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413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ocx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代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业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小学生作为不成熟的准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学家所谓的“危机期”,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必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学校教育不良是当前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学校教育不良主要表现在:

(1)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萌发“轻生”的念头。

(2)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繁多的作业、紧张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这使广大中小学生忧心忡忡、疲惫不堪,一部分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弃学。

据调查,在每天必须花3小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家庭作业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所占百分数明显高于正常学生'家长还要布置额外作业的。

(3)教师教育方式不正确。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仍然存在着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如罚站、罚抄作业、讽刺、挖苦、侮辱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以“不惜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对抗来自学校或教师的不合理的现象和不理智的行为。

  2、家庭教育不良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其家庭教育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态。

(1)家长教育方式失当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关心、母爱,形成冷漠、怀疑、仇视的心理;而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结果造成学生任性、自私、孤傲的心理;也有的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打骂,使学生形成胆怯、自卑、不诚实的心理;父母对子女的不公平态度则常常是病态嫉妒形成的主要原因。

(2)家庭气氛不和谐。

有些家庭父母不和,时有冲突发生。

孩子一回到家就陷入了争吵的“漩涡”,他们除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充当家庭冲突的调整者或牺牲品。

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破坏了良好的家庭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提心吊胆的心境中,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家庭结构的健全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象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死亡,或存在养父养母,这样的单亲家庭其关系一般会影响或破坏孩子与家庭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往往使孩子形成冷淡、自卑、孤僻的性格,或者产生反抗、粗暴和弃家现象。

  3、社会生活环境不良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

(2)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文艺、影社广播、出版等部门,不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不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是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而是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对儿童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儿童青少年,使他们心理变态,误入歧途。

  二、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要预防、解决这些问题,一条主要的途径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教育,即调控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首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措施。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

但是如果他们长期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就会直接影响和妨碍其学业和生活。

要保证学生自心健康的成长,学校应科学地组织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心理辅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信箱,与得“心病”的学生磋商,交换意见,以提高其现有认识水平、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其容忍能力,逐渐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烦恼;要教会他们有关的心理知识,使其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其次,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宏观管理,加强指导监督,要大力改革以“考”为法定、“率”为标准、“分”为导向的评价评估机制,改革社会上陈腐的人才观念;学校必须优化教学环境,严格限制加班加点,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禁锢,实施素质教育;二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调动沉重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教学目标;三要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更科学、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四要精选作业和习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五要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严肃制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严禁对学生心灵施暴,应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家长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为孩子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应关心、信任、尊重孩子,不乱加批评、打骂、溺爱孩子,使他们在和谐统一的家庭气氛中健康成长。

  总之,消除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不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的事,社会各方面都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

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的中小学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和谐、宽松的环境,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

而现代化的教育亦十分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专长、树立其健康的自我形象。

因此,中小学管理需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适应时代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一直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大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知心姐姐”信箱,谈心亭活动等。

经过研究,申报了温州市少先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的研究》,研究本课题并付之于实践,针对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开展系列健康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实验构想

  ㈠实验目标

  针对我校特点和条件,新时期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研究的实验目标是:

  ⒈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校教学心育化,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尽可能多的发挥自己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使弱者增智,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

  ⒉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竞赛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去体验、思考、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指导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⒊通过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识,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㈡实验原则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本实验遵循以下原则:

  ⒈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⒉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

  ⒊适应个体发展的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一切工作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⒋系统有序的原则。

教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有系统、全局的观点,考虑到人自身及心理系统的各个方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它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来。

  ⒌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心理教育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以达到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高心理教育效能。

  ⒍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我校情况,此项实验不能一下子铺开,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㈢实验假设

  本实验的假设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若干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方针和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贯彻实验原则。

运用学校教学心育化,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方法,优化心理环境,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教育对策。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

  ㈣实验时间、步骤

  ⒈实验时间:

2001年5月至2002年10月

  ⒉实验步骤:

  ⑴准备阶段。

2001年5月份,开题论证,组建课题组搜集有关材料,制订课题立项方案,调查学生心理状况。

  ⑵实施阶段。

2001年6月至2002年7月,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讨论,研究学生心理障碍原因及解决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对症下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⑶总结阶段。

2002年8月至10月,对照方案进行实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㈤实验组织

  本课题由大队辅导员章新若担任组长,实验组员由王小莲、王莲莲等各中队辅导员。

  三、实验过程

  ㈠调查研究

  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有3000万中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儿童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⒈学生自身的弱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巨大变化阶段,这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浅薄,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上还很不成熟,办起来容易欠考虑,顾此失彼,甚至是不计后果。

  ⒉家庭环境的不良。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破损的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本校离异家庭的子女占全校学生的5.8%。

家庭结构破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不稳,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⒊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在播放:

格调低下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加上我校地处山村,学生家长素质不高,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感情丰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

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了共鸣,将会不计后果,做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傻事来,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因此,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

  ⒋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

据国内外很多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减轻人格的能力,而且能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和教学观念上来看,本校教师年龄偏大,中老教师占59.1%,青年教师占40.9%,不少中老年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基础教育中,存在许多弊端。

但是在这些弊端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轻视思想、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加上来自家长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压力使得学生们的心理适应力犹如“雪上加霜”。

 

  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为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困扰。

如学生注意力分散、厌学、上课冲动、抗拒、孤僻、说谎等问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对此,以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来加以解决已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由于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偏重少数成绩优异者,而忽略大多数成绩平常者,使众多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

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情感与人格成长的教育方式,必将会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造成学生自我形象偏低,从而成为“尖子教育”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不少教师仍十分讲究师道尊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违背“同感、尊重、真诚”等心理辅导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以上情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强化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实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实验。

  ㈡理论构建与操作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指心理教育与团队工作结合;二是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三是心理教育与各科任教师教学结合;四是心理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结合。

采用“传授知识法”、“结合教学法”、“结合德育法”、“寓于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具体方式方法。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如图所示:

图表 1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意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            ↓                  非专门渠道            专门渠道                  ↓       ↓           ↓     ↓           各科教学     各项活动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

  ⒈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各科教学、各项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达到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全校教师包括校级领导进行小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创造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实施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此外,学校还注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的培养,请心理专家担任心理辅导员的指导师,指导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对学生心理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

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要求教师在各科  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⑴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气氛。

  ⑵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对待挫折,典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经验等。

  ⑶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学生的自我监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⑷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

  ⑸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做合理的分析,正确归因,缓解考试焦虑。

  ⑹利用课堂中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心理。

利用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

  ⒉优化心理环境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工作外,还需要在耳濡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就有赖于学生所处心理环境的教育作用。

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为了创造良好的实验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提出课题的同时,我们修订了学校的校风,新的校风是“团结、自主、求真、创新”;新订了教风“敬业、爱生、奉献、创新”,和学生的学风“尊师、乐学、创新、求真”。

我们积极发展校园文化,美化校园,给校园树木花草挂相应的古诗等;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等活动。

广泛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象室。

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批评学生时要坚持做到针对问题,而非针对人的原则。

对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外心理氛围十分重要。

于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增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络、沟通,以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与家长讨论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家教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分压抑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性,建立自信心。

引导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动、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学校还聘请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讨论社会上的某些突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工厂、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各行各业中成功人物的表现和历程,以期主动认识社会,塑造自我。

  ⒊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辅导课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每周一次,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采用国家教委编写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开展有“分层目标、内容体系”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辅导课以活动为基础,引发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知识范围的问题,以及他们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学会多种心理自护方法,达到形成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传授心理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创设各种情境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培养学生自我教育。

如通过“你是谁”活动,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表演活动(模仿角色的心理和行为)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等,让学生亲身投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品质。

  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学校大队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专业的有耐心、有爱心的心理辅导教师王老师负责,利用每周二、四的课余时间定时向学生开放。

学生可单独和辅导老师进行谈话,也可自愿组成一个小团体将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疑惑,请辅导老师提供帮助咨询。

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追踪研究。

另外,学校还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语小屋”,对那些需要咨询但又不愿与教师面谈的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收集咨询信息,并通过办校报“小水滴”、广播等方式反馈咨询结果,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提高了咨询质量。

学校每学期还定时举行“谈心亭”活动,向全校学生开放,请心理专家来为学生排忧解难。

  ⒌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首先着眼与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

因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全体学生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就可避免,即使出现了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好、最根本的预防。

  四、实验结果

  ㈠通过实验,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帮助学生了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心理机能,尽可能多的发挥学生远未发挥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这主要体现在:

  ⒈学生的学业成绩: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同样课时下参加镇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班,并且学生尖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班(见表1、2)

表格1             语文实验班成绩测试纵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实验 班级实验 前后人数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不合格

2001年5月三⑴实验前5278.288.5%65.4%6

2002年6月实验后5289.5100%96.2%0

表格2          语文、数学两科实验班成绩测试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时间科目班级类别人数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不合格

2002年 6月       语文实验班四⑴6189.8100%90.2%0

对照班四⑵6178.290.2%42.6%6

2002年 6月数学实验班四⑴6194.5100%100%0

对照班四⑵6179.388.5%49.2%7

⒉实验班学生参加校报《小水滴》投稿率最高为66.7%(见表3)。

表格 3         2001学年实验班学生投稿中稿横向比较

2002年9月

      班级 稿件三⑴班三⑵班四⑴班四⑵班五⑴班五⑵班

投稿 稿数121015121817

中稿 篇数73105118

投稿率58.3%30%66.7%41.7%61.1%47.1%

  各年级段1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上表显示实验班实验后学生在一个年度内校报投稿中稿情况,大大高于对照班,这就说明实验班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均高于对照班,显然实验效果显著。

  ⒊学生各学科技能的发展:

经过实验后,学生的各科成绩运用技能明显提高。

如:

写字比赛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区三小比赛中小论文获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制作获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小发明获区二等奖1人;数学奥林匹克获全国二、三等奖;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区二等奖市三等奖;区棋类比赛获第二名2人,第三名2人,第六名1人;征文比赛获奖次数达9人次等等。

㈡通过实验,学生的竞赛意识增强了,其自信心、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均得到提高,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缓解其心理压力,摆脱了心理困惑,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见表4-8)。

表格4                自信心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

2001年5月至2002年9月

班级 性质实验 人数实验 前后自信心

偏低一般偏高

实验班三⑴52实验前﹙三上﹚29176

实验后﹙三下﹚31831

表格5                 自我信念测试纵向比较

实验时间:

2001年5月至2002年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