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357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docx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利用因果关系简图进行综合考查以世界部分区域为载体的综合考查运用各种曲线统计图进行综合考查利用简单的流程图进行考查利用简图进行综合考查

经典易错题会诊

命题角度1

利用因果关系简图进行综合考查

(典型例题拟)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图8—1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l~3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考场错解]A

[专家把脉]考生对图中因果关系判断错误。

解题思路:

事物之间的联系示意图是近年来高考常出现的内容,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

这类题目宜先试填,填完之后来进行综合比较,看是不是合理。

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会导致该海域气候变冷,CO2浓度降低,温室作用减弱,也会导致气候变冷。

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C0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对症下药]D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考生误想成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气候变暖的原理,因而错选。

解题思路:

二氧化碳的温室作用原理是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则大气时地面辐射吸引作用减弱。

[对症下药]A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失常。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的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考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判断不清楚导致错误。

解题思路:

若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则造成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选项D是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含量增加造成的后果。

选项A、B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

[对症下药]C

专家会诊

填充地理事物问的因果关系图,要把握住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按箭头顺序,由已知推未知,或逆着箭头方向由结果推原因。

也可以先试填,再综合分析验证是否正确。

考场思维训练

农牧交错地带是生态环境最不稳定而且脆弱、人类利用也最不稳定的地带,特别是高强度干预和掠夺式的粮食作物种植,不符合本地带的自然和经济规律,使得土地退化加速发展。

读后回答l~3题。

1将以下内容填入下面的框图8—2中(每空只限填一次)。

a不因地制宜b.不因时制宜C.陡坡开垦d.沙丘开垦e.自然环境土地退化敏感f施肥少或不施肥g.乱放牧h.自然植被难以更新i.风蚀水蚀加速j.风蚀加剧产量下降k.少雨年份加大农田比例1.大风季节开垦

1.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依次为:

e,f.i,g,h,a,C,d,b,k,l,j

2由框图中的内容可以看出:

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核心问题是:

的波动变化与土地利用中耕地开垦多少的波动变化及

的波动变化之间的矛盾。

2.降水多少载畜量多少

3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变化不同匹配,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高降水、低开垦、低载畜量带来土地的恢复;,则带来土地退化加剧。

因此,研究并预测,调控人为开垦及养畜比例,实施政策,是控制这一地带土地退化、促进农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阅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8—3,完成下面4~6题.

3.低降水、高开垦、高载畜量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和变化幅度波动农牧业

4在图中空白框内填写下列内容的序号:

①建筑材料②燃料③农田④水土流失⑤文明衰落

4.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为:

①②③⑤④(①②顺序可调换)。

5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且放弃耕种后,恢复原生植被的周期也比较长,约年。

5.水土流失流水侵蚀100

6从图中信息可看出玛雅文明在15、16世纪消失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

6.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命题角度2

运用各种曲线统计图进行缩合考查

1.(典型例题图8—4是1950~1995年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表示加拿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考生认为加拿大能源大量使用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较低,因此得出错误结论。

解题思路:

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少,图中曲线①是中国,②③④是发达国家。

其中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加拿大其次。

[对症下药]C

(2)关于四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多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量与能源生产、消费成正比

B.总量与工业发达程度成正比

C.总量与国民经济总产值成正比

D.总量与汽车拥有量成正比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考生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因素认识不清。

解题思路:

本题迷惑度较大,容易出现错选。

注意题干中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多少与经济规模、人口多少、能源利用率等因素有关系。

选项B中应该是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工业发达程度成正比,选项C、D明显错误。

[对症下药]A

2.(典型例题)读图8—5,回答

(1)~

(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B.1920~1940年C.1958~1978年D.1978~1998年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本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较差,导致不能从图上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题思路:

仔细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

且不同时间(间隔20年)温度变化幅度不同,通过计算可知,1880~1900年,气温变化幅度为0.4℃,1920~1940年为0.4℃,1978~1998年大致从一0.2℃上升到0.5℃以上,变化幅度最大,约为0.7℃。

从变化的幅度看,1978~1998年变化幅度最大。

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全球人口增加,大量排放C02,加上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对症下药]D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考场错解]A、C或D

[专家把脉]本题属于对基本技能的考查题,考生主要是读图分析能力差而导致出错。

解题思路: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C02增多(浓度增加)引起的;后果则是两极的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导致高山上和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高山上的永久积雪下界上升,海平面上升。

[对症下药]B

专家会诊

考查全球气温变暖的问题,考生要明确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与后果。

做坐标图时,首先要观察图中曲线的总的变化规律,对于根据数据计算判断的题最好用直尺或三角板测量准确,然后再计算判断。

考场思维训练

图8—6为上海市某监测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l~2题。

1该监测点附近的主要污染源可能是()

A_工业生产B.居民生活C.建筑工地D.交通运输

1.B解析:

从图上看,环境质量较差出现在6:

00、12:

oo、18:

00左右,正是市民在家时间,故污染源可能是居民生活。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荒漠化C.水旱灾害D.酸雨危害

2.D

命题角度3

利用简图进行综合考查

1.(典型例题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

图8—7中图a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b是设想“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b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B表示,C表示。

(3)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

[考场错解]考生对攀枝花地区情况不了解,且读图析图能力差,导致出错。

[专家把脉]充分了解攀枝花地区情况,联系生产实际进行作答。

[对症下药]

(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铁矿石煤炭钢铁(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4)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

专家会诊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认真阅读关系图,从中分析出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答题。

(典型例题)图8—8是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动力基地D.科技发达地区

[考场错解]D

[专家把脉]部分考生读图能力差,从图示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加以推理的能力差。

解题思路:

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影响该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原料产地。

[对症下药]A

3.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酸雨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C.臭氧层空洞D.扬尘

[考场错解]A

[专家把脉]考生对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没弄清。

解题思路:

本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

[对症下药]B

4.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考场错解]B

[专家把脉]考生主要对清洁生产的理解不清楚。

解题思路:

本题意在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

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

[对症下药]D

专家会诊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其中,清洁生产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清洁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种理想追求,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所以,清洁生产并不等同于无污染生产。

本题以我国实施清洁生产的典型企业——南阳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过程为背景,将南阳酒精总厂清洁生产的过程概括、简化为流程图,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有关问题,加深对清洁生产的理解。

考场思维训练

图8-9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A-CB寸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1.B解析:

图中A~C时段,GDP迅速上升,环境污染也加剧,说明此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是以传统工业为主。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2.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B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C解析:

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读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8-10,回答4-5题。

4围绕秸秆有四种不同的利用方式,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A.甲B.丙C.乙D.丁

4.D解析:

该秸秆利用示意图,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关于秸秆利用的生产链。

该生产链越长,说明该物质利用就越充分,其产生的效益也就越高。

图中的甲表示秸秆直接还田;乙表示秸秆供人类燃烧使用;丙表示秸秆先用来制取沼气、沼渣再可用来肥田。

5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

A.甲B.丙C.乙D.丁

5.C解析:

四种利用方式中,最不利于恢复土壤肥力的是乙。

因为乙表示秸秆供人类燃烧使用,燃烧后其有机物质变成了无机物质,其肥效会大大地降低。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l

以世界部分区域为载体的综合考查

图8一11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图,完成

(1)~(6)题。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题思路]该题利用标有经纬网的区域地图,要求考生分析河流的补给、外力作用、土壤盐碱化、荒漠化以及“白风暴”的主要来源。

是利用地图分析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

(1)分析该地图是什么区域范围是解题关键。

(2)根据经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本部,根据纬度应判断为中亚地区,L湖为成海,R1、R2分别为阿姆河和锡尔河。

(3)由于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R1、R2河流均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因此气温是决定冰雪融水量的关键。

(4)在干旱地区.侵蚀作用主要外力是风力。

(5)L湖周围大量垦荒,自然植被破坏,必然导致荒漠化。

(6)不合理的灌溉容易促使土壤盐碱化,可以结合我国华北某些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进行分析。

(7)理解什么是“白风暴”区别于沙尘暴。

[答案]

(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

(2)风(风力)(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沙漠化、土地退化)。

(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开垦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成水湖)。

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主要以局部地区区域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和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

做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经纬度位置或图中的地理事物轮廓确定是哪一地区,然后综合其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与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答。

综合问题2

利用简单的流程图进行考查

1.工业生态系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特点是()

A.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循环流动,多次利用C.多次利用,逐级递减D.双向流动,一次利用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工业生态系统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特点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

[答案]B

2.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①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低排放②追求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⑤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⑤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综合分析,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低排放,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规律总结

此类题以简单的农业、工业发展等流程图综合考查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利弊,考生做题时要注意图中各要素及要素问的相互关系,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其过程的特点和意义。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其正式名称应该叫钓鱼列岛,它是由钓鱼岛、黄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的,总面积约7平方千米,位于东--123o-124o34′、北纬25o40′~26o,距我国台湾基隆102海里,距日本那霸230海里,其海域为新三纪沉积盆地,富藏石油。

据此回答1-3题。

1据其地理位置推断,关于钓鱼岛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球位于近日点时,高温多雨

D.地处回归线附近受副高控制,干旱少雨

1.B解析:

据其地理位置可判断。

2钓鱼岛附近除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外,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原因是()

①温带海区的沿海大陆架,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大陆架上,人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③附近有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④热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浮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A解析:

钓鱼岛位于温带海区沿海大陆架,有人海河流带来营养盐类且有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

3钓鱼岛处丰富的资源,属于综合国力基本要素中的()

A.基本实体B.经济力量C.军事力量D.科学和技术

3.A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判断并回答4~7题。

4甲湖是,乙湖是。

A.洞庭湖太湖B.太湖巢湖C.鄱阳湖太湖D.巢湖洞庭湖

4.A解析:

甲湖为洞庭湖,乙湖为太湖。

5甲湖湖面比上个世纪缩小近一半,其后果是()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B.导致湖滨土地沙化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D解析:

湖泊对河流供水有调蓄功能。

6根据乙湖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止湖水()

A.富营养化B.毒素增加C.酸度增加D.碱度增加

6.A解析:

太湖周围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排污量大。

7根据上题内容,乙湖污染的综合整治工程应采取的针对措施是()

①在该湖流域内禁用含磷洗涤剂②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染达标排放③减少网箱养殖面积④引水人湖,使湖水能不断循环和流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7.A解析:

太湖必须综合治理。

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日前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此三河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4L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

结合图回答8-9题。

8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

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B.冰川湿地萎缩C.生物多样性增加D.水土流失明显

8.C解析:

生物多样性增加不属于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属于生态性发展。

9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

①牧民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②以草定畜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④大力植树造林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9.C解析:

退牧还草,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应在山区,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应选择耐旱树种,大力植树造林在干旱地区不适宜。

有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15年问,每到10月份,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的损耗,在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臭氧空洞的直径可达上千米。

根据材料,回答10-12题。

10南极出现臭氧空洞的时候,上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点是()

A.A点B.B点C.c点D.D点

10.C解析:

南极臭氧空洞出现在南半球春季9~11月份,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11如果上图中A点昼长为16小时,则晨昏线表示正确的图是()

11.D解析:

A点昼长16小时,则北半球昼长夜短。

A点4点日出,北极圈上应O点日出,由此直射点在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极昼范围应为-OM'N以北地区,如下图:

12近若干年,臭氧在低空(尤其是城市地区)含量增多,主要原因是()

A.下沉气流把平流层臭氧输送到低空B.污染减少,晴天增多C.光化学烟雾D.地球植被遭到大量破坏

12.C解析:

汽车尾气排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臭氧就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物质,它存在于对流层,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某大城市每天排放工业生活污水5100-吨,其中约400万吨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经该市的河流中.造成河流终年黑臭。

据此回答13-14题。

13该市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B.上游来水C.海水倒灌D.以上各项均是

13.A解析:

据题干可知A正确。

14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你认为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A.大力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

14.D解析:

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海水倒灌,海水淡化不经济,C项不符合近期最有效的方法,因而选择D项。

欧盟15国领导.K.20典型例题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向10个候选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塞浦路新斯、马耳他)发出了20典型例题盟的邀请,迈出了迄今欧盟扩大进程中的最大一步。

据此回答15-18题。

15欧盟新一轮东扩后,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是()

A.东盟B.欧盟C.非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

15.B解析:

欧盟东扩后超过了美国、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

16近50年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的是()

A.欧盟东扩B.欧元流通C.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成立D.欧洲自由贸易市场建立

16.B解析:

欧元流通标志着欧盟成员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17在10国中,属于亚洲国家的是()

A.斯洛文尼亚B.立陶宛C.塞浦路斯D.马耳他

17.C

18欧盟在20典型例题题国提供408.3亿欧元财政补贴,作为结束入盟谈判的重要条件。

欧盟获得的回报将是()

A.政治版图扩大B.就业机会增加C.商品市场拓展D.关税金额提高

18.C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

据此回答19~21题。

19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

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19.C解析:

西部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