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58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docx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定稿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摘要: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对待儒家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但随着中国逐渐迈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孝文化受得了明显冲击,孝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日渐浅薄。

现代社会需要提倡新时期的孝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关键词:

儒家孝道;现代家庭;养老;价值;

TheConfucianfilialpietyandmodernfamilyendowment

Author:

ChenLijun

(ZhanjiangNormalCollegeLawandpoliticschool524048)

Abstract:

ThefilialpietythinkingisoneofthecoreofConfucianismandConfucianism,isalsoanimportantpar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Becausethethoughtofthefilialdutyofinfluence,theChinesenationtoformtheagedrespected,isfilialpietytheoldman,supportingtheoldtraditionalvirtue.TreattheConfuciantraditionoffilialpiety,weshouldcriticallyinherit,takesitsessence,takethedregs.WithChinagraduallyenteredtheeraofmarketeconomy,thetraditionalcultureoffilialpietycanstandtohonortheirparents,respectforeldersobviousimpactinpeople'sminds,theconceptoffilialpietyincreasinglyshallow.Modernsocietyneedtopromoteacultureoffilialpietyinthenewera,isimminentevent.

Keywords:

Confucianfilialpiety;modernfamily;endowment;

引言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

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

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的孝道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关爱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若要成为“君子”德才兼备必不可少。

但是,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已,作为一个君子而言比“质文”更加重要的是“孝”。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文化认为,天地孕育外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又要孝敬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父母。

春秋时期,孔子全面地论述孝道,在《论语》、《孝经》——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意思是说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们应该要去做的。

《论语》——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还在不要远游,如果要远游将要告诉父母方向。

在古代孝道不仅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被统治者作为维持统治的工具,即“在家当孝子,出门当忠诚。

一、孝道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养亲。

即物质上要奉养父母亲。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那如何养亲呢?

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二)敬亲。

所谓的敬亲就是指精神上敬爱父母。

孟子说: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孟子•万章上》)对父母在生活上奉养,是最起码的条件,还要在人格上对其尊重,思想上令其满足,才能使其健康长寿。

《礼记•祭义》曰:

“曾子曰: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曲礼》记: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当子游向孔子问孝时,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对家内的动物要养,对父母也要养,两者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敬”。

孔子对于尊敬父母的要求作出如此尖锐的比喻,可见对此事的重视非同一般。

孔子还说:

“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把是否“敬”父母作为君子、小人的分界线。

子夏问孝时,孔子就说过“色难”,是说能和言悦色地对待父母,是不容易的。

曾子说过,“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则》),不仅要养老,还要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三)顺亲。

人们常说“孝顺”父母,“顺”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遵循他们的意愿,按他们的要求行事。

《论语》记“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

孔子还说过: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进一步强调子女的意愿始终要和父母一致,不能轻易改变和违背。

孟子则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可见其对顺从亲志的重视程度。

曾子在这方面的主张更为具体,他说:

“父母生之,字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

”都是讲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对父母要顺从。

《中庸》中对顺父母的行为总结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清楚地说做子女的应该顺从父母。

但孔子、孟子等的顺亲观点并非说应该盲从,愚孝盲从是从汉代开始到宋明时期发展到顶点的。

宋明时期,形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愚忠愚孝的观念。

据《孝经》载,曾子问孔子:

“从父之命,可谓孝乎?

”子曰:

“是何言与!

是何言与!

”又说:

“从父之命,又焉得其孝乎?

”可见,孔子讲的顺亲并非盲目地顺从。

(四)谏亲。

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误,为子者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做子女的,明明看着父辈不对,却盲目服从,不去谏诤,“又焉得为孝乎”?

《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主张子女对父母的过错应反复婉言劝其改正,如果父母仍然执迷不悟,子女也不应生出怨恨之心,要依然敬重他们。

《礼记•内则》中记载了“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不悦,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的说法,虽然要注重方式方法,但在关系到违反社会公论的大是大非面前,即使父母再不高兴也得极力劝阻。

如果父母不听劝阻,子女不可从婉言相劝上升为争辩,应把父母过错归于自己,以思弥补父母之过,而且不可违逆父母的意愿。

(五)礼亲。

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周礼)来对待父母,这就把孝纳入了政治的范畴。

《论语》及《孟子》中均引用孔子告诫弟子们的话:

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这里的礼即指周礼。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慎终”是葬之以周礼,“追远”是祭之以周礼。

当时周礼规定得十分繁琐,“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所不用其礼。

依周礼的标准来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事。

《礼记•曾子问》载:

“曾子问曰:

‘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曰:

‘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

朝夕否。

’”意思是,曾子问孔子:

“如果国君死去,殡了起来,又赶上父母之丧,应该如何对待呢?

”孔子回答说:

可以先在家里为父母守孝。

一旦国君那里有事,就要立即前去,早晚守候在国君那里。

就是说,国事大于家事,国丧大于家丧,依此对待父母也是尽孝。

(六)立身。

《孝经》云:

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儒家的人生观主张人生在世要积极入世,对社会作出贡献。

一个人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只要做出成绩来,便可以“扬名声,显父母”。

《孝经》论孝有三个层次:

奉养父母是最低要求,再进一步是“弗辱”,子女不要给父母带来侮辱,一个人做了坏事,连累了父母,乃是最大的不孝,即孔子所说的“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亲”(《论语•颜渊》)。

《孝经》中所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是把子女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放到孝的最高水平来看待。

正因如此,人们凡做一件大事,都考虑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上及祖宗、父母,下及子孙后代,对整个家族有很大影响的事情。

二、儒家“孝道”思想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

(一)消极意义。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

孔子也说: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

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

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

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

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二)积极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

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

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三、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随着中国左渐迈入市场经济的时代,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孝文化受得了明显冲击,孝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日渐浅薄,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

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

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

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

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

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

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萎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

所以服侍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儿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古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

有的人借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

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这种人在领导面前就是一张笑脸,回来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

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和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家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

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

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意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

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

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和轻松。

这样无形之中就会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

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

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

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态度生硬。

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

“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

世世代代家庭之间的贫富之差本是正常存在的,这种差距是不可完全消除的。

有的家庭确因父母能力弱小而贫困,有的家庭则因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出的家庭生活条件。

他们要么以烂为烂,懒惰成性,无力或不愿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要么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发牢骚,不尊重父母,不孝敬老人。

有的家庭尽管贫困,为了子女成材,不惜一切代价千辛万苦地送子女读书,目的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老了就可以当子女享清福。

可是,当子女完成学业后进入了机关单位或企业就忘了本,摆阔气,讲排场,过上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生活,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

四、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基于以上当前社会孝文化的缺失现象之表现,也结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重新发掘《论语》中的遗产,提倡新时期的孝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具体来讲,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有如下几点:

(一)孝文化有助于家庭和谐。

由于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老有所养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仍然需要各个家庭来承担。

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把家庭乃至家族成员紧密联接为一个整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由报父母恩加强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

我国素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传统,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情,人自然要对父母感恩、报恩。

传统孝文化所提倡的“养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底线,对遗弃老人,虐待老人等行为施加了强有力的道德约束。

2、由尊祖敬宗强化家庭成员的联系。

自西周确立宗法制以来,追念共同的祖先,进而强化宗族意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每个人都是祖先血统的延续,人们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表达追念祖先之孝思,同时把同祖同宗的人们连结在一起,调整家族成员的人际关系。

(二)孝文化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孝文化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尊老爱幼从家庭范畴推及到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

这是我们团结协作、实现双赢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对自己又有养育之恩、教育之泽,子女自然就具有了“爱其亲”的本性,人们因为爱父母,必然会孝敬父母。

人由爱自己的父母推及人,扩充到敬爱别人的父母,就会形成对他人的普遍的爱,即儒家的仁爱,原本产生于血亲亲情的孝亲意识具有了普遍的伦理价值。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仁爱思想,就能成为君子、圣人,为人称道,这样的人自然能够和他人和睦相处。

(三)孝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传统的孝文化强调“忠君”,这是家庭“尊亲”观念向社会的延伸。

《大学》中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之中父为主,一国之中君为大,在家孝父母,在国则忠君王。

一个人如果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自然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更不会犯上作乱,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社会、社会国家,儒家孝道贯穿其中。

孝道不仅能够调节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家庭伦理社会化的中国,亦能起到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稳定之功效。

所以,在废除了君主专制的现代中国,我们也需要把这个家庭“尊亲”观念延伸全社会,那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这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片热土。

总之,一个“孝”字,在延绵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备受青睐,儒家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它以中华传统道德之根的重要地位。

正如魏英敏先生所说:

“孝不止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他是超阶级的或跨越时代的,在几个时代都适用。

”传统孝道观只要经过了自身的转换与创新,它就一定能够适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适用新时代需要的崭新孝道观。

它那独具魅力的价值内涵和在当今家庭伦理建设、社会功德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对待儒家传统孝道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我们应有必要继承所应当继承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充实现代家庭养老的基本内涵,以使之与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尊老敬老爱老”相辅相成,并使之发扬光大!

 

注释

参见张少康著: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参见任德山、邢群麟著:

《论语》的智慧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参见胡平生著:

《孝经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参见朱翔非著:

《孝经》新解,京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参见《书立方》编委会著:

《论语》,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参考文献

[1]李宗桂:

《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2]刘泽华: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刘翔:

《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刘再复、林岗:

《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

《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6]杜汉生:

《中国精神》[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萧振禹主编:

《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M],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张怀承主编:

《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9]朱翔非主编:

《新孝经:

<孝经>新解》[M],京华出版社2011年出版

[10]张怀承;论中国家庭模式及其道德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11]孟子[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2]陈功:

《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于秋华于颖: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J/OL],2007年11月,论文天下论文网

[14]张洪玲:

《银色浪潮下重提孝文化》[J],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12期

[15]孔子著徐澍注释《论语译释》[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刘鑫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

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刘鑫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刘鑫淼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刘鑫淼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

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