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267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厦门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

1.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下列关于丝绸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所描述的蚕丝,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四川蜀锦”的织锦原料是人造纤维,由加聚反应制得

C.《礼记》记载“天子着青衣”,青色是由丝绸浸染植物染料制得

D.丝绸因富含胺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而具有良好的吸湿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A不符合题意;

B、织锦原料是天然纤维,故B符合题意;

C、天子身份尊贵,常着丝绸类衣物,古代对丝绸染色常用植物染料,故C不符合题意;

D、胺基、氨基易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得丝绸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纤维主要有:

棉花,麻类,蚕丝和动物毛,其中棉花和麻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纤维素,而蚕丝和毛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蛋白质,需注意区分天然纤维和天然纤维素的概念。

2.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水蒸气使CuSO4变蓝B.Cl2使FeCl2溶液变黄

C.CH2=CH2使溴水褪色D.H2S使H2SO3溶液变浊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水蒸气使CuSO4变蓝过程的反应为:

CuSO4+5H2O=CuSO4·5H2O,此过程不涉及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Cl2使FeCl2溶液变黄过程的反应为:

2Fe2++Cl2=2Fe3++2Cl-,Cl元素化合价降低,Cl2被还原,故B符合题意;

C、CH2=CH2使溴水褪色过程的反应为:

CH2=CH2+Br2→CH2BrCH2Br,乙烯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乙烯被氧化,故C不符合题意;

D、H2S使H2SO3溶液变浊过程的反应为:

H2S+H2SO3=S↓+3H2O,H2S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H2S被氧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淀粉、葡萄糖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煤的干馏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C.C3H7C1有2种同分异构体D.油脂、蛋白质都可以和碱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葡萄糖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

B、煤的干馏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焦炭(或半焦)、煤焦油、粗苯、煤气等产物的过程,当煤料的温度高于100℃时,煤中的水分蒸发出,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升温的过程中,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C3H7C1的结构中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H,因此有2种同分异构体,故C不符合题意;

D、油脂中含有酯基,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均可与碱发生反应而水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煤主要是由碳构成,连同由不同数量的其它元素构成,主要是氢,硫,氧和氮,其主要成分是复杂有机物,并非是碳单质,以此分析煤的相关工艺流程。

4.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Fe3+、Cu2+、SO42—、NO3—B.HCO3—、K+、Cl—、[Al(OH)4]—

C.Na+、Al3+、Br—、S2—D.ClO—、Mg2+、SO42—、I—

【答案】A

【解析】

【详解】A、Fe3+、Cu2+、、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可大量共存,故A符合题意;

B、与[Al(OH)4]-能够发生反应:

,故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Al3+与S2-能够发生相互促进的双水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ClO-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离子之间若不发生任何反应,则可以大量共存,若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离子之间发生的常见反应类型有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盐的双水解反应等。

5.两个铷钾分子在温度为5×10-7K时反应,超冷温度迫使反应在中间阶段停留了几微秒,人类第一次见证了化学反应过程,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的结构示意图为B.铷元素位于第4周期IA族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该反应获得了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证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A、K+的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铷元素位于第5周期IA族,故B错误;

C、由反应过程可知,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由此可知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C错误;

D、两个铷钾分子在温度为5×10-7K时反应,超冷温度迫使反应在中间阶段停留了几微秒,结合图像中原子与分子图示可知,此过程获得了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证据,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Weiss利用光敏剂QD制备2-环己基苯乙烯(c)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

A.a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1molb最多能与4molH2加成

C.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a、b、c均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a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A错误;

B.1molb中含有1mol苯基、1mol碳碳双键,1molb与H2发生加成反应最多能够消耗4molH2,故B正确;

C.c分子右侧环己烷基中碳原子均采取sp3杂化,故环己烷基中原子不可能全部共平面,故C错误;

D.a、b、c均属于烃类,不含有亲水基,故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对于六元碳环有机化合物需注意,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注意和苯环区分开,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而苯环不能,含碳碳双键的有机物能够与溴水发生反应而褪色,而苯能与溴水发生萃取而褪色,原理不同,需注意区分。

7.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B.用NaOH溶液除去溴苯中的溴

C.用水除去硬脂酸钠中的甘油D.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为萃取、分液装置,可分离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差异大的混合物,或分离分层的液体,以此来解答。

【详解】A、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的实验操作为萃取、分液,可通过该装置完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溴苯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溴在溴苯中溶解度较大,向溴苯与溴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溴与NaOH反应,生成无机盐,无机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溴苯,可分层,然后通过分液分离出溴苯,故B不符合题意;

C、硬脂酸钠、甘油均溶于水,不能利用图中装置分离,故C符合题意;

D、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可利用图中装置、饱和Na2CO3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萃取剂选择三原则:

①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相溶;②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常用的有机萃取剂有四氯化碳、苯、汽油、酒精、丙酮等。

8.设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为NA、利用反应2MgO+Si2Mg↑+SiO2获取镁,每生成1molMg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消耗的MgO质量为40gB.断裂Si-Si键的数目为NA

C.转移的电子数为2NAD.生成镁蒸气体积为22.4L

【答案】D

【解析】

【详解】A、每生成1molMg,会消耗1molMgO,其质量为1mol×40g/mol=40g,故A不符合题意;

B、每生成1molMg,会消耗0.5molSi,断裂Si-Si键0.5mol×2=1mol,其数目为NA,故B不符合题意;

C、每生成1molMg时,Mg元素化合价从+2价降低为0价,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2mol,其数目为2NA,故C不符合题意;

D、未告知是否处于标准状况,故无法计算镁蒸气的体积,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用如图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己略去)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的铁丝可控制生成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产物中铁元素的价态,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铁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当往上抽动铁丝时,铁丝与硫酸不接触,反应停止,故可通过上下移动①中铁丝可控制SO2的量,故A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而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可以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但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可以用NaOH溶液处理尾气,故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铁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铁,试管中还含有过量的浓硫酸,为确认硫酸铁生成,应用胶头滴管将试管1中的液体取出少量,滴入水中,观察溶液颜色,若溶液显棕黄色,证明有硫酸铁生成,反之则无,而不应将水加入过量的浓硫酸中,否则易产生暴沸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利用Al-PMOF可快速将芥子气降解为无毒物质,其结构如图。

其中X、Y、Z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

Z>Y>XB.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Z>Y>X

C.含氧酸酸性:

Z>YD.YXZ2中Y的化合价为+4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X与Y以双键连接,结合X为短周期元素可知,X为O,由X、Y同主族可知,Y为S,由X、Y、Z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Z为Cl,以此解答本题。

【详解】A、O2-电子层较S2-、Cl-少,半径最小,S与Cl的简单离子结构相同,S2-的质子数比Cl-少,故半径:

S2->Cl->O2-,即Y>Z>X,故A错误;

B、非金属性:

O>Cl>S,故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

H2O>HCl>H2S,即X>Z>Y,故B错误;

C、Cl的含氧酸有HClO、HClO4等,S的含氧酸有H2SO3、H2SO4等,酸性H2SO4>HClO,故C错误;

D、SOCl2中S的化合价为+4价,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如图,将一根纯铁棒垂直没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AB段产生较多铁锈,BC段腐蚀严重.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铁棒AB段的溶解氧浓度高于BC段

B.铁棒AB段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铁棒AB段的Fe2+浓度高于BC段

D.该腐蚀过程属于电化学腐蚀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铁板在水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属于原电池,BC段作原电池负极、AB段作原电池正极,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铁棒AB段与空气界面较近,深水处溶氧量较少,因此铁棒AB段的溶解氧浓度高于BC段,故A不符合题意;

B、依据分析可知,AB段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AB段产生较多铁锈,BC段腐蚀严重,故BC段作原电池负极、AB段作原电池正极,因此BC段Fe2+浓度较高,故C符合题意;

D、铁板在水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电催化N2还原制NH3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生成NH3是通过多步还原反应实现的

B.两个氮原子上的加氢过程同时进行

C.析氢反应(H*+H*→H2)会影响NH3的生成

D.NH3的及时脱附有利于增加催化剂活性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N2生成NH3是通过N2→*N2→*NNH……NH3多步还原反应实现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加氢过程是分步进行的(*N2→*NNH→*NHNH),故B符合题意;

C、析氢反应(H*+H*→H2)会导致NH3中H不足,从而影响N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