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题.docx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复习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绪论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
回答:
地球科学:
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一起构成近代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
地质学:
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变历史的科学。
二、填空题
1、地质学发展经历了古代地质思想的萌芽(18世纪以前)阶段、近代地质学的创立阶段(18—19世纪中叶)、近代地质学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2、地质学发展初期,学术界展开了水成论与火成论和灾变论与渐变论两场争论,对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判断题
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错)。
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错)。
解析:
地质学不能涵盖地球科学的所有含义,它们之间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但由于地质学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在地球科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在地质历史中,某些突变现象也是常见的。
正确的思维方法应当是在承认地球演变过程的缓慢性和渐进性的同时,也承认存在着阶段性的灾变过程。
即地球和地壳的演变经历了渐变——灾变——渐变的反复发展的过程
第一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重力异常、磁异常、地温梯度、岩石圈。
回答:
重力异常:
实测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的现象。
原因:
测点不一定位于平均海平面上
地壳不同部分物质的密度不同(为消除高度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把重力值校正到相当于海平面高度是的重力值的工作称为重力校正。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值(理论值)偏离,并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重力异常。
可反映地壳内部物质密度的变化。
)
磁异常:
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上。
低温梯度:
在内热层(增温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高的温度。
岩石圈:
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二、填空题
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
2、大陆表面按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五种地形地貌单元。
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环太平洋山系。
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单元。
5、大陆边缘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两种类型。
6、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五部分构成。
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
8、根据莫霍(洛维奇)面、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
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3、A地1000米深度处的温度一定比B地800米深度处的温度高(×)。
4、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
地下的温度主要同深度有关
5、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P21在2885KM以上……P27表格重力值一栏
6、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
四、选择题
1、岩石密度越(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是()。
A、高、面波B、低、横波
C、低、体波D、高、纵波
2、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
A、500米、200米B、1000米、500米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C、500米、100米D、1000米、200米200米500米
3、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C)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个大的地形单元。
A、5、2B、2、2
C、5、3D、3、2
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4、大陆架的坡度();大陆坡的坡度(B)。
A、大、大B、小、大
C、小、小D、大、小
5、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B);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
P22
A、弹性、弹性B、弹性、塑性
C、塑性、塑性D、塑性、弹性
五、简述题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划分结果。
答:
划分依据:
根据各圈层的密度和地震传播速度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研究推测各圈层的压力和温度
研究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出的地下深处的物质,推断地壳深部的物质组成
研究陨石的特征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划分结果:
依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地壳。
古登堡面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一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低俗带深度一般介于60~250Km,接近地幔顶部,低俗带内地震波速度比上部小5~10%,低速带没有明显的界面,呈渐变关系。
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层。
软流层上部的地球部分为岩石圈。
根据密度和地震传播速度,将地壳划分为上地壳(硅铝质)和下地壳(硅镁质)
地幔可进一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密度为3。
51g/cm3,下什么为5.1g/cm3。
地核可进一步划分为外核(2885-4170)、过渡层(液-固体,4170-5155)和内核(5155至地心)。
2、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答:
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与介质密度有关,地震波有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将发生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面波是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和横波在固体介质中都能传播,横波的震动方向同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不能通过液体;纵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在液体介质中的速度减慢。
地震波在遇到不同速度的介质是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第二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岩石结构、岩石构造、解理、地壳均衡。
回答:
克拉克值:
某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该元素的克拉克值。
岩石结构:
反映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
岩石构造:
岩石中各种矿物颗粒的空间分和排列方式
解理:
矿物晶体或晶粒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地壳均衡:
地壳为适应重力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二、填空题
1、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两类。
2、按矿物的化学成分可将其分为自然元素(金刚石)、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黄铁矿Fe2S)、氧化物(石英)、氢氧化物、卤化物(萤石)、含氧盐类矿物六大类。
3、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
4、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四类。
5、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6、根据地壳的结构,可将地壳划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过渡地壳三类。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
例:
天然汞
2、氧化物稳定性强,硫化物稳定性差,容易氧化(∨)。
P35
3、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
4、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深;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浅(×)。
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5、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
6、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
若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不同程度的均匀吸收,则显出黑、灰等颜色;
若选择性的吸收则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
7、萤石的硬度(4)要大于方解石(3),刚玉的硬度要小于黄玉(8)(×)。
(刚玉的摩氏硬度为9,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第二号高硬度物质)
8、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
四、选择题
1、大陆地壳密度(D),大洋地壳重力为()异常。
A、大、正B、小、负
C、大、负D、小、正
2、岩浆侵入深度越浅,岩石的结晶程度越(A),陆上沉积岩厚度()海洋中的厚度。
A、高、大于(?
)B、低、小于
C、高、小于D、低、大于
3、卤化物在地壳中种类(B),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A、多、能B、少、能
C、多、不能D、少、不能
五、简述题
1、三大类岩石的区别,如何相互转化。
回答:
一是成因不同,沉积岩是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为水成的岩石。
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样式,为火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结构、构造风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
且约定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为压力、温度、热液等作用,改造原岩形成的。
二是构造不同。
沉积岩的典型特征为具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特征为块状。
变质岩的构造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变质形成,则可保留有层理和层面构造,也可能因变质程度深的缘故形成块状,而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则成块状。
暴露在地标而又处于较高海拔位置的岩浆岩、变质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的岩石因构造运动可能下沉到地壳深处而成为岩浆,或者因温度、压力或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下沉到地球深处成为岩浆,岩浆上升后形成岩浆岩。
总之,三大岩石在不断的演化和转化
(
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有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标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变所形成的岩石。
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
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称为负变质岩)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结构与成分:
大陆地壳具有双层结构。
上部为硅铝层,也称花岗质层;下部为硅镁层,也称玄武质层。
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的界面称为康拉德面。
大洋地壳缺乏硅铝层,只有硅镁层。
大陆地壳密度小。
大洋地壳密度大。
大陆地壳厚度大,莫霍面深;大洋地壳厚度小,全球洋壳平均厚度为6~8Km,莫霍面浅。
大陆地壳沉积物厚度大,0~10Km;大洋地壳沉积物厚度小,0~2Km。
大陆地壳重力异常以负异常为主;大洋地壳重力异常以正异常为主。
大陆地壳年龄老,最早形成与46亿年前;大洋地壳年轻,最老的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大部分形成于1亿年前。
大陆地壳地震波速度分为两部分,硅铝层的纵波速度为5.6~6.0Km/s,硅镁层纵波速度为6.8Km/s;大洋地壳硅镁层纵波速度为6.8Km/s。
3、地壳均衡的基本原理。
答:
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达到平衡的现象。
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这种现象反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通常来讲,在大陆地区内部,山脉的重力异常值低,反映山脉地区地壳厚,莫霍面下凹,仿佛存在着“山根”;而盆地或平原地区重力异常高,反映其地壳变薄,莫霍面变浅,形成“反山根”,因此,地形高程与莫霍面起伏形成一种类似镜像对称的关系。
早期地壳均衡有两中观点,即普拉特模式和艾里模式。
随着今年来科学及时的发展,证明地壳的均衡现象实际上是普拉特和艾里两种学说的结合,即地壳的密度不同,补偿深度不是一个平面,而是起伏不平的,高原和山区上部的剩余的质量被深部质量的不足所抵消
第三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古生物学、化石、标准化石、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层切割律、组。
回答:
古生物学:
研究地实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其范围包括各个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包括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
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特征:
⑴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⑵或者反映生物生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是不仅可以来鉴定地层年代,还可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将地质时期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
绝对地质年代:
又称同位素地质年代,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计算岩石的年龄
地层层序律:
岩层在形成后,如果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乎水平状态的现象
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年代相同。
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地层切割律:
指岩层和岩层之间,岩层与亲如题之间以及侵入体与侵入体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年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着老。
组:
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见课本)
二、填空题
1、成种作用的模式包括渐变模式、突变模式两种观点。
2、地质年代单位为宙(eon)、代(era)、纪(period)、世(epoch)、期(stage)五个大的单位。
3、年代地层单位为宇(eonothem)、界(erathem)、系(system)、统(series)、阶(stage)五个大的单位。
4、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纪六个时代单位。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变异促进了生物进化,遗传则限制了生物的多样性(×)。
2、鸟类起源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
3、细菌和蓝藻在冥古代出现,震旦纪带壳动物爆发()。
P41
4、陆生维管植物于泥盆纪出现,恐龙盛行于中生代(∨)。
P60
(*)5、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与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
6、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
7、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
8、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9、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
10、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
(生物演化的同时期的一致性)
11、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
12、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和绝对年代(∨)。
13、古生界生物开始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
四、选择题
1、蕨类植物比菌藻类植物出现的(D),裸子植物比被子植物出现的()。
A、早、早B、晚、晚
C、早、晚D、晚、早
2、侵入体比被侵入的地层(C),腔肠动物门比原生动物门出现的()。
A、新、早B、老、早
C、新、晚D、老、晚
3、印痕是(B)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是()动物在围岩上留下的。
A、软体、软体B、软体、硬体
C、硬体、硬体D、硬体、软体
4、二叠纪属于(),震旦纪属于(B)。
A、古生代、古生代B、古生代、元古代
C、中生代、元古代D、中生代、古生代
5、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越长,则若干年后蜕变产物(子元素)的含量越();地层时代越老,则所含有的生物越(B)。
A、低、简单B、高、简单
C、低、复杂D、高、复杂
三、简述题
1、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区别?
回答:
岩石地层单位:
以地层的岩石特性和岩石类别作为地层划分的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每一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的总和。
岩石地层单位没有严格的时限,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不同地点,其时间范围是不等同的,往往存在有规律的穿越现象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回答:
①进步性:
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
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
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地质营力、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回答:
地质作用:
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标形态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
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的,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辐射能起主要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二、填空题
1、按地质作用的介质条件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海洋的地质作用、大陆上的地质作用两类。
2、按地质作用方式将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成岩作用五类。
3、风化作用方式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形式。
4、外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影响因素为气候、地形。
P71(气候:
潮湿和干旱地区的地质作用不同。
地形:
大陆已剥蚀作用为主,而海洋以沉积作用为主)
5、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四种作用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干旱气候区风化作用比潮湿气候区强烈(×)。
风化作用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三种。
潮湿地区的化学风化作用比较强,而干旱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本题的风化作用十分笼统
五、简述题
1、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形成的内在联系。
外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作用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的物质在适当的场合又重新沉积下来,最后通过成岩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
2、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回答: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外力地质作用破坏了由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地形和产物,地形高处受到剥蚀,地形地处受到沉积,重塑地表形态,总体为“削高填低”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横向环流、河流的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向源侵蚀作用、侵蚀基准面、河流阶地、深切河谷、牛轭湖、夷平面。
回答
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下,由于气温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
主要是在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包括温差作用、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
主要是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尸体腐烂分解的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之间进行化学反应,从而促使岩石分解破坏的作用。
风化壳: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物。
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的薄壳。
横向环流:
水质点常在垂直其流动方向上呈螺旋状有规则的变化,这种螺旋状水流称为环流。
当环流轴线同水流方向一致时(符合右手螺旋定则),称为横向环流。
下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床降低、加深河谷的作用。
侧蚀作用:
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
向源侵蚀作用: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为……。
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流阶地:
地壳上升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河谷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部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深切河谷:
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在平面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成为深切河谷。
牛轭湖:
蛇曲状河流中,由于洪水期水量突然增加,侵蚀能力突然增强,水流会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湾,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成为牛轭湖
二、填空
1、一个完整的风化壳从上到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基岩四层。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温差风化、冰劈风化、盐类的结晶和潮解、层裂或卸载方式。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溶解作用(溶洞)、水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方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分为机械风化、化学风化方式。
三、判断题(正确∨,错误×)
1、山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2、气候越潮湿,物理风化作用越强(×)。
3、生物风化作用往往伴随着化学作用(∨)。
4、土壤层实际上是风化的残积物,只不过其中有腐殖质的加入,适宜植物生长(∨)。
P79
5、沉积岩比岩浆岩更容易风化,因为岩浆岩更坚硬()。
6、昼夜温差越大,岩石越容易风化(×)。
7、幼年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壮年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
四、选择题
1、沉积岩成(C),岩浆岩成()。
A、块状、层状B、层状、层状
C、层状、块状D、块状、块状
2、干旱气候区以()风化为主,潮湿气候区以(D)风化为主。
A、物理、物理B、化学、化学
C、化学、物理D、物理、化学
3、河流的河床高度弯曲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方式以(C)作用为主。
A、蛇曲河、机械B、曲流河、机械
C、蛇曲河、溶蚀D、曲流河、溶蚀
4、黄铁矿氧化后形成(),硬石膏吸水后转变为(C)。
(黄铁矿:
FeS2磁铁矿:
Fe3O44FeS2+11O2=2Fe2O3+8SO2)
A、磁铁矿、石膏B、磁铁矿、滑石(硬石膏为无水CaSO4)
C、褐铁矿、石膏D、褐铁矿、滑石P75
5、物理风化作用()岩石的成分,化学风化作用(D)岩石的成分。
A、改变、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