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553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1《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21 古诗词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词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诵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中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及意象,边读边想象,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优美、生动。

2.感悟画面,体会诗人、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和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以“秋”为题,且诵且悟(用时:

5分钟)

1.课件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句,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质疑:

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你发现了什么?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引学: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吟诗抒情,寄情于景。

我们现在来认识两位诗人。

1.

(1)大声吟诵,交流发现:

同是写秋天,但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喜有忧,前两句抒发乐秋之感,后两句抒发诗人悲秋之怀。

(2)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人喜和忧的不同情怀。

①重读重点字,体会情感。

(轻、扑,胜春朝,怒、卷,愁)

②韵律朗诵。

③师生接读,试背。

2.了解诗人王维和张继。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诗人生平。

(2)交流发现:

王维是一位心胸豁达的诗人,常写乐山乐水的诗;张继仕途不顺,郁郁寡欢,常写诗抒怀。

  课前出示秋天主题的诗句,意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捕捉诗眼,体会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怀。

但不必让学生具体说出每句诗抒发的情感,只需整体把握喜和忧即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

10分钟)

1.出示《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2)初步感知:

两首诗中诗人心境是否相同?

2.检测朗读,夯实字词。

3.指导写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悟。

1.对照大屏幕,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和停顿。

(2)交流发现:

《山居秋暝》以喜为主,《枫桥夜泊》以愁为主。

2.抽读古诗,汇报要注意的字音、字形强调:

“泊”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bó。

3.观察教师范写,认真练写。

4.朗读感悟。

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朗读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高。

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当点拨。

3.初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正音。

三、自主研读,感悟诗意(用时:

15分钟)

1.课件出示《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对比阅读。

(1)指导学生先自由读,再找到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

(2)巡视指导。

2.出示《山居秋暝》,倾听发言,适时点拨,启发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想象画面,朗读第一、二句,体会静态美。

(2)引导学生围绕第三、四句,体会林间灵动之美。

(3)指导学生回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思考:

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3.出示《枫桥夜泊》,倾听发言,适时点拨。

(1)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和诗眼汇报读书收获,并适时鼓励评价。

相机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

(2)指导学生从诗中找到作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到什么,学生从中感受到什么。

相机板书:

寒山寺、钟声。

 

1.自由读两首诗,展开交流。

(1)动笔画出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抓住关键词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2)自主学习,写一写批注。

2.汇报《山居秋暝》读书收获,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找到诗中描绘的景物:

空山、新雨、明月、清泉。

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林间秋景图。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恬静之美。

(2)抓住“喧、浣、莲、舟”理解诗句中描绘的动态美。

借助图画,描绘画面,读出灵动之美。

(3)把体会带进古诗中,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

3.围绕《枫桥夜泊》进行读书汇报,说说自己的理解。

(1)汇报要点一:

写月写的是“月落”,写乌鸦写的是“乌啼”,写霜写的是“霜满天”,每一种景物都透露着凄凉愁苦之感。

①个别读。

读第一、二句,读出凄凉之感。

②抓住诗眼“愁”,试着理解诗人愁什么,再读好这两句话。

(2)汇报要点二:

诗人卧于客船中,夜半时分,听到寒山寺中的钟声声声入耳,一种孤寂的愁绪令人彻夜难眠。

①个性朗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围绕钟声,进行想象:

“钟声”让诗人在这个难眠之夜想到了家乡,想到了自己的抱负、想到了未来的前途……

 

1.对比两首诗,要重在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读书中,启发学生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写批注。

 

3.汇报月落、乌啼、霜满天时要结合画面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不要生硬地叙述古诗的意思。

 

4.汇报《枫桥夜泊》后两句时,教师要让学生提炼出学法,即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学习古诗,联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抓住意象,升华主题(用时:

10分钟)

1.总结:

回眸已千年,枫桥边,物是人非(擦去板书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寒山寺),不变的是钟声。

2.出示有关钟声的句子,引读。

(1)所以3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道——

(2)600多年前的高启写道——

(3)800多年前的陆游写道——

3.引思:

为何这么多诗人相隔数百年,也喜欢写钟声?

1.结合板书,围绕钟声诵读诗句。

2.接读。

(1)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清·王士祯

(2)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泊枫桥》明·高启

(3)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宿枫桥》宋·陆游

3.探究:

是张继第一个写到了寒山寺钟声,他为后人启思,使人情感共鸣。

  此环节可以理解为以文带文,由诗中意象“钟声”带出在张继之后再写钟声的诗句和诗人。

教师在教学时应梳理好语言,引读诗句,层层升华情感,催发学生对诗人张继的敬佩之情,对诗中钟声的共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学法迁移,导入新课(用时:

10分钟)

1.导入:

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品味诗情。

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用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长相思》。

2.引学:

这是一首词,句式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这首词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让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

3.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

(2)指导识记多音字“更”。

1.交流总结:

运用抓住意象品读词句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诗情。

 

2.倾听教师介绍,了解《长相思》的体裁。

 

3.初读,按照学习提示自学生字。

(1)读词,读准“榆、畔、聒”等的读音。

(2)了解“更”在本课的音及义。

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读的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高。

 

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当点拨。

 

3.初读词,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正音。

二、自主研读,理解内容(用时:

20分钟)

1.指名读《长相思》,顺势学习这首词。

课件出示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指名朗读,思考:

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些景物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说出感受。

(3)小结:

诗中的景物也叫意象,关注意象,读好句子,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

再读上阙,体会情感。

2.课件出示下阕引导学生自学: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

(2)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和批注。

(3)聆听学生回报,相机指导朗读。

 

1.共同学习上阕。

(1)一名同学朗读上阕,其他同学注意找到上阕中写到的景物:

山、水、榆关、灯。

(2)小组交流汇报。

①两个“一程”写出了山水迢迢,路途遥远,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怀揣忧愁。

(读“山一程,水一程”)

②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孤寂愁苦的情绪。

(读“夜深千帐灯”)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上阕。

如:

三名同学分别朗读,全班齐读。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下阕。

(1)自由读下阕,动手圈画词中意象。

(2)抓住词语,理解意思,读出感受,写出读书批注。

(3)汇报要点:

①“风、雪、乡心、故园”这些景物是下阕所描写的。

②“风雪”“一更”从环境的恶劣烘托诗人的凄苦愁绪,那声音整夜未停让思念家乡的心无法入睡。

(多人朗诵下阕)

1.引导学生慢读句子,边读边品味景物及关键词。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在说不透彻时,教师加以引导并梳理语言。

同时,注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3.学生自学下阕的前提是学会上阕的学法,即找意象、品词、说感受、读出体会。

教师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处理朗读可以尝试配乐、慢读、节奏变化、轻读个别词等方法。

三、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

10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榆、畔”,指名读。

提供自主学习写字的机会。

2.教师示范写个别字,相机指导。

3.巡视,订正学生书写。

4.出示诗词,再次朗读,积累。

1.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交流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自主书写。

3.观察教师的范写,练习并对照,发现问题自主订正。

4.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

范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注意整合同样结构的字的相同写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8《冀中的地道战》人教(部编版)

8 冀中的地道战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冀中的地道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侵、略”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任”,会写“侵、略”等10个字,会写“侵略、修筑”等14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3.了解冀中的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能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2.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和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的奇迹,感受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地道战》影片片段。

(教师)

2.查找有关地道战的资料、抗日战争的背景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分享资料,激情揭题(用时:

5分钟)

1.板书课文题目:

冀中的地道战。

2.引问:

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

3.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日本侵华图片)

4.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5.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1.齐读题目。

2.初步交流地道战的资料。

3.学生说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4.齐读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5.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

1.教师侧重引导学生对“扫荡”的了解,为学文埋下伏笔。

2.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理清层次(用时:

20分钟)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指名读,齐读)

2.指导学生写一写。

(方法:

观察字形,发现关键笔画,再范写。

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4.组织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师生交流写作层次。

引导学

生分清详略,并形成“产生和作用——式样和特点——在历史上的地位”的板书。

1.正确读记词语。

(互相纠正字音,重点掌握多音字“任”。

2.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难写或者最重要的两个词语,理解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说。

3.可以运用查字典法、近义换词法及反义词否定法。

4.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主要内容。

5.根据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总结各部分内容。

(产生和作用——式样和特点——在历史上的地位)

1.教师在检查预习时,结合预学案中的内容,着重落实的词语有“岔道、吆喝”等,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重点强调生字的读音:

“岔”是翘舌音,“陷、拐”是三拼音。

3.引导学生用区别形近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4.书写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陷”字右下是“臼”,不是“白”。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用时:

13分钟)

1.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

用横线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书上标注。

3.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文章内容及感受。

1.速读课文,从字里行间细心地找一找,画一画,用心地读一读,初步感受地道战的神奇。

2.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小组内交流自读自悟的收获和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批注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所画句子的描写特点,从内容、感悟上分别做批注。

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用时:

2分钟)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

2.搜集描写地道战的资料。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层次。

2.自主积累。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利用板书概括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交流资料,明确重点(用时:

3分钟)

1.课件出示词语。

2.回顾课文脉络。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词语的时候相机强调字音。

二、紧扣“奇迹”,体会智慧(用时:

26分钟)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找出课文中能够体现地道战是个奇迹的段落,在印象深的地方做好批注。

(1)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

(2)指导填写学习活动卡。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点拨。

3.课件出示句子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并体会。

(1)引问: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那它“奇”在哪儿?

(2)追问:

这一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3)出示重点句子,指导学生运用解读关键词和联系背景资料的方法品悟文章内容。

4.出示课外资料,播放电影片段,帮助体会。

5.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引读。

1.认真阅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填写学习活动卡:

用精练的语言填写学习活动卡,在填写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和补充。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

(1)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奇”。

(2)交流“奇”的部分,重点品读。

(3)感受奇迹来自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观看影片,加深体会,升华理解。

5.找出最感动的地方自由读、畅读、互赏、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填写活动卡时应先引导学生按要求速读课文,再重点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学生理解这一奇迹是如何产生的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回答,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朗读相关语句。

 

3.教师在播放影片片段时,应提前剪辑好,注意只播放地道战作战的精彩部分,时长控制在3分钟之内。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用时:

6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导思: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交流。

2.畅谈感受。

  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围绕阅读策略来写。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推荐观看《地雷战》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在推荐阅读时可以出现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太阳|人教(部编版)

太阳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

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1-3小节的学习,感知太阳大、远、热的特点,并理解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同时了解到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并能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练笔中去。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5、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是一篇科普短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并通过句子练习来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种写法。

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己总结,然后以创作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太阳》,齐读课题,读出气势,猜一下,为什么老师选择《太阳》为公开课。

因为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诗歌不一样,是科普类的说明文(板书:

说明文)

交流搜集的太阳资料。

(学习搜集资料要提取简要的信息,条理要清楚。

二、新授

(一)检查预习,交流成果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并思考写了太阳哪两方面的内容?

2.检查生字,指导辨别氏、抵

3.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板书:

特点、关系密切。

(二)太阳的特点 

1.作者由神话故事引出太阳,就是《后羿射日》。

谁读一下这个神话故事。

  师:

老师讲的故事可能吗?

  生:

不可能。

  师:

为什么不可能呢?

科学的答案就藏在文章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太阳都有哪些特点?

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出示要求)

2.交流太阳的特点(板书:

远、大、热)

(1)交流远

投影:

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比一比:

太阳离我们很远。

师:

这两句有什么区别?

你觉得哪句更好?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列数字)还怎样说明太阳离我们远的?

(举列子)

板书:

列数字、举例子

  师:

是呀,1.5亿公里,真够远的。

这么远怎么能射到呢?

(变陈述句)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别的原因吗?

(2)交流大

生:

因为太阳很大,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投影: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师:

这里也用了刚才学习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还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

(课件)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生:

这样比,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太阳的确很大。

板书:

作比较

师:

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样一比,确实够大的。

仿写: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给第二段加个结尾。

还有一个原因

(3)交流热

投影太阳会放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像个大火球,试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打比方)

(4)练写说明方法

①辨一辨

作者就是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更清楚、更直观的让我们了解了想要说明的内容,这些方法在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中也有运用。

辨一辨下面的句子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语文园地我的发现)

②身高说一说

谁来当模特,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身高,用上说明方法。

总结:

不能生搬硬套,要为特点服务,要不会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③方法练一练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他认为,以他的资历,肯定能让你们掌握这些说明方法,嘉宾出场,屏幕:

鲸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教师简笔画鲸)

谁来说,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接着画,大象)

(二)关系密切

1.太阳的这些特点到底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书上有一句话很自然的把两部分内容联系到一起了,是那句话?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2.请你们接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哪些事物离不开太阳,只有这些事物吗?

加个什么号?

(省略号)所以作者才说,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3.让我们用一首小诗作结,再来赞美一下太阳。

出示小诗。

三、总结

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我们人类还是发现了她许许多多的秘密;虽然,月球上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但是我们人类还是登上了月球。

这些都是谁的功劳?

你想不想去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奥秘?

最后让郭沫若的这句话成为我们的共勉。

板书设计:

太阳

说明内容说明方法

远列数字、举例子

特点大作比较

热打比方

关系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