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docx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一
[摘要]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对工作效率、质量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义、重要性的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三方面来阐述审计重要性。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运用审计风险审计证据
现代审计不仅重视审计质量,同时也讲求审计效率。
这使得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正确理解审计重要性,对审计实务操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重要性在审计的计划阶段审计计划的编制、终结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时都必须运用。
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介绍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义及如何理解
各国现有的审计重要性准则的定义大都沿用会计准则。
虽然各自的定义措辞上不尽相同,但是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
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要想正确理解重要性概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的
某项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不是针对审计人员而言的,而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的,若某项错报或漏报影响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了,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反之,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
影响重要性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
例如,某一错报金额对某个企业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是不重要的。
并且重要性的判断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3.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关系密切,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二、重要性的运用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所以,在审计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
此时,重要性原则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漏报,以及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1.金额和性质的考虑
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要注意错报或漏报的性质。
在许多情况下,错报或漏报的数量不重要,但是从性质方面考虑则是重要的。
比如说:
(1)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即使金额不大,但是性质是严重的,反映了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或其他人员的可信度存在问题。
所以会计报表可能潜在着更大的错误,应当视其为重要的。
(2)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如果金额确实不大,但如果要影响到收益变动的趋势,那么就应该引起重视了。
某项错报或漏报使原来亏损变为盈利,那么就具有重要性。
(3)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一般情况下,如果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即使金额小,也应引起重视,视为重要的。
另外,小金额错报漏报的累计,可能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也应对此重视。
2.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
因为独立审计是对整体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所以必须对会计报表层次所能容忍的错报或漏报加以考虑,也就是考虑会计报表这一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才能最终对会计报表的合法公允性发表意见。
(2)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
会计报表是由各个账户和交易汇总而来,所以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合法公允的整体结论。
三、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1.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由于抽样审计的运用,审计人员不可能将所审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
《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ll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2.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代表的含义前已述及,重要性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可以容忍的误差数额越大,所以相对来讲,审计证据数量可以少一些。
反之,审计证据数量方面应该是越多。
从质的方面来讲,则需要证明力越强,可靠性越高的审计证据。
所以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也是呈反向的关系。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二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对各行各业项目工程的建设要求都有所提高,为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及使用效果加强审计工作非常重要。
审计工作可以通过对项目环节各项施工操作及其所消耗的建设资金进行审查核对来确保其建设施工的规范性,同时还能使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及时找出项目工程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为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提高创造有利前提。
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审计行业发展,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工程行业建设水平增长。
1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目的
工程项目审计工作包含很多环节,设计工作包含的范围很广,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施工设计图纸完善、工程施工工作和工程财务支出状况、工程后期处理工作等都在整个工程的审计范围内。
对这些环节进行审计可以提升每一个工程环节操作的规范性,对整体工程施工效果及工程质量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人们对国家及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项目施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审计计工作在工程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同时也使在项目工程施工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审计工作成为必然趋势。
这是为了使得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结构得到合理优化、促进工程建设的效率提高、推动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发展,同时增强我国工程建筑行业施工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在结构上实现对项目工程优化,从而促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提高,进而为我国国家建设成果完善奠定制度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持续提升提供充足的动力。
2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2.1措施之-跟踪审计工作中的事前控制
第一点是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它不仅是实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所需要的审计方法与需要注意的事项,而且是强化跟踪审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要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投资资金以及项目发起人的级别明确跟踪审计项目的总负责人、财务审计工作人员。
第二点是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首先要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并做好分析工作,其内容包括工程建设的依据、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工程建设的土地征迁;其次是采取措施收集和建设项目相关的资料,这包括跟踪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建设技术资料。
2.2措施之二-跟踪审计工作中的事中控制
第一点是事中控制的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注重设计的优化以及细化,坚持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达到功能最齐全,功能相同时成本最低效果的原则。
因此,要做好事中控制中的设计工作,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运用技术分析或者多种方案相比较的方式来确定事中控制的设计方案;二是可以运用招投标的方法选择最优质的设计机构,从而降低因设计而导致建设项目造价的风险。
第二点是事中控制中的决策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做好工程项目的审计工作、投资资金额审核工作以及决策的落实情况。
其中需要注意地是要调查该决策是不是符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审计的法律法规。
第三点是事中控制中的土地征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
一是要严格审查该土地征迁是不是符合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其中的补偿标准是不是符合规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不是真正得到保障;二是要严格地审查建设项目的征地与征地面积是不是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
3开展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意义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共刘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共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在一个工程项目开始之前,相关管理员和审计人员需要首先对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要保证对项目投资的具体情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及掌握。
大多数工程项目投资以国家对工程建设成本的财政投入数量、以国家财政规范为基础向国内外各银行申请融资业务、通过民间法人或海外商人投资等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业务所获得的项目资金、运用债券融资方式获得的资金还有采取转让项目收费及经营权的方式向国内外各类融资机构及银行申请融资业务都是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
通过实行上述几种融资行为项目建设企业可以完成对工程项目中涵盖的各工程要素进行占用及控制管理。
另外,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项目的经济收益结果来对审计工作的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具体项目工程劳动可以形成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有形资产成果,而有形资产的使用性能发挥效果和资金投入占所有项目效益总额的占比。
而工程项目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也是体现审计工作价值的重要依据,所谓无形资产指的是依靠实物资产取得的经营权,而这种经营权需要经过相关政策允许和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得到。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审计,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创新能力,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完善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率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指标,增加工程项目价值;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价值;增强反腐倡廉力度。
易杜绝有此上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腐败行为。
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工程项目产生价值人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
即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让所建成之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小,占用资金少。
再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大小主要体现在项目通过建设与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的经济效益的盈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审计工作能够对工程项目项目的建设结构及财务资金支出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节省项目建设资金,还能有效促进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对我国发展建设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审计工作可以完善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增?
?
审计工作效果,为我国国建建设及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目的、意义及内容分析为我国工程项目审计水平提高奠定基础,同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发展,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论文三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是:
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可见,审计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重要性的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若它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该项业务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角度来考虑。
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它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公众等,他们需要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判断与决策。
这里,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行为者。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不同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
例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但对另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而言可能是不重要的;同时,对某一特定企业,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确定其与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审计重要性的意义主要包括:
1、审计重要性是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到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限额;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由此可见,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审计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检查范围和审计程序的直接依据之一。
3、审计重要性对于会计报表审计有着广泛的影响。
正确理解、全面掌握和科学运用重要性原则,对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开展审计重要性对于指导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有现实意义。
二、审计重要性的应用与规范
(一)一般应用原则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估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如何应用重要性的一般原则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应用专业判断。
重要性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实际上,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不同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同。
审计人员在对某一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根据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但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确定同一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相差很大,其原因是不同审计人员对影响重要性的各种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应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一方面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积累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审计人员相互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应用重要性原则。
这样做:
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已不可能,而在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为作出抽样决策,不得不涉及到重要性问题;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抽样审计下,审计人员对未查部分是否要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而风险的大小直接与重要性的判断有关,因此,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应用重要性原则。
3、审计人员应当合理应用重要性原则。
如果重要性原则应用不当,不仅会导致审计成本过大,浪费人力和精力,而且加大了审计风险,易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4、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二:
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
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限度,即审计误差范围。
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有效,借以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此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
(二)具体规范要求 1、审计重要性的金额与性质要求 审计人员在应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充分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即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但在多数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并不重要,而从其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
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在此情况下,无论金额大小都是重要的,因为舞弊与违法行为反映了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的诚实和可信性存在问题,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蓄意错报或漏报比相同金额的笔误更重要。
另外,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予以关注。
单独地看,一笔小金额的错报或漏报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重要。
但会计报表是一个整体,如果企业每个星期均出现同样的小金额错报或漏报,所有账户或交易日积月累起来,就有可能变成大金额的错报或漏报,它必然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审计人员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2、审计重要性的两个层次要求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从会计报表层次和相关账户、交易层次来考虑重要性。
一是会计报表层次。
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与一贯性发表重要审计意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
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各账户或交易,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或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的信息来源是否合法、公允与一贯的整体性结论。
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其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例如,原本是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1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相反,如果原本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及范围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少,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风险增加。
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运用重要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审计人员必须运用谨慎原则,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即对会计报表可能或潜在的错报或漏报未发现时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作出一个专业判断,从严、合理地初步确定重要性水平。
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增加一定的审计工作量,也决不能允许重大审计质量事故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 2、错报或漏报金额大小的标准; 3、对错报或漏报项目性质的判定; 4、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细节的错报或漏报的敏感性。
5、错误性质。
其次,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其遵循程度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应密切关注审计风险中控制风险的变动情况。
当经过验证发现某项目的控制风险可能提高,应及时降低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保证错误控制在重要性水平以内。
在实质性测试中,若发现某个账户有重要错误时,应请被审单位按会计准则予以调整;若推断整个项目存在重要错误时,则应相应地增加审计程序,直到发现全部可能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低于重要性水平为止。
再次,审计人员在完成外勤工作后,应当注意汇总所有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
然后参照审计重要性水平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如果这时所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差较大时,则应当重新评价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适当、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必要时,审计人员可适当地重新调整重要性水平,以使其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最后,注意评价审计结果的关键是确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金额,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已经发现的、尚未更正的错误金额;二是审计人员推断的错误金额。
如果错误累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考虑尚未更正的错误被调整后的情况;若调整后还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应追加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