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551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 泰兴市水利概况.docx

十一五全文08第一部分泰兴市水利概况

第一部分泰兴市水利概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左岸,嘶马湾道下端,居通扬运河以南(简称通南)高沙土平原腹地,东经119°54′05″~120°21′56″,北纬31°58′12″~32°23′05″,西滨长江,北界自西向东与泰州高港区、姜堰、海安三区市接壤,南邻靖江市、东与如皋市毗连,总面积1253.91km2,其中陆地面积1023.61km2,水域面积230.30km2(含长江水域面积42.88km2)。

泰兴境内以江平公路为界,西为沿江圩区,东为高沙平原。

圩区地势东高西低,向江面倾斜,地面高程▽2.2~▽3.0m(废黄河基面,下同),土地面积169.5km2,土壤质粘,为淤泥土,洪涝灾害是主要威胁;高沙平原,地面坡度平缓,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地面高程▽4.2~▽5.5m,西洋庄及其附近最高达▽6.5~▽7.2m,土地面积1041.53km2,土壤质地较砂,为轻壤土,粉砂颗粒含量达80%,持水力差,漏水漏肥严重,水分稍有增加即有滞水现象,故易旱易涝易渍。

泰兴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干冷,夏湿热,严寒酷暑不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泰兴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3mm,年际变化大,其不均匀系数为3,泰兴站最大和最小年降水量分别为1449.4mm(1975年)和462.1mm(1978年)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降水集中在6~9月,约占年总量的60%。

6~7月有梅雨,7~9月多台风雨,若与其它系统遭遇会造成特大暴雨,1975年6月20-27日,通南地区降大暴雨,24日达顶峰,暴雨中心在马甸,最大日雨325.3mm,最大强度80mm/h,最大三日雨量436.2mm。

通称“6.24”暴雨,创本市最高记录。

泰兴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026.8mm(C80套盖式蒸发器值),略小于年均降水量。

最高值1390.4mm(1981年),最小值813.8mm(1977年)。

年内以7月最大,历年7月平均值为148.1mm,1月最小,月均27.7mm。

泰兴现有24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004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10万亩,人口129.2万,其中农业人口95.2万人。

农村劳动力54万人。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4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63.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3%。

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0.9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的16.81亿元。

近10年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稳定在5%左右。

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31元,农民人均收入4810.81元。

近年来,泰兴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水陆交通十分便捷,辐射范围极为广阔。

宁通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泰常路、姜八线、江平线、316省道与城区干道、乡村公路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市的公路网。

季黄河、如泰运河、古马干河、两泰官河组成了直通长江的黄金水道。

二、水利概况

1、沿江防洪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泰兴西频长江,拥有长江岸线总长37.7公里,其中主江堤24.2公里,港堤13.5公里。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长江堤防全线实施了砼硬质护坡。

为满足泰兴本市及上游姜堰东南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供水需要,泰兴先后开挖引江通道6条,其中,西部沿江中型通江口门包括马甸、过船、天星、焦土、界河5座节制闸,同时为保证航运需要,建成过船套闸;东部通过靖泰界河经地处邻市靖江的夏仕港闸入江。

为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供水、航运及环境用水需要,泰兴境内现有干河15条,总长393公里,中沟416条,全长1131公里。

干河、中沟构成了全市骨干引排水网络。

泰兴既有长江自流引排之利,也受洪、涝、旱、渍、风、冻等多种自然灾害侵袭。

因滨临长江下游洪水走廓,且该段长江河势游荡,岸滩变化大,坍江成为防洪的心腹大患,坍江治理,保持河势稳定已成为我市的治江重点。

自流引江是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

作为通南地区的腹地,除了满足本市需要外,泰兴市还负有区域性的引江、排涝任务,正常向泰州、姜堰及如海地区部分供水,同时接纳两泰地区的部分涝水入江。

泰兴现状需水总量的80%依靠各通江干河自流引江的供给。

由于本区段江潮低,自流引江潜力有限,各干河近江段河道护岸工程标准偏低,限制了自流引江效益的发挥;干河标准低,河网库容小,调节能力弱,加之区域供水和区间水量流失,造成供水保证率不高,长江枯水期及用水高峰期水量短缺,枯水年更甚。

受制于江潮,自流引江造成工程长期低水位运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若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和蓄水需求(常水位需保持在▽2.5m以上),内河缺水量更大。

内河水位以黄桥站为代表,1959~1984年26年统计,每年11月~4月的平均水位在▽2.0m以下,一月份最低,月均为▽1.6m,1959年同期出现过最低值1.18m。

近年来长江潮位呈现高潮愈高低潮愈低的趋势,反映到内河水位,六十年代以来已有低落趋势,黄桥6月上旬平均水位,六十年代为▽2.29m,七十年代为▽2.15m,八十年代为▽2.03m,其中1986年仅为▽1.72m,故自流引江前景不容乐观。

涝水威胁严重,沿江提排动力缺口大,且现有动力中有相当部分提排涝水入干河,距形成独立的排涝入江体系差距甚大;高沙区同样有涝水威胁,遇大暴雨短期内河水位猛涨易成内涝,1975年“6.24”暴雨、2003年“7.5”暴雨均给我市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害损失。

2、城市水利

自2001年我市成功地实现了水务一体化以来,在充分做好调研、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通过对城区河道进行有计划的疏浚整治与建筑物配套,改造城区水系,改善河道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水环境质量。

3、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沿江闸群与骨干河网组成的骨干引排工程保证全市农田灌有水源排有出路,田间斗农灌溉渠系与中、小沟及田间墒系共同构成田间灌排网络。

目前全市近100万亩农田能基本达到能灌能排,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全市75万亩农田已建成旱涝保收田,其中近3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

节水灌溉工程是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

目前全市80%的田间斗农渠实施了砼工程衬砌,同时已建成管道灌溉、喷滴灌等其它形式的节水工程示范区近万亩。

渠系水利用系数有了较大提高。

由于我市地处通南高沙土平原区,水土流失现象广泛存在,目前,我市河道淤积现象较为普遍,水生植物兹生曼延,河道富营养化,引起河道输水能力及水体环境质量下降,河道效益呈衰减趋势。

 

第二部分“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水利现状

评估及问题分析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水利现状评估

“十五”期间,我市按照“十五”水利规划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产业的作用,加强沿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水资源有效供给与水生态环境建设协同发展。

重点实施了沿江病险闸除险加固和改造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城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河道整治、金桥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农田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55亿元,共完成土石方4050万方。

其中沿江防洪工程,维修江堤公路6.8公里,改造中型通江闸2座,新建排涝站4座,新增排涝流量12立方米/秒;城市防洪工程,整治城区河道10条8公里,配套新建排涝站、涵洞及桥梁等建筑物6座;农田水利建设,整治骨干河道4条91.35公里,疏浚整治中沟274条678公里,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5万亩,建成节水灌溉示范区6000亩,配套新建、改造中沟以上建筑物774座,配套小型田间闸、涵、站3696座。

这些水利重点工程实施以后,全市防洪除涝能力和水资源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同时,我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取水许可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成功地实行了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做到人才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科教兴水战略的实施,不断为水利各项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居省、市前列。

1、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与达到标准

我市现有江港堤防37.74公里,其中主江堤24.2公里,有中小型通江闸涵55座。

“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了马甸闸站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对七圩闸实施了维修加固,长江堤防实施护岸工程800米,抛石6万方,维修江堤公路6.8公里,新建沿江排涝站4座,新增排涝流量12立方米/秒。

截止2005年,沿江所有中小型节制闸均达到长江防洪设计要求,中型节制闸达到100年一遇设计标准,小型节制闸达到50年一遇设计标准,长江堤防挡浪墙高度达到50年一遇超高2米的设计标准。

2、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启动

我市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

在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对城区的外城河、北湾河、新法院河、张立中沟、复兴支沟、前陈支沟、西元支沟、洒厂支沟、本城河、老天星港、羽惠河等10多条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工程总长8000m,完成土石方25万方,配套桥、涵站6座,高标准实施了外城河、如泰运河城西段、新区羽惠河绿化景点建设。

已建工程有力地提高了城市河道的排涝能力,主城区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泰兴市地处长江下游,可利用水资源包括本地降水、地下水、过境长江水及区域过境水四个部分,多年平均可利用量约11.2亿m3,我市水资源利用以开发引江水源通道为主要途径,西部沿江现有马甸、过船、天星、焦土、界河等5座中型通江节制闸,同时马甸、过船、大生、蒋华、七圩五乡镇还建成了包括西江小闸、团结闸、洋思港闸等小型节制闸在内的通江闸涵50多座,沿江地区水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为合理利用江水资源,确保全市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及乡镇供水取水需要,境内自北向南先后开挖整治了宣堡港、古马干河、如泰运河、蔡港、天星港、焦土港、靖泰界河等骨干引排水河道,同时为实现南北贯通,两泰官河、羌溪河、新曲河三条调度河流发挥着重要作用;东部地区,以地处靖江的夏仕港闸为入江口门,通过靖泰界河东段、季黄河、增产港、东、西姜黄河引水供给东部地区。

为满足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要,确保供水水源水质,我市自来水总公司、沿江自来水厂、七圩水厂,其取水水源均直接选择了长江水。

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现有骨干引水工程能够满足全市现状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环境用水需要,现状灌溉保证率已经高于通南地区原规划设计标准75%,排涝标准平均达到10年一遇,现有供水设施设计供水能力能够基本满足现状工业、生活用水需要。

“十五”期间,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成效显著。

(1)水务一体化理顺了水资源管理关系,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管理。

2001年随着泰兴市水务局宣告成立,原建设局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再次整建制划归水务局,彻底结束了水利建设两个部门管水的混乱状况,最终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工作统一管理,取水许可证统一发放,水资源费统一征收。

(2)取水许可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十五”期间经过调查摸底,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市对所有取水单位统一发放了取水许可证,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发放取水许可证491本,批准取水总量6.5亿m3,其中:

农业取水许可证359本,批准取水量5.2亿m3;非农业取水许可证132本,批准取水量1.3亿m3,在此基础上,每年对所有非农业取水许可证和40%的农业取水许可证进行年审,使取水许可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节约用水与计划用水工作。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为此,必须加强计划用水,积极推行节约用水。

“十五”期间,我市节水工作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强化用水计划管理。

结合省水利厅用水定额及年度地下水开采计划,根据用水户上报的用水计划申请表,每年年初与发改委联合下发开采计划,促进了节约用水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加强用水计量与统计管理。

所有列入计划管理的非农业用水户及时安装了计量设施,地下水安装率达100%,地表水安装率达95%以上,并加强了用水计量统计管理。

通过上述措施,我市计划用水与节约用水工作成效显著,用水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4)实行了严格的地下水管理制度。

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地质灾害的出现,“十五”期间,我们对地下水实施了严格的“七个一”(一证、一表、一卡、一牌、一照、一档、一书)管理,凿井队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并经注册登记后,方可在我市开展业务,在凿井施工过程中,严格施工质量管理,成井经验收合格后才能发放取水许可证。

4、农村水利发展水平

(1)河道整治

我市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农业灌溉除利用本地降雨,正常以自流引江作为主要水源。

全市现有干河、中沟河网,正常水位2.5米(黄桥水位)时,总蓄水容量约10.6亿方,正常水位与设计最低水位1.51米之间,有效利用容量为0.6亿方。

但由于我市80%的土地位于通南高沙土平原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现象较为严重,为保证灌溉供水和区域排涝,“十五”期间,我市对部分淤积严重的骨干河道分段进行了疏浚整治和完善配套,先后整治了如泰运河东段、焦土港、蔡港中段和宣堡港等骨干河道4条91.35公里,完成土方383万方,同时各乡镇对本镇境内的淤积中沟进行了疏浚整治,“十五”期间累计整治中沟274条678公里,完成土方960万方。

通过实施河道整治,河道引排条件与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区域河道工程体系现状进行评价,我市现有骨干河道经过几十年的疏浚整治,现有干河设计能力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2)中低产田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

“十五”期间,我市继续对东部高沙土地区连片中低产田实施土地整理和水系配套,共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完成土方550万方。

因行政区划限制造成的乡镇边界水系零乱问题,通过连片中低产田治理,基本得到解决。

“十五”期间,我市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通过田、林、路、沟、渠统一规划,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

现状评估:

我市现有高标准农田面积35万亩,基本符合省农田水利八条标准,高标准化农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5%,建筑物配套率达60%,小沟及田间建筑物配套率50%。

现状农田水利工程保障程度:

为达到20年一遇排涝要求,现状骨干河道70%能满足设计断面要求,30%需拓浚。

河道内坡现状水土保持工程性措施保障率30%,草皮绿化等生物工程措施达到85%。

面上农田现状保障程度:

排涝满足日雨150mm,雨后一日排出,降渍:

地下水位达到地面以下0.8m—1.0m,抗旱:

全市各地百日无雨保灌溉保证率达85%。

(3)节水灌溉

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是“十五”期间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

在进一步推广应用砼渠道防渗技术建设田间节水工程的基础上,2001年以来,重点实施了城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张桥匡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黄桥祁巷节水灌溉工程、黄桥封庄节水示范工程以及泰兴镇耿园节水示范工程等。

实施节水工程共改善灌溉面积近1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示范区面积达到6000亩。

节水灌溉形式包括:

衬砌渠道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工程等三种类型,在高沙土地区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现状评估:

节水工程建设已基本实现斗渠硬质化,高沙土地区渠道衬砌化面积占总量的85%~95%,全市骨干工程灌排结合,田间工程灌排分开,渠道水利用系数达80%以上,田间渠系利用系数在85%以上的农田面积占总耕地的85%。

(4)乡镇供水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工业用水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泰兴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启动了黄桥老区(涉及泰兴东部地区17个乡镇)改水工程,新建、扩建自来水厂,供水人口从集镇延伸到农村,全市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58万人,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饮用水条件。

其中,因内河水源污染,黄桥水厂供水水质多项指标长期达不到饮用水标准,2002年泰黄清水输水32km主干管铺设工程竣工,将长江水直接输送到黄桥,从根本上缓解了困绕黄桥多年的群众吃水难问题。

至2005年,全市饮水安全人口累计达到91.7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1%,除自来水总公司、滨江供水公司、七圩水厂外,全市其它乡镇都建有不同规模的简易自来水厂,正规自来水和简易自来水普及乡镇累计达到22个。

5、水利工程与资源管理水平

(1)江堤管理

按照“十五”规划要求,我市江堤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

依据新《水法》和《防洪法》,对江堤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清理内坡杂树杂草,填塞了沟塘,平整了护堤,铺设了内堤硬质巡查便道,新建了永久性的防汛哨所26座,设置了固定的通告牌,责任牌、标语牌、界址牌和建筑物标志牌,对江堤管理用地确权划界,明确了管理范围和权属,核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成立“泰兴市堤防管理大队”,实行专业化管理,在服从防汛,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江堤、江滩资源,初步走出了一条以闸养闸,以堤养堤的良性循环之路。

(2)中小型通江闸涵管理

我市现有中型通江闸5座,小型涵闸50座。

闸群运行调度要依据闸内外水位变化情况确定,由于内部河道蓄水容量较小,干河河坡多为砂壤土,极易受到冲刷,沿江各闸引水只能截长江潮尾引水,引不量偏小,遇长江低潮位,引水量短历时不能满足高峰用水需要。

“十五”期间,我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对过船节制、天星节制安装了闸门运行监控系统,对过船套闸安装了自动收费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节制闸及船闸运行管理水平。

(3)河道管理

依据《泰兴市河道管理条例》规定,骨干河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十五”期间,我市对骨干河道管理用地开展了确权划界工作,明确了管理范围和权属,核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中沟管理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及村委会负责。

由于河道纵横交错,贯通全市乡村,兼有灌排、航运等综合效益,管理路线长,管理范围广,河道管理难度较大,违章占用河坡青坎,沿河建造房屋、码头事件时有发生。

为保证河道引排航畅通,水政执法部门认真查处各类违章案件,每年开展汛前清障,及时清除阻水障碍物,河道管理环境明显改善。

6、水利法制建设状况

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文明、公正、威严、高效”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的目标,近几年来,我市水法制建设成绩喜人。

(1)水政执法网络进一步健全。

随着我市水政监察大队及6个中队的相继成立,形成了80多人专职和兼职水政监察队伍,能及时处理各类水事违法案件。

水政监察执法网络基本形成。

我市水政执法和监察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2)全面提高监察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内增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我市水政监察队伍近几年来在内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强化自身建设,要求每名水政监察队伍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专业业务知识,每年对水政监察队伍进行法律、法规等培训,水政监察大队坚持每周五半天的学习制度,并派人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和培训,现在全队人员大专以上达5人占全队60%以上。

二是努力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在执法过程中始终注意队容队风,对部分违章人员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耐心做好说服工作,严格按水行政执法程序处理各类违章案件,公开办事程序,设立举报信箱,将水行政执法的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连续被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及泰兴市政府评为执法先进单位。

(3)水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在规章制度的建立方面,按照贯彻《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要求,认真清理行政许可项目,制定和完善了《泰兴市水务局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泰兴市水务局第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内部操作制度》等十项制度;严格按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水行政执法工作。

在水政执法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规范执法行为。

“十五”期间,针对水事案件不断发生的实际,加大了处罚力度。

通过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属于《水法》和《防洪法》禁止的行为,坚决清除。

针对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内乱建乱搭现象,加大巡查力度,目前城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种水事违章案件明显下降。

为保障长江防洪安全,依法查处损毁江堤和擅自取土等水事案件,严厉打击长江非法采沙活动,成效显著。

二、泰兴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长江防洪标准按照现化化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长江河势不稳定的隐患仍然存在

我市西滨长江,沿江、沿靖圩区面积270平方公里,地面高程在真高2.5米左右,处在江潮高水位以下;长江堤防总长37.74公里,其中主江堤24.2公里,闸外港堤13.54公里;市管节制闸5座,套闸1座,镇管通江节制闸13座、通江涵37座。

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江堤达标工程建设,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对照抗御大洪大涝的要求,我市的防洪工程还存在不少隐患和薄弱环节,主要是:

(1)大部分通江涵洞加固接长是在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存在较大隐患;

(2)长江堤防及通江小型闸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标准,对照100年一遇标准仍有较大差距;(3)长江过船、开发区段负30米深塘向岸边逼近,水下坡度陡,根据长江水下测图分析,长江主流顶冲点已越过如泰运河口,正在南移,开发区电厂输煤栈桥码头前沿150米处长400米、宽100米、深负30米的深塘,随时可能发生崩塌,严重危及长江防洪安全;(4)界河闸至七圩港段江堤仍有白蚁活动,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未根治,部分堤段堤身断面及高度不足。

2、沿江圩区的排涝动力不足,标准不高

沿江圩区突出问题主要有

(1)沿江地区地势低洼,暴雨后易形成内涝。

由于圩区内农田高程在2.2~3.2m之间,汛期常受台风、江潮顶托,时有涝情发生。

泰兴历史上有记载的严重水灾72次,建国以来发生的大水灾7次,全部发生在夏汛时期。

特大水灾的暴发,往往是风、雨、潮、冰雹同时袭击,沿江地区受灾最重。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大涝之年有1949、1954、1975、1991、1996、1998、2003年,有些年份还出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现象。

(2)原有排涝泵站老化失修,排涝效益低下。

沿江排涝站多建于七、八十年代初期,使用机泵设备陈旧,经长期运行,年久失修,现泵房破损,设备老化,装置效率低下。

(3)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落后。

沿江排涝站属公益性事业,主要为沿江圩区工农业生产排涝服务,在建设使用上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由于经费不足,排涝泵站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保养和技术改造,完好率明显偏低。

目前,排涝站的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还未健全,管理人员、维修保养、服务人员的报酬得不落实,机泵设备被盗时有发生,管理水平落后。

(4)沿江排涝动力不足。

我市沿江圩区面积306.9平方公里,现有一级入江排涝站44座,装机流量69.3m3/s,按照日雨200mm两天排完不受涝的标准,需新增排涝泵站70m3/s。

3、通南高沙土区水土流失严重,骨干河道大部分淤积,引排能力下降。

我市通南高沙土平原区,地表广泛分布着高沙土,砂性土壤结构松散易碎,持水能力弱,因而河坡稳定性较差,加之部分群众扒坡种植,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又因西部沿江河道距江口较近,节制闸引排水过程中,水流流速经常超过不冲不淤流速,造成我市东部河道河床淤积,西部岸坡倒塌,河道发生周期性淤积。

一般干河淤积周期10-15年,中沟5-8年。

河道淤积现象的广泛存在缩窄了河道过水断面,部分严重淤积河道,其过水断面甚至达不到原设计断面的1/2,因此我市尽管河网密布,但河道蓄水容量不大,这是制约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全市70%的河道淤积,平均淤积深度干河达到2.2米,中沟达到1.4米,局部河段河床已露出水面。

河道淤积造成灌溉引水困难,排水速度缓慢。

2003年7.5暴雨灾情的发生,河道淤积是重要原因之一。

4、城市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我市城市水利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制约着城区做大、做优、做实、做强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且整个工程体系的完整性不够。

200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