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995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docx

整理完农业环保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产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利于人类的结果。

3.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二、填空题

1.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工;自然。

2.自然力;人为;人为。

3.发展不协调。

4.镉;甲基汞。

三、简答题

1.答: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前);(3)环境问题的高潮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2.答: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3)酸雨;(4)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5)土地退化与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丧失;(7)海洋污染;(8)危险废物越境转移。

四、论述题

1.论述目前我国存在的农业环境问题?

答案要点:

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2.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3.表示水质的好坏和水体被污染的程度。

4.表示水中的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单位mg/l。

5.表示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单位mg/l。

6.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燃烧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

7.指水中所有有机污染物中所含的碳量。

二、填空题

1.自然;人为;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2.点;面;点;面。

3.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污染较轻或无污染;污染较重。

4.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

5.氮、磷;赤潮;水华。

6.机械;物理-化学;生物。

7.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三、简答题

1.答:

(1)悬浮物质含量高;

(2)需氧量高;(3)pH值变化幅度大;(4)温度高;(5)易燃;(6)有害成分复杂。

2.答:

(1)悬浮物;

(2)有机物含量;(3)pH值;(4)溶解氧(DO);(5)细菌污染指标;(6)有毒物质指标。

3.答:

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以及游泳区。

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答:

(1)按功能区控制污染,保护水资源;

(2)制定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3)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4)制定乡镇企业的水污染防治对策。

四、 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从污染水体中通常存在需氧有机物;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金属毒性物质;石油类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等五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入手展开论述。

(详见教材75-89页)。

2.答案要点:

污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流程简图,及相应文字表述回答该问题。

(参考教材106页图4-3)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干燥清洁空气的简称,指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

2.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总悬浮颗粒物,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绝大多数小于100微米(μm)。

4.指粒径小于10微米(μm),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颗粒物质。

5.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6.是指pH﹤5.6的雨、雪或其它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7.由于室内引入能释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或室内环境通风不佳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不断增加,并引起人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称为室内空气受到了污染。

8.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负荷最小和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亦称为“环境调和材料”。

二、填空题

1.混合;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微粒。

2.地球表面;1000-1400km。

3.对流层;大气污染。

4.平流层;热成层。

5.局部性;区域性;广域性;全球性。

6.煤炭型;汽车尾气型。

7.点源;线源;面源。

8.﹤5.6;大气污染。

9.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

10.石灰-石膏。

11.活性炭吸附法;催化氧化法。

12.吸收法;吸附法;催化还原法。

13.SO2。

14.累积性;长期性;多样性。

15.化学性污染源;物理性污染源;生物性污染源。

16.避免引入污染源;污染源的处理;发展绿色建材。

17.通风;建材。

三简答题

1.答:

其主要成分为氮、氧、氩和二氧化碳,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分子);氖、氦、氪、氙、氢、臭氧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2.答: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在结构上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散逸层(外层)。

3.答: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温度约下降0.65℃;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有利于进入的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4.答:

(1)煤炭型大气污染;

(2)石油型大气污染;(3)混合型大气污染;(4)特殊性大气污染。

5.答:

(1)工业污染源;

(2)农业污染源;(3)生活污染源;(4)交通污染源。

6.答:

(1)颗粒物;

(2)含硫化合物;(3)碳氧化合物;(4)氮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含卤素化合物;(7)氧化剂。

7.答:

(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

(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8.答:

(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

(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4)吸声降噪。

9.答:

酸雨控制区的划分条件:

(1)现状监测降水pH≦4.5;

(2)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3)SO2排放量较大的区域。

SO2污染控制区的划分条件:

(1)近年来环境空气SO2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2)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3)SO2排放量较大;(4)以城市为基本控制单元。

10.答:

(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3)在产品配制和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含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产品具有多功能化;(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再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答:

(1)低毒、无毒、低污染的建筑材料;

(2)无毒、无污染、无异味的壁纸;(3)抗菌卫生陶瓷和釉面砖;(4)绿色木质人造板材和绿色非人造板材;(5)绿色塑料门窗;(6)绿色管材;(7)绿色地面装饰材料;(8)不含尿素的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抗冻剂;(9)替代粘土砖的高科技环保墙体材料。

12.答:

(1)Reduce,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2)Reuse,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3)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

(4)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13.答:

(1)装修不是室内空气污染的唯一来源;

(2)甲醛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程度最重;(3)氡气的知识需要普及;(4)室内微生物及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5)不科学的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不利于室内空气的净化;(6)找正规检测单位检测。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

(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

(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

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2.答案要点:

(1)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实现“一控双达标”;

(2)调整工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3)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

集中供热

城市煤气化

普及民用型煤

积极开发清洁能源(4)综合防治汽车尾气

加强立法管理

技术措施a用无铅汽油代替含铅汽油,减少铅污染(大力发展环保汽车)b研究开发替代燃料(5)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6)加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管理

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控

实施城市空气质量的周报或日报

大气污染气象预报及大气污染预报。

(参考教材155-158页)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进入到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超出土壤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物理化学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2.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3.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4.只有当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积累的浓度超过了作物需要和可忍受程度,而表现出受毒害的症状或作物生长尚未受害,但产品中某种重金属含量超标,造成对人畜的危害时,认为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5.是指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富集和分散问题。

二、填空题

1.土壤缓冲性;同化;净化。

2.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

3.生物;化学。

4.土壤环境标准值;土壤背景值;mg/kg。

5.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

6.“三废”。

7.硝酸盐;肥料氮;叶菜类;根菜类。

三、简答题

1.答:

(1)隐蔽性和滞后性;

(2)累积性;(3)不可逆转性;(4)难治理性;(5)间接有害性。

2.答:

(1)污水灌溉;

(2)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3)空气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4)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3.答:

(1)化肥的重金属元素污染;

(2)施用化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3)化肥施用与水环境富营养化;(4)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调整肥料结构,减低化肥的使用量。

肥料结构不平衡是造成肥效当季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肥料使用情况,氮肥过多,缺磷少钾。

合理的比例应该是N:

P2O5:

K2O=1:

(0.4-0.6):

(0.3-0.5)。

(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

平衡施肥需在测土的基础上按作物需要配方,再按作物吸收的特点施肥。

它需要社会有良好的技术服务。

(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

施有机肥,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能补充土壤中的钾、磷和优质氮源,如植物可直接利用的氨基酸。

(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损失。

施肥技术不当,表现在轻底肥,重追肥,撒施和追肥期不当,是形成化肥损失、肥效降低的重要原因。

采用深施技术是避免化肥损失的关键。

(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损失。

灌溉技术的优劣与化肥流失关系很大。

我国的灌溉技术以传统的地面漫灌为主,并在向管道灌溉、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过渡。

其中水的利用率与化肥的流失率高度相关,地面漫灌引起土壤化肥流失的量是惊人的。

(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豆科作物固氮能力很强。

豆科作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更多。

另外,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能转化石灰性磷为有效磷,可活化和富集某些微量元素,对建立土壤养分库作用很大。

2.答案要点: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2)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粘粒数量。

分离培育新的微生物品种,改善微生物土壤环境条件,增加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重要环节。

(3)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

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施加抑制剂;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剂,可改变重金属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

一般施用石灰、碱性磷酸盐等。

如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改变耕作制度;旱改水可降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活性。

客土、深翻。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气体组分。

二、填空题

1.CO2;CFC;N20;CH4;大气中CO2的含量。

2.平流层15-35km。

3.CCL4;NO;溴氟烷烃;氟利昂。

4.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三、简答题

1.答:

(1)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变化;(3)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对全球人类的影响。

2.答:

主要是控制住大气中CO2的含量。

具体可采取如下对策:

能源对策: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核能与氢能;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替代能源。

绿色对策:

植树造林。

发达国家负有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责任。

3.答: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致癌作用;损伤人体免疫系统;对眼的损伤。

(2)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过多地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会有各种不良反应。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影响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降低水体自净能力。

(4)其他影响:

对气候影响;加剧环境污染;使材料加速破坏。

4.答:

特点:

(1)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很少。

(2)分布极不均衡。

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用水浪费严重,加剧水资源短缺;(3)水污染减少了淡水资源;(4)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5)河湖容量减少,环境功能下降。

5.答:

特点:

(1)山地面积大,耕地分布不均匀;

(2)绝对量大,人均量少,耕地质量差;(3)农用土地比重小,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问题:

(1)土地荒漠化;

(2)水土流失;(3)土地盐渍化;(4)土壤污染;(5)耕地面积减少。

6.答:

(1)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

(2)我国能源构成以煤炭为主;(3)我国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占有很大比重;(4)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短缺局面。

7.答:

(1)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富矿少,贫矿多;(3)地区分布不平衡;(4)采矿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作用:

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

减少或停止向大气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并于1989年1月1日生效,1990年对《议定书》进行了修正。

受控物质增加到6类几十种,把四氯化碳、三氯乙烷等都列为限控物质;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

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

我国1991年加入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按照有关国际规定,我国应在1999年将CFC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CFC和哈龙类等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减少到零。

为了履行国际公约,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和《中国淘汰哈龙战略》,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发布了禁止新建生产、使用ODS设施的通知,履行了《议定书》的规定。

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是有效解决途径。

如水清洗技术和氨制冷技术。

使用传统环境管理措施,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使用各种不同的环境标志等。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2.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

3.是对一种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估,并找出改善的途径。

4.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二、填空题

1.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2.企业。

3.判定出企业中不符合清洁生产的地方和做法;提出方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清洁生产。

4.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5.目标设定;生命周期盘查;影响分析;改善评价。

6.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7.A级绿色食品;AA级绿色食品。

8.绿色食品标准建设。

9.基因工程。

10.生产过程。

三、简答题

1.答: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答:

(1)它是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工业产品生产从设计开始,到产品使用至最终处置,给予了全过程的考虑和要求。

(2)它不仅对生产,而且对服务也要求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3)它对工业废弃物实行费用有效的源削减,一改传统的不顾费用有效的思想和单一末端控制的办法。

(4)它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末端处理相比,成为受到企业欢迎的新事物;

(5)它着眼于全球环境的彻底保护,为全人类共建一个清洁的地球带来了希望。

3.答:

(1)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审计;

(2)制定长期的企业清洁生产战略计划;(3)对职工进行清洁生产的教育和培训;(4)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分析;(5)进行产品生态再设计;(6)研究清洁生产的替代技术。

4.答:

判明废弃物的产生地方,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提出方案消除废弃物的产生原因。

5.答:

(1)原辅材料和能源;

(2)技术工艺;(3)设备;(4)过程控制;(5)产品;(6)废弃物;(7)管理;(8)员工。

6.答:

减少使用包装材料(Reduction);回收(Reclaim);复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7.答:

(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

8.答:

(1)是进行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依据;

(2)是进行绿色食品生产活动的技术、行为规范;(3)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绿色食品生产水平的指导性技术文件;(4)是维护绿色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技术和法律依据;(5)是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增强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产品出口创汇的技术目标依据。

9.答: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3)绿色食品产品标准;(4)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5)绿色食品贮藏、运输标准;(6)绿色食品其他相关标准。

10.答:

(1)种苗选择;

(2)外源物质处理;(3)提倡在农业系统内实行轮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和其他轮作套种模式;(4)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5)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a.生物防治技术;b.农业防治技术;c.物理及机械防治技术。

四、 论述题

1.答案要点:

结合以下要点进行论述:

(1)筹划和组织;主要是进行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

(2)预评估;主要是选择审计重点和制定清洁生产目标。

(3)评估;主要建立审计重点的物料平衡,并进行废物产生原因分析。

(4)方案的产生和筛选;主要是针对废弃物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方案并进行筛选,编制企业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5)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对阶段(4)筛选出的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确定出可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

(6)方案实施;实施方案并分析、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

(7)持续清洁生产;制定计划、措施,在企业中持续推行清洁生产,最后编制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报告。

2.答案要点:

(参照教材232-234页)

可从我省具有的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光、温、水、土、气、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生物有机肥源等)、政府发展绿色食品政策和导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3.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4.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5.生态系统中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

6.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

7.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二、填空题

1.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食物网。

5.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6.高能固氮;工业固氮;生物固氮。

7.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8.自动调节。

9.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平衡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

三、简答题

1.答:

(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2)具有自动调节能力;(3)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2.答:

(1)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规律;

(2)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3.答:

(1)多样性;

(2)综合性;(3)生产效率高;(4)稳定性;(5)持续性;(6)生态性(低耗、高效、少污)。

4.答:

(1)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2)生物之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原理;(3)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4)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5)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

5.答:

(1)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

(2)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3)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4)主要因子调控的生态农业系统;(5)区域整体规划的生态农业系统。

6.答:

(1)树立生态学观点,管理和保护环境;

(2)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3)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消除环境污染;(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