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172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定位] 1.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结合实例,分析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①0.3~0.6℃。

2.主要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②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③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3.影响

思维活动

1.全球变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 不正确。

全球变暖会对大部分地区造成不利影响,但对部分地区也会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吸收⑧99%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万物生灵,免受紫外线杀伤,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破坏现状

(1)地球臭氧层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为明显,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北美洲面积大小的空洞。

3.危害

(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⑩增强,影响人类的健康,使白内障、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⑪生长繁殖。

思维活动

2.南极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回事?

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答案 “南极臭氧层空洞”指的是在南极上空出现了全球臭氧最低值。

它在南极地区的春季(9~10月)最明显,持续一个月左右。

氟氯烃化合物是臭氧层空洞形成的“罪魁祸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

(1)污染源:

⑫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烟尘、一氧化碳、⑬氮氧化物和铅等。

2.酸雨

(1)定义:

pH值小于⑭5.6的降水。

(2)成因: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⑮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较强的酸性,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3)危害

(4)主要分布区:

欧洲、北美、我国⑱长江以南地区。

思维活动

3.为什么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酸雨特别严重?

答案 

(1)我国长江以南各大城市中,燃烧的大多是含硫量高的煤,酸性气体排放量大;

(2)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形成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于北方,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辽阔,风力强劲,易于酸性气体扩散;(4)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而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探究活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

为什么?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发生?

答案 

(1)呈上升趋势。

 原因:

一是随经济发展,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向大气中排放CO2的量增加;二是森林破坏,导致对CO2的消耗减少。

(2)呈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因为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全球气候变暖。

 一方面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措施: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探究点二 臭氧层的破坏和酸雨

探究活动

 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该群岛属于乌斯怀亚市,在印第安语中,它的意思是“观赏落日的海湾”,它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少的现象。

工人白天上班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

材料二 漫画——“雨”中垂钓

(1)材料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该环境问题带来哪些危害?

有何应对措施?

(2)材料二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如何防治该环境问题?

答案 

(1)臭氧层的破坏。

 危害:

臭氧层破坏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人体健康;还会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措施:

减少并逐渐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酸雨危害。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和土壤酸化,还能腐蚀建筑物、名胜古迹、塑料和金属设施等。

 措施: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脱硫新技术,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加大环保力度等。

反思归纳

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2.酸雨

(1)酸雨的形成

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降落到地面即为酸雨。

如下图所示:

(2)酸雨的危害

危害类型

表现

危害生态环境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它可以毁坏森林,还能使湖水酸化

损害基础设施

酸雨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危害农业生产

酸雨会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引起国际纠纷

由于酸雨可以借助风力远距离移动,因此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对点训练一 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有(  )

①酸性气体排放量增加 ②臭氧层被破坏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④毁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由上题可知,格陵兰冰川面积不断缩小,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所致。

其成因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毁林使得被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冰川融水增多,对全球水量没有影响,只是水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海洋面积增加,沿海低地被淹,海岸线长度减少;冰川融化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不会造成全球温度下降。

对点训练二 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系统却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3~4题。

3.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4.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而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

第4题,近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

对点训练三 大气污染和酸雨

5.下表是“欧洲西部一些国家所降酸雨中含硫磺的差异表”,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国家

硫磺量(100t)

从别国传入的污染率(%)

475

82

225

92

1330

58

1301

63

847

20

121

48

A.传入①、②两国家的污染率高的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B.③、④两国比⑤、⑥两国的酸雨污染严重

C.各国硫磺排放量的多少与能源消费构成无关

D.各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都与本国大量燃煤有关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可看出③④两国酸雨中硫磺的含量最高,而硫磺含量多少直接与酸雨严重程度有关。

硫磺排放量与燃煤多少有关,但①②这些国家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别国传入的污染气体造成的,并不是由本国大量燃煤造成的;同时别国污染气体能大量传入①②国家,主要是受西南风影响,而不是北大西洋暖流。

故选B。

6.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缺”。

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容易和碳酸钙反应,腐蚀大理石雕像。

综合提升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说,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至4摄氏度。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自然因素:

太阳的异常活动等。

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4)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第

(1)题,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积温增加,生产期延长;而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实施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基础过关]

1.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全球变暖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答案 C

解析 ③图所示应为排放工业废水引发的水污染。

2.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

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 B

解析 冰雪的反射率比植被高得多,植树造林会降低地面反射能力,从而使地面吸收更多的热量,加剧全球变暖。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据此完成3~4题。

3.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4.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臭氧含量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平流层气温降低。

第4题,导致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因此从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来看,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读“我国酸雨分布图”,完成5~6题。

5.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硝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排放

6.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区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气对流流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5.C 6.A

解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所致。

我国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当地多谷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且降水多,酸雨影响比较严重。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8.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答案 7.B 8.C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和中亚沙漠区,故是沙漠化问题;②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可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分布在沿海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土运动造成的。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

(1)危及材料中群岛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建立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启示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好处有哪些?

(4)目前我国能源构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不同点有哪些?

答案 

(1)全球变暖

(2)核电具有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的特点;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该地区缺少常规能源。

(3)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重最大的是煤炭,而大多数发达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我国水电和核电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美国等发达国家水电和核电发展很快,在其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也很大;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还比较单一,正在向多样化迈进,许多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构成已比较多样化。

解析 

(1)材料中岛屿出露海面的数目在减少,说明遭受海水浸淹的威胁,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2)长三角地区能源的供需存在矛盾。

(3)本题要从减少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去回答。

(4)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结构不合理,水电和核电所占比重太小;美国等发达国家多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能力提升]

2013年1月,雾霾天气笼罩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大雾造成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全国多地PM2.5指数“爆表”,大雾天气也影响了当地的交通。

读“全国部分省市PM2.5浓度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雾霾严重天气的时空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与我国降水的分布一致

B.分布与我国煤炭的分布一致

C.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

D.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11.有关雾霾天气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近期冷空气势力较弱,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回升有关

B.与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的污染物质等有关

C.与大雾天气的出现有关

D.强冷空气南下容易造成雾霾天气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10题,雾霾天气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城市,与降水、煤炭分布不一致;秋冬季节,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对雾霾的形成较为有利。

第11题,冷空气活动强,空气流动大,不易造成雾霾天气。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此完成12~13题。

12.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山地0℃等温线上移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

13.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全球气温升高,山地雪线会普遍上移;两极冰川融化会加快,加上海水升温膨胀,导致整个海平面上升;由于温度的升高,亚寒带针叶林会向极地推移;尽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会增加,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并不是全球普遍干旱。

第13题,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与各项对比就可解答。

可看出,A、B、C三项都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而D项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即自然资源储量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14.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有何趋势?

这种变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3)有人认为,北冰洋的这种变化趋势会使欧洲西部的气温降低,试解释原因。

(4)减缓这种变化趋势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范围变小。

 世界气温处在波动上升时期;随着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遭破坏,影响航运。

(3)海冰覆盖面积降低,海洋水量增大,从北冰洋南下的冷水增多,使北大西洋暖流北上趋势减缓,减弱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