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整套教案.docx
《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整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整套教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最新部编人教版八8年级语文上全册优质教学设计整套教案
e八年级语文上册
1 消息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1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
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
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人物: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
渡过长江。
提问2:
参看课文批注,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
迅速告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
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
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
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
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
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
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三、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标题)主体时间:
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第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
(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
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
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
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
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
分组讨论: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提问5: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
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
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
例句: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
例句: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
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三、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
1901年12月10日;地点: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
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
导语讲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
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
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
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
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
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X射线
范托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迪南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各国议会联盟
科学
进步
和平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
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
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
不能。
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
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
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
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
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
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
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
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
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
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
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
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
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
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
同:
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
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
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
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
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3.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2.品读细节,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气势。
(重点)
3.寻读课文,找出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中穿插的其他内容,并体会其作用。
一、导入新课
(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
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提问2: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
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提问3:
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明确: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
“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目标导学三:
寻读课文,体会作用
提问4:
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
请找出来。
明确: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
”“咔嚓!
”……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
“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提问5:
从上述语段中选择一处,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学生交流后明确:
①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②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③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④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考虑这几个问题:
文体知识、语言特色、思想感情和学生需要。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写通讯不是最主要的,所以,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一定的收获。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原因,对一些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改进。
5 藤野先生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积累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重点)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深情回忆了两位恩师,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他虽然施行的是封建私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另一位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藤野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
检查预习,请学生简单地复述文中写的“我”在东京的见闻。
明确: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提问2:
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
日暮里、水户。
提问3: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明确: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目标导学二:
理清思路,明确行文线索
提问4:
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①在东京(第1—3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②在仙台(第4—35段):
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第36—38段):
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提问5:
把握线索:
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目标导学三:
研读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提问6:
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
示例①: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