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治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941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巢湖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巢湖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巢湖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巢湖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治理.docx

《巢湖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治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巢湖治理.docx

巢湖治理

安徽省巢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提纲)

前言

巢湖是全国重点污染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

近年来,巢湖富营养化状况有逐渐加剧趋势,现已成为巢湖流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巢湖污染治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注,并多次做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根据无锡“三湖”污染防治会议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对“三湖”污染治理做出的重要指示,责成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巢湖污染治理方案。

巢湖位于我省中部,背靠省会合肥,面临长江及马、巢、芜经济圈,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耕地44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国土总面积和耕地面积的9.7%和10.8%,涵盖合肥、巢湖、六安、安庆四市13个县、市、区的部分或全部。

2006年流域内人口83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1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2.7%和21.4%。

历来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仅是我省沿江工业走廊和“两点一线”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首要区域。

一、巢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流域位置

 2、地形地貌

 3、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巢湖流域污染状况及成因分析

2.巢湖流域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的紧迫性

2.1巢湖水污染成因分析

五十年代初,巢湖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多种使用功能。

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巢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湖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流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水生生物种类贫乏,部分名贵鱼种绝迹,湖面水鸟甚少,湖泊功能部分丧失。

造成巢湖富营养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2.1.1建设湖闸湖泊性质改变

60年代初,为调蓄巢湖水量,在巢湖入长江的唯一通道裕溪河相继建设巢湖、裕溪二闸。

至此,流域内形成的径流量与长江入巢交换量由建闸前二者之间比值为1:

0.45变为1:

0.05,导致巢湖湖体流场的质的变化,由过水性浅水型湖泊改变为人工调控的半封闭水域,降低了长江巢湖之间水体交换,影响了水体中营养盐的输出,巢湖内源营养盐存量不断增加,每年呈上升趋势。

同时,水利设施阻碍了生物区系与长江水域以及其他水域生物区系的自然交换,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各种组分发生变化,生物种群减少并退化,尤其是鱼类种群出现低龄化、小型化,品种日趋减少。

沿岸植物因控制水位提高而减少,加剧了风浪淘蚀作用,破坏了湖泊景观与植被缓冲带,巢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速了湖泊衰老。

2.1.2水土流失营养物质输入输出失衡

巢湖流域森覆盖率仅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

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舒城、庐江两县,平原圩区防护林网标准较低。

林分质量差,低效、残次林占大多数,幼林比重大,郁闭度低,森林防护效益差。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较弱,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1773Km2,占流域面积19%。

由于沿岸缺乏防风防浪林和水保工程防护,属严重崩塌和轻微岸塌的土岸长66Km,年崩塌入湖土方34万m3,约57万吨,损失农田26公顷,造成湖体淤积。

据估算,1963年,巢湖年入沙量81.18万m3,年出沙量29.51万m3,年淤积量51.67万m3;1986年重测湖盆地形图表明,24年来淤积总量达1240万m3,湖盆平均淤积高度为15.4mm。

近年来,丰乐河、杭埠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有所加重,每年因地表侵蚀进入巢湖的泥沙达260多万吨,淤积量达200万吨。

(摘自巢湖长期规划)

2.1.3工业及生活污染严重湖体不堪重负

巢湖流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流域主要城市合肥市工业及城市发展迅速,导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入巢湖。

尽管1999年底流域内工业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实现达标排放,但每年仍有一定量的N、P以及耗氧有机物排入巢湖。

2003年以来,流域经济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发展,工业污染总量仍然居高不下。

流域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染物逐年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滞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巢湖,加上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对造成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总磷总氮的去除作用微弱,导致大量氮磷营养物质进入巢湖。

2.1.4面源污染逐年增加加重富营养化

巢湖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区,耕地复种指数高,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农村生活污染物利用率降低等面源污染加重导致湖泊不堪重负。

据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显示,2004年,流域化肥使用量(折纯量)平均每公顷耕地547.5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的40.4%,最高的达到951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平均每公顷耕地23.3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13.97公斤高出9.45公斤。

且化肥、农药使用量出现继续上升的趋势。

农膜使用量平均每公顷116.5公斤,平均残膜回收率为71.9%,土壤农膜残留量达2642.1吨。

逐年积累的残留农膜,直接破坏了土壤耕作层结构,造成耕地退化和作物减产,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农作物秸秆产量473.7万吨,其中露天堆放和焚烧的占总产量的38.5%;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1257.6万吨,其中无害化处理108.2万吨,仅占粪便总量的8.6%;农村人粪尿产生量504.3万吨,其中还田450.4万吨,占89.3%;生活垃圾产生量156.6万吨,经无害化处理的17.4万吨,占11.1%,大部分未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日晒雨淋,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农委提供)

2.1.5湖区内源N、P及适宜理化条件促进蓝藻生长

据2006年监测分析,巢湖水体中的总磷平均值为0.15mg/l,总氮1.61mg/l,研究结果表明,湖水的氮、磷比恰为藻类生长的最佳范围附近。

巢湖水体年均温为20度左右,夏季水温平均值可达29.5度,气温10度以上的月份在9个月以上,全年生长期日照时数高达1487.6小时。

巢湖的光强、光质、湖水氮磷比均能适宜藻类生长需要。

在巢湖北岸的肥东县和巢湖市交界处一带,广泛分布着含磷变质岩系,其含磷层位在多处构成了中、小型的工业磷矿床,面积约40km2,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影响,从磷矿区发源的水系大部分都汇入巢湖,为蓝藻生长提供含磷营养盐。

巢湖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洪泛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浅水湖泊,风浪搅拌强烈,底质层被泛起,增加了水-土界面的营养盐交换量,巢湖每年湖内沉积氮4778吨,磷215吨,在湖泊生态系统内循环转化,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营养源,导致藻类“疯长”,“水华”频繁发生,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2.1.6湿地萎缩生态退化导致环境自净能力进一步削弱

湖泊周边湿地所形成的生态屏障可以遏制湖泊、富营养的进程。

湿地这一天然的营养盐处理系统可以滞留大量的N、P营养元素,使藻类在水体中不能获取营养而得到遏制,湖泊湿地还有抑制湖浪、加速沉降,固持底泥,减少湖岸崩塌。

清澈水体等不利于藻类生长的作用,同时也是鱼类尤其是浮游动物的栖息地,有助于藻类上一阶梯营养级增大。

由于人为的围湖造田,建设工厂加上巢湖水位常年偏高,导致湖滩、湿地植被显著退化,巢湖周边的湿地系统部分区域功能丧失殆尽,失去了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作用。

2.2巢湖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及教训

1996年,国务院把巢湖水污染防治列为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之一,在国家计委、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十五类”小企业、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流域“禁磷”、巢湖清淤等一系列措施,巢湖水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有所改善。

2.2.1巢湖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1)水质明显改善

环境监测数据表明,“九五”以来,巢湖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有了明显下降,总氮浓度由1998年的4.2mg/l逐年下降到近两年的2.0mg/l以下,总磷浓度由1998年的0.37mg/l下降并基本维持在0.15-0.25mg/l之间。

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基本稳定在中度富营养化,2006年好转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

(2)建成一批重点治污项目

“九五”以来,巢湖流域累计投入治污资金53.7亿元,其中,“九五”期间污染治理项目建成投运110个,完成投资23.45亿元,“十五”期间建成26个,完成投资30.3亿元。

实施了巢湖清淤一期、二期工程,南淝河污水截留工程、杭埠河上游综合整治、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截至2006年底,巢湖流域建成合肥王小郢、望塘、朱砖井、龚响堂、肥东、巢湖市、无为县污水处理厂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达66万吨。

(3)环境监管不断提高和完善

2005年以来,省政府将巢湖流域治污项目建成投运率、投资完成率、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率、重点排污企业达标率、重点断面水质目标达标率、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等7项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实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流域各级政府层层签订了《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任务与措施,明确目标与考核。

同时,流域建成国家级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完成安装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台套,并实现与环保部门联网,动态监管,环境监管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与完善。

 

(4)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削减

“九五”以来,巢湖流域经济和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十五”期间增长迅猛,2000年流域GDP为481.5亿元,2005年增长为1092.9亿元,为2000年227%,2000年流域总人口为779万人,2005年为864万人,是2000年的111%,而2005年流域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仅为2000年的79.4%。

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流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趋势见下图。

 

2.2.2巢湖污染治理经验及教训

巢湖流域水污染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流域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湖区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蓝藻暴发频率依然很高,富营养化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9条环湖支流中有4条严重污染,污染治理速度仍然滞后于经济增长。

主要问题和困难有:

(1)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十五”期间,巢湖流域尽管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排污绩效明显提高,但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排污总量依然居高不下。

(2)流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巢湖周边围湖造田、养殖、旅游、滥砍滥伐、水体污染等等人类活动影响,巢湖湿地生态屏障遭到破坏,加剧了富营养化的发展,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水体自净能力极大降低。

生态系统修复的任务非常艰巨。

(3)饮用水源应急能力有待提高。

巢湖蓝藻防控主要采取水质加密监测、加强污染源监管、制定饮用水安全应急措施等预防措施,但对蓝藻暴发缺乏相应的直接抑控手段和机械设施,依赖巢湖作为唯一饮用水源的巢湖市缺乏安全备用水源,饮用水水源的保障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4)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加重。

流域规模化养殖量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加上农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等多种因素导致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加重。

(5)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增长较快,而且今后几年,还将有电力、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一批资源利用型项目相继建设,巢湖流域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将更大。

与此同时,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愈加突出,环境受到多重压力。

(6)治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因资金缺乏,巢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项目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4个尚未启动,农业生态项目也有2个尚未启动,五年期间,巢湖治污项目仅争取到国债资金约3.3亿元,其他均由地方自筹,治污任务的艰巨性和投入的严重不足矛盾极为突出。

(7)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巢湖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巢湖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具备了污染治理的能力,但监管手段薄弱,企业偷排、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过去十年治污经历让我们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治污经验,同时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一是在水质目标的确定上存在“左倾”思想,没有正确把握流域治理的规律性。

国内外流域治理实践表明,水污染受人口、经济等多重压力,面源污染治理难度相对较大等,因而水质改善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实施污染综合治理,从而恢复湖泊生态系统“造血”功能。

二是治污项目进展不够理想。

“九五”“十五”计划编制过程中,部分项目未经过充分论证、政策性项目资金难以落实等原因,影响了整体巢湖治污项目的建设进程和环境效益。

针对以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综合治理方案,对遏制巢湖富营养化趋势,改善巢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3巢湖水污染现状及需要治理的紧迫性

2.3.1巢湖水质现状

2006年,巢湖湖区整体水质中度污染,为Ⅴ类。

东半湖、西半湖水质也属中度污染。

巢湖湖区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其年均浓度值分别超地表水Ⅲ类标准1.96和0.61倍。

巢湖全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

9条主要环湖河流总体水质属轻度污染,其中杭埠河水质优,为Ⅱ类,柘皋河、裕溪河水质良好,为Ⅲ类,白石天河、兆河水质轻度污染,为Ⅳ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南淝河水质中度污染,为Ⅴ类,十五里河、派河和双桥河水质重度污染,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按综合污染指数评价,9条河流污染从重到轻的顺序依次为:

十五里河、派河、双桥河、南淝河、兆河、白石天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

2.3.2巢湖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工业与城镇生活污染源。

2005年,巢湖流域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201.2万吨/年;COD、NH3-N排放量分别为8047.1和1702.5吨/年;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3992万吨/年;COD、NH3-N和TP排放量分别为53776.9、6813.6和713.1吨/年。

面污染源。

根据《安徽省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对涉及到矿山(固体废弃物)、城市径流、农村径流、农村生活污染源以及养殖的畜禽等面污染源进行统计核算。

2002年,巢湖流域面污染源COD排放量为76061.6吨,氨氮排放量为11464.1吨,按照30%入湖入河量计算,进入河湖水体的面污染源COD量为22818吨,氨氮为3439吨。

污染物排放分类见下表:

COD

氨氮

工业污染源

8047.1

1702.5

城镇生活污染源

53776.9

6813.6

面污染源

22818

3439

2.3.3巢湖污染治理的紧迫性

3.巢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措施

3.1功能分区

为落实科学发展关,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和水体环境功能管理,对巢湖流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及水环境功能区划。

(1)生态功能分区

在全省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根据巢湖流域生态环境特征,将流域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分别是巢和含丘陵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环巢湖东部丘陵与圩畈农业生态功能区、巢湖西部平原圩畈农业与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合肥城市及城郊农业生态功能区、巢湖湖泊生态功能区、龙河口水库上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无低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各功能区概况、功能及保护与发展见下表:

生态功能区

所在区域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敏感性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

I.巢和含丘陵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肥东县中东部、居巢区东北部、含山县大部及和县北部地区

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石灰石等采矿破坏地表景观

水环境胁迫敏感,水环境污染轻度敏感,水土流失轻度敏感,部分地区高度敏感

农业生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采矿生态恢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

II.环巢湖东部丘陵与圩畈农业生态功能区

居巢区南部、无为县北缘和庐江县东北部地区

采矿破坏地表景观

水环境胁迫敏感,水环境污染轻度敏感,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地质灾害敏感

湿地保护、农业生产

保护巢湖沿岸带,采矿区生态恢复,发展生态农业与水产品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

III.巢湖西部平原圩畈农业与面源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

庐江县西北部、舒城县东北部、肥西县南部及金安区东南部地区

地势低洼,易受洪涝,农业面源严重

水环境胁迫敏感,水土流失轻度敏感,部分地质灾害极敏感

农业生产与面源污染控制

稳定农业生产,发展优质粮基地与水产品基地

IV.合肥城市及城郊农业生态功能区

合肥市区及肥西县东北部和肥东县的西南地区

人口密集,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环境压力大

水环境胁迫极敏感,水环境污染敏感

城市发展,人居环境,城郊农业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素质,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V.巢湖湖泊生态功能区

巢湖湖区水面及沿岸带

富营养化严重,淤积,湖盆变浅,非生态控制水位

水环境污染敏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高度敏感

饮用水源提供,渔业,航运,湿地生境

保护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合理调节水位,科学开发水面,恢复周边湿地功能

VI.龙河口水库上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舒城中南部、岳西县东北部、霍山县东北部丘陵区以及金安区南部地区

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旅游活动活跃

地质灾害极敏感,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高度敏感,酸雨轻度敏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措施与工程相结合进行水土流失控制,适度开展生态型旅游,发展观光农业

VII.和无低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

无为县大部、含山县南部及和县大部分地区

沿江地带地势低洼,容易受洪涝灾害威胁;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农业面源污染重

水环境胁迫敏感,部分地区地质灾害轻度敏感,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轻度敏感

农业生产与湿地保护

控制和减轻洪涝灾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保护河流湿地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水环境功能分区

根据安徽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巢湖流域共划定水环境功能区42个,划分湖库功能区12个,总面积687.4平方公里,划分河道功能区30个,总长度1079.3公里。

其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8个,为湖库保护区6个,面积77.4平方公里,河流保护区2个,长度7.2公里。

巢湖湖区被划分为4个功能区,具体见下表:

序号

水系

水体

水域

长度/面积

控制城镇

功能区类型

水质目标

1

巢湖

巢湖

施口湖区

25km2

合肥、肥东

农业用水区

2

巢湖

巢湖

塘西湖区

15km2

合肥市

农业用水区

3

巢湖

巢湖

柘皋河口至散兵一线以东的湖区

25km2

居巢区

饮用水源保护区

4

巢湖

巢湖

柘皋河口至散兵一线以西的湖区

488km2

居巢区

农业用水区

3.2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的方针,实施“沿途控制、过程削减、末端强化、管理配套”综合整治措施,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3.3总体目标与步骤

3.3.1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系统、科学、严格的污染治理,到2010年,巢湖湖体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环湖支流消除劣Ⅴ类水体;到2020年,逐步恢复巢湖流域山青水秀的自然风貌,努力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3.3.2总体任务

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COD控制在5.54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4%;氨氮控制在0.81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5%;合肥、巢湖市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各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沿湖5公里和入湖河口上溯10公里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乡镇及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

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COD控制在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氨氮控制在万吨,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农村生活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农村垃圾全部得到收集处置;乡镇及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

3.3.3治理措施

(1)强化工业企业环境监管

提高工业企业环保标准。

巢湖流域工业企业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或相应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

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未获得排污许可的企业一律不得生产,超证排污的一律停产整顿或关闭。

加强日常环境监管,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流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对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

企业停产整治期间,各级发展改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暂停对其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和转报,金融机构应对其贷款给予限制,有关部门一律取消该企业及其负责人的评先表彰资格。

凡未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部门不予审批、核准和转报,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批准用地手续,电力部门不予供电。

凡市域范围内出现2起以上建设项目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省环保局将暂停审批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环评,直至整改到位。

(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全面禁止新上产业政策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和增加氮磷污染的项目。

2008年底前,对现有石灰法制浆工艺、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1万吨以下酒精生产线、1万吨以下淀粉生产线,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对淘汰企业用地复垦增加的耕地,实行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政策。

对不能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实行新建项目“区域限批”。

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工作。

流域内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各类规划必须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报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

凡未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域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各级环保部门对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的入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不予受理。

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展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建设。

对流域内所有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和审核结果。

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污染物“零排放”的示范企业。

(3)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

切实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流域所有县城所在镇污水处理设施2008年底前建成运行。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第1年运行负荷率要达到60%以上,第3年起要达到75%以上。

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标准。

流域内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要配套建设除磷脱氮设施,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一级A排放标准。

已建的污水处理厂要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除磷脱氮改造任务。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处理和中水回用,加强污泥规范化和无害化处置。

在巢湖流域禁止销售、生产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

城镇污水处理单位要全部改制成独立企业法人,实现“管办”分离。

所有污水处理厂都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保证稳定达标运行,对未按规定运行和超标准排放的污水处理厂,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加倍征收排污费。

(4)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建立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评价体系及标准,引导农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大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