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541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秋最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1.1《放大镜》教案

课题

放大镜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

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

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

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在研讨环节中,通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知道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

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

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

重点

重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难点

难点:

自制放大镜并检验其放大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活动:

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

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

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

(预设:

放大镜、显微镜……)

3.揭题:

(教学提示:

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

放大镜)

思考:

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

比较不同的镜片

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1:

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主持人:

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2:

它们的厚度不同。

放大镜的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玻璃片厚薄均匀;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央薄,边缘厚。

学生3:

放大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缩小,用玻璃片看物体,看到的物体和原来一样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

我们把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这种镜片能把图像放大,可用于制作放大镜。

探索二:

影响镜片放大倍数的因素

1.过渡:

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那么通过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

(预设:

不一样。

2.布置任务:

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你们发现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了吗?

镜片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学生1:

我通过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发现它们的凸度不同,因此我认为镜片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

主持人: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2:

凸度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观看实验视频

 

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结构特点。

通过观察三种镜片截面的特点,用图形来抽象表示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架起“中央厚、边缘薄”这一概念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凸”这一概念。

 

拓展

拓展:

明白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制作放大镜吧!

 

动手制作放大镜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制作放大镜,巩固对放大镜结构和功能特点的认识。

在制作过程中消化、吸收科学知识,并对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堂

小结

1.小结:

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物体成的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

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结构特点是:

中央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的功能特点是: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教学

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凸透镜,但是仅限于使用,并未深入观察其特点,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了解甚少。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因此,本课教学活动的两组核心词是“观察”和“比较”,“结构”和“功能”。

即“观察”和“比较”放大镜镜片(凸透镜)、玻璃片(平面镜)、近视眼镜镜片(凹透镜)的“结构”特点,“观察”和“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的凸度,从而认识放大镜的“功能”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1.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

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的问题。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

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

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

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

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

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了解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重点

重点:

制作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认识光学显微镜。

难点

难点:

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凸透镜、纸筒、头发、细沙、剪刀、透明胶、尺子。

教师准备:

凸透镜、纸筒、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导入:

(教学提示:

图片展示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凸度越大,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但是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活动: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并尝试使用桌上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

将两个凸透镜叠起来、相隔一定的距离,观察物体。

3.小结:

同学们基本都赞成将两个凸透镜叠加起来观察,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并且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和验证得到的结论,有理有据,很棒!

4.揭题:

但是同学们对于实验步骤的叙述太简单了,究竟先移动哪个凸透镜?

叠加时两个凸透镜的位置是怎样的?

怎样摆放放大倍数最大?

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有仔细地考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操作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板书:

怎样放得更大)

 

两人一组,讨论并尝试使用桌上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

课前利用旧知导入,使学生获得熟悉感,在开展较为复杂的探究活动时更易打开思路。

由于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成熟,往往只能提取最重要的思路,在交流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步骤不够具体、完善,还有待认真、积极地探索。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

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与使用

1.提问:

要使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叠加时应该怎样放置?

(预设:

相互平行。

)两个凸透镜间的距离对图像有影响吗?

(预设:

有影响,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2.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

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是如何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的?

小组1:

我们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将第二个凸透镜平行放置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上下调整第二个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图像最大且清晰。

主持人:

在使用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组1:

利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不方便。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主持人:

其他小组有疑问或者补充吗?

其他小组:

没有。

主持人:

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

认识光学显微镜

1.过渡:

通过刚才的尝试,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由于器材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好这个实验,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

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器材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学校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

2.出示:

出示光学显微镜(实物)。

3.播放:

播放并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光学显微镜的视频,初步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4.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完成活动帮助卡。

5.提问:

光学显微镜是更加精密的放大仪器,与我们自己做的简易显微镜有哪些相近之处?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预设:

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和物镜。

6.小结: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制作简易显微镜并分组完成实验帮助卡。

 

集体汇报帮助卡

 

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

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拓展

拓展:

展示书上拓展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拓展”资料,并请学生代表发言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课堂

小结

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

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2 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教学

反思

  本课主要包含“制作简易显微镜”和“认识光学显微镜”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密切配合。

距离测量的误差、制作纸筒的误差、仪器的限制等造成观察效果不佳,可以结合视频讲解。

在认识光学显微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把观察、辨识学校实验室用的光学显微镜的各部分与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应起来,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简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案

课题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3课。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动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体结构。

教科书提供了一张用放大镜观察蚱蜢的图片,提示学生可以以昆虫为例来进行观察研究。

第二部分探索,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三种不同方式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用示意图和文字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来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通过交流,知道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第四部分拓展,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从而建立起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联。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对身边常见的微小物体有所了解,但大多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过这些物体的微小结构,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的机会就更少了。

他们对物体微小结构的探索充满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份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同时,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2.能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自主地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并能用示意图和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和描述出来。

3.知道人类的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说出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实例。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索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重点:

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昆虫的特点,观察到昆虫的细微构造,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下来。

难点

难点:

活动过程中将昆虫的细微构造记录下来。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昆虫标本(蝴蝶、蝗虫、蚕蛾、天牛)、放大镜、显微镜、手持式简易显微镜。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聚焦

1.提问:

(教学提示:

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

)图片中哪些动物是昆虫?

你们是怎么分辨的?

(预设:

蜻蜓、蚂蚁、苍蝇、蚜虫等是昆虫,它们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2.追问:

昆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你们知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昆虫的身体是怎样的吗?

(预设:

有复眼、口器、翅膀上有鳞片……)

3.揭题:

上一课我们学会了怎样将微小的物体放大,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身边这些微小的物体吧!

(板书: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思考昆虫的种类和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身边微小物体的好奇,顺势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探索微小世界。

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

观察昆虫的方法

1.过渡:

现在每组同学的桌子上都有蝴蝶的标本,请同学们用肉眼观察它的触角、足、翅或其他某一部分,看看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用肉眼观察蝴蝶的触角、足、翅或其他某一部分,我们可以观察到哪些信息?

学生1:

用肉眼观察蝴蝶的足,我们可以观察到足很小,能看清轮廓,看到全部,但看不清细节。

学生2:

用肉眼观察蝴蝶的翅,能看到翅的形状、颜色、花纹,看不清细节。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在用肉眼观察蝴蝶的触角、足、翅或其他某一部分时,有哪些发现?

小组1:

我们发现在用肉眼观察蝴蝶的触角、足、翅时,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形状、颜色、花纹,但是因为它们很小,看不清细节。

主持人:

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汇报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小组2:

我们有补充,我们发现在用肉眼观察时,能看见物体的全部。

主持人:

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

我们通过肉眼可以观察昆虫某一部分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

5.提问:

在观察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不能看清楚细节,你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用放大镜;用显微镜。

6.过渡:

同学们的反应很快!

用肉眼观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更深入地观察。

你们会使用显微镜吗?

7.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填写活动帮助卡。

探索二: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昆虫

1.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交流:

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

你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让你们最惊奇的是什么?

学生1:

我观察了蝴蝶的翅,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翅比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颜色、形状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翅的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纹路;在显微镜下,蝴蝶翅膀的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

让我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目很多,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

学生2:

我观察了蝴蝶的足,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足是细细的,一节一节的;在放大镜下,能看到图像中足变粗了,边缘有些毛刺;在显微镜下,图像中蝴蝶的足变得更粗了,上面有很多毛。

主持人: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有什么不同?

学生3:

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从大到小排列是显微镜、放大镜、肉眼;视野从大到小排列是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相信同学们对昆虫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身边其他的微小物体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观察下也会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教学提示:

出示显微镜下的花粉、灰尘图像图片。

)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肉眼观察时有很大的不同。

 

集体研讨、汇报帮助卡

 

设计意图:

蝴蝶标本的各部分结构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选择手持式显微镜来观察比较合适。

使用观察工具来观察物体时,安排了两人一组,轮流观察。

 

设计意图:

利用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发现同一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不同的,认识到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拓展

拓展:

展示书上拓展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课堂

小结

昆虫头上的触角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蝇的眼睛由许多小眼睛组成,这样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物体;蝴蝶的彩色翅膀是由许多细小的鳞片组成的,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用肉眼却完全看不出来。

人类从昆虫的身体结构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蝇眼照相机”“蝇眼雷达”“蝇眼探测系统”“温感百叶窗”等一系列仪器,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板书

1.3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观察方式:

肉眼―→放大镜―→显微镜

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细节越清晰,视野越小

 

教学

反思

  在之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本课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身边的微小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并领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图像就越大,视野却越小的特点。

在探索与研讨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展观察活动,学生在观察时观察方向不明确,记录比较杂乱,但如果先讨论、预测观察到的结果,则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在观察、记录时能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更容易获得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1.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案

课题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

本课是在前面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物体的基础上,尝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认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这是对生物细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学生去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

当然,课堂上还要继续巩固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本课主要有两个活动和一个研讨组成:

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两个活动之间属于递进关系。

第一个活动是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学生根据教科书呈现的步骤动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这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旨在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部分研讨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与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多的《科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共同特征:

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都要适应环境……对于细胞,学生通过科普书籍、科学视频等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细胞能治疗疾病,克隆羊与细胞有关,细胞很小……但是亲眼观察细胞,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亲手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了。

亲手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亲眼观察自己制作的标本,学生兴趣异常浓厚。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用图画和文字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能够对比洋葱表皮细胞与死亡的软木细胞,认识植物细胞的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