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5547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新余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沁阳市退休干部王锡柱先生,通过几年来晨钟暮鼓地勤劳耕作,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李商隐故里人的夙愿——由他主编的《李商隐诗选浅释》日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B.我们即将面临高考。

但我们一定要不停奋斗,把“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教诲写在人生最关键的考卷上。

C.应用文,比如“计划”、“总结”、“合同”、“调查报告”之类,都是官样文章,要写得简明通俗,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D.中国航天紧紧瞄准世界最新科技,亦步亦趋紧跟世界航天发展新动向,所以“太空漫步”才得以圆满成功。

2.(2分)与下面的话衔接得最顺当的一句是()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

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_____________。

A.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却比二厂强。

    

B.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二、默写(共1题;共6分)

3.(6分)(2019高二上·海淀期中)根据诗文原文填空。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__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________,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________,庄不得击。

(4)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

(5)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游子和思妇望月相思,其中与李白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

(6)《临安春雨初霁》中,既描绘出了美好春光,又暗示出诗人一夜未眠的愁绪的一联是“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6分)(2017高三·龙泉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第24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

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

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5.(20分)(2016高二下·新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

雨,大概是古典的。

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

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

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

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

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

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

(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

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

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

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

(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1)

为什么在文章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2)

赏析下面两句话。

①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②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3)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6.(8分)(2017高一下·九江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早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掩泪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注】①卢子蒙侍御:

卢子蒙,作者友人,姓卢名贞;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别称元九,为作者挚友。

②咸阳坟:

大和五年七月,元稹卒于鄂州,葬于咸阳。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

阅览卢侍御旧诗,发现卢侍御与元微之唱和之作,而抚今追昔写下这首七律。

B.首联说自己与卢贞有相见恨晚之感,早年听到挚友元稹吟诵卢诗,追溯往事,借元稹以引出卢贞。

C.颔联用对偶手法说今日与卢贞聚首,批阅卢贞的旧卷,多有赠元稹之诗,为后文写元稹去世做铺垫。

D.颈联直抒胸臆、言浅意丰:

思念故友,两人情难自禁而老泪纵横,别有一种伤心之事,实难探知。

E.本诗有叙有议,着重刻画主观心理,以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将细微深婉的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

(2)

请从情景关系这一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

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7.(11分)(2016高二上·湄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

高祖尝谓侍臣曰:

“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未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

“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寻薨,年七十。

废朝三日。

(《旧唐书•房玄龄传》)

(1)

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草隶,善属文             属:

写作    

B.文约理赡                   赡:

充足    

C.潜引入阁计事               潜:

偷偷地    

D.仍知门下省事               知:

了解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B.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C.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D.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

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

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人中伤,被李世民驱斥,后又被召回。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之于汉高祖的萧何。

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厚待。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②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接孟氏之芳邻             接:

结交    

B.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

遥远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

家乡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

二十岁    

(2)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王勃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典故说明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良好的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性。

B.选文第二段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到段尾,充分反映出王勃不忧不惧、昂扬奋发的人生观。

C.选文第三段开头部分反映了王勃坚守孝道、绝意功名的坚贞情怀。

D.选文最后一段反映了王勃参与滕王阁之会的荣幸之情,也表现出对在场宾客才华的推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9.(5分)(2015高二上·天水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得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题;共4分)

1-1、

2-1、

二、默写(共1题;共6分)

3-1、

3-2、

3-3、

3-4、

3-5、

3-6、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6分)

4-1、

4-2、

4-3、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6-1、

6-2、

五、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7-1、

7-2、

7-3、

7-4、

8-1、

8-2、

8-3、

8-4、

8-5、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