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932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docx

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及原因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变化比较剧烈,所以在这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但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中的紧张和焦虑,失恋后的悲伤等情绪是正常的。

只有那些陷于某些不良情绪体验中不能自拔、或者体验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超过一般人、严重妨碍了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反应才被认为是有情绪障碍的。

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对青少年影响较大、较普遍的几种:

(一)自卑

    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

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

1.自卑的表现:

    

(1)自我评价过低。

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以及对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明显不如他人。

    

(2)某一方面的自卑情绪扩散到其他方面。

例如,某同学在数学考试上遭受了几次打击之后就觉得自己在学习其他各科时也都不如别人了。

    (3)有意识地掩饰“缺点”。

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往往在内心深处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并因为害怕听到别人对这些缺点的评价而逐渐变得非常敏感,常把别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

他们经常对自己的缺点加以掩饰或否认,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同时,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采用回避与别人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这样的行为将导致他们失去许多朋友,继而产生孤独的体验,这样很容易形成闭锁性的性格。

2.产生自卑的原因。

    

(1)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中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因适应困难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失败,以及由于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间的冲突所导致的优越感的丧失。

例如,某同学想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于是加倍努力学习,但是由于别人也同样在努力,所以他在那次考试中并未如愿以偿,这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好像有问题,既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2)从内在心理过程来看,自卑是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和不当的自我评价所导致的。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能力、自我价值、个性品质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当他人的评价不符和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时,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

    (3)自我同一性混乱和自我评价不良。

自我同一性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

在青少年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小学生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程度较低。

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现实中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所期望的理想自我的标准相匹配。

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和由于丧失实现理想的信心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即自卑。

不合理的自我评价也是自卑产生的一个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A·Ellis1962)的ABC理论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体验如自卑、抑郁、焦虑等都是由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

虽然人们也许不能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这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如,“我必须是全班学习最出色的人”,“我应该是所有人当中长得最帅的”,“所有的人都得喜欢我”等等)往往很难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当这些想法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便会产生某些片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这导致他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件事的失败而导致对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整个人的否定。

(二)抑郁

    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自卑、觉得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

1.抑郁的表现  

(1)心境不良、情绪消沉或焦虑、烦躁、坐立不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精力减退,常常感到持续性的疲乏;认为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并且很容易被激怒。

大部分人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例如,有人曾说过“要不是因为父母早已了却此生了”。

其中也的确有付诸于行动,造成不良后果的,手段也很残忍。

    

(2)思考能力下降,他们常常感到思维变慢,联想困难,脑子不好使了,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责,自我评价过低,明明学习工作很好,却对自己事事不满意,将自己的一些小错误、小毛病都说成是滔天大罪,甚至认为自己罪该万死。

精神运动迟缓,。

有时闭门独处,淡漠亲情,无力学习、工作,不能料理家务,严重者不语、不动、不吃、不喝。

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在动机上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依赖性增强。

并伴有自卑、自罪观念,严重者会产生自杀观念。

    (3)机体的变化,如口干、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或全身不定部位的疼痛,言语动作迟缓,显得疲乏无力,面容忧虑,伴有叹息、呻吟或哭泣的表情,有时也可有其它躯体疼痛的感觉。

2.产生抑郁的原因

    抑郁情绪是青少年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良情绪表现。

在多数情况下,青少年的抑郁情绪都可找到较为明显的原因。

这些原因主要有学习成绩落后、失恋,以及其它有关的负性生活事件。

实际上,抑郁也可以被看作是青少年在面临这些重要因素(如自尊、名誉、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声望、亲人、友谊和爱情)的丧失时的一种情绪反应。

(三)焦虑

    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当个体预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需要付出努力的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又感到对此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心理上产生的紧张的期待情绪。

焦虑既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负性情感状态,又可以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而成为病态的焦虑症。

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焦虑是对个体本身发出的信号,是向个体“通报”外界情境的不适宜,使个体采取应付策略去改变处境的信号;但焦虑长时间持续存在或加重,则意味着个体无力应付,它的信号意义不再是“通报”信息,而是变成个体无法驾御的负担。

1.焦虑的表现

    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恐惧,但又与恐惧有所不同。

恐惧是面临现实存在的危险时的反应,常伴有适应性的躲避行为,而焦虑的表现是说不出究竟怕什么或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和不幸,却又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焦虑情绪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精神性焦虑,表现为经常感到无明显原因、无明确对象的紧张不安、烦躁、易怒、提心吊胆,预感会发生不幸但又说不出引发不幸的具体事件,经常处于警觉状态,导致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2)躯体性焦虑,包括运动性的,紧张和不安,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皮肤出汗,唾分泌减少,肾上腺素输出增加,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次数增加,消化和睡眠也受到影响,肌肉紧张、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经常变换姿势等。

2.产生焦虑的原因

    一般认为,焦虑的产生既受到个人的性格特点的影响,也受到那些可能造成内心冲突和挫折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他们对新情况难以适应,因而引起各种焦虑反应。

例如适应性不良的焦虑情绪突出地表现在那些超前或滞后发育的青少年,尤其是早熟的女生和晚熟的男生身上。

因为早熟的女生面临着同伴尚未经历过的变化,所以她们找不到合适的有共同经历的同伴诉说和分担自己的不安和焦虑;而晚熟的男生则相反,但同样不容乐观,因为他们外表显得比较幼小,力量也较弱,使得他们在同伴的交往中,尤其在与女生的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他们也面临着适应不良带来的压抑与焦虑。

    有时这种焦虑的情绪也表现在来自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身上。

他们对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的重大改变,往往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对很多现象觉得不可思议,继而产生焦虑情绪。

但是,这些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焦虑一般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在青少年各方面发展和适应能力有所提高之后,便会逐渐消失。

    

(2)考试焦虑。

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高的人总是认为考试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继而产生紧张、忧虑、思维缓慢并伴有一些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考试焦虑在考试的数以天前就可以表现出来,并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而日益严重。

考生越是认为某次考试重要,给自己的压力越大,就会越焦虑。

例如,不少青少年认为升入大学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希望自己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不少学生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施加压力。

于是,中考或高考披许多考生及其家长当作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这样一来,在这类考试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大大增加,考生就会表现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

一般情况下,中考和高考前考生抑郁、焦虑评分均较一般考试前为高。

二、青少年情绪情感问题的调节与治疗

1、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情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就可以使人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激发积极、愉快的情绪反应。

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来达到目的。

当自己情绪不好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通过游戏、打球、下棋、听音乐、看电影、读报纸等正当而有意义的活动,使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解脱。

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达到目的。

当自己情绪不理想时,到室外走一走,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玩一玩,会使人精神振奋,忘却烦恼。

把自己困在屋里,不仅不利于消除不良情绪,而且可能加重不良情绪对你的危害。

2、合理发泄情绪。

  不知同学们在看电视和电影时注意到这样的镜头没有:

某人因有不良情绪,便跑到旷野、海边、山上无拘无束的喊叫,或者拼命地击打树木,或者狂奔。

这就是合理发泄情绪。

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

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哭--适当的哭一场。

   从科学的观点看,哭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措施,它可以释放不良情绪产生的能量,调节机体的平衡。

哭是解除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

许多人哭一场过后,痛苦、悲伤的心情就会减少许多。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当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妨痛快地喊一回。

通过急促、强烈的、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向朋友诉说是一种良好的宣泄方法。

把不愉快的事情隐藏在心中,会增加心理负担。

找人倾诉烦恼、诉说衷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感到舒畅,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开导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记住培根的名言:

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得到两个快乐;把忧愁向一个朋友述说,则只剩下半个忧愁"。

④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不爱动,越不动注意力就越不易转移,情绪就越低落,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可以通过跑步、打球等体育活动改变不良情绪。

   当然,合理发泄情绪不同于放纵自己的感情,不同于任性和胡闹。

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而随意发泄,既不会调控好不良的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调节情绪最好的方法是学会自我调控。

3、学会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就是要做到“喜怒有常”和“喜怒有度”。

"喜怒有常"就是要符合常情,合乎常理。

当喜则喜,当怒则怒。

情绪能在适当的时间、场合表现出来,这才是人之常情。

但是,情绪表达时,也不能任其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小说中有不少典故,像楚国大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三国演义》中周瑜怒不可遏,吐血而亡;《岳飞传》中牛皋高兴而死,都是情绪过度的表现。

所以情绪的表达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

喜不能得意忘形;怒不可暴跳如雷;哀不能悲痛欲绝;惧不能惊慌失措,做到"喜怒有度"。

否则,自己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很多,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两种。

①自我暗示法

 一个人在消极的情绪中,通过名人名言、警句或英雄人物来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有效地调控情绪。

首先,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你静下心来,在心中默念"喜笑颜开"、"开怀大笑",并且想象这些情景,你会产生什么感觉呢?

   (让同学们尝试几分钟。

   你也许会产生一种真的很高兴的感觉。

这个实验,说明了语言能对人的情绪产生暗示作用。

当你发怒时,可以反复地暗示自己"不要发怒,别做蠢事,发怒是无能的表现,发怒有害无益";当你陷入忧愁时,可以暗示自己"忧愁没有用,无济于事,还是振作起来吧"。

这种缓解情绪的方法称为自我暗示法。

②深呼吸法

   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方法。

步骤:

a.站直或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子吸气

b.轻轻屏住呼吸,慢数一、二、三

c.缓慢的用口呼气,同时数一、二、三,把气吐尽为止

d.再重复三次以上

三、青少年情绪情感治疗案例

 古人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其实他们会说你不懂我的心,大人们常以为小孩子活绷乱跳的无忧无虑的,不愁吃不愁穿,那来那么多忧愁。

其实现在的小朋友的压力会比以前还要大;想想看,迈入千禧年后,社会变迁急剧又多元化,人际关系复杂化,信息计算机化,而现在的家庭多为双薪,父母皆要工作,以维持家庭的开销、或满足物质的生活、或提升家长个人的地位或自我的实现,而忽略了他们心灵的需要,而他们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如:

父母的争执、冲突、离婚、分居、暴力、不恰当管教(要求、期待、体罚)等等,来自学校的如:

老师的不恰当管教、体罚、期待、要求(而此要求又可能来自教育当局、社会、家长等等)。

有时想想,我们多给了他们物质与压力,却少给了他们处理物质与压力的方法。

  小明(人名为虚构的)被老师转介而来,主诉是近两个月有心情低落,有自杀想法。

她自称从小身体很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小学成绩皆在前几名,上中学以后,成绩比小学差,且起伏不定(从前几名至二十几名),开始有忧郁的情绪,加上老师会说她不用功,需要加油,而另一个与小明小学、中学都是同班且要好的同学,功课以前不如她,现在郄比她好且对她冷言冷语,令她非常不能接受,心情更是跌至谷底,什么事都提不起劲、烦躁、疲累、失眠、心悸,觉得记忆力变差,想法变得非常悲观,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食欲变得不正常,有时大吃大喝,有时完全没有食欲,甚至有跳楼的念头。

小明经过医师及心理师的认知及行为治疗,及药物治疗很快就有了改善,而治疗并非万灵丹,症状还是有起伏,治疗者帮小明整理一下思考及情绪,小明有很多的负面思考,及达不到的自我期待以及续发的负面情绪,她的自我期待是要有很多的朋友,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的好,如功课、才艺、人格、外形等等。

非常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若是好的,情绪则平平;若是不好的,情绪则非常不好。

治疗者说明一个人的评价来自内在的、外在的都有,但需两者取得平衡,否则过度外在取向则没有自信、依赖;过度内在取向则自恋、刚愎。

小明常会想到自杀,且功课退步就会自卑,而想“功课退步表示我是没有能力的,同学会笑我,让我很没有信心,我是家中老大,我不能做妹妹的表率,又让父母难过,让老师失望,我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人生有什意义。

”个案很快从事件的发生就跳至生命的结论。

治疗者与小明讨论并让她自己去思考,功课退步难道在下一次不可以赶上来吗?

功课退步就不能做妹妹的表率了吗?

做表率是不是还有其它方面呢?

例如做人、做事、其它才艺、技术等等。

又说老师、父母会伤心、失望。

是真的吗?

你有没有问过呢?

或许有,老师、父母也不好直接说会。

就算说是吧,那怎么辨呢?

得寻求一个解决之道,而不是就在原地呆呆的难过,那只会侵蚀你的心灵而不会让你有任何进步。

是不是想一想退步的原因,如果原因是自己的无法专心,还是不用功,那么这个原因是不是可以被矫正。

个案自认不够用功,于是给个案两个月时间努力。

在这段期间,个案不要想自杀的问题,(至少做到不将自杀的意念付诸实际行动)给自己一个机会,于是个案比以前更用功,把其它的杂事暂时摆在一边,此是小明能接受的方式(希望借着加倍用功,克服不专心障碍,并从中得到内在及外在的鼓励使成绩进步),但很不幸的功课仍没有起色。

这是认知行为治疗中较偏行为治疗部份。

小明因为忧郁所苦,而用功也事倍功半,无法集中精神,记忆力变差。

是心情忧郁,无法专心,记忆力不好,那么得先改善心情才行。

小明的忧郁循环已经成形了。

功课不好→忧郁→无法专心读书→功课更不好→心情更忧郁。

小明一直在此忧郁的循环中,如果要打破此恶性循环,就认知治疗的角度而言,可以在此循环中寻找其中的某一环节打破。

我们知道个案并非不用功,故只能就成绩不好导致忧郁的不理性想法做矫正。

因为不专心,无法用功导致成绩不好,在小明而言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实小明的更高层假设是我功课不好,就不能上好高中,就不能上好学校,也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也就不能成为有用之人,也就不能成为有价值之人,所以就不会快乐,(应该说没有资格快乐),小明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迷思,治疗者与小明讨论,用功是对的、好的(儒家思想);但用功是成绩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用功必然会有比不用功的情况要好,除此之外,小明还有强烈的社会期许及赞同的价值观念:

如聪明、美貌、富有、孝顺、学业及地位上的成就等等。

在这里小明有两个假设,除了上述价值观之外,还有一个自我学习能力的否定,就是表示我在人生的起点没多久就落后了,我如何能追得上其它人呢?

治疗者与小明讨论,小明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必把情况看得那么糟糕,况且条条道路通罗马,(起点不同但终点相同),钟鼎山林,人各有志(起点相同,但终点不同),但更多的是起点不相同,终点也不同。

每个人都有他所适合要追寻的路(这条路上有他的快乐、生活价值)。

经过数次的治疗,小明渐渐改变原有的想法,了解自己的情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打倒了,至少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就要控制自己在负面情绪下,不要做重要的事(如重大决定),而是找人帮助,或是自己静静坐下的让负面情绪过去。

事实上治疗者请小明用心写下自己的优点,发现有许多小明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不认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如待人如气、和蔼可亲、懂得自我检讨、有自制力、尊敬长辈、热心助人、会替他人着想、富同情心、有正义感。

让小明去体会这些优点都可以帮助找到自己价值的方法,进而改善情绪及行为,又回到以前快乐的生活了。

  个案讨论小明是家中老大,从小背负着父母将未完成的心愿投射至小明身上,从小的管教严厉、缺乏正性的鼓励,个案从小的自动思考就存在着不适应或不利己的认知基模。

另从心理发展来看,小明的智力中上,在小学时,可用勤能补拙方式名列前矛,但上了国二时功课难度及复杂度明显的增加,小明用苦读代偿,虽有部分功效但不尽理想,而出现自动化的的负性思考进而导致忧郁。

会导致忧郁的成因非常多但不外是生物的(脑中缺乏某些神经传导物质,或是脑结构的问题,或是物质滥用等器质性的原因);环境的(经济的、人际关系的、周遭的等等);心理的(从小失去重要的照护者、缺乏正性的鼓励、太多的负性思维模式)。

治疗当然要对症治疗,找出原因根本治疗。

在这里只提认知治疗来处理因太多的负性思维模式(如有一个人从小就就养成一种思考习惯,把他的所有生活经验都衡量成必须把事情做好且表现得当,否则自己会显得无能,而过分自责、自贬)而引的起的忧郁。

  认知治疗之于青少年基本上并无很大的差异,只要个案能有逻辑的思考,能预知一般事物之因果关系。

因青少年的塑性很大,思考弹性也很大(也可能尚未成型)如果有足够的动机,(当然动机也可以经由排除阻抗因势利导并培养增进之)是非常适合认知治疗的。

认知治疗是治疗者采取主动导向态度,有时间限制、结构式心理治疗方法,除了治疗忧郁症也可治疗焦虑症及恐慌症。

基本假设就我们的思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果能改变我们的思考也就能改变我们的情绪。

基本策略是经由会谈找出个案所常用的认知错误或不利己思考,并指出这错误如让个案自己去验证,并看到自己的错误进而纠正且停止自己的自动化的思考习惯如:

一、独断地推论:

指没有充足而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二、选择性的偏差推论(Selective abstraction):

指以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失去整个内容的重要性。

三、过度类化:

指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四、过度的夸张与忽略:

指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及刻意忽略或未注意正向事件的重要性。

五、个人化思考:

是一种使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作这种联结。

六、两极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

指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没有中间地带。

基本技巧是建立治疗关系,帮助个案学习如何辨认、观察与记录自己的错误思考习惯,并与个案讨论此错误思考习惯的逻辑是什么并进而去除之。

进行治疗时首要选出最重要的病状,如自杀、无望感等等从这些点切入进入个案的忧郁世界。

进行的过程当然会加入附带技巧行为矫正的部分(让个案走出孤独、自闭的世界,从事他以前认为可以让自己快乐的活动等等),在实际治疗过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遂,一定会遭受到很多的阻碍,如个人早期精神的创伤所成的认知基模的僵化,可能一直无法突破,而需用到分析性的心理治疗技巧来处理之。

或加上行为改变让个案体会出快乐并回馈思考而所有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