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68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讲解】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知识归纳】实践:

(1)成功实践:

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经验教训:

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

【知识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①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②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③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文化上:

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特别提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些领域里的转变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归纳】1.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1)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的内容是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日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使企业失去活力,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3.改革的措施:

(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改革的效果: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特别提醒】①改革与发展是辩证关系。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二者紧密结合,互动共进。

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影响

【知识归纳】过程: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1984年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开放战略。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特别提醒】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的本质区别

①背景不同:

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基础不同:

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③指导思想不同:

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④性质不同:

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⑤结果不同:

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考点突破】

考点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1)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考点2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历程:

①建国初到1956年前,以私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③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调整:

①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③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党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和从中得出的启示

措施:

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②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③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打破了原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全国展开。

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④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⑤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办了深圳等五个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考点4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原因: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①农村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平均主义,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②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此外,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还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考点5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

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考点6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

③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益;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已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2011高考】

(2011年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答案】:

C

【解析】:

工资总额增长等于或小于上缴税利总额增长,也就是保证企业资金积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ABD三项都把调整工资作为了主要目的,都排除。

(2011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图5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年—1962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1962—1965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2011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011年福建省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答案】:

B

(2011年福建省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

【答案】:

A

【解析】:

从题中图片显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BCD三项都可排除。

(2011年山东省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1年四川省文综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

A

【解析】:

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前,与题中图片有因果关系;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在图中所示1980年之后,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排除B、C、D三项。

(2011年浙江省文综20)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答案】:

A

【解析】:

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土地已经实现了由私有转变为公有,排除B项;C项错在“提高”;D项错在“增强”;题中四个“统一”可以说明A项,也印证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农业经营模式。

(2011年广东卷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该事件(“水稻高产卫星”)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与题意相符,选A项。

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35—

(2)、(3))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0海关两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0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12分)

 

 

(2011年广东省文综39)

(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2)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3)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4)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0高考】

(10年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②项只是图8所述的“现象”,而并非“积极作用”。

(10年上海历史卷)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解析:

C。

此题考察第6分册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

题干的材料在课文小字中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