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859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docx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摘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数量与质量问题,更要关注结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既要关注数量与质量问题,更要关注结构问题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进入了一个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增强国际性的新的关键时期,或者说新的历史阶段。

在新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数量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

只有四个方面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发展。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现在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从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位大致有几个时间:

1996年,我国本专科的毕业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是187万;美国是171.23万人,这是其授予学士学位和准学士学位的人数。

但是当时美国注册大学生1400多万,而我国才700多万,只有美国的一半。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462万,总规模超过了美国。

到2004年,我国本科毕业生148万,超过了美国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140万人。

,所以,无论总规模,还是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都超过了美国,只有研究生的规模比美国少得多。

但从总规模上讲,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在校生2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对质量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是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大幅度上升,招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生源增长的速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1998年高考录取率是36%,到了1999年,录取率骤然上升到49%,2000年达到57.7%,2001年以后全部在60%以上,许多省市在70%,甚至80%以上。

生源的文化素质下降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当然,生源质量下降主要是影响了大批一般高校,对多数名牌大学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第二,从学校办学能力来看,有两个新情况:

一是大批新的高校诞生了。

根据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是1041所,到2004年,仅4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731所,增加了60%。

也就是说,这1731所学校中有2/5是新学校。

考虑到这几年合并高校的因素,则至少有1/2的高校是新校,亦即基本上是中专升格、“戴帽”产生的,而且一般都是一起步招生规模就很庞大。

二是老学校的规模大幅攀升。

1998年,全国本科院校平均规模是4418人;到2003年,增至11660多人。

5年时间,600多所本科院校平均规模达到11000多人。

办学条件、办学能力都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这是好事情,但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规模与质量问题掩盖了结构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少数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高等学校则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客观要求。

但是实践中又与之相悖,所有高等学校都自称要办成一流大学,都向精英教育模式靠拢。

高等教育结构的趋同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是相违背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制度的创新,更是社会观念、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结构调整是关键。

我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这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二、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我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不仅是调整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而实际上是提高整个劳动力大军、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问题。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更多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据有关专家研究,技术进步有两个规律:

一个是技术创新规律;一个是技术扩散规律。

创新是一种飞跃、一种质变、一种革命,但还要通过技术扩散规律,把创新技术加以应用,加以推广,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据研究,技术扩散所形成的技术推广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本身所直接形成的经济推广力。

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去扩散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所以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也要培养大量的技师来应用、推广新知识。

我们既要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新时代所需要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以来,中国的制造业日益引起世人关注。

现在,中国已有制造行业的80余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

但我国只是制造业大国,并非制造业强国。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中等层次的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非常迫切。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已完成第二次工业化并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25个国家中,中等层次的技术工人、中初级的管理人员,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超过50%。

显然,处在第一次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所需中层职业人才的数量将大于这一比例。

此外,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而我国七千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仅为4%。

无疑,要改变这一状况,急需大批新型技术工人,也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技能型人才的结构型短缺使我国制造业的工艺水平落后,即使有高水平的技术也难以制造出高质量产品。

比如,同样的配件,我们组装的手表不如瑞士,组装的汽车不如德国。

招聘大学生容易,找高级工难,已成为各地、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并不是为了在数字上提高入学率,而是为了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技相结合。

我国既要办少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更要办大批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岗位性人才。

人才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才结构有不同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遵循的实际上是学科本位和学术导向的单轨制,致使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等与社会需要产生了矛盾,导致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一方面,学术型人才和工程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已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性人才严重短缺。

单一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结构性人才过剩。

这种人才供需矛盾不同程度地长期存在,已经开始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能够培养满足各种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规模,才能支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合乎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人才也是分类型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征,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造就。

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教育层次的差异,存在着严重忽视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的倾向,甚至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普通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预科”阶段。

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自身定位也不清楚,过多强调学科倾向,盲目攀高升格,一心办本科教育直至办研究生教育,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单一类型或单一模式的状态中。

 教育类型是对自身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别依据,是这种教育类型的功能和属性,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这种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同的,前者按学科设置专业,以学历教育为重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后者则一般按岗位设置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强调特定职业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以职业资格教育为重点。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把高等教育阶段分为5A和5B两类:

5A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精尖技术专业的课程”,5B为“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职业课程”。

这种划分为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种划分也是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

纵观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可以发现,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既不是研究生教育,也不是放在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上,而是放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

  美国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主要的办学机构是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

社区学院建立于20世纪初,由于其办学宗旨仅仅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的预备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而在形成初期一直发展缓慢。

二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区学院明确了办学方向,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为主要职能,同时兼顾其他适合自身的职能,因而得以快速发展,成为60—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人数增加的主渠道。

据统计,社区学院占美国高校总数的40%,达1200多所;在校生1000多万,其中修学分的有540万人,占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

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在高等教育界受到广泛赞誉。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说:

“美国高等教育界有两次伟大的变革——19世纪初的‘土地赠与运动’与20世纪的社区学院运动”。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是放在私立短期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上。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方面发展“五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把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连接起来,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发展二年制短期大学,并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

60—7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增长了141%,其中短期大学学生数增长了215%,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数在1962—1970年间增长了213%。

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是多科技术学院。

1969—1973年,英国通过合并原有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组建了3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

这些学院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机构是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学制3年,培养目标是工程技术人员。

高等专科学校在1990年达到122所,占德国248所高等学校的一半左右。

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在1990年占德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34%。

由于高专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在德国颇受欢迎。

“向高等专科学校进军”已成为德国高中生的常用语。

由上可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这既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共同经验。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高校数量上看应当认为得到了迅猛发展。

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此外,还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是479万,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43%。

无论是从在校生现状看,还是从发展速度看,高等职业教育似乎已经承担起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

然而,在我们看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迅猛发展并不表明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事实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对其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等存在着模糊认识,甚至是错误认识,普遍存在着向普通高校看齐,随时向普通高校“升格”的冲动。

科学地认识和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选择

(一)科学定位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既要重视教育层次的区分,更要重视教育类型的区分。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任何一种教育类型都不可能培养出到处适用的所谓“全才”。

学校类型应该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由此,高校类型应该有三种:

一种类型是研究型大学,这应该是少量的,这些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种类型是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三种类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我国正式将其界定为专科层次,如同美国的社区学校、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等等,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在我国并存,都应当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在高校定位上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高等教育要面向适应现代化建设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每一所高校要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来确定在什么领域、层次、地域范围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应千篇一律、相互攀比。

我们所说的一流与高水平,并不是搞硕士点、博士点,而是在各自的类型、层次上办出水平,做出贡献,办出一流的教育。

所谓的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能否培养出优质的人才上,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

(二)完善体系

我们的主要政策建议是:

我国应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当然,这两个体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衔接、沟通的。

相应地,可以考虑改革高考制度,建立起针对普遍高等教育的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和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招生入学考试制度,以利于更好地选拔和培养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

我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是精英选拔,是以学术型训练为主。

这种高考制度不利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选拔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岗位型、技能型教育模式。

它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由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培训和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组成的非学历教育,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应改为继续教育体系。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成体系的时代已经结束。

其实,本应是业余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早已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早已大规模招收应届高中阶段毕业生进行全日制的学习,以至于“电大不电,函授不函,自考不自,成人不成,夜大不夜”。

本来,我国的成人高考是临时性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来却制造出了一个低水准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应当可以考虑取消单独的成人高考制度了,变成人教育为继续教育体系。

当然,成人教育却将会以继续教育的形式永远存在下去,并由普通高校、职业高校和培训机构承担,以适应终身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办出特色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办学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充分发挥其价值特点和功能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岗位型、操作型人才,岗位型、操作型人才不同于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由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与研究型人才相对应的,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强调实践性,但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培养较为通用的专门人才。

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按岗位来设置专业,按照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开设课程,培养人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实践教学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培养途径上,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产学合作。

要考虑建立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

与学历文凭相比,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能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更加注重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岗位型、操作型,这些特征与职业资格证书所体现的宗旨及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

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有效地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并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职业技能分类和质量评定标准。

(四)转变观念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部门转变观念,社会大众;学生、家长乃至政府部门,都有转变观念的问题。

比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以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为必要条件。

社会大众“望子成龙”的传统与心态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如果“龙”的内涵仅仅是“国家干部”、“白领阶层”,“成名成家”,或者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工作,那么,这种观念又会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社会制约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源头。

因此,不但要变革计划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要向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形象,引导他们到中小城市去,到乡镇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

扎扎实实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担负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命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成是整个社会深刻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它必将带来人们的就业观、人才观以及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