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二语文版必修5.docx
《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二语文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验收检测二语文版必修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二语文版必修5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模块验收检测
(二)语文版必修5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也是探寻老子平等观的重要线索。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老子的生成论体系中,“道”既是万物的本原,也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派生而来,人类也不例外。
可以说,人与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而男女作为相依相存的两性,一起构成了人类世界。
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合显然比分化重要,唯有男女二性在生理上、心智上完美结合,人类社会才会有实现幸福的可能。
此处,已然窥见老子性别平等思想的端倪。
②而在“道”之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
大概从《诗经》开始,女子的品性和精神状态就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
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皆可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轻柔之“水”俨然成了女性的代名词。
自父权制度确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唯有老子坚持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
他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冲击坚强的物体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没有什么能替代它。
在老子的思想中,流水柔韧的品性不但没有被搁置,反而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
③老子对水处于弱势而不争的品格非常赞赏,他说,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保持此种状态就接近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
水之“上善”集中表现为不争,且兼有谦卑、包容的美德。
老子还曾说,圣人有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即慈爱、节俭和不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勉强而为,一味争先,注定不能成功;骄傲自满、盲目自信,也同样没有好结果。
慈、俭、不争的品德在妇女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老子对这三种品质的赞颂,就暗含了对女性之德的褒扬。
④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他认为,唯有摈去情欲,固守清净,不为外物诱惑,不为变乱干扰,才能达到心灵的无碍与澈明。
由此可见,老子对于“守静笃”的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
那么,什么人才拥有静笃的优良品德呢?
老子更倾向于女性。
他说: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老子认为,雌性趋于静下,而雄性则居于动上,既然静能止动,下能止上,则雌也能胜雄。
在他看来,静笃是女性特有的品性,依靠它,女子是可以超越男子的。
圣人如果要保持永久的品德,就应该坚守雌节,身处下位,如此才能让天下归服。
对女性静笃品德的赞扬,体现了老子对于女性的尊重。
⑤老子在上述观点中提出了柔韧、慈、俭、守静等概念,并将其融入人间大道的解释,只有具备这些性质才符合天道之本意。
柔韧、慈、俭、守静等特性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属女性专有,但由于男女社会分工的差异以及宗法等级文化的塑造,女性气质已向此转化。
(节选自《老子平等观三维透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老子看来,“道”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而来的。
B.女子的品性、精神状态与“水”这一意象密切相连,女子的情感、婚姻、生理,也是可以通过“水”的形态来表达的。
C.在“道”的属性的阐释上,老子个人更倾向于女性视角,老子认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没有什么能替代女性,女性比什么都重要。
D.流水的柔韧品性在老子的思想中被赋予了更为有效的意义,他用水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水处于弱势而不争的品格极为赞赏。
解析:
选C “老子认为”“没有什么能替代女性,女性比什么都重要”错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言论中可看出,老子对“守静笃”品德是持赞赏态度的,他更倾向于女性拥有静笃的品德。
B.老子认为,慈爱、节俭和不争是三种极为宝贵的品格,圣人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三种品格,才立于不败之地的。
C.根据老子的观点,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固守清净,不为外物诱惑,持谦虚态度,不应该一味争先,骄傲自满,盲目自信。
D.自父权制度确立以来,女性就被置于“第二性”的地位,但老子认为,两性应该平等,男女二性完美结合,人类才可能幸福。
解析:
选D 从文本来看,从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可以探寻到老子有性别平等观,但不能直接说老子认为“两性应该平等,男女二性完美结合,人类才可能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老子对于这种接近于“道”的品格十分赞赏。
B.老子用“水”来表述人间大道的运转规律,他认为水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德性的,谦卑、包容。
C.“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认为,静笃是女性所特有的品性,女子依靠它是可以超越男子的。
D.老子对女性是尊重的,他认为,如果没有女性,慈、俭、守静这些品格就不可能传承下来。
解析:
选D “如果没有女性,慈、俭、守静这些品格就不可能传承下来”属无中生有,这些特性在老子的时代并不是女性专有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圣人难知,贤者比于圣人为易知。
世人且不能知贤,安能知圣乎?
世人虽言知贤,此言妄也。
知贤何用?
知之如何?
以仕宦得高官身富贵为贤乎?
则富贵者天命也。
命富贵,不为贤;命贫贱,不为不肖。
必以富贵效贤不肖,是则仕宦以才不以命也。
以事君调合寡过为贤乎?
夫顺阿之臣,佞倖之徒是也。
准主而说,适时而行,无廷逆之郤,则无斥退之患。
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上不憎而善生,恩泽洋溢过度,未可谓贤。
以朝廷选举皆归善为贤乎?
则夫著见而人所知者举多,幽隐人所不识者荐少,虞舜是也。
尧求,则咨于鲧、共工,则岳[注]已不得。
由此言之,选举多少,未可以知实。
或德高而举之少,或才下而荐之多。
明君求善察恶于多少之间,时得善恶之实矣。
且广交多徒,求索众心者,人爱而称之;清直不容乡党,志洁不交非徒,失众心者,人憎而毁之。
故名多生于知谢,毁多失于众意。
齐威王以毁封即墨大夫,以誉烹阿大夫,即墨有功而无誉,阿无效而有名也。
子贡问曰:
“乡人皆好之,何如?
”孔子曰:
“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
”曰:
“未可也。
不若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夫如是,孔子之言可以知贤,不知誉此人者贤也?
毁此人者恶也?
或时称者恶而毁者善也?
人眩惑无别也。
(选自王充《论衡·定贤》,有删改)
[注] 岳: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
B.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
C.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
D.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
解析:
选D 原文标点为:
夫如是,称誉多而小大皆言善者,非贤也。
善人称之,恶人毁之,毁誉者半,乃可有贤。
以善人所称,恶人所毁,可以知贤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事君调合寡过为贤乎 寡:
少有
B.以朝廷选举皆归善为贤乎归:
归属
C.选举多少,未可以知实实:
实情
D.故名多生于知谢谢:
拒绝
解析:
选D 谢:
话语,叙述。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人是很难识别的,贤能的人比起圣人来容易识别,因此世人说自己能识别贤能的人肯定不是假话。
B.不能把做高官居高位而自身享受富贵的人称为贤能的人,因为富贵是由天命所决定的,有富贵命的人不等于是贤能的人。
C.作者认为如果以是否富贵来检验贤能与否,那么等于说决定能不能做官的主要应是个人的才能而不是命了。
D.齐威王因为人们诋毁即墨大夫而封赏即墨大夫,证明了文中圣明的君王求善察恶,有时是可以得到善恶的真实情况的这一观点。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此世人说自己能识别贤能的人肯定不是假话”有误,原文是说世人虽然说能识别贤能的人,但这话肯定是假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上不憎而善生,恩泽洋溢过度,未可谓贤。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直不容乡党,志洁不交非徒,失众心者,人憎而毁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的人身体姿态优美,面容称得上漂亮,让君王不憎恶而产生喜爱的感情,对他的恩宠多得超过了限度,这也不能称他是贤能的人。
(重点注意:
“称”“善”“过度”“谓”,句意准确连贯)
(2)清廉正直不被乡里人容纳,志向高洁不与志向不同的人结交,失去了众人的心的人,人们就怨恨他因而毁谤他。
(重点注意:
“清直”“洁”“非徒”“毁”,句意准确连贯)
参考译文:
圣人不容易识别,贤能的人比起圣人来容易识别。
世人尚且不能识别贤能的人,怎么能识别圣人呢?
世人虽然说能识别贤能的人,但这话肯定是假的。
(世人)用什么来识别贤能的人呢?
怎样才能识别贤能的人呢?
把做高官居高位而自身享受富贵的人称为贤能的人吗?
然而富贵却是由天命决定的。
有富贵命的人,不等于是贤能的人;有贫贱命的人,不等于是不贤能的人。
如果一定要以是否富贵来检验贤能还是不贤能,那么等于说决定能不能当官的应是个人的才能而不是命了。
把侍奉君王侍奉得很舒心且少有过错的人称为贤能的人吗?
他们不过是顺服阿谀的大臣,巧言谄媚之类的人罢了。
揣测准君王的心思才说话,寻找到适当的时机才行事,没有在朝廷上抵触君王所产生的隔阂,就不会有被贬职的危险。
有的人身体姿态优美,面容称得上漂亮,让君王不憎恶而产生喜爱的感情,对他的恩宠多得超过了限度,这也不能称他是贤能的人。
把朝廷选拔和举荐官吏时大家都称赞的人称为贤能的人吗?
那么那些经常抛头露面为人们所熟知的被举荐的就多,不经常抛头露面为人们所不知的被举荐的就少,虞舜就是这样(为人们所不知)的人。
尧寻求(贤能的人),于是向鲧和共工征询意见,而四方部落首领制止,尧没有得到贤能的人。
由此说来,推选举荐他的人的多少,不能用来作为识别他贤能与否的依据。
有的人道德高尚而举荐他的人少,有的人才能低下而举荐他的人多。
圣明的君王在举荐人的多少之间求善察恶,有时可以得到善恶的真实情况。
况且广泛结交各种人物,会笼络众人的心的人,人们就喜欢他因而称赞他;清廉正直不被乡里人容纳,志向高洁不与志向不同的人结交,失去了众人的心的人,人们就怨恨他因而毁谤他。
所以一个人的好名声多半是从朋友的叙述中得来的,坏名声多半是由于与众人的心意合不来。
齐威王因为毁谤而封赐即墨大夫,因为称誉而烹杀阿大夫,是即墨大夫有政绩而没有受到称赞,阿大夫没有功绩而获得名誉的缘故。
子贡问道:
“一乡的人都夸奖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能确定。
”子贡又问:
“一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
“还不能确定。
不如一乡的好人都夸奖他,一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像这样,称誉的人多并且所有的人都说他好的人,不一定是贤能的人。
好人称赞他,坏人毁谤他,毁谤和称赞的人各占一半,这样的人才可能是贤能的人。
根据好人所称赞的,坏人所毁谤的,就能够识别贤能的人了吗?
如果是这样,孔子的话可以识别贤能的人,然而不知道称赞这个人的是不是好人呢?
毁谤这个人的是不是坏人呢?
也许称赞这个人的是坏人而毁谤这个人的却是好人呢?
人们依然感到迷惑而无法去识别贤能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同题诗,完成8~9题。
春 思
[南宋]方岳
春风多可①太忙生②,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春 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 ①多可:
多么能够的意思。
②忙生:
忙的样子。
生,助词,无意义。
8.阅读这两首“春思”同题诗,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区别。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方诗中“景”与“情”是一致的、和谐的,可见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李诗中“景”与“情”是相关、相悖的,可见是以乐景衬哀情。
参考答案:
方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花、柳、燕、蜂、晴等春景写春风带来的生机,暗示沐浴春风的惬意,抒发喜春之情,表达对春风的赞美。
(2分)李诗以乐景衬哀情,运用春草、春风构成的乐景图像,抒发了戍男思妇的相思之情,在淡淡怨恨语气中表达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
(3分)
9.两首诗都写到“春风”,其抒情表意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做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方诗中“春风”的意象是传统用法,李诗中的“春风”是创新用法。
参考答案:
方诗中的“春风”象征着送寒回春、改变现实的巨人。
“春风”仿佛是一个大忙人一样,一路奔忙,复苏了大地,绽放了花儿,浓绿了柳枝,又催促燕子筑巢和蜜蜂酿蜜,吹来了阴云小雨又带来了蓝蓝的晴天。
(3分)李诗中的“春风”,是寄托“相思”的载体。
“春风”怡人,可在思妇眼里却是“不相识”,这是因为“春风”在思妇孤独伤感之时贸然造访,显得不合时宜不知情感,徒惹人伤感。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破阵子》词中写将军骑着的卢马飞驰战场,战场上弓弦雷鸣、万箭齐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论民本》中阐述的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在农业方面的措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神游物外》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2)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3)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
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的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
“你说得对!
只是有些过分。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
“他读了不少的书。
”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的方面发展。
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达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
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解析:
选CD 。
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
“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
D项,文中画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
为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亮明观点,然后分析这样结尾在结构和意义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不可以。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