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350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docx

第二讲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第二讲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1建设目标总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项基本内容。

17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繁荣农村经济。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最关键目标。

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发展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制度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2、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持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

3、必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特色化;

二是基地规模化——不断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

三是经营产业化——要不断强化建立起龙头企业群,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是投入科技化——要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

总之,发展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关键目标。

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繁荣了,新农村建设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生活宽裕,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宽裕、安居乐业”。

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千方百计地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农民生活逐步富裕,让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素质提高,乡风文明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创建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生态改善,村容整洁

生态改善、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社区环境和乡村生态环境,进而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

●必须大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不断翻新。

●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面向农村。

●要切实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通盘制定城乡共同发展规划,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管理民主,社会和谐

管理民主、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制度建设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到位的综合体现。

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要深化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消除农村各种不安定因素,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和谐的社会关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

●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关心困难群众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

并通过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来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不仅有外在面貌的新要求,而且有内在涵义的新规范,体现内外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正如经济学家常修泽所说,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农村政权建设、治理的内容,又有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

 

§2-2为什么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建议》提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改变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建议》提出,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8亿农民,仅有城市的繁荣而没有农村的繁荣,是不可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

因此,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建议》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行了全面部署,以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需要看到,仅从农村角度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够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3亿亩,基本农田只有16亿亩左右,人地关系相当紧张,存在约1.3亿至1.5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因此,稳步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主要举措。

《建议》提出,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截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4亿,城镇化率达到41.8%。

如果按目前的发展趋势走下去,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50%,城市人口将达到6.8亿左右,五年内将转移1.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和解决“三农”问题产生深远的影响。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议》提出的重要方针。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在继续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前提下,《建议》强调,要努力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

我国经济是一个整体,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着眼于更宽广的思路。

要在全国范围内努力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在目前和今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建设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网络,必须从全国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找准本地区的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最终形成全国整体竞争优势。

  《建议》把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内容。

提出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要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和技术、人才合作;要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要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在区域发展方面,《建议》还提出了按功能区划分来界定不同地区经济开发程度的新思路。

我国各个地区的资源生态条件不同,经济发展也不一样,这使得不同地区客观上形成了开发潜能的极大区别。

《建议》从这个实际出发,明确提出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

这个思路,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是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科学规划和稳步实践后,将对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3为什么必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基本特征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进入1000美元,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方面,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和参与感明显上升,要求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取向改革深化和某些改革相对滞后,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扩大,部分社会群体就业难度增加,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表现。

这既是我国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我们抓好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稳步加以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选准正确的切入点,《建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矛盾的新特点,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特别是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问题入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是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的有机结合,是理想与前进路径的高度统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的历史阶段,就业、分配、社保和医疗卫生的体制和机制相应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失业增加、分配不公、社保无份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议论较多和意见较大的突出矛盾。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但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和谐与不稳定。

  扩大就业是“十一五”期间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这期间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继续存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将发生结构性的新变化。

针对这些新情况,《建议》强调在产业发展方面,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企业,为广大就业者提供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和扩大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使政府在提供市场信息、扩大就业培训和完善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必须清醒看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现象在某些方面严重存在,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人数都有所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更加注重规范和完善分配秩序,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社会保障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托底”机制。

如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享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就可以安居乐业,正常流动,就可以形成合理的消费和储蓄预期,不必为未来的生活担忧,也不必因一时失去工作岗位而产生过激行为。

《建议》强调,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针对近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实际,考虑到农民变为市民的长期历史任务,《建议》强调要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议》要求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要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除了上述几个重要领域外,《建议》还对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问题作出部署。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加强的重点任务,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建议》提出的各项工作,更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

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总的要求是: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要适应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

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

开发利用好南方草山草坡和丰富的秸秆资源,缓解牧区草场超载压力,推广集约饲养模式,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

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推广健康养殖方式,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大力发展水产业。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率。

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要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

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要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采取多种方法,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多种服务功能,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

要结合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金农工程”,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

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

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扶贫开发方式。

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基本素质,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开辟基本增收门路。

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尽可能实行易地扶贫;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建立救助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

要科学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

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

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

按照城市郊区、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等不同区域特点,突出地域特色。

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中央和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

 

§2-5缩小城乡差距成中国新农村建设硬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其中,到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位列第二。

专家认为,这表明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硬目标。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六中全会同时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与相关文件起草的一位农村问题专家说,中国社会当前“最不和谐的音符”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

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也理所当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窗体顶部

 根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4493元逐渐扩大到2005年的7238元。

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

1。

  这位专家说,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二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太大。

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中国政府自去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并将继续“大有作为”。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

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落实资金46.5亿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了免学杂费政策。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增加2182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日前表示,财政部将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

  六中全会再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并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但这位专家同时指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尚待开发,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他说,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中国还需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以便将土地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把农村的资金更多留在农村,让农民能更多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日前表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

今后农业部将采取稳定粮食的播种面积、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他认为,随着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将逐步提高。

 

§2-6我国确定十一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四大任务

新华网北京2006年10月31日电(记者雷敏)商务部日前发布《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一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