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775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9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3

一、宏观发展背景3

二.相关规划与政策解析4

三.规划原则6

四.规划指导思想6

五.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7

第二章现状分析8

一.自然条件概况8

二、区域交通条件9

三、避暑度假产业发展条件10

四、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10

五、发展前景分析10

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11

第三章发展目标与战略14

一、发展定位14

二、战略目标17

三、战略选择17

四、规划策略18

五、本轮规划编制的重点21

第四章城市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22

一、影响规模确定的因素22

二、用地规模22

三、人口规模预测22

第五章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24

一、规划布局原则24

二、总体空间结构24

三、用地类别及比例25

四、用地布局26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28

一、交通现状28

二、交通规划28

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2

一、供水工程规划32

二、排水工程规划33

三、电力与电信工程规划34

四、供热与燃气规划35

五、环境卫生设施规划36

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38

一、总体原则及目标38

二、总体防灾要求38

三、防洪38

四、消防38

五、人防规划39

六、地下空间利用规划40

七、地质灾害防治40

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41

一、环境保护目标41

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41

第十章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43

一、绿地系统规划43

二、景观风貌特色规划44

第十一章空间管治规划47

一、禁止建设区47

二、控制建设区47

三、适宜建设区47

四、高度建设控制47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48

一、规划指导思想48

二、基本目标48

三、建设分期48

四、近期重点建设项目48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49

附表1: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50

附表2:

各特色岛(除中心服务岛)配备设施及规模一览表51

 

第一章总则

一、宏观发展背景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仅次于成都),拥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在吸纳资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国家层面的宏观背景

1.建设节约型社会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通知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五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了建筑节能、节约用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与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

2.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对促进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遏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大、规范各类开发区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中央领导提出了“端正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推进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

3.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凭借此种契机,东北地区发挥地缘优势,初步形成沿海沿边一体化开放的新格局。

顺应经济高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新要求,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连续四年年均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四大区域板块中名列第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黑龙江省各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省各级城市规划都应将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城镇发展目标、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政策依据,充分利用相关有利政策,争取城市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哈尔滨作为东北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环,从外部因素考虑应积极融入东北地区的区域性城市建设,坚持做好做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龙头模范作用,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圉的区域性合作。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则作为辐射东三省东北地区的新型旅游片区,则将更多的承担期典型示范的作用。

(二)黑龙江层面

1.哈尔滨大都市圈

哈尔滨大都市圈即以哈尔滨为首位城市和中心城市,以若干相关城市为支撑点,形成点状、带状、环状的产业聚集囤,形成产业关联和辐射效应,以哈尔滨来带动周边区域进而带动黑龙江全省经济,在东三省经济圈的东北部构成经济发展支柱区。

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加强哈尔滨的经济集聚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产业的整合和重组。

2.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

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囊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的经济区域,利用其自身经济实力强、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辐射力大、科技优势明显的优势,以及可利用的820平方公里土地平坦的重盐碱地和废弃地,利用其地缘优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打造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工业走廊,进一步改善其产业结构。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位于哈大齐的发展走廊上,如何运用现有的优势条件,积极融入哈尔滨大都市圈,引领哈尔滨北部特色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哈尔滨层面

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09年的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了“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具体为“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和“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北跃”,即以科技创新城和文化中心为先导,发挥好在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在江北搭建研发和产业化平台,以此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既要闯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出路,又要在江北区打造北国水城、科技创新城,从而实现大松北的大发展,要按照现代理念把大松北建设成为集科技、文化、生态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

“南拓”,即依托平房和开发区现有的工业基础,整合周边地区的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工业新城,以此做大工业规模,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力,推进区县(市)协同发展,工业新城也应当是文化城、生态城。

“中兴”,即老城区要提档升级。

加快老城区改造,下大力气解决环境脏乱差、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陈旧问题;进一步加快哈西、群力新区建设,使老城区旧貌变新颜,再次展现哈尔滨欧陆风情的独特魅力。

“强县”,哈尔滨是大城市,同时也是大农村,县域经济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大比重,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使各县的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一县一策,实施强县战略,市县同步,实现全市的大发展、快发展。

2.“北跃”战略与“北国水城”战略

“北跃”战略是哈尔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哈尔滨“北国水城”战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战略的要点为打造原生态的万顷松江湿地,建设松花江至呼兰河区域的“两纵、四横、十八湖”的北国水城水系,抓好科技创新城等几个重点区建设,其中搞好“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实施规划,和水城水系的规划并启动是建设“北跃”战略的重要实施步骤。

哈尔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以水定城”的总体思路。

打造“松江湿地、北国水城”是落实滨水城市建设和“北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关键项目。

“北国水城”又称为松北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

“北国水城”项目主要是利用松花江天然丰富的水资源,向北引水,以水生态环境修复和综合整治为核心,以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目标,以污染控制和水系连通、恢复河流生命为重点,以截污、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景观为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水系湖泊建设、引清补源、沿岸绿化、湿地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打造规划区完善的河湖连通河网体系。

项目计划投资289亿元,在松花江到呼兰河约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分利用河、渠、泡、沼等水系基础,规划“二纵、四横、十八湖”的完整水系网络,既防洪调峰根治内涝水患,又借湖光水景提升城市品位,“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将成就一座崭新的北国水城。

规划区内现有水系由万宝灌区及松浦灌区的供、排水渠系、对青涝区的排水沟道、市政府周围的人工河道和呼兰河右堤、三家子堤所围成的湿地组成。

规划水系布局将充分利用现有河渠、沟泡、湿地,通过人工开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形成“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布局。

“北国水城”的建设将完善松北防洪排涝体系,化解松北区次生盐碱化风险,通过生物技术逐步改善现有水质,修复生态环境,传承文化脉络,其中规划的2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与松花江北岸建设六处景观功能区,将促进松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北跃”典范。

二.相关规划与政策解析

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1)城市性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2)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

“北跃、南拓、中兴”。

(3)空间形态与结构: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本次规划的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承东紧邻松花江,启西连接利民组团,上下传承呼兰、松浦组团,起着左传右递、传承辐射作用。

2.《松花江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松花江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范围上游西起哈尔滨市道里区与双城市交界、下游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坝址,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向外延伸2—5公里为界,包括松花江滩涂湿地和支流河口湿地以及沿岸景区,全长约123公里,规划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

规划考虑到松花江两岸的统筹协调发展和景区建设及旅游发展的产业牵动作用,在制定松花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同时,兼顾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沿岸具有开发潜力的相关用地以及沿线乡镇纳入研究区域,将松北水城“二纵、四横、十八湖”和江南老城区“三沟一河”水系纳入湿地研究范围,统筹研究构建哈尔滨市水系及湿地生态网络系统。

规划将123公里规划河段划分为三个区段,从上游依次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景观区、生态保护区。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东侧紧邻三家子滩,三家子滩属生态保护区,受大顶子子山回水淹没影响,滩涂原生植被群落正向湿生植被演替,原垦殖土地自然退耕还湿。

规划方向为恢复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方式以自然恢复为主,并且设置缓冲区。

缓冲区由堤内缓冲区和生态岸坡组成。

3.《印象哈尔滨规划》

规划结合哈尔滨实际,以地域文化为灵魂,以冰雪和滨水特质为核心,打造印象哈尔滨规划总目标——“冰城夏都”。

围绕总目标,在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指导下,统领城市建设,重点打造“冰雪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魅力之都和创业产业基地”等六大名城(基地),继承和塑造“冰城、滨水丽都、避暑胜地、丁香城、金源文化城、建筑艺术之都、音乐城、啤酒城、药都、航空汽车城、焊接城、动力之乡”等12个城市印象。

4.《哈尔滨市沿江产业带规划》

规划将哈尔滨市沿江地区及其相关产业进行划分,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位于万顷松江湿地的北岸,使之具备了良好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潜值和景观上的独特性。

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是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应是合理的、适度的,不允许采用“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

(1)功能定位:

城市发展的次中心

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

寒地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2)功能分区概括为“一带、六类、多组团”一条生态保育带:

主要是松花江干流和支流水系滩涂,水治理与水资源可持发展结合。

重点保护水生态,适度进行旅游开发。

六类功能组团:

分别为城市组团、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旅游组团、农业组团、夏通设置组团。

(3)空间结构概括为“一轴、一核、七片区”

“一轴”是指松花江生态人文景观轴,以松花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双城为核”:

江南主城区沿江地区作为区域性的商贸、文化中心予以保留和提升:

松北城区则在行政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商务、教育科研、高新产业等职能的主要聚集中心:

江南、江北共同构成沿江产业带空间发展的核心。

七个功能片区:

分别是空港临港产业区、长岭湖休闲产业区、城市综合服务区、呼兰传统产业片区、方台一二八镇农林保育区、天恒都市休闲产业区和环坝休闲产业区。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处于城市综合服务区东北部,紧邻两河交汇口,应充分利用现有禀赋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利用创新资源,快速实现与哈尔滨沿江产业带的现代服务业接轨。

5.相关政策背景

2010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百镇建设工程推进方案的通知》,全面启动和实施包括12个“旅游名镇”在内的百镇建设工程。

其中2010年启动第一批48个镇,2011年启动第二批。

力争到2012年使第一批48个镇初具规模。

百强镇的建设在土地、财税、行政审批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

土地优惠政策:

实行城多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在国家土地利用相关规划指标的控制范围内,将农村建设用地整合增量用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建设用地指标统一纳入到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当中。

投资优惠政策:

上缴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农业土地开发基金,统筹安排并主要用于“百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减免服务业企业和个体营业者的税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

对在重点旅游名镇进行规模投资的企业进行奖励:

土地使用税返还地方,土地出让款缴纳缓冲期延长:

增加信贷投放量:

适当减免市政能源收费。

行政审批优惠:

建立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简化“百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环评审批的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查同步进行。

鼓励农村人口在“百镇”创业,放宽创业领域:

加大对外地客商在重点旅游名镇投资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

其他优惠政策:

将“百镇”原有人口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结合万倾松江湿地旅游区建设,哈尔滨市在呼兰区利民镇“三家湾”辟建“松江湿地避暑度假新区”,目前正在申请列入省级重点旅游名镇建设计划。

其设计理念,一是北方寒地水乡,二是避暑度假天堂,把“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建成国家级湿地旅游度假区。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建设处于黑龙江省把“百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特殊的特殊时期,目前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已在申请加入“百镇”行列,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优惠措施将使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建设加速起跑。

三.规划原则

1.立足全球,低起高进的原则

规划以全球化的视野,将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定位为全球高端避暑旅游度假新区,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打造一个低密度、高服务质量的全新环境,先期规划强调国际“知名”,在逐步发展中争取国际“著名”,并向国际“一流”和“领先”迈进。

2.水域创新,以水谋城的原则

随着旅游观念的成熟,步行、自行车、电瓶车等绿色交通方式逐渐为游客所接受,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慢游”在国内出现。

与以往的快节奏观光旅游不同,“慢游”强调缓慢的游览节奏、深度的体验和灵活个性的消费选择。

本规划坚持慢游导向原则,在休闲度假区规划和设施配套等方面满足慢游游客的需求,充分挖掘“水的潜力”,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探寻旅游的本真,体验“水城”的魅力。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的发展应该遵循旅游城市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旅游体系。

按照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编制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要求,本规划在产品和项目设计方面强调生态理念,开发保护良好的湖、河、山、林生态环境,在景区经营管理方面,力图通过水循环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手段确保优质的地理生态环境得到彰显和提升,并作为“北国水城”规划的建设示范区。

改善交通环境,美化居住视野,提高空气质量,丰富植物配置和景观要素,突出水陆岸线特色,把关建筑材料,快速垃圾回收,健全体育设施,从而令新区达到最宜居,最养生的目的。

4.产业清晰,特色发展原则

本规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集合为根本,突出低碳、绿色、科研、文化教育、国际贸易、旅游地产、医疗保健等产业在新区规划中的地位,让新区活力四射。

鲜明的特色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本规划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力求寻找、彰显哈尔滨历史文脉的独特性,恢复东方小巴黎的精彩历史瞬间,将松花江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避暑度假新区。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五个统筹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总体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共利益和特色制定可行的公共政策。

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原则,把握城市规划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充分研究国家、区域、省、地区和城市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合理确定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协调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发展与周边城区的关系,协调好新区发展与哈尔滨市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新区与松北新区、利民开发区发展的关系。

充分发挥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

4.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实现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建设可持续发展。

5.坚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要贯彻保护生态湿地的原则,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合理确定各项用地指标,贯彻节水、节能的原则,合理确定相关的城市规划标准。

五.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基本依据

1.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6-1996);

(6)《生态旅游度假区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

(7)《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1);

(8)《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10)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11)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相关规划

(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2)《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修编)》;

(3)《哈尔滨市北国水城规划》;

(4)《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规划》等。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3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

2011年-2015年,为开发建设期;

中期:

2016年-2020年,为稳步发展期;

远期:

2021年-2030年,为优化提升期。

(三)城市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四至为:

北至呼兰河;西至滨北铁路线;南至北四环;东至松花江。

本规划总体用地规划范围32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分析

一.自然条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境内,紧邻利民开发区,西靠滨北铁路、南接环城高速路,东侧、北侧分别与呼兰河、松花江相毗邻,规划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

两江口处环境优美,生态资源良好,拥有不可多得的滨水岸线优势。

(二)自然条件概况

1.气候情况

哈尔滨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中高纬度,在北纬44°04′~46°40′,东经125°41'~130°13'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是松嫩平原,北部和东北部是小兴安岭山地,东部和东南部是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

哈尔滨松花江避暑城所在区域气候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短暂早霜,冬季寒冷积雪。

年平均气温3.2℃,一月份平均气温-20.1℃,七月份平均气温23.3℃。

平均气温为4.6℃;年降水总量为488.2毫米;年平均风速2.7秒/米;日照时数为2506.5小时;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全年逆温天气占三分之一,其中辐射逆温占80%。

受极锋辐合带季风环流系统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风强于夏季风,而且来得早,夏季风则来得迟。

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寒潮频繁,冬季漫长;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温热多雨。

冬夏季风交替时,夏季风由南向北逐步发展,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夏季风达到鼎盛,是降雨最集中的时期。

8月中旬到9月上旬,夏季风逐渐后退,即由北向南结束。

季风气候产生明显的季节风,盛行风向交替变更。

冬季盛行偏西或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或东南风。

春、秋季较短,偏南、偏北风交替变更。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而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受地理环境、海陆气团和季风的交替影响,全市各季气候差异显著,变化很大。

冬季在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温热;春、秋两季因冬、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多变,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易干旱;秋季降温剧烈,常有霜冻危害。

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大风多,空气干燥,天气多变,气温变幅大。

月际气温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

全市春季历年平均气温为5.1℃。

全市春季降水量历年平均为80.2毫米,少水年为39.0毫米(1989年),多水年为127.9毫米(1976年)。

春季降水是南部和东部偏多,易发生春涝;西部偏少,易出现春旱。

春季风速最大,4~5月最大风速在22~37米/秒,历年最大风速为37米/秒,平均大风日数为25天。

夏季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

全市夏季历年平均气温为20.8℃,在19.4—22.4℃之间变化;19.4℃这个最低值出现在1983年,最高22.4℃出现在1994年。

夏季平均气温变幅虽然很小,高低只相差3℃,但是,对农业影响非常大。

夏季气温也是西高东低。

7月份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全市历年平均气温为22.3℃。

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一般只有2—3℃,为各季最小。

夏季降水全市历年平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