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程.docx
《四方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方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方程
方程
(一)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再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已有信息列方程表示具体生活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在学校众多的运动器材中,有一种我们小朋友非常喜欢的——跷跷板。
小胖和小丁丁正玩得欢呢。
从图上你能说说他们两人体重的关系吗?
生:
小胖>小丁丁
2、出示:
托盘天平
师:
科学家根据跷跷板的原理,发明了天平。
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现在天平是平衡状态,说明了——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列式。
今天老师利用天平做几个小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现象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1)师:
老师这里有一个简易的天平,请大家仔细观察。
(演示课件)
在左边放2个未知重量的积木,右边放一个100克的法码。
师: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
2X>100(生板书)
2)师在右边再添上1个100克的砝码。
师:
现在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生:
2X>200
3)再在右边添上一个50克的砝码。
师:
现在天平怎样?
怎么列式?
为什么?
生:
2X=250,因为天平左边的积木重量=天平右边砝码的重量。
4)出示:
小丁丁和爸爸的图片
师:
同桌交流:
应该怎样列式?
为什么?
生:
小丁丁的身高+凳子的高度=爸爸的身高,因为小丁丁站在木凳上后,就与爸爸一样高了。
5)出示:
积木图
独立思考:
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核对:
X+7=12
3y=12
因为上排积木的长度=下排积木的长度。
2、整理分类。
师: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合理的标准分成两类吗?
师:
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展示学生不同的分类,并让他们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
3、认识等式。
师: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着不同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
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一种分法。
(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师:
(展示等式)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
左右两边相等
师:
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板书:
等式)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生:
……
师板书学生列举的等式。
4、认识方程
师:
如果老师想让你帮老师把这些等式再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生:
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的。
师:
(板书:
含有未知数)黑板上哪些式子可以分到这个类别中呢?
生:
……
师: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方程。
(板书课题:
方程的认识)
师:
谁来说说什么是方程?
生:
……
5、判断
师:
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方程吗?
为什么?
(出示)3+X=1017-8=96+2X8X=07-X>3Z÷Y=2
师:
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
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师: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生:
……
6、比较辨析
师: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
生:
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
你能用最简捷的方式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试一试。
生:
(思考汇报)
三、巩固内化
1.判断: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方程。
()
(2)、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
(3)、等式一定是方程。
()
(4)、8=4+2X不是方程。
()
(5)、14+3X是方程。
()
2、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
(1)35加上X等于91
(2)X的3倍是57
(3)X减3.5的差是6
(4)X的4倍加上2.5的和是3.8
3、□盖住了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你能猜出哪题是方程吗?
8+□=15x÷□=1212×y□24F-□
说说判断理由吗?
4、猜数游戏:
老师心里想了一个数,这个数比25大20,这个数是几?
根据所给的信息,怎样列方程?
四、总结
师: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
方程
(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规范步骤。
教学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一、复习准备
1、判断题。
(是方程的画√)
8-2ⅹ=6()6+ⅹ>13()
143ⅹ=286()40÷ⅹ=2()
30-20=10()ⅹ+y=15()
师:
说说判断的理由。
2、说说下列各未知数都表示什么数。
10-X=0.424.5X=27X+5.8=16.42÷X=0.5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
(出示例题):
X+3=9
师:
在这个方程中,X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生:
X=6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
Y-15=20中,Y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生:
Y=35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板书)
X=6是方程X+3=9的解。
Y=35是方程Y=35的解。
2、解方程
例1解方程X+3=9
1)自学解方程
师:
我们以前做过一些求□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只是今天在格式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自学课本,想想有哪些新的格式要求。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想过程
解方程应该先写解。
题中的相当于什么数?
(加数)
怎么求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
解:
X=9-3
X=6
师:
象这样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师:
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它你呢?
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检验。
3)检验
例26X=19.8
师:
学生尝试解方程,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交流核对,注意纠错。
师:
怎样检查X=3.3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学习检验过程,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检验:
把X=3.3代入原方程.
方程左边=6×3.3=19.8,
方程右边=19.8.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3.3是原方程的解。
教师强调:
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总结有关格式的要求:
A、做题时先写“解”字。
B、各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C、想想未知数表示一个什么数,该怎么求。
D、验算以“检验”的形式进行,有固定的格式。
5)讨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
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因此方程的解是解方程过程中的一部分。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6)试一试:
解方程并检验:
10+X=10072÷X=3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内化
1、选择
1)X-12=20的解是()
A、X=8B、X=32C、8D、32
2)X=5是方程()的解。
A、15X=3B、3X+2=17
3、解方程并检验:
X-32=643X=5470-X=61X÷11=12
方程(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初步学会解含有两步运算的简易方程,认识解方程的意义和特点。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解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
怎么解答第一步,写法,即如何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复习前面学过的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10-X=0.422÷X=0.5
2、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
解简易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7X+12=47
1)分析:
师:
解这个方程中,应该7X+12=47先算哪一步?
生:
先求7X等于多少。
师:
把7X看做一个什么数?
生:
加数。
师板书:
7X+12=47
加数加数和
师:
要求加数等于什么?
生: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师:
那么7X=?
你会接下去做吗?
注意检验。
试一试。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板演学生讲解每一步的解题依据。
7X+12=47
解:
7X=47-12(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X=35÷7(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X=5
检验:
把X=5代入原方程。
方程左边=7×5+12=47,
方程右边=47,
因为左边=右边,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3)师:
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什么?
生:
要先把7X看做一个数,先求出7X,再求出X的多少。
4)试一试:
7X+3×4=47,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5)师:
比较上面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相同点:
等号右边都是47,左边都是7X加上一个数。
不同点:
练习题的左边是7X加上3与4的积。
引导学生小结:
解这一类方程,要先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方程中包含的计算算出来,再把X与因数的积看成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2、(出示例题)3(X-12)=27
1)师:
思考:
这个方程你认为怎么解?
你有几种方法?
同桌交流,并写出解题过程。
然后翻开书本,仔细看看小胖和小亚的解法过程,有什么不同?
2)试一试:
任选一题解方程,在小组内交流核对。
X÷13+7=204(X-17)=1
三、巩固运用
1、口头解下列方程,要求说出把什么看作一个数并说出每一步的依据。
4X-2=105X-39=56
2、解方程并检验。
6X÷3=3025-X=75÷552.6÷X+13=39.3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方程(四)
教学目标:
1、在会解简单的两步方程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三步的方程。
2、掌握解三步方程的顺序和方法。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4、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解含有三步运算的方程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
如何对方程进行变形求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下面括号中的x的值,哪个是方程的解?
3X+6=12(X=2,X=6)
3.5-2X=2.1(X=2.8,X=0.7)
0.7(X-2)=5.6(X=8,X=10)
(X+0.4)÷2.5=1(X=2,X=2.1)
2、解方程,并写出检验方程
10-1.4X=7.2(X-3)÷1.3=0.2
3、教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易方程。
板书课题:
解简易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23+X+18)÷2=30
1)分析:
师:
请学生尝试解方程。
然后进行交流核对。
师:
解这个方程,应该先算哪一步?
生:
先求23+18的和等于多少,使方程变成41X÷2=30.
师引导小结:
这样的方程,能计算的先计算出来,再想含有未知数的一项是一个什么数,用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来求方程的解。
2、(出示例题)7X+9-3X=17.8
师:
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说说解方程的步骤。
师:
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什么?
生:
能化简的部分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然后再用学过的方法进行求解。
3、试一试:
(26+X-18)÷3=108X-4X+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集体核对,讲清解题算理。
引导学生小结:
解这一类方程,要能化简的部分先化简,把三步方程转化成两步方程,再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把含有的X的项看成一个数,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步步求出解。
4、(出示例题)X+6=3X
1)师:
思考:
这个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生:
方程的左右两边都有X。
师: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2)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如果未知数出现在方程的两边,还是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进行化简,然后求出方程的解。
试一试:
解方程并检验。
9X-36=5X
三、巩固运用
1、直接写出得数。
9X+5X=B-0.4B=a+4a=5x+4x-3x=
2、解方程并检验。
(7+2.3-X)÷2=3.19X+19+7X=513+2X=5X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解方程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