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6195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docx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

  一、公共安全管理概念

  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公共安全管理是对这种秩序状态的维护与保持,对打乱该秩序状态的各类事件的应对,以及对事件后果的消除、对秩序状态的恢复的全过程。

在新西兰被称为“民防”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安全管理被称为“紧急事态管理”。

美国将紧急事态管理的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4个功能区:

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这就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四个阶段理论。

澳大利亚也用四个阶段将紧急事态管理分为预防/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简称为“PPRR”。

从具体内容上讲,与美国的概念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西方国家又把四个阶段简称为“PPRR”或“MPRR”。

虽然称谓与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不同,但内涵相同,只是管理机构的组织和名称有所区别。

  二、中国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天灾人祸频发,大众传媒、电子信息使之仿佛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各地区煤矿安全事件的屡屡发生,2008年以来自然灾害,食品问题频频出现,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并且正视公共安全管理问题。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

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4级:

I级、Ⅱ级、Ш级和Ⅳ级。

  三、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专业化管理,而是沿用“条块”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

  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

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中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

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

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3.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中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4.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

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5.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应急救援能力有限。

目前中国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机理、识别理论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等公共安全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开发,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完善,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

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6.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

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改进对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比如“强总统、大协调”的美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的俄罗斯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

这些国家在应对公共安全时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进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决策和沟通的前提。

不少发达国家纷纷设置了专门领导、协调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对危机处置的各项事情进行统一安排。

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性常设机构。

其次,在地方设立“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模式,即指在不扩大政府现有编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综合性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解决因专门机构设置而带来的机构膨胀和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缺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门管理的职能部门的现实。

  2.建立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

这里的社会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

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几十年经验积累,以及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提出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

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

因此,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灾前防范。

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

注重事前的预防;事后的处理和总结;构建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

在中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职能履行效果评价往往是以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为载体来进行。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从以救助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化到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

包括修改法律、进行法律解释、废止法律或某些条文等。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征用制度、行政隔离制度、行政指导制度,以及将“公平补偿”作为目标的行政补偿制度,包括行政主导型的或积极采用市场机制的各种救济制度等。

  5.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

应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配合行业生产与运行安全建设,开发满足主要行业的综合灾害危机防范所需关键技术,建成若干综合灾害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并形成促进这些典型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体系。

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应从总体上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应出版一些相关的培训教材,建立各种分类的培训机构,对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建设。

  6.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

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机制,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

因此,有必要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

其次是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

  五、结论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仍需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推动公共安全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促使重新评估其行为,改进政府管理缺失的作用。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公共安全问题的现状、管理、预警和对策,在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已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提出了改进区域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管理体制突发公共事件模式

  参考文献:

  [1]夏保成:

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刍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

35~38

  [2]NationalCivilDefencePlan,Introduction,Amendment14,May2002,1:

MinistryofCivilDefenceandEmergencyManagementGlossary,P4

  [3]EmergencyManagementInstitute,IndependentStudyIS230,PrinciplesofEmergencyManagement,2003:

:

22

  [4]张涛:

透过sARs事件看现代政府危机管理[J].宏观管理,2003,:

12~16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