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291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必修一知识清单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商品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

②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

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什么是使用价值?

商品用于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什么是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商品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顺利让渡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注意:

①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②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判断一个物品是否是商品的标准之二)。

例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注重商品质量是为了实现商品价值。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过程: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贵金属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的产生)。

2、一般等价物:

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

贵金属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 。

5、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6、商品交换的实质: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7、贵金属金银等作为货币的优点: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

8、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9、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0、价值尺度:

如某件商品价值(标价)50元。

(1)含义:

货币所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承担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

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形式:

观念上的货币,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4)什么是价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11、流通手段:

(1)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流通手段形式:

现实的货币(具体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承担流通手段职能的原因: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

(4)商品流通: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

12、运用关键词法判断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在商品交换前,通过价格的形式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表示;

流通手段:

商品交换正在发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钱货两清,银货两讫,多用交付、购买、买卖等词语表示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为了保值增值,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储蓄等词语表示

支付手段:

先交货,隔一段时间再支付货币,或是先付款隔一段时间再交货,多用赊购赊销,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水电费等词语表示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多用购买外国商品、国际收支等词语表示。

三、纸币:

1、什么是纸币?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

2、纸币的优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3、纸币的发行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注意: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额,有权规定纸币的发行量。

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纸币的购买力是市场形成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2)通货膨胀:

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原因:

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财政支出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危害:

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居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

要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

(3)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表现:

物价持续下跌、市场疲软、经济过冷的现象

原因:

宏观经济环节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引起,另外,货币的供应量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危害:

引起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解决措施:

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减少税收,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联系: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的,亦是由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实际发行的纸币数量的不平衡引起的,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淫才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四、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2、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

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的功能: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信用卡的优点:

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可以分为:

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五、外汇

(1)什么是外汇?

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什么是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计算:

100美元兑换600元人民币,美元升值10%,即100美元兑换600*(1+10%)=660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10%,即600人民币兑换100*(1+10%)=110美元。

(3)汇率变化的影响

本国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有利于对外投资,外资投资成本增加,不利于招商引资;③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⑤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企业或居民的国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出境游,不利于入境游,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本国汇率下降,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招商引资,不利于对外投资;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不利于出境游,留学成本增加⑤有利于回收外债,不利于偿还债务

降低该国的金融风险,降低该国的国际地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从产生看: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看:

一般等价物,一定意义上是财富的象征;

从职能看: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从重要性看: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对金钱的态度:

要取之有道,要通过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之有度。

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

七、爱护人民币: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

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应该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不使用假币,了解一些防伪知识,提高鉴别假钞能力。

八、移动支付的意义:

①拓宽了交易渠道,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支付需求;②方便购物消费,提升消费体验;③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拉动消费;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

九、人民币国家化:

1、含义:

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2、意义:

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为居民国际消费提供便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直接因素:

供求影响商品价格。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价格上涨,“物以稀为贵”。

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价格下跌,“货多不值钱”。

(2)间接因素:

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文化等

2、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计算:

原单位商品价值量15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现单位商品价值量=15/(1+50%)=10元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5、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企业的意义: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个别劳动时间缩短,当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可能出来有利地位,因此要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做法:

主要是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6、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意义: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的增加,社会财富增加,可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7、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反方向的变动。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3)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补品和替代品)

A:

在可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B: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产量。

价格下降,获利减少,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3)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影响消费的因素

1、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2、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A、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B、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C、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影响居民消费的其他因素:

物价总体水平、人口、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消费心理等。

4、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5、提高消费的意义:

有利于调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消费,改善民生;有利于与消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经济结构。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不同: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1)钱货两清消费: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2)贷款消费: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3)租赁消费:

短期租用,所有权不变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

2、按照消费目的:

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1)生存资料消费:

是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是最基本的消费。

(2)发展资料消费:

发展资料消费是家庭生活中用于满足德、智、体等方面的消费。

(3)享受资料消费:

是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消费

3、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渐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注意:

不能将投资支出(如购买股票、储蓄、债券、保险、基金等)作为消费支出。

4、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1)含义: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反映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解耦股的重要指数。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水平成反比,如果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如何降低恩格尔系数:

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降低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手段。

加快食品工程建设,抑制食品价格大幅上升是降低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加食品意外的支出,有利于降低恩格尔系数;规范市场秩序,对居民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价格进行监管,也有利于降低恩格尔系数。

(3)恩格尔系数是一个比值,该系数降低,不等于食品支出总量减少。

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意味着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增加,或者发展资料、享受资料增加幅度大于食品支出的增加幅度。

三、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1)特点:

跟风、随大流、效仿性、盲目性、重复性。

(2)评价:

利:

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弊:

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会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

(3)态度:

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1)特点:

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2)评价:

利:

有利于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

弊:

过分标新立异代价大,社会不一定认可。

(3)态度:

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1)特点:

消费时向上看齐,甚至炫耀。

(2)评价:

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

不健康的心态、不可取。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特点:

讲求实惠、综合考虑、根据需要选择。

(2)评价:

是理智的消费观,应大力提倡践行。

四、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既不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也不过于紧缩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也要避免只重物质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主旨:

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

(2)核心:

可持续性消费

(3)基本要求(5R):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原因:

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符合我国的当前国情;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④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有利于锤炼青少年的意志,陶冶情操,成就事业。

(2)与合理消费的关系:

两者不是相对立的。

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4.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29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怎么消费)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的怎么样)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消费即消费的欲望和冲动)

总结: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再生产P29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为生产提供导向作用: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结:

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1.含义:

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2.环节与地位: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决定作用)(桥梁和纽带)(最终目的和动力)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P30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现实依据: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国情,以及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

2.措施:

①生产力角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人的角度: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科技角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生产关系角度: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P3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为什么P35

①根本原因:

是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②它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办P35:

(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①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段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二、公有制经济

1.地位P3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组成部分P31:

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32:

①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②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32:

①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三、国有经济P31-32

1.含义: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2.特点:

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地位: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4.主导作用的体现:

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作用: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四、集体经济P32

1.含义: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

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具体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

4.作用:

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可以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②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③缓解就业压力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5.国家态度:

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发展

6.农村改革:

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

(1)三权分置表现:

①“所有权”归农村集体(农民无土地所有权)

②“承包权”归签订承包合同的农民

③“经营权”归农村土地流转后负责经营土地的人。

(2)意义:

①对农村:

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②对农民:

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对农业: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五、非公有制经济P33-34

1.内容: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