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711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docx

安溪八中届高中毕业班份质量检测

安溪八中2014届高中毕业班10月份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命题人:

林华英131026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总角之宴,                   。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西当太白有鸟道,                。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岂无山歌与村笛,                。

(6)                 ,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

朱公曰:

“杀人而死,职也。

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告其少子往视之。

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长男欲自杀。

其母为言曰:

“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

“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

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庄生曰:

“可疾去矣,慎毋留!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

楚王素信庄生,曰:

“今为奈何?

”庄生曰:

“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楚王曰:

“生休矣,寡人将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

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

“王且赦。

”曰:

“何以也?

”曰:

“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

昨暮王使使封之。

”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庄生惊曰:

“若不去邪?

”长男曰:

“固未也。

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

”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

“若自入室取金。

”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

“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

“吾固知必杀其弟也。

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前日吾所为欲遣少予,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遣其少子               且:

将要

   B.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遗:

送给

   C.可疾去矣                 疾:

迅速

   D.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顾:

顾及

3.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朱公有远见的一组是(   )(3分)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③可疾去,慎毋留!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④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⑤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   ⑥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存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公有二个儿子,二儿子长大成人到了壮年的时候,杀了人被关在楚国,朱公准备了千镒黄金想派小儿子去楚国救回二儿子。

  B.庄生凭着清廉正直的品德在楚国极有名望,深受楚国君民敬重。

但庄生虽然才智过人,却无法忍受别人的羞辱。

   C.楚于每次大赦之前,常常要派人去加守三钱之府,目的是为了安全运出大量的财发给天下的白姓。

  D.朱公料事准确,而且不生分外的贪心,明达事理,所以对二儿子最终被杀,他不但不悲痛,反而还满意的笑。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3分)

译:

                                                                          

(2)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登宝公塔①

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②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注①:

本诗写于作者晚年闲居钟山时。

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高僧宝志而修建的。

②筇[qióng]:

竹杖。

(1)诗中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一联。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京官后代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风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

周瑞家的引荐下,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王夫人。

交谈时,王夫人说到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没希望了,但最终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满意而去。

B.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含羞嗔怒之极,说宝玉是“银样镴枪头”。

C.芒种节,女孩子们都在忙着饯花神,唯独少了黛玉。

宝钗正想去找她,却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怕黛玉猜忌,宝钗转而回去。

却看见一双玉色蝴蝶,极招人爱,宝钗蹑手蹑脚跟到池边,无意中听到坠儿和红玉谈论手帕的事,宝钗遂装作寻找黛玉掩饰了过去。

D.吃过早饭,黛玉被湘云叫到屋中“训斥”了一番。

原来在昨日行酒令时黛玉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中的话。

湘云“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E.一天,宝玉到潇湘馆看望黛玉。

紫鹃想试探宝玉,便告诉他,黛玉明年就要回苏州林家。

宝玉听了,如雷轰顶,呆呆地回到怡红院,后来失去了知觉。

贾母王夫人着急大骂紫鹃。

紫鹃因自己的顽话引出这样大的事,只好尽心侍候宝玉大愈。

8.简答题。

(选做一题)(5分)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1)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道:

“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

“老爷”是谁?

请简述这一件“为难的事”的始末。

(2)到了这一天黛玉绝粒之日,紫鹃料无指望了,守着哭了会儿,因出来偷向雪雁道:

“你进屋里来好好儿的守着他。

我去回老太太、太太和二奶奶去,今日这个光景大非往常可比了。

“今日这光景”指什么?

紫鹃因为什么事说“这个光景大非往常可比”?

请简述这件事。

 答第()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 (《子罕》)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②也!

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子路》)

【注】①鄙事:

卑贱的事情。

②小人:

一般老百姓。

樊须,即樊迟。

③襁:

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

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3分)

答:

                                                                     

                                                                         

(2)孔子说樊迟“学稼”、“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

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

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

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

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

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

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

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

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

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个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

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今为“首尔”)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

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10.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主要使用由中国文明圈独自诞生、发展的汉字的广大区域。

B.指以汉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及周边区域

C.指使用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字的区域。

D.指以汉字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及受到汉字及其文化影响的区域。

11.“汉字文化圈”为什么曾经被缩小?

(2分)

答:

 

12.分点概述汉字的魅力所在。

(4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

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

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

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

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

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

“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

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

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

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

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

外孙不懂事,就问:

“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

“外公不会哭。

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

“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

“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

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

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

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

他一直坐在椅子上。

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

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

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

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

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14.小说安排“女儿”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分)

答:

                                                                          

15.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

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

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

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棱角先生”张奚若

聂晶

   文化名人中,张奚若是有名的“棱角先生”。

金岳霖先生在《回忆录》中说道:

“张奚若这个人,四方形的角很尖,碰上了角,当然是很不好受的。

可是,这个四方形的四边是非常之广泛,又非常之和蔼可亲的。

同时,他既是一个外洋留学生,又是一个保存了中国风格的学者。

   张奚若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1924年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政治系主任。

他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秉持独立的人格。

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张奚若,其“海归”作风实为教授中典型。

曾是张奚若学生的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这样写到:

“有人流传大学里的政治系是‘升官系’,经济系是‘发财系’。

于是,身为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为政治学系,以避嫌。

”名字一改,报考政治学系的人便多了起来。

张奚若在学校的迎新会上,毫不留情地给新生泼了凉水:

“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

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4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

你在此读4年书,可以获得一些基本知识和读书方法,毕业后你可以独立继续钻研”。

   当然,张奚若并不只是严师。

何兆武先生这样回忆道:

“张先生有时候发的牢骚挺有意思。

”让何兆武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张奚若先生的那句感慨:

“现在已经是民国了.为什么还老喊‘万岁’?

那是皇上才提的。

   无论是做学者,还是当政治家,张奚若都是一身正气,直言不讳。

他的出现,让政府、让国人多了一面镜子。

   在一次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四校联合举办的时事讲演会上,张奚若担任主讲。

面对六七千名听众,他对国民党展开了猛烈抨击。

张奚若说:

“在报纸上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名词‘赤匪’,假如共产党可以叫做‘赤匪’的话,我想国民党就可以叫‘白匪’。

其实‘白’字还太好了,太干净了,他们简直就是‘黑匪’!

”他还给国民党政府下了“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的定论。

因此,中国要有光明的前途,只能是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

他说:

“为了国家着想,也为蒋介石本人着想,蒋应该下野。

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

”在听众的一阵哄笑声中,他才正式开讲。

讲演中,他说:

“现在中国害的政治病是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所垄断。

这个集团就是中国国民党。

   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国事谈话会时,聘请张奚若参会,待之以“国士”之礼。

但不久之后,张奚若却与蒋介石发生了冲突。

一次在例行的国民参政会上,张奚若以参政员身份发言,言词激烈地抨击了蒋介石的独裁和国民党的腐败。

蒋介石顿感难堪,于是打断他的发言,插话说:

“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一怒之下,张奚若拂袖而去。

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再开会时,政府给他寄来开会的通知和路费,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

“无政可议,路费退回。

”张先生不畏强势的正派作凤,由此可见一斑。

   1949年6月15日,张奚若以民主教授的身份出席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

会上与会者对于新中国的“国号”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有人说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好,也有人提议用“中华人民民国”。

就在各方争论未果时,张奚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还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好。

他说:

“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代表们就张奚若的提议又展开了讨论,几个回合下来,大家都认为张奚若的提法好,一致同意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是,张先生便成了新中国“国号”的缔造者。

   张奚若的好友徐志摩曾称他为“一位有名的炮手”,在徐志摩眼里“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

他的身体是硬的;他的品行是硬的;他的意志,不用说,更是硬的……”

如今,张先生早已远去,他留给后人的,除了为数不多的文字外,还有不尽的怀念。

像张奚若先生这样有学问又有独立人格的人,现在我们已很难遇到。

“棱角先生”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留在我们的期盼里。

(节选自《教育》2009年06期)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棱角先生”,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金岳霖在《回忆录》中说:

“他既是一个外洋留学生,又是一个保存了中国风格的学者。

”这是对张奚若的贴切而全面的概括。

   C.张奚若一身正气,直言不讳,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D.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张奚若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妥协,最终成为新中国“国号”的缔造者。

   E.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棱角先生’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也留在我们的期盼里”,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这样的人。

14.文章开头引用金岳霖《回忆录》中的文字,有何作用?

(4分)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