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499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docx

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专题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第一讲

主持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

欢迎参加“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视频课程”的研讨,今天我们展开讨论的是第一个专题: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将展开6个方面的探讨。

现在和两位专家讨论第一个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到底有什么变化?

巢宗祺:

高中语文的新变化可以说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2、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3、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

我想大概有这么三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讨论一下。

首先是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的调整,我们原来更加偏重于知识能力,但是各个学科现在提出了三个维度。

方智范:

现在的这三个维度,可能第一线的老师们并不陌生。

比如说,原来我们对课程的理解:

课程就是一个运动员在跑步,指向终点。

就是跑到终点我们给他一个评价,比如一个田径运动员,他跑了100米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更加关注结果,现在新课程更加关注过程,就是一个运动员跑的过程,既关注过程,同时也很关心结果。

从一个人的完全发展来看,在整个过程中首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因素,或许也是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它提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第二,就是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就是说他的一种表现,他的一些学习方法、一些技巧,都是的,也包括良好的习惯,都应该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纬度里面。

(主插:

也包括技能。

)而原来我们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其学科因素还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离开了这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学科本身就不存在。

语文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还是作为我们目标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

如果没有知识能力,那么,情感价值观也好,过程方法也好将无所附丽。

(主插:

没有载体。

)它就不成为一门课的课程。

所以我是这么理解它的目标体系的。

巢宗祺:

另外,内容上的调整。

21世纪初,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过去很是不同,所以在这一次的课程改革中,内容将充分考虑如何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说第二个方面的变化,就是学习方式的变化。

这一点,对于中国很多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有可能很艰难。

东方人习惯于接受学习,多少年来习惯于接受学习(主插:

而在强调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时候,将学习方式也变成一种个体的独立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要改变过来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毕竟值得我们去做。

改变单纯接受学习的状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学生自己说要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

因此,教学方式也要进行改革。

另外一点就是,高中课程和过去的目标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要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现在高中提出有选择的学习,有人提出了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

这样的话,原来的课程结构就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单一的结构与模式曾经适应全中国所有的学生。

(主插:

就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方智范:

打个比方,过去的课程就像是吃食堂(主插:

而且是标准餐),标准餐,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而现在是自助餐。

他可以自主选择。

主持人:

而且这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也体现着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能力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水平。

巢宗祺:

结构变得比过去更加复杂,还需要调整,开放了很多的选修课。

开了选修课以后,让学生选了,怎么样保证开放的同时需要有序。

要建设新的课程机制,在这个上面,如果讲高中语文新课程跟过去相比有哪些新的变化,最突出的归纳起来应该是这么几个方面。

主持人:

对的,刚才巢老师已经介绍了高中语文课程与过去相比,它无论是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还是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以及课程评价上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是最重要的转变还是要引起学习方式的转变。

那么作为设计课程标准的两位专家,设计是多年研究,我知道结合国外还有母语教学的一些规律,来把它研制出来的,那么在研制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要解决哪些最突出的问题呢?

针对我们这个以往的教学状况而言。

巢宗祺: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设置,开始阶段叫做设计,这里面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您说过的,要考虑不说各国,但起码是已经进行改革的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与方案;那么另外一个,我们还要研究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有什么不一样。

确定内容也好,目标定位也好,与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教育理念的变化、手段的变化,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些;针对过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改革它所遇到的问题。

这个开始之初,有个什么世纪教育大讨论,97年末开始的那个大讨论,把语文教育骂得“误尽苍生”,非常激烈,尖锐。

不管批评是否非常准确,有一点(主持人插话:

对的,不管批评怎么样,我们可能不认同,但是足以让我们反思),原来的问题大家揭示了很多。

像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人还是要冷静地反思,有的时候有的批评很尖锐很刺耳,但是我们总要去反思。

其中揭示的问题也不少,但是本次改革突出要解决的问题:

1、“学科中心”问题,这样一种观念和做法。

2、“知识本位”问题。

3、“技能训练至上”问题。

而且如有些人所说,这个技能很可能是应试技能,到后来还很可能不完全是语文技能。

前些年,这些问题普遍存在。

最后一个,还是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能不能解决好,现在不敢说。

多年来,大家一直都在谈一个问题:

语文教育效率问题,比较低下,希望通过改革有个明显的改观。

有的问题希望能有所改善,但是学科中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问题,自从建立了学科以来,各个学科就建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以外,你的事我不管了。

直到大学,甚至大学以后,这种问题都存在着。

有些问题不仅仅是物理、还包括数学等等,是很复杂的问题。

要运用综合学科才能解决的问题,那有的人就不行了。

我只知道数学,我只知道化学。

在语文方面,有些校长、有些教育局长跟我们讲,唐校长,你应该有这个体会,有的数学老师反映:

学生这道题目做不好,不是数学问题,而是根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是语文问题(主插:

阅读理解能力不行)。

但是语文老师不管,这不是我的事。

我只教我语文课本上的东西。

这就是学科中心的问题。

主持人:

这还是对学科功能的认识。

如果把语文学科的终极性目标再来追问一下:

其实一个人要学习语文,他最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信息社会他能吸收信息的基本能力。

把这种吸收信息的能力狭隘地理解为是语文或是文学文本的吸收,就不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方智范:

这个和时代导向有关。

80年代以后,我们看几个语文教学大纲,它教学要求的编制基本上是一种分析性的,分割性的。

然后单线的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训练。

比方说,语文被分为“听的训练,说的训练,读的训练,写的训练”四个部分,而将“听”又分割成很多小块,比方说,怎么听广播。

但是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个整体,这种能力的缺失,对世界的认识便有问题了。

这样的学生,怎么听人说话?

怎么听老师讲课?

怎么记笔记?

它又把听分割成所谓的技能了。

如此一来,语文是面对世界整体的,语文也是面对人的整体的,这样的话把整体的东西完全割裂,引导学生不是关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能力缺乏,以后对世界的理解他就是有问题的。

在实践中,他不能很好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可以去考试,但是他不能运用语文。

这在过去是比较大的问题。

巢宗祺:

方老师刚才说的,他可以去考试,首先这个知识题就是很狭隘的,如果是要他解决实践生活中,一个数学问题或者一个物理问题中的语言问题,他可能就又不适应了。

还有生活中很多问题,他可能也不适应。

题目就在我们教学的很狭隘的那些内容里面。

主持人:

今天恰好有机会向二位专家请教。

有些一线老师有一些困惑,现在有一点点解决,好像我们语文的教学缺乏科学的序列性,然后我们就像理科的其他学科或者其他技能的学科去参考。

比如投篮,体育老师教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而我们语文,比如写作,是不是可以先练习先写开头,后练习写什么,总在追求一个序列。

而有的在中学语文界有影响的老师也在试图构建这样一个科学序列,这个追求有价值吗?

巢宗祺:

我觉得有些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思考也是有意思的,语文的有些问题是可以分开,分成阶段性的。

我觉得这个还是可以考虑的。

但是如果全部拆开来,一段段的内容,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就不对了。

首先应该考虑全面性。

另外,语文的问题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为什么呢?

我打比方来说,有的学科是个工业产品。

比如汽车可以拆成很多很多的零件,再组装上。

它可以复原。

但是语文像是一棵树(主插:

它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不是某一个局部某一个局部可以组装的东西。

它是一个生命体,所以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

我也有这个感觉,首先,过分追求有序性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首先值得讨论。

巢宗祺:

还有一个是知识本位的问题。

我曾经到一个中学里去,他们做的题目,我在想,学语文为什么要做那样的题目呢?

总是分析语法成分,我想怪不得大学里现代汉语课,老师觉得上不下去了,他们都学过了。

主持人:

是啊,我们的初中学生,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曾经讨论杨二嫂四脚伶仃的圆规那个比例是多少。

讨论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年。

巢宗祺:

在修辞学界讨论了很多年的问题,一个老师告诉我:

巢老师,我的女儿在小学三年级,带回来的测试题:

什么是比喻?

什么是拟人?

小学三年级做这样的题目。

主持人:

我们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在社会舆论里和语文教育界人们心目当中,以为这些东西才是真正显示我们专业的东西。

巢宗祺:

语文是什么呢?

语音学,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和文艺理论等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是语文。

这是知识本位。

比如曾经有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一次过来找我,很傻很可爱的告诉我,非常真诚:

我的数学、物理、化学各科成绩都很好,就是语文不好,语文也不是都不好,做那些题目我都可以,就是作文不好,能不能给我一个公式,像数理化那样的公式,公式我弄熟了,再做做练习,这些学科就学好了。

作文我不会写,没有一套公式。

他能分析主谓短语、偏正短语,都没有问题,修辞格也很熟,等到写文章的时候,他说我写不下来。

主持人:

我觉得现在这个问题好了很多。

原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大。

我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吧:

1、我们学语文的时候不是真的学习语言,掌握情况,比如小学初中就是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词语解释,误以为学好词素语素意义就可以灵活运用这个词语了。

其实中国人学母语完全不是掌握词典所解释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才掌握词语的。

所以我们的孩子弄得很苦。

说个笑话,有一年我被抽去参加特级教师教材审查活动,有个教材就是在“桃花,杏花,梨花,我不让你,你不让我”这个“花”下加个点,是什么?

答案就是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然后孩子就去背这种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啊?

巢宗祺:

语文教育界有很多同志认为学语文就是学习语法学、语用学、语义学等等。

把这些学好了,语文就学好了。

主持人:

比如到现在,我们还知道“永垂不朽”的“垂”是什么意思?

“功败垂成”的“垂”是什么意思?

巢宗祺:

一个家长看到孩子在订正作业:

老师罚他抄20遍“蘸水”的“蘸”是什么意思。

哦,“用木杆儿之类的东西在液体或粘液中轻轻地一粘就拿起来”,这就是“蘸”。

这个家长就说:

我还是大学毕业呢,这个词我不会解释啊,到小学去,碰到这个题目,我也要罚抄啦。

我一听,完了,我这个大学教授也当不成了。

主持人:

古希腊有个语言学家有句名言:

“让那些十恶不赦的人都去编词典吧。

”就用这种方式来惩罚他。

方智范:

对对。

巢宗祺:

现实生活中,有谁是这么来理解的呢?

没有人按照词典释义来进行解释(主持人插话:

而且越经常用的词越不好解释。

比如我们最简单的“坐”,你给我解释“坐”是什么意思,这个说清楚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花”,是什么意思?

我跟有些老师开玩笑:

请你解释一下什么是“苹果”,这个词我自己查过词典,现在我忘了,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叶子、什么样的果实的植物;二是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苹果是这样两个义项。

只有这样背好词典以后,才能认知这个叫做苹果。

主持人:

其实,这些看似荒唐的现象背后是一种知识本位在主导。

你能把这些知识掌握了,你就能学好语文了。

就像过去,我们用大量的时间去辨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各种句式的不同。

甚至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是一些有名气的老师,很有能耐画知识结构图。

那个知识图,像我们这些教过很多年书的人一看一篇文章,就知道有哪些知识点。

比如: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我现在跟您说,你可能不知道,下面语文老师都知道,第一段不说马克思去世了,而是说“他在安乐椅上静静地睡着了”,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下面第二段就是一个长句,那个长句子的基本观点怎么解释,两个“对于”后面是怎么回事?

有什么作用?

这样好了,文章没有了,马克思的英明事业没有了,恩格斯的对他的高度评价、一生的概括没有了。

只有比喻,就是修辞手法,以及长句子和统领全文的长句在文中的作用,这实在是对文章的糟踏,对文学性的糟踏。

巢宗祺:

这么一来,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美了,把个人体解剖开来,各个部位、器官分解、拆卸评价,这个鼻子如何如何,眉毛如何如何(方智范:

是组装起来的,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脱离这个具体人的整体,已经没有美感了。

方智范:

关于学科主义和知识本位是一个问题。

您刚才举的那个例子《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思路就是拿文本为知识服务,而不是掌握了知识去培养阅读能力。

那是本末倒置的(主插:

更不会着眼于人的情感了),背后的东西,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根深蒂固的东西,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课程,不是自然学科课程。

人文学科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它又是人文学科课程中的母语教育课程。

所以它就更加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生命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举的那些例子看着好像很荒唐,但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说语文而不是用语文。

词语解释也好,修辞手法也好,它是用一系列的概念、定义、判断堆积起来的东西,现在国际上大家都在反思这个问题。

巢宗祺:

这个就是从小把孩子当成语文的专家在培养。

方智范:

他就是培养研究语文的专家,而不是在生活工作中运用语文。

主持人:

当本学科老师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本学科的继承人的时候,孩子就惨了。

他作为人的丰富性就没有了。

方智范:

国际上称其为“知识的箱格化”,每一个学科里都要分割,就好像中药铺每个抽屉里面那是“当归”,那是什么,那是党参,一格一格的。

它这个箱格化就是知识本位造成的,学科中心造成的,这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主插:

灵动的生命没有了)。

现在国际上的教育都已经树立了一种理念就是“全人教育”,“箱格化的知识”和“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两者严重背离,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改革,就从一些根本的指导思想上我们要有所澄清。

主持人:

如您所说:

既然是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就必然导致你说的那种“技能训练至上”,而且是那种简单的应试技能训练至上。

你不是说要考词语解释吗?

我就拿一千个词语解释去记去背。

然后就拼命地做个各种各样的题目,所以看起来,语文教学的问题比较多,听两位专家串了一下,根子就出在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忽视和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忽视。

方智范:

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忽视。

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

语文教育离不开这个基本观念。

主持人:

对对对。

巢宗祺:

这样的一些做法,开始的时候叫做科学化,理清序列,什么阶段做什么。

这个序列要清楚要有数,什么阶段干什么。

这么一做,开始阶段是要解决科学化的问题,效率的问题,但是结果却是降低了效率。

主持人:

因为他的大目标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是相悖的。

所以追求程度越高就有可能走得越远。

我们的孩子就越苦。

对我们的语文学习就越加没有意思。

巢宗祺:

因为他要把一个整体切割成很多个小块,每个点上去反复地练,本来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结果花了很多时间。

而且最后组装起来效果更加低下。

主持人:

有次,我和我爱人在谈语文教学的问题,她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们现在的语文干什么呢?

是不是小学的时候解释词语,中学的时候就是修辞和语法,到高中的时候就是抄那个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我们语文学习的记忆就是做了这么些事情。

它的的确确的反映了我们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忽视人成长的模式,远离了人的终身学习。

那么于此相应,我们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呢?

巢宗祺:

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理念就是三条: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意思是第一它的基本语文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

从三个纬度来谈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构成的方法。

那么另外一点呢,我们不需要把这个全部念出来,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些老师很担心,这么讲是不是会工具性削弱了,课程标准里提到的就是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是工具性。

另一个方面,在这个理念里,提到的育人功能。

我们在起草的时候还有个背景,唐老师,你不在那个地方。

有几位专家还有几位校长,他们讨论高中课程方案,里面有个问题,课时分配,就是学分分配,这个和中学老师抢课是一样的。

各个学科都希望我这个学科很重要,问题是我这个课时增加了,从哪里来?

有的课要减呀。

减的课里,大家目标盯着:

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语文。

有位专家他说,我到中学了解过,他们中学校长说的,原来政治12课时,可以减掉一些,语文也可以减。

后来有位中学校长发言,发言之前还跟我打个招呼:

你别见怪,我谈谈我的看法:

语文还可以减掉一些课时。

会后有些人大概是在宽慰我吧,说语文在初中时就该解决问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该达到基本要求了,高中无非再让他们“提高提高”。

主持人:

感觉就是学了那点静态的知识,有那点时间就足够了。

巢宗祺:

我跟他们解释,他们还有些人不大能够接受呢!

语文到他初中毕业能够学好的人大概不多。

因为这和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关系。

到那个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思维发展得还不是很成熟,还有他的阅历还不够,语文能够成熟运用的人大概是很少很少的。

第二,语文课程另一方面的价值很多人都忽视了。

就是它育人的价值。

他在培养方面,比如就谈到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让他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等等,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优势在于不是老师和你讲道理,而是在阅读讨论中受教育。

主持人:

对学生情感的丰富、人格健全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巢宗祺:

在这个问题上和其他专家交流时,我们就谈到一个问题,有的人就谈到你要背那么多的诗文干什么呢?

很多人不理解,我说和你们开个玩笑,那么多诗文你读了100篇、200篇、300篇,可能生产不出粮食、汽车和住房,但是它可以生产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古代有很多志士仁人,他就是受到它所读的书的影响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为了国家献身。

主持人:

我们很多民族精神是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继承下来的。

方智范:

这个就是在特别关注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时候,就是不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语文的教学往往和人的丰富、个性的健全、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养成是割裂的。

他就只关心那个智力因素,不关心非智力因素。

对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而语文学科的优势恰恰在这里。

结果把语文学科变成了一个榨干了的壳,认为这就是语文,把它的丰富性抛弃了,所以长期以来我们语文的教学就像张志公先生所说,我们教材里有很多文学作品,但是不把它作为涵养心灵的或者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手段,而是作为读写训练的材料。

“读写训练材料”这是张志公先生的原话。

我们这次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就非常突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这就是我们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

巢宗祺:

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就是注重语文运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主插:

三大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个想法就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从哪些方面去估价它,或者说我们的课程目标从哪些方面来展开,它跟义务教育阶段不一样的。

义务教育阶段分成这么几个板块: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

高中课程目标不是从这些方面来展开,是从其审美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来设计,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它的构建,它的评价。

所以,对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考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

另外一个想法是什么呢?

就是对所有学生来讲,从道理上来讲,人跟人有差异,有的人偏重于应用,有的人偏重于审美。

我们在幼小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的差异,一个想法,在课程结构里就有这个想法,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有的人在语文领域增强探究能力的发展,有的人可以增强审美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方面你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去学习。

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不要太偏废,要均衡发展。

所以谈到基本理念第二个方面就是均衡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方智范:

这三大能力我想做个补充:

就是说在课程标准起草的表述上有想把它逻辑化,因为逻辑化好像三大能力好像是平行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老师理解的时候,要灵活不要机械对应。

为什么呢?

因为语文课程实际上是实践课程,实践性决定了三大能力是很难分割的。

就是说在实际中很难分割,比如说审美能力,我们这个跟过去比如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那样单线训练,不是一个意思。

不是说我们在训练审美能力,在训练探究能力,我觉得不是这样理解的。

我的想法就是:

比如审美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文学文本的阅读,但是其中有没有探究?

当然有探究了,它需要思考一些问题。

那么有没有应用?

你写了一个文学评论,要不要应用?

当然有应用的因素。

那么反过来,其他能力的培养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三个东西看成是平行的,甚至是割裂的三大能力。

这样分开,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的。

巢宗祺:

所以,一个会有差异有个性,但是第二个你要考虑到均衡。

一个人要是真正有水平的话,必须具备这三个方面。

你说你审美能力不强,探究能力就强,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讲语文的审美,为什么要讲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这个意思就是你不要以为只有文学艺术的创作需要审美活动,其实在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当中也是需要审美的。

有位科学家讲过,他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他得出一个结论,在对这个结论拿不准的时候,他说我在“求真”和“求美”这两个标准当中不能统一的时候,我取“求美”的标准。

因为判断“真”和“不真”与我当时的认识能力有关系(主持人:

对,这有局限)。

一个科学的定理、公式、一项重要的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应该是美的,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审美直觉。

所以在这里,应该说探究和审美也有关系。

那么再说应用吧,过去我们拼命强调应用能力,其他东西都弱化了,其实你要用得好,这里也有个美的问题。

方智范:

你包括应用性文章,它属于实用性文本,但应用型文章也有语文的要求,要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这些要求的话,里面有时候有形象的因素,有时候也有情感的因素,那么这就是审美因素(主插:

广告词都要美的)。

发言稿怎么样写得美,写得吸引人,都有审美因素。

主持人:

第三个基本理念就是关于这次课程结构和机制的问题。

巢宗祺:

因为高中语文新课程和过去课程不一样,结构上会有一些变化,变得比较复杂,因为这样,所以提出了一些想法,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

我们就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型。

也有人会提出这样的想法:

干脆都是选修,那怎么样?

这样不行,因为高中学生还不能真正说是“不同的人学不同的语文”,这可能是考虑有差异的一面,但必须还要考虑到全中国的学生还要有一个共同的东西。

要保证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在某一个共同的标准上大家都达到一个这样的要求。

所以要建设一个共同的基础。

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再鼓励大家有各种各样的选择。

那么课程和教材都要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菜单,多种多样的选择。

把这两个统一起来。

实践几年下来,这个基本原则还是很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实施机制的问题。

怎么样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

主持人:

课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同时又是开放的、又富有弹性。

能给学校的课程建设留有空间,是有好处的。

巢宗祺:

对对,开放对现在的许多学校来讲有点不适应。

过去习惯了统一管理,教学方式,评估,人家这么教的,你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