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429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docx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变压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1.电压计算公式

(1).YYo型

U相=U线/√3

I相=I线

(2).△型

U相=U线

I相=I线/√3

2.铁心直径的估算

D=K

K------经验系数(一般取52~57)

P------每柱容量(P=Se/3)

通过查表:

得AC铁心的截面面积

3.低压线圈匝数计算

(1).初算每匝的电压Et′

Et′=B×At/450

B-----磁通密度(通常为17.1~17.5)

(2).初算低压线圈匝数Wd′

Wd′=U相/Et′

U相-----低压线圈相电压

按照公式计算低压线圈匝数Wd′不一定是整数,若舍去小数位时,磁通密度B将比初算Et′时大,若进位为整数匝时,磁通密度B将比初算Et′时小。

(3).确定每匝的电压Et

Et=U相/Wd

式中:

Et值算至小数点后三位

(4).磁通密度的计算

B=450Et/At=Et×105/222×At

式中:

B的单位为千高斯

(5).磁通的计算

∮m=450Et

式中:

∮m的单位为千线

4.高压线圈匝数计算

(1).首选计算最大和最小分接相电压

=U相×(1±5%)

(2).根据分接电压计算分接匝数

WG1=U相/EtU相----高压额定相电压

W′G1=U相/EtU相----高压最大分接相电压

W′G2=U相/EtU相----高压最小分接相电压

(WG1、W′G1、W′G2都取整数匝)

(3).电压校核

根据匝数WG1计算计算电压U相′

≤0.25%

#最大或最小分接电压的计算公式同上

5.低压层式线圈的导线选择

(1).选用导线时应注意宽厚比:

层式为1.5~3

(2).导线截面积的计算

A=I相/J

I相---低压相位电流

A-----导线截面积

J-------电流密度(电流密度一般取2.3~2.5)

#由导线截面积A查得导线宽度和厚度(指带绝缘的)

(3).一般来说容量在630KVA以下线圈形式用双层式。

一般来说容量在2000KVA~630KVA线圈形式用单层式。

(4).每层匝数的确定

Wx=总匝数/2/并联的根数

Wx-----每层匝数

H--------线圈高度(H=总匝数/2×导线的宽度)

(5).低压线圈高度的计算

H=b(绝缘导线宽度)×n(导线沿线圈高度方向并绕根数)×n1(层的匝数)+b(沿辐向有两根导线并绕时,则加”b”)+£(绕制裕度)

#线圈高度取0或5为尾数

(6).低压线圈辐向尺寸的计算

B=a(绝缘导线厚度)×n(导线沿辐向并绕根数)×n′1(层数)+£1(层间的绝缘厚度)+£2(辐向裕度)

#线圈辐向厚取整数或0.5为尾数

名称

层式线圈

10kV级

35kV级

纸包扁线

漆包圆线

纸包圆线

漆包圆线

纸包圆线

单根

并绕

辐向裕度(%)

7~8

8~10

12~15

15~18

3~6

4~7

轴向裕度(%)

0~0.5

0.8~1.2

6.铁心窗高的计算

H0=H1(导线总高)+B2(主绝缘距离)

B2(主绝缘距离)------根据表7—5选择

#窗口高尾数取5或0

7.高压线圈的导线导线选择

(1).导线截面积的计算

A=I相/J

I相----高压相位电流

A-------导线截面积

J--------电流密度(电流密度一般取2.3~2.5)

#由导线截面积A查得导线直径D(指带绝缘的)

(2).高压每层匝数的确定

Wx=H/D

Wx------每层匝数

H--------线圈高度(低压电抗高度)

(3).高压层式线圈的层数的确定

n=W/Wx

W-----线圈总匝数

(4).多层层式线圈应有一层不满匝,不满匝层不得放在最外层,不满匝层的匝数通常不小于正常层匝的70%

(5).高压线圈的轴向尺寸

高度尺寸与低压高度尺寸基本相同

(6).高压线圈的辐向尺寸

B=a(绝缘导线直径)×n′(导线沿辐向并绕根数)×n′1(层数)+£1(层间的绝缘总厚)+£2(辐向裕度)+(油道的厚度)

#层间的绝缘的选择根据表7—1

层间最大工作电压(V)

≤500

501

~

1300

1301

~

1800

1801

~

2300

2301

~

2800

2801

~

3300

3301

~

3800

3801

~

4300

4300

~

4800

采用0.08电缆纸的张数

3

4

6

7

9

10

12

13

14

采用0.12电缆纸的张数

2

3

4

5

6

7

8

9

10

注:

①层间最大工作电压U=2n1×Etn1----每层匝数Et----每匝电压

②当层间电压较高,且层间绝缘较厚时,可以采用分级绝缘结构。

#油道的厚度

根据表7—2、7—3

#线圈辐向厚取整数或0.5为尾数

8.高低压线圈及绝缘半径的计算

(1).低压线圈内半径R2

R2=R1(铁心半径)+C

C-----查表7—5和7—6

低压线圈外半径R3

R3=R2+B(辐向尺寸)

R23=(R2+R3)/2

(2).高压线圈内半径R4

R4=R3+A

A----查表7—5和7—6

高压线圈外半径R5

R5=R4+B(高压辐向)

R45=(R4+R5)/2

9.低压线圈数据计算

(1).低压电流密度J

J=I相/A

A----导线总截面积

A=n×A1A1----导线的单根截面积

n------导线并联根数

(2).平均匝长L1

L1=2π×R23×10-3

(3).导线总长L2

L2=L1(总匝数)+(导线出头长度)

导线出头长度一般为1~1.5m

(4).75℃时低压线圈电阻R75度

R75度=&75×L2/A

&75----在75℃时的电阻系数为0.02135(铜线)

(5).75℃时低压线圈负载损耗PK1

PK1=3×I相2×R75度

(6).低压线圈导线重量G

G=3×L2×A×g×10-3

g----导线比重,铜导线为8.9g/cm3

(7).绝缘导线重=G×系数

10.高压线圈数据计算

同上

11.铁心数据的计算

(1).铁心柱中心距M0

M0=D(高压线圈直径)+&(相间距离)

相间距离查表7—5或7—6

(2).铁心柱部分重量Gc的计算

G1=3g×H(窗高)*Ac*10-4

(3).铁轭部分重量Gy的计算

Gy=4g×M0×Ac×10-4

(4).铁心转角部分重量G0的计算

G0=2g×hy(最大一级的片宽)×Ac×10-4

(5).铁心硅钢片重量

G=Gc+Gy+G0

12.短路损耗的计算

Pk=(Pk1+Pk2)*k

13.阻抗电压计算

Uk=√(UR2+UX2)%

UX2=%=49.6×f×I×W×∑D×&×K/Et×H*106

W---主分接时总匝数

I---相电流

∑D=1/3(低压的平均半径×低压辐向厚度+高压的平均半径×高压辐向厚度)+(高低压间的空隙厚度*高低压间的空隙平均半径)

K---根据表8—3选择

H---高低电抗平均高度

&=H/QQ=外线圈半径-内线圈半径

#阻抗电压的允许偏差值为±10%,但由于制造时,影响阻抗因素较多,因此一般计算时误差控制在3~4%

电抗计算不符合,可作调整:

(1).调整匝数W及ET。

当电抗值偏大时,可增加ET,ET增大,匝数必然会减少,从而达到降低电抗的目的。

若ET改变需调整磁密和铁心直径,这种方法因变动较大,一般不用。

(2).调整∑D及高低压线圈平均有效电抗高度H。

当电抗值偏大时。

可增加高低压线圈平均高度,H增大,∑D必然随之缩小。

调整导线的a*b尺寸及段数均可达到调整H及∑D之目的。

(3).调整高低压线圈间距离,在满足绝缘最小距离情况下,增减高低压线圈的距离,可使电抗值增大或减少。

这种方法浪费材料,最好不用。

14.空载损耗P0的计算

P0=K×PW×G

K----系数取.1.1~1.3

PW---按磁通密度B查得

G----铁心硅钢片的总重

15.空载电流的计算

(1).空载电流的有用功

IOA=(PO/10SE)%

(2).空载电流的无用功

IOR=(Gt+Gc+4G△)×qT+n√2At×qi/10Se

qT----单位重量的激磁容量,按心柱磁密Bt查得

qi-----单位面积的接缝激磁容量,按磁密Bt/√2查得

n------不断轭结构为6,断轭结构为7

(3).空载电流

IO%=

√[(IOA%)2+(IOR%)2]

16.总损耗Pt

Pt=Po+(短路损耗)Py

17.总油中的计算

器身排油重Gyp=Gfe/7.8+Gcu/4.5Ad---油箱断面积

桶型空油箱装油重Gky=0.9H(油箱高度)AdAd----长*宽-0.8584R2

 

1.变压器的总重计算

(1).器身重量

Gqs=(Gfe+Ggu)K

K------铜线1.15

(2).油箱重

箱盖重

Gg=7.85×Ag(箱盖面积)×b(箱盖厚度)

箱底重

Gd=7.85×Ag(箱盖面积)×b(箱底厚度)

箱壁重

Gb=7.85×L(油箱周长)×H(油箱高度)×b(厚度)

扁管重

Gw=gw(每米长重1.525)×Lw(偏管总长)

片式散热器重

Gp=Np(散热器组数)×gp(每组散热器体重)

固定式散热器重油箱重Gx=1.15(Gg+Gd+Gb+Gp)

可拆卸式散热器重油箱重Gx=1.2(Gg+Gd+Gb)

扁管式油箱重Gx=1.15(Gg+Gd+Gb+Gw)

2.附件重计算

可拆卸片式散热器重

Gp=Np(散热器组数)×gp(每组散热器计算)

套管重

Gtg=∑Gtg(每只套管重查表4.8)×Ntg(高压或低压套管的只数)

储油柜Gzg查表4.7

净油器重Gi查表4.6

小车重Gch查表4.9

附件总重Gf=Gp+Gtg+Gzg+Gj+Gch

3.总油重计算

器身排油重

高压电压35KV及以下Gpy=Gfe/7.8+Geu/4.5

空油相装油重

Gky=0.9H(桶式油箱高度)×Ad(油箱断面积)

Ad=LB-0.8584

R---圆角半径长园形R---B/2

L、B---油箱长及宽

油箱内油重Gny=Gky-Gpy

冷却装置油重

扁管内油重Gey=gb(每米长扁管内油重0.538)×Lb(扁管总长度)

Lb=∑1b(每根扁管长)×Nb(同一长度的扁管根数)

散热器Gey=Ne×Gey

总油重Gy=Gny+Gey

4.总重量计算G

G=G(总油)+G(油箱重)+G(附件重)+G(器身重)

5.油箱计算

油箱宽B=(高压线圈外径)D+△B

油箱长L=(高压线圈外径)D+2×Mo+△L

油箱高H=垫脚厚+垫脚厚绝缘(3毫米)+最大片宽×2+Ho+△h

6.散热片式油箱有效散热面积

散热片尺寸及数据查表13—6

箱盖的几何面积A1=πR2+2RL

箱壁的几何面积A2=H(2π×R+2L)

散热片总的几何面积A3=m(散热片数)Ag(每片几何面积查表13—6)

被散热片遮盖部分面积A4=3/4C(两片中心距)×m×H1

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A=0.75A1+(A2-A4)+0.45(A3+A4)

7.油管式油箱有效散热面积

箱盖的几何面积A1=πR2+2RL

箱壁的几何面积A2=H(2π×R+2L)

油管的几何面积见表13—7、13—8

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A=0.75A1+(A2+A3)K1K2

K1=(55C1+45DF)/70D根据C1、n查表13—9

C1----箱壁上两排油管中心距

n------油管排数

8.油温升计算

油的平均温升(空气)

Qg=0.262[(Po+1.032Pk)/∑A]0.8

∑A---油箱总的有效散热面积

Po----空载

Pk----负载

油顶层温升计算

Qgm=1.2Qg+△tg≤53℃

△tg根据Qg和h1/h2查表

h1/h2----铁心发热中心/散热中心

圆筒线圈温升计算Qj

gjt=1.032Pk/Aj

tjt=0.065gjt0.8+△tt+△tc

△tt----层间绝缘校正温差(℃)当£cm≤0.64不于校正

△tt=0.002(£cm-0.64)(mc-ms)gjt

£cm---相邻的两层之间的绝缘总厚(层绝缘+匝绝缘)

mc----线圈总层数

ms----线圈与油接触散热面数

△tc---层数校正温差(℃)当£cm>0.64按0.64计算

△tc=0.002£cm(mc-2ms)gjt

Qj=Qg+tjt≤63℃

 

1.性能指标:

标准偏差值

设计偏差值

短路损耗Pk

+15%

±2%

空载损耗Po

+15%

±2%

总损耗P

+10%

±4%

空载电流Io%

+30%

±4%

阻抗电压Uk%

±10%

±2.5%

θ线≤63℃

θ油≤53℃

2.阻抗电压(上海)

Uk=Kx×3.95×I×W×L×(A+G+a1+b1)/(H+A+G./3)×et×105

H---高低压线圈电抗平均高度

A---(低压厚度-油道厚度)+(高压厚度-油道宽度)

L---(高压平均匝长+低压平均匝长)/2

a1---油道宽度×[(额定总匝数-层匝×层数)/额定总匝数]2×(长)

b1---同上

G---高低压之间的绝缘厚(半径)

Kx

10~30

0.95

50~160

0.97

200~400

1

500

1.02

630

1.05

800~1600

1.15

3.油管排列

●同一排中,扁管中心距为35mm,散热片中心间距为40mm。

因此,中心距与油管(散热片)组数m的乘积不应大于油箱周长2L+1.14D。

●上下两排间油管中心距为75mm。

●最外层油管中心距与箱底最小距离为80mm。

●全部油管的内半径为125mm,L不小于25mm。

●油管组数由温升计算最后确定,原则上在不超过标准最高温升的基础上使油管最省。

 

1.油管的计算

1.1扁油管油箱

1.1.1同一排中,扁管中心间距为35mm,因此,中心间距与油管组数的乘积不应大于油箱周长。

1.1.2上下两排间油管中心间距为75mm。

1.1.3最外层油管中心距箱底最小距离为80mm。

1.1.4全部油管的内曲率半径为R125mm,内排管水平臂(bg)长度限于工艺条件最好不小于25mm。

1.1.5箱沿吊攀位置下的油管可适当放短,以利吊箱。

1.1.6油管组数由温升计算后最后确定,原则一上在不超过标准最高温升的基础上使油管最省。

1.2油管长度的计算

1.2.1每组长度lg的计算

Lg=Hg+2bg+174Kz=0.81

1.2.2油管总长

Lg=m(组数)×lg×10-3

1.2.3油管散热面Sg

Sg=0.1256Lg(m)2

2.1波纹油箱

2.1.1同一排中,扁管中心间距为42/45/50/55mm。

因此,中心间距与油管组数的乘积不应大于油管周长。

2.1.2最外层油管中心距箱底最小距离为100mm。

2.1.3波纹片高度H为400~1200mm,以100mm向上进。

2.1.4波纹片深度B为<315mm。

2.1.5波纹片油隙e为6~8mm。

2.1.6波纹板厚度&为1.2~2mm。

2.1.7波纹片长度根据需要确定。

2.1.8波纹片余板根据需要确定。

2.1.9波纹片加强筋根据需要确定

2.2波纹片油箱的计算

2.2.1波纹片系数K(两则有波纹片,以两则算)

K=5.18519×10-11×(翅深)4-6.1676×10-8×(翅深)3+2.7407×10-5×(翅深)2-5.6759×10-3×(翅深)+1.0444

2.2.2波纹片S(波翅)=K×2(总片数-波纹片面数)×(翅深)×(波纹片高度)×10-6

2.2.3波纹片S(波壁)=K×35(总片数-波纹片面数)×(波纹片高度)×10-6

2.2.4波纹片S(波角)=(两则面为4,四则面为8)×(翅深)×(波纹片高度)×10-6

2.2.5波纹内油重Gb=(波纹油隙宽度)×(翅深)×(总片数)×(波纹高度)×0.9

2.2.6波纹片G=2(总片数)×(翅深)×(波纹片高度)×(波纹片厚度)×7.85×10-6

2.片式散热器

3.1.1产品规格

片宽:

310,480,520,535MM

中心距:

500—3600MM

3.1.2结构形式

a.固定式:

PG型,直接焊接在变压器油箱壁上。

b.可拆式:

PC型,用法兰与油箱连接。

3.1.3冷却方式:

a.自冷式:

散热器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散热发热量。

b.风冷式:

散热器通过风机吹风(底吹或侧吹)散发热量。

c.强油风冷式:

散热器通过泵强迫油循环并利用风机吹风散发热量。

3.1.4安装使用:

1.散热器安装前请去除集流管口端盖;可拆式散热器安装时请按图二所示注意区分上下集流管。

2.散热器组间距请不要小于50mm,下集流管中心与地面应保持适当高度,以利于空气对流。

3.固定式散热器安装:

根据集流管外径尺寸及中心距尺寸在变压器油箱侧壁上开孔,将散热器直接焊接在油箱外侧,应在油箱外侧施焊,切勿在内侧施焊,以防焊渣等异物进入散热器内部。

4.可拆式散热器安装:

(1)请按所选散热器中心距尺寸、散热器组间距尺寸及法兰尺寸,在变压器油箱上配接法兰接口,及选用适当橡胶密封垫、螺栓、螺母、垫圈,同样根据组间距,及散热器连接板φ14长孔配制拉板、螺母、螺栓、垫圈。

(2)安装时,通过吊钩吊起散热器,对好上下法兰,垫正密封垫,上好固定螺栓,并奖相邻散热器用拉板固定。

(3)注油时,应拧紧放油塞,将放气塞打开,待放气孔有油溢出时,再将放气塞拧紧。

(4)当采用底吹风冷时,下集流管有悬挂风机所用的支架(自冷式不带支架),每两组散热器挂一台风机,当同侧散热器组数为奇数时,请按图四方式布置尺寸。

(风机支架可根据用户要求配制)

(5)当采用侧吹风冷时,请将风机安装固定在变压器油箱的适当位置,风机位置见图三所示。

3.1.5注意事项:

(1)运输、安装、冲洗时,应谨慎操作,不得将散热片的油道碰瘪、损坏。

(2)安装前如需进行密封性检验,其试验压力(内压)不得超过0.12MPa(即1.2个标准大气压)

3.2散热片的计算

技术数据参考

(常熟友邦散热器有限公司)

 

3.温升计算部分

3.1圆筒式线圈温升计算:

3.1.1单位热负荷计算

q=

(W/m2)(3.1)

式中:

Pk—负载损耗(W)

Aj—线圈总散热面(m)

注:

①低压线圈内径为1.0纸伴筒,其散热面按一半计算;

①高压线圈内径为静电屏时,其散热面按1/3计算;

①与瓦楞纸板直接接触的散热面应乘以0.85,即考虑遮盖。

3.1.2线圈对油温差计算

Tjt=0.065qjt+△Tσt+△Tc(℃)(3.2)

式中:

△Tσt—层间绝缘校正温差(℃),当σcm≤0.64时不予校正

△Tσt=0.002(σcm-0.64)(mc-ms)qjt(℃)(3.3)

其中:

σcm—相邻的两层间绝缘总厚(层绝缘+匝绝缘)(mm)

mc—线圈总层数

ms—线圈与油接触的散热面数目

△Tc—层数校正温差(℃),当σcm>0.64时,按0.64mm计算

△Tc=0.002σcm(mc-ms)qjt(℃)(3.4)

3.1.3线圈温升计算

θj=θy+Tjt(℃)(3.5)

式中:

θy—油平均温升(℃)

Tjt—线圈对油温升(℃)

3.2饼式线圈温升计算

3.2.1单位热负荷计算

qj=

(1+

)(W/m2)(3.6)

式中:

Kj—系数,铜导线:

Kj=22.1铝导线:

Kj=36.8

Ib—线饼中电流(A);双螺旋式Ib=

;四螺旋式Ib=

Wb—线饼中匝数;螺旋式Wb=1;连续式Wb=每段匝数(分数匝进成整数)

J—线饼中电流密度(A/mm2)

aσ—匝绝缘校正系数aσ=

≥1(小于1时取aσ=1)

其中:

aσ×a—绝缘导线及裸导线厚度(mm)

Kf%—附加损耗系数(%),(涡流损耗系数+不完全换位损耗系数)

Ij—线饼周长(mm),连续式及螺旋式Ij=2(m×aσ+bσ)

半连续式及半螺旋式Ij=m×aσ+2bσ

m—沿辐向导线总根数

aσ、bσ—绝缘导线的厚度及宽度(mm)

N—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垫块数

bdk—垫块宽度(mm)

Ia—线圈平均匝长(mm)

3.2.2饼式线圈温差计算

自冷式内线圈:

Tj=0.41qj0.6+△Tσ+△Tn(℃)(3.7)

自冷式外线圈:

Tj=0.358qj0.6+△Tσ+△Tn(℃)(3.8)

风冷式内外线圈:

Tj=0.159qj0.6+△Tσ+△Tn(℃)(3.9)

式中:

△Tσ—线圈绝缘校正温差(℃)

△Tσ=0.00305(σj-0.45)qj(℃)(3.10)

其中:

σj—线圈导线两匝间绝缘总厚(mm)

△Tn—线段油道高度校正温差(℃)△Tn=

(℃)(3.11)

△T—校正温差(℃)查图3.1曲线

3.2.3饼式线圈温升计算

θj=θy+Tj≤63℃(℃)(3.12)

4.35KV线圈的散热

(与层式线圈相同)

4.油温升计算

参照设计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