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工作关系

B.道德关系

C.心理关系

D.个人关系

答案:

A

解析:

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

A.因材施教

B.善于抓关键期

C.循序渐进

D.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每题14分)

54.

在班主任王老师的班上,有一位姓徐的同学,很聪明,但自我约束力很差,经常迟到。

一次,这位同学像往常那样又迟到了,王老师在教室门口拦住了他,不让他进教室。

王老师看到他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不禁火冒三丈,恶狠狠地批评他,言语中还带着一些侮辱人格的话。

当时,徐同学就与王老师吵起来,说王老师侮辱了他的人格。

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被校长看到了,校长把徐同学叫到一边,很和气地对他谈了一些什么。

徐同学起初很生气,后来渐渐平静了下来。

课间的时候,徐同学向王老师表示道歉,他的道歉反而让王老师感到不好意思。

王老师不由自主地对徐同学说:

“老师那样粗暴地对待你是不对的。

”此后,王老师对自己过去常常用粗暴方式处理学生问题的行为进行了反思。

在以后与学生的交往中,王老师也渐渐学会了对学生给予尊重和理解。

现在,徐同学正在大学读书,每年暑假回来都去看望王老师。

两个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请运用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

(1)材料中,王老师恶狠狠地批评徐同学,言语中还带有侮辱人格的话,这体现了王老师没有做到热爱、尊重学生,对徐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忌讳挖苦、讽刺和粗暴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

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2)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做自我批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释等。

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很显然,材料中的王老师一开始并没有做到这些,反而是校长做到了这一点。

(3)王老师经过反思,改变了自己用粗暴方式处理问题的思路,这体现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解析:

55.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青少年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是每年匀速地发展,而是经历过几次发展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婴儿出生的第一年。

在这一年内,婴儿身高增长25厘米左右,体重增加7公斤左右。

然后就缓慢下来,每年平均身高增长2~3厘米,体重增加2~3公斤。

第二次高潮是六、七岁,这个时期身高、体重的发展不是那么显著,而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和心理上。

6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以上,儿童的生理、心理状况已经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次高潮是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少年期。

女孩子大约在十二三岁,男孩子大约在十四五岁。

这个时期,身高每年增长7~8厘米,体重增加5~6公斤。

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既有儿童的特征,又有了成人特征的萌芽。

请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

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的多。

(2)如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解析:

56.

某学校一位学生,成绩很差,还常常以各种恶作剧捉弄班主任。

当该学生的家长决定让孩子停学就业时,班主任如释重负。

事隔数年,班主任的电视机坏了,修理部派了一名手艺高超的师傅上门修理,谁知,这位师傅竟是当年那名学生。

事后,班主任认识到“在教师看来已无可救药和毫无希望的差生中,还蕴藏着天才”。

试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答案:

(1)该班主任的学生观是不正确的。

(2)现代学生观要求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学生: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该班主任并没有将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个体,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求全责备。

其实,作为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并不符合实际。

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

57.

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实验,其中心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验的核心为十六字方针——“学生主体,分层指导,激励评价,及时反馈”。

此实验在五年级选了一个学习成绩和班风都差的“双差班”进行。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按十六字方针进行工作,使学生感到老师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

到小学毕业时,该班学习成绩及班风处于全年级领先位置,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请结合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原因。

答案:

(1)该材料直观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作用。

(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影响;相反,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互不信任、彼此冷漠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材料中的实验主张尊重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这深刻体现了该实验对师生关系的重视,以及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所做的努力。

(3)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该材料中的实验正是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使得由“双差班”转变为“双优班”。

(4)此外,材料中的十六字方针中的“分层指导”也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过程。

解析:

58.

一些农村教师认为,农村的孩子从小就会劳动,似乎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而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不参加家务劳动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劳动中怕脏、怕累的现象十分突出。

还有些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习惯站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