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176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docx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基础

第一讲序论

一、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

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

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

(1)产出和就业率

为什么有时会下降?

如何减少失业率?

(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控制它?

(3)

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36 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

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

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

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

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

(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

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

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

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

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

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

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

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

由放任派。

就现代凯恩斯学派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汉森、

萨缪尔森等为代表)和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斯拉法等为代表)。

前者是将凯恩

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

后者则试

图把凯恩斯理论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李嘉图理论连接起来。

就现代古典学派而论,自 60 年代以后,便形成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

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和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等为代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以拉法为代表),它重新

肯定萨伊定律,否定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理论和政策实践两方面的挑战,但目前仍然是宏

观经济学的重要支柱。

第二讲 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作用

凯恩斯对古典学派革命的核心,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作为宏观经

济学学习的开始,应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政府的经济作用。

然后通过以下各

讲的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从理论上证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

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市场失

灵”。

当出现这类市场失灵现象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它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垄断带来的效率低下,需要政府直接控制

表现为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条例直接规范经济行为,例如不许独家垄断,

制定食品和药品法等。

 

(二)经济活动大量存在外部性影响,需要政府行政干预及产权界定

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影

响,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的利益(或收益)或有害影响所带来的损失(或成本)

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外部性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二种。

 

消除有害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

政策措施之一是实行政府干预。

对产生消极外部影响的厂商征收税金和罚款,

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污染导致社会所增加的成本,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

化,促使它们消除或减少消极的外部影响,必要时,政府也可采用行政或法律

手段,要求厂商限期整治。

政策措施之二是确定产权。

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科

斯提出来的,其理论被称为“科斯定理”。

所谓产权,是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个

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权力。

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产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产权是

明确的,不管产权的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必要数量的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加以提供满足消费

公共产品是指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各种服务和设施的总称,如国防、军队、

司法机关、文教卫生等。

特点有二:

一是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二是供给不具有

竞争性。

这些公共产品一般具有“外在效益”,私人企业不愿承担,只能由政府

来提供。

(凡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

(四)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无法缩小贫富差别,需要政府兼顾效率与公平

由于市场供求法则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政府应通过税率的调节,对

收入进行适当再分配。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两个标准:

(1)洛伦茨曲线,

表示一国按人口数量累计的百分比与该百分比所占有的国民收入比重之间的关

系。

洛伦茨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反之亦然;

(2)基尼系数,

根据洛伦茨曲线,用 A 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 表

示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则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值越

小,则越接近于收入分配平均;基尼系数值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五) 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周期性波动,需要政府控制通货膨胀及失业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西方社会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可通

过变动政府税收和支出的财政政策以及通过金融机构增加或收缩整个社会货币

供给量的

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和失业,以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三讲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经济循环流动模型

(一)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由居民户部门和厂商部门构成的经济(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

易部门)。

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的公式表达:

从宏观经济来看,总需求(AD)是购买者

购买所有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和厂商的投

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和投资支出(I)来代表,即: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AD=C+I

总供给(AS)是全部产品和劳务供给的货币总值。

产品和劳务由各种生产要

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

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

居民所得到的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

则,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AS=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AD=AS

或:

C+I=C+S

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

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当AD >AS,或者I>S,国民收入增加

AD <AS,或者I<S,国民收入减少

(二)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的经济模型。

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的正常循环进行,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的税收

(T)等于政府的支出(G)。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AD=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AS=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AD=AS

或:

C+I+G=C+S+T

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AD=AS,或者I+G=S+T

如果AD>AS,或者I+G>S+T,国民收入增加

AD<AS,或者I+G<S+T, 国民收入减少

(三)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四部门的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和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

要使四

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

出口(X)等于进口(M)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AD=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AS=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AD=AS

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AD=AS,或者I+G+X=S+T+M

如果AD>AS,或者I+G+X>S+T+M,国民收入增加

AD<AS,或者I+G+X<S+T+M,国民收入减少

I,G,X又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注入因素,S,T,M又被称为国民经济

的漏出因素。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则可写成总注入=总漏出。

一国经济活动循环流动模型是一种表现稳定流动的宏观模型,而不是表现

经济周期波动的模型。

但它却是宏观经济运行最基本的概括。

二、国民收入的概念

对国民收入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

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及劳务价

值的总和。

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

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

入。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

格总额。

理解此概念需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GN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

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所以 GNP 是一流量而不是存量概

念。

第二,GNP 看的是“生产”的情况,计算的是当年生产的产品。

如果去年

生产的产品,但在今年销售,不能算进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GN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产值,

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GNP 不仅包括各种最终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各种劳务的价值。

第五,GNP 的统计都是按 当年的“市场价格”加以计算的。

按市场价计算

出来的 GNP 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扣除价格

变动因素,得出的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第六,GNP 不包括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的价值)和非生产 XXX(指纯粹金

融市场交易)。

第七,GNP 是一个以人口标准做基础的概念,测度的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和

国外的生产产值。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GDP 概念。

GDP 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上一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

价格总额。

它是一个以地理标准为基础的概念。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的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部分。

上而所述的七点注意事项除了第七点以外,其余六点也都适用于国内生产

总值。

由于 GNP、GDP 概念存在种种缺陷,出现了 New。

经济净福利(New)以 GNP 为基础,但对 GNP 做了两大修改:

(1)New 排除了

GNP 中许多对个人福利没有贡献的成分;

(2)一些 GNP 中没有计入的重要消费项

目被包括在 New 中,如,闲暇的价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 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NNP=GNP-折旧(NDP=GDP-折旧)

NI=NNP-间接税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PD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异曲同工的三种核算 GNP 方法,即支出法、收入

法和增值法,其中前两种是主要的方法。

(一)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指把所有经济单位(家庭、厂商、政府以及进出口部门)在一年内最终产品和

服务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其数值为 GNP。

1、消费支出 CC 项目可分为:

(1)非耐用品;

(2)耐用品;(3)服务。

2、私人国内总投资 II 项目分为:

(1)住宅建筑投资支出;

(2)非住宅建筑

投资支出;(3)净存货。

厂商的存货也是投资,称为“存货投资”。

所谓净存货,

是指年终的存货量减去年初的存货量。

在厂商的私人国内总投资中,包括了折

旧费,如果减去折旧费,则为“净投资”。

3、政府支出 GG 包括政府的所有薪金开支和向私人厂商购买的产品和

服务支出。

但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被计入 GNP 中,因为这些都不是政府本年度

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所作的支付。

4、净出口(X-M)

以上用支出法统计 GNP 的各种项目,可以简单表示为:

GNP=C+I+G+(X–M)

(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析法)

该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的收入加总来计算

国民生产总值。

为求简化,可把总收入看成是三大主体的收入,即家庭收入、

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

1、家庭收入。

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

可分解为用于当期消费的

收入 C 和不用于当期消费的收入即储蓄 S

2、企业收入。

包括折旧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此部分收入可以归入 S

3、政府收入。

来源于间接税和直接税,如果不考虑剔除转移支付,计为 T

可见,从收入方面核算 GNP,GNP 等于消费加储蓄加税收,即:

GNP=C+S+T

(三)增值法(又称生产法)

该方法是通过加总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来计算国民生产

总值。

第四讲国民收入的决定(AE-NI 模型)

一、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收入决定的关系

1、区别:

国民收入核算解决国民收入总量的计算问题,它回答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五个总量指标的数量是粪少,是对客观经济状况的

如实反映。

国民收入决定则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水平由

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联系:

(1)两者的组成相同,如按两部门分析均为 C 和 I。

前者按 Y=C+I

计算国民收入;后者把 C 和 I 作为经济变量,C 和 I 的变化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

(2)共同运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AS=AD)的原理。

前者把 AS=AD 作为恒定的统

计方法,据此计算国民收入;后者把 AS=AD 作为恒定的分析方法,以此来决定

国民收入。

二、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 C=f(Y),这里 C

表示消费函数,Y 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

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

边际消费倾向:

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 MPC 表示。

ΔC 表示消

费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 MPC=

Y

凯恩斯认为 MPC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

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MPC 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

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

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 APC 表示。

C 表示消费

支出,Y 表示收入水平,则 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

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

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

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

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

C=C0+bY

其中,C 为消费支出,b 为 MPC,Y 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Y

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

Y=C+S,S=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

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

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

倾向。

可表示为 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

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

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

APS=S/Y

边际储蓄倾向:

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以 MPS 表示。

ΔS 表

示储蓄增量,ΔY 表示收入增量,则 MPS=

Y

从消费函数 C=C0+bY 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 S=S=S0+sY

式中,S0表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S0=-C0,它为负值,表明

消费者在没有收入时,必须靠借债度日,存在负储蓄;s 为边际储蓄倾向,sY

为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MPC+MPS=1

(三)投资函数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间

内生产能力的增量。

投资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资本则是一个“存量”概念。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首先将资本边际效率(r)和市场贷款利率(i)进行比

较。

如果 r>i 投资增加,如果 r<i,投资减少,如果 r=i,投资不增不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

增量。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是凯恩斯的三大基本心

理规律之一。

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

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就会

使产品价格下降或形成库存积压,从而使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

结果,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

经济危机和失业。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或下降,可以得出的投资函数为:

I=I(i),投资随利

率的下降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三、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一)简单凯恩斯模型

此模型假定社会上仅有居民户和企业两部门。

用 Y 表示总收入(因是两个部

门,没有政府存在,Y 为可支配收入),用 AE 表示总支出,如果 Y=AE,此时的

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这也意味着总供求相等。

因为 Y=AE,AE=C+I;Y=C+S,I=S,所以,可以使用收入—支出法及储

蓄—投资法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收入—支出法

根据 Y=AE,可得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 Y=C+I。

图中横轴 Y 为国民

收入,纵轴 C,I 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45°线上任意一点均表示总收入等于

总支出。

AE=C+I,即消费曲线与投资曲线所表示的总支出曲线,该曲线与

45°线相交于 E 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E 点是家庭想要有的消费支出与企业

想要有的投资之和正好等于总收入,此时的收入为均衡的国民收入。

E 点的左边总收入低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企业必将提高产量和

就业水平,从而增加收入。

E 点的右边总收入高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必将减少产量和

就业水平,从而减少收入。

因此,不论在 E 点的左侧,还是在 E 点的右侧,经济都会根据市场的供求

情况进行调整,使收入增加或减少,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C,IY=AE

C+I

EC

 

45。

0Y0Y

2、储蓄——投资法

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是 AE=Y,Y=C+S,AE=C+I 则 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

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

图中,横坐标代表国民收入,纵坐标 S,I 分别表示储蓄和投资;S 曲线为

储蓄曲线;I 曲线为投资曲线,这里的投资假定是自主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变化

没有关系,每年的投资是一个常数,投资曲线必然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水平

线。

I 曲线和 S 曲线相交于 E 点,该点为均衡点,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为 Ye,

即家庭部门想要的储蓄正好等于企业部门想要投资的数量。

E 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总产品中未消费掉的部分)不能

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

不足的部分只能由以前生产的产品加以弥补,这就引起

存货意外的减少。

这一信号必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E 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支出不能吸收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

这就

形成存货意外的增加(产品积压)。

这一信号使得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

下降。

总之如果离开了 E 点,S 与 I 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只有到达 E 点 S=I,表明

当年剩余产品的供给(S)恰好等于对剩余产品的需求(I)。

国民收入回到均衡水平。

 

I,S S

IEI

0 Y0 Y

 

以上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收入与支出、储蓄和投资决定了同

一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二)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萧条缺口和膨胀缺口

宏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称作均衡的国民收入。

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

潜在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在一定时期内最大的国民收入。

而非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

衡收入。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为均衡收入。

当一个国家的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出现了萧条缺

口,当均衡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有了膨胀缺口。

 

C, I

充分就业线

C2+I2

DC+I

E

C1+I1

A

 

0 Y0YeY1Y

图中,纵轴代表总需求或总支出,横轴代表总供给或总收入,45°C 线上

每一点表示总需求=总供给,Ye 为最大产量线(充分就业线)。

C+I 是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要求的总需求曲线,它与 Ye 线相交于 E 点,所

以在 E 点上,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这就是充分就业均衡点。

C1+I1 为实际总需求线,它与 Y1 线相交于 A,这时的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

就业要求的总需求,这时有效需求不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的存货,产品

卖不出去,需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以求均衡,因此 GNP 下降到 Y0。

从客观

经济的角度看,政府应该阻止这种现象发生,AE 称为萧条缺口。

C2+I2 是另一条实际的总需求曲线,与 Ye 线相于 D,这时实际的总需求高

于与充分就业相适应的总需求,这时有过并需求,但该经济在 Ye 已达最大产量,

无法满足需要,唯一的可能是价格上升(通货膨胀)。

ED 称为膨胀缺口,政府需

采取措施消除通胀缺口。

(三)乘数效应

1、乘数:

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2、投资乘数:

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同 KI 表示投资乘

数,

 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 表示投资增量,则 KI=

/I,投资乘数的计

算公式为 KI=1/1-MPC,式中 MPC 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

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用 KC 表示消

费支出乘数,则 KC=

/I

四、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五、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第五讲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一、货币定义和度量

货币:

购买商品和劳务或者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