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759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7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docx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知识结构梳理

夏、商、西周三代是华夏文明的勃兴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格局。

但三个王朝皆因暴政而亡。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阳城,禹死后,启继承王位。

至桀而亡。

②夏的中心地区在今天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

①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亳。

②商初,屡次迁都,至盘庚迁都至殷,政局稳定,商朝因此又称殷朝。

③商纣王实行暴政,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朝代

更替

商朝

 

①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西周后期周厉王推行暴政,公元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

③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西周

①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变“公天下”为“家天下”,影响深远。

②西周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这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周在政治上实行的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制度

创新

 

二、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B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

C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D是一种历史倒退的现象

2.在夏、商、西周三代更替过程中,直接由暴政导致王朝灭亡的有

①夏②商③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

3.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关于夏、商、西周的言论,其中和夏桀有关的是

A“以酒为池,悬肉为林”B“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防民之口,甚于防川”D“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4.夏、商两代的灭亡可以给后世统治者提供的重要的历史启示是

A轻徭薄赋B勤政爱民C发展农业D增强国力

5.历史上把商汤灭桀和武王伐纣称之为“汤武革命”,这里的“革命”准确理解是

A人民革命斗争B推翻暴政统治的正义之战

C带有争霸性质D带有社会性质变革的斗争

6.夏、商、西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都在于

A统治残暴B少数民族的攻掠

C奴隶反抗D部落属国的进攻

7.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世袭制D宗法制

8.下列引文最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更名天下田为王田”B“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居”

9.下列对井田制的描述,错误的有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B一切土地都归国王所有

C耕种者必须向周王交纳赋税D实行奴隶集体耕作制度

10.西周分封制存在的重要基础是

A周王拥有强大的王权B各诸侯国的拥护

C西周广泛实行井田制D大量奴隶的存在

11.西周的分封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发展

12.西周与商朝相比较,奴隶制的发达主要表现在

A农业生产B青铜制造C制度创新D疆域广阔

13.西周时期,受封的诸侯臣下向周王交纳的物品,最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A贡赋B田赋C赋税D地租

14.周王将商朝的一些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主要目的是

A保护商代贵族的世袭血统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15.灭掉西周的少数民族是

A淮夷B犬戎C鬼方D羌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帝纣(商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拒绝)谏,言足以饰非;矜(自大)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好酒淫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仓库名)之钱,而盈钜桥(仓库名)之粟。

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

益广沙丘苑台(地名),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而用费中(人名)为政。

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

纣又用恶来(人名)。

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材料二……王子比干谏,弗听。

商容(人名)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材料三……西伯(周文王)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殷之大师﹑少师(官名)乃持其祭乐器奔周。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

……纣兵败。

……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殷本纪》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商纣王。

(要求:

内容包括商纣王的性格特点、治国方针、最后结果)

(四)问答题

17.制度创新是西周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概述西周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

其实质为何?

有何积极作用?

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

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以及基本的历史比较能力。

答案为D

4.B5.B6.A7.A

8.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再认,同时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的内在本质,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这一实质。

故答案为C

9.C10.C11.C12.C13.A14.D15.B

(二)材料解析题

16.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处理能力。

从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商纣王实施暴政的不同侧面,说明商朝灭亡的必然性。

答:

评述要点:

商纣王的性格特点:

思维敏捷,才力过人,刚愎自用,生活奢侈,荒淫无度,为人凶狠残暴。

治国方针:

拒忠良,远贤臣,任用奸佞之人;创制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搜刮天下财富供一人淫乐。

最后结果:

导致众叛亲离,丢失江山,财毁身亡。

(三)问答题

17.解析:

西周的繁盛有很多原因,诸如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等等,本题主要从西周制度创新的角度命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

答: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繁盛时期,周王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其实质是为巩固西周王朝统治而确立的奴隶社会的诸侯分封制度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井田制在当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促进了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编制:

江苏省洪泽中学朱正标

一、知识结构梳理

二、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夏、商、西周农业较前代有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农作物品种②使用的农具③农田水利④能使用各种肥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对商朝农业的历史文献研究,我们主要依据

A甲骨文中的卜辞B《诗经》中的诗句

C《春秋》的记载D《史记》中的记载

3.考古发掘出来的商朝石制农具,常有成百上千件,数量多的惊人。

安阳殷墟一个坑里就出土石刀上千把。

这一考古成就最能说明的是

A商朝的农业十分发达B石制农具制作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C商朝农具制作水平高D商朝大量采用奴隶集体耕作方式

4.夏、商、西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②井田制的推行③集体耕作方式的采用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④

5.商周时期统治者常常强迫奴隶和庶民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和庶民的地位低下B商周的统治极其残酷

C商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D商周的生产力水平低

6.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反映生产力方面的重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A弓箭的使用B青铜器制造

C牛耕的使用D铁器的使用

7.西周青铜制造和商朝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A作坊规模大B青铜制品数量多

C技术更精湛D产品趋向生活化

8.三代时期被称之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下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B青铜时代繁盛时期主要在商周

C产品主要供当时的国王和贵族使用D西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器农具

9.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有了较高的纺织技能,西周时期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①掌握了提花技术②开始用棉花纺纱织布③开始出现刺绣④能织斜纹纺织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

10.下面关于三代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描述,错误的是

①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②在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③在商代安阳妇好墓中出土玉器七百多件④在殷墟出土的红漆碗,表明当时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1.以下史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以贝为货币②掌握漆工艺③掌握城市建筑术④出现了刺绣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2.古书上记载的“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时代

A传说时代B夏C商D西周

13.早在商周时期,就在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王权统治的需要B商业发展的需要

C人民生活的需要D交通运输的需要

14.我国历史上俗称的“五谷丰登”的“五谷”都已经种植最早可追溯到

A夏朝B商周C春秋D战国

15.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之为“商人”,主要是因为

A商朝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B商民善于经商

C商业是商朝主要经济来源D商朝重视商业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三代以上,虽至贵巨富,求数百亩之田贻予子孙,不可得也。

——(清)张英《恒产琐言》

材料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指两千人对耦而耕)。

——《诗经·周颂·载芟》

材料四……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诗经•豳风·七月》

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并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西周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三)问答题

17.运用“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说明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其中关于使用的农具和三代以前相比,依然使用的是石制农具为主,所以发展水平不大。

2.A关于商朝的历史研究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甲骨文的记载,一是《史记》的记载,相对而言,甲骨文的记载比较可信。

3.D从墓葬中大量的农具陪葬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奴隶集体耕作方式为主,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主要通过集体耕作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4.B

5.D6.B7.D8.D9.D10.D11.B12.B1

3.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商周时期交通业的发展主要基于国家王权统治的需要,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交流还不足以推动交通运输业有如此大的发展规模。

14.B15.B

(二)材料解析题

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据此概括历史阶段的特征。

西周的土地归国王所有,诸侯及贵族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买卖权及转让权。

奴隶主采用奴隶及平民集体耕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当时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后世的包括“五谷”在内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已经有了。

(三)问答题

答: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方法方面的知识。

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作为历史结论应该来自于历史史实,而三代时期的历史史实主要来自于考古成果和古代文献。

在教材中隐含了这样的历史研究的方法。

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史从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夏商周时期,在农业方面,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

在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有达千条是关于农业的。

反映当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不辞中记载了很多农作物品种,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和《诗经》记载,至少在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当时已经种植。

从商朝墓葬考古发掘出的大量石制农具反映出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还十分落后,所以基本上采用平民和奴隶的集体耕作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夏商周三代被誉为“青铜时代”,从三代考古中发现的大量青铜器,青铜铸造是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商朝时期青铜铸造规模大技术精湛,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为主,但西周的青铜器开始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三代时期商业交通十分发达,尤其是商朝都城已经是繁荣的商业都市,另外在商代考古中发现大量的充当货币的贝壳。

西周建有从都城通向全国的交通网,沿途刷有旅舍,并建立起邮驿传递制度。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知识结构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

             民族融合

①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征战。

②齐桓公称霸:

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口号,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确立霸主地位。

③晋文公和楚庄王称霸:

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楚庄王又打败晋军称霸中原。

(楚王问鼎)

④春秋晚期南方的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

①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和后来的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②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地区齐魏交战的格局,(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③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逐步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互相残杀

C诸侯被臣下追杀而弃国逃跑 D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分封制走向崩溃

2.从西周初年一直延续到战国的诸侯国,不包括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燕国

3.春秋时期,齐桓公能够确立中原的霸主地位,主要是依靠

A周王室的支持和认可    B黄河中游各诸侯国的拥护

C“尊王攘夷”的策略    D较为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

4.“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从实质上反映了

A统一趋势进一步增强    B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C分封制日益走向衰落    D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

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不朝”,“政由方伯”(各地的强大的诸侯),这种历史现象说明C

A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历史发展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引起了激烈的动荡

C原有的国家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持了

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

6.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真实意图是为了

A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B维护周王室的政治权威

C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 D夺取中原地区霸主地位

7.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认可的主要依据是

A齐国先后灭掉30多个诸侯国

B周王也派代表参加了会盟活动

C参加会盟的诸侯服从齐国命令

D大多数诸侯都参加了葵丘会盟

8.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体现在

A少数民族大量迁往内地与华夏族杂居相处

B中原诸侯国抵御了边地少数民族的进犯

C华夏族与周边戎、狄、夷等各族接触频繁

D各国的改革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交流学习

9.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A越王勾践  B吴王阖闾  C吴王夫差  D楚庄王

10.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马陵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1.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城濮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12.下列各项中符合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有

①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②齐、晋、楚、秦等国争霸③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④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战国七雄中位置处于最南边的是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14.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最大的不同点是

A领地的大小   B国家的实力  C政权的性质  D对周王的态度

1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领域的反映

C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诸侯林立、战乱频仍,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偏僻)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用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摘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子(孔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引自《论语·宪问》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说明了什么?

②材料一中的“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是指什么?

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7.试比较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霸斗争在时代背景、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并分析两者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D4.D5.C6.D7.B8.C9.A10.D11.C12.D13.B14.C15.D

(二)材料解析题

16.解析:

答: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②指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得到各诸侯的响应,尊齐桓公为中原霸主。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依靠管仲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事,使齐国强盛起来。

并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打退少数民族的进攻。

最后通过葵丘会盟,正式建立了霸主地位。

(三)问答题

17.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争霸战争比较如下。

  ①时代特征不同:

春秋争霸是处在奴隶制瓦解时期;战国争霸是处在封建制建立时期。

  ②战争性质不同:

春秋争霸是奴隶主之间的兼并战争。

战国争霸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兼并战争。

  ③战争的目的基本相同:

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④战争的结果不同:

春秋争霸不断冲击奴隶制,使东周处于分裂局面。

  战国争霸则是封建制处于社会主导地位,为全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作用:

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为了争霸,实行了军事和经济上的改革,冲击了奴隶制的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

因此在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使东周走向衰落。

  战国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实行了变法和改革,发展了封建经济,建立起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在战争中逐渐淘汰了奴隶制,使新的封建制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度做了准备。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编制:

江苏省洪泽中学朱正标

一、知识结构梳理。

 

二、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诗经》云: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种现象普遍出现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后的“私田”与奴隶社会初期的“井田”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A形状不同          B耕作方式不同  C面积不同     D所有权不同

3.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说明的根本性问题是

A井田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农民用怠工的办法对付贵族的剥削

C农民都有自己的私田可以耕种     D农民徭役负担太重,无力耕种公田

4.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春秋时期诸侯之间“夺田”“争田”的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王室走向衰微                         B王室占有的土地增加

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现象的发展

5.以下事件,与井田制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西周的衰微及其灭亡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出现

C秦孝公时的变法活动                   D按田亩的实有数目征税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发展农业经济,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位于淮河流域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芍陂                D西门豹渠

7.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提出:

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科技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的是

A青铜器使用金银错技术           B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发明

C制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            D酿造技术上发明用曲造酒

9.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与商周时期相比,有更新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更加宏大,重量超过商周②有长篇铭文出现③出现金银错技术④雕铸艺术更加精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青铜器出现了金银错技术   ②已经能用曲酿酒   ③出现了著名的手工业专著《考工记》   ④制造漆器时使用夹纻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让奴隶获得土地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给奴隶人身自由

12.下列各项关于商鞅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主张改革政治,不必遵循古代传统   ②有利于当时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③郡县制开始在江南地区推广   ④有利于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3.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得到地主阶级有力支持       D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需求

14.商鞅变法废除的秦国旧制度涉及

①土地归属   ②官吏选拔   ③授爵禄   ④地方行政制度  ⑤财产继承  ⑥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