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664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精选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全套完整精选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

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

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

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B、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

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

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

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

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

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

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

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

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那它

分为哪四段呢?

生:

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

连接哪五河呢?

生: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

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同学们想

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

思考并回答

师:

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

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

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

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

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

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的社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

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

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

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

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

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

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

三次征辽东。

(逼民反)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

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人物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

”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

教师叙述: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随后平定了全国。

2.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2)女皇帝武则天

1.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唐太宗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

3.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讨论:

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人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学生讨论归纳:

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政治上(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任用贤能(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整顿地方吏治;崇尚节俭。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盛世”。

2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

唐太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

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武则天的统治,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

板书设计

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大宗。

(3)“贞观之治”。

唐太宗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减轻劳役,鼓励发展农业;击败东、西突厥,加强西域统治。

2.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开元盛世唐朝的鼎盛时期。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髙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

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唐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

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诗。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从唐太宗的“自古皆

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能够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曲辕梨和筒车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

二、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

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

谁?

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1.总述唐初的经济发展。

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

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学习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

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内容:

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②7世纪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髙

原;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④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

给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

吐蕃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

⑤唐朝时汉族与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⑥唐太宗被尊奉为

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学习过程中,注意概括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

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刚健豪迈。

②原因:

唐朝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社会的开放包容。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唐诗的黄金时期: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2)最著名的唐朝诗人:

李白、杜甫、白居易。

列表归纳:

诗人

生活时代

称誉

诗歌特色

代表作

李白

盛唐

“诗仙”

豪迈奔放,又清新

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轻快

《早发白帝城》、

《萄道难》

杜甫

盛唐转衰

“诗圣”

气魄雄浑,语言精

练凝重

“三吏”“三别”

白居易

中唐

通俗易懂

《秦中吟》《新乐

府》

 

(3)选读几首唐诗,加深对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诗歌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从“人、时、事”三个角度分别选择唐诗组织互动研讨:

诗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荣到中唐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再到中晚唐的社会阶层贫富分化和矛盾尖锐,昭示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同时也看出不同创作者因为所处时期不同,视角不同,态度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

影响。

诗中有人:

青年狂放不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年失意离开长安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晚年流放自省: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诗中勾勒出他心境的变化。

诗中有时:

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

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759年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的战乱场景;764年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的盛世追忆,从宏观视角呈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局。

 

诗中有事:

新乐府诗人A居易《卖炭翁》节选: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其中的人、故事;

“牛、车、骑、红绡、绫”等从微观展现历史细节。

2.其他

(1)书法:

颜真卿、欧阳询;

(2)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也成就斐然。

四、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

板书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

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

往为何如此频繁?

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

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

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

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

古代新罗、天竺、大

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

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

你能

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三、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

隋唐时期曰本

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

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

曰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

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

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

留学

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

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

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

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

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

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

贡献。

出示幻灯片:

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

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

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

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

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

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

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

敬。

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

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

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

古印度的交往。

《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

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

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

玄奘身穿和尚

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

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

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

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

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

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出示多媒体)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

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

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疆域、城市、

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

重要材料。

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

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

影视等作品。

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

奘有何异同?

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

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

最后都取得了成

功。

生乙:

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

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

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

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

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四、课堂小结

(1)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陆路和海路

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以史为鉴:

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影响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

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

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

板书设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

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人纷乱的“五代

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

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

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

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

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理解五代十国

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