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307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编 专题2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高考人民通史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编专题2第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空坐标

专题主旨

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考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刀耕火种”:

中国古代农业的原始阶段。

2.铁犁牛耕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发展

汉代时期,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并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和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成熟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3.主要影响

(1)积极: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消极:

小农户个体经营使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形象记忆]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

1.制度沿革

(1)商周时代:

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前期:

曾经推行均田制。

2.土地兼并

(1)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

①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②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未能成功。

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轻巧识记]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

四、水利灌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原始社会

大禹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战国时期

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汉代

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隋唐五代

北方以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

宋代

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明清时期

出现了风力水车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

史料一 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

史料二 (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③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②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体现了男耕女织

史料二:

20世纪初小农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男耕女织”→体现了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史料三:

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说明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反映了政府赈灾减赋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提示】 特征: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铁犁牛耕、精耕细作;③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根据以上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①有利因素:

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②不利因素:

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

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6)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1)生产力因素: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

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

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

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2.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B [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正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

3.明清史研究专家黄冕堂先生在《明史管见》中记录了明朝中后期勋戚占地情况,如下面表格所示。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时间

占地者姓名

地点

占地面积

资料出处

万历五年

成国公朱应桢

畿内

9600顷

《明史》卷232《王国传》

万历四十三年

潞王朱翊镠

湖广、德安

40000顷

《明神宗实录》卷531、卷563

A.土地兼并之风越来越疯狂

C.封建社会实施土地私有制

B.国家授予勋戚大量良田

D.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源。

表中数据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之风越来越疯狂且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只是材料所反映的一种历史现象,并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

考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

大部分手工业产品由农户自己生产并消费,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

所用原料大都是农户自己种植和采集。

(2)地位:

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1)背景:

土地的集中,使汉代出现了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2)经营活动:

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

(3)地位:

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

表现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特点

“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弊端

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

①含义: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②表现:

唐代已有工匠定期服役;宋代被官府强制役使;元代之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世代相袭。

③影响: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图文解读]       理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二、辉煌成就

1.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用麻和葛,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周时期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汉代

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丝国”之称

唐代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

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

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金业

(1)冶铜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小件铜器。

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大,铸造工艺水平高。

(2)冶铁技术

3.陶瓷业

(1)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唐代:

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享有盛名。

(4)清代:

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峰。

(5)唐宋以来对外贸易的路线被称为“瓷路”。

[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吏、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①不贰市、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礼记·王制》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②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

史料三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家杼轴而户篡组,

③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官营手工业的组成与管理特点

①“不贰市、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地位低下,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

史料二:

家庭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

②“匹妇蚕之”“足以衣帛矣”→家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服务于家庭消费

史料三:

民营手工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③“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

[学会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提示】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2)史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前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 官营手工业的压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封建政府的压制政策。

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D [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

]

5.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D.“百家争鸣”的出现

C [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的,属于手工业成就,故A项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问的是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错误。

]

6.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

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  )

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

B.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A [根据题干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故A项正确。

]

主题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主题立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形成。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益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

[知识交汇]

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二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主题立意]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手工业存在三种经营形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对提高工艺技术起过重要作用,但官僚衙门式的管理贻害深远;民间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转变,至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其中青铜器、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

[知识交汇]

1.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1)发展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技术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不能向社会推广,而民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使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3)劳动者:

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4)统治者:

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往往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3)手工业的发展

2016·全国乙卷·25

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汉代庄园经济

2016·全国甲卷·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和四处租地的“客户”

宋代土地政策

2016·全国丙卷·27

明末江南农村的变化

古代手工业发展

2015·全国卷Ⅰ·24

《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

小农经济

2015·全国卷Ⅱ·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

2015·全国卷Ⅰ·27

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经济发展与科举制

2013·全国卷Ⅱ·25

宋代“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2013·全国卷Ⅰ·41

汉唐地方区划变迁

江南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画面呈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再根据这种生产情形的朝代即可推理出答案。

2.(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涉及土地政策问题。

3.(2016·全国丙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百年前”与“如今”雇工,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明末江南农村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4.(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在如今的很多农村地区,田地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更不要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民了。

农民收益增加促使其更多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以维系家庭生活,如此会对社会生活产生什么影响,答案一目了然。

5.(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我国至今仍是一个农业国家,“以农立国”是国家发展之根本。

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巧用排除法,答案信手拈来。

6.(2015·全国卷Ⅰ)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状元人数的变化是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的表现,而区域间文化发展差异是其经济发展差异的表现。

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也就“看”到了答案。

7.(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宋代“不抑兼并”的后果是什么?

必然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土地兼并的结果又是什么?

是租佃关系盛行;佃户的来源是什么?

如此分析,答案便显露而出。

【解析答案】 

1.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2.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

3.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

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

4.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