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8945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docx

《局部解剖资料》word版

[键入公司名称]

局部解剖复习资料

09级临床二大

09临床二大各位亲们

2011/11/19

感谢各位参与的亲们

第三章胸部

第二节胸壁、胸膜和胸膜腔

一、浅层结构

1、皮神经:

(1)锁骨上神经,

(2)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

有节段性分布和重又叠性分布两种方式

2、乳房:

(1)位置:

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的浅、深筋膜之间,

(2)结构:

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组织,纤维组织构成,纤维组织主要包绕乳腺,并有纤维隔嵌入乳腺叶之间,将乳腺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

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的深层,称乳房悬1Cooper韧带。

注意:

乳房手术切口的方向,皮肤表面呈橘皮样变,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之一。

(3)淋巴引流

外侧部、中央部——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

上部——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深部——经乳房后隙注入胸肌间的淋巴结,洒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吻合

内下部——膈上淋巴结,并与膈下及肝上面的淋巴管吻合。

二、深层结构

1、锁胸筋膜: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穿经此筋膜入腋腔:

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该筋膜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

2、肋间隙

肋间肌

(1)肋间外肌,斜向前下,

(2)肋间内肌:

斜向前止。

(3)肋间暴内肌:

仅存在于肋间隙的中1/3部,前、后部、均无此肌,肋间血管,神经直接与其内面的胸内筋膜相贴。

当胸膜感染时,可刺激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

肋间血管、神经:

肋间后动脉起自于胸动脉,行于第3~11肋间隙内;肋间后静脉;肋间神经。

如在肋间隙后部进行胸膜穿刺,应没肋骨上缘进针,但不宜紧靠肋骨上缘;在肋间隙前部穿刺应在肋间隙中间进针,因为,肋间后血管和肋间神经分为上、下支,分别沿肋上、下缘行走。

胸膜穿刺的穿行的结构:

从背部穿: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竖直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胸膜壁层

从外侧区穿: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前锯肌、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胸膜壁层

从胸前区穿: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胸膜壁层

5、胸廓内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至第6肋间隙分为腹壁上动脉和肌膈动脉。

6、胸膜:

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7、胸膜腔:

为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延续共同围成左右的密闭察管隙,腔内为负压,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相互移动形成的双层结构称为肺韧带,对肺有固定作用。

8、肋膈隐窝:

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从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后部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道先积聚于此。

胸膜隐窝:

脏、壁胸膜之间的大部分互相贴近、因此胸膜腔是潜在的腔隙。

壁胸膜各部互相转折处,即使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伸入其内,这就是胸膜隐窝。

包括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

肋膈隐窝是胸腔最低点,积血积液存积在此隐窝。

第三节肺

1、肺呈半圆锥形。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借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2、

左肺根

右肺根

上方

主动脉弓(自前→后)

奇V(自后→前)

下方

肺韧带

肺韧带

后方

左迷走N,胸主动脉

右迷走N,奇V

前方

左隔N,

右胸N,心包隔血管,上腔V,右心房,部分心包

2、肺的血管有两个系统:

肺动、静脉为功能性血管,完成器官交换;支气管动、静脉为营养性血管,供给肺氧气和营养物质。

第四节纵隔

(1)四分法以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下纵隔又以心包以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胸骨与心包前壁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心和出入心得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包后壁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2)三分法以气管、气管杈前壁以及心包后壁的冠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1)前面观少儿的上纵隔可见发达的胸腺,成人则为胸腺遗迹,下纵隔可见部分心包。

(2)左侧面观纵隔左侧面中部为左肺根,其前下方为心包形成的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下行;后方为兄主动脉、左迷走神经、左交感干及内脏大神经;上方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在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上缘与脊柱前面围成的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胸段的上部;在胸主动脉、心包和膈围成的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胸段的下部。

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前方下行时,发出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至其后方上行。

(3)右侧面观纵隔右侧面中部有右肺根,前下方:

心包形成的隆凸;前方:

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

食管,奇静脉、右迷走神经和右交感干;上方:

上腔静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气管和食管。

上纵隔

1.3层:

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左喉返神经

2.胸腺:

位于胸骨柄与心脏根部大血管之间,呈带状的左右不对称的二叶,向上可伸入颈根部,向下可达心包,外包以结蒂组织包囊。

3.上腔静脉和左右头臂静脉

位置:

位于升主动脉的右侧,它是由左右头臂静脉在第

上腔静脉一胸肋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约玉第3胸肋关节高度注入右心房

收纳:

头颈、上肢、胸部等部位的静脉血液

毗邻:

右邻膈神经,左邻升主动脉,前邻右肺前缘,后邻右肺根

头臂静脉:

左右头臂静脉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回合而成。

回合处的交角称颈静脉角。

左头臂静脉斜过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的前面与右头臂静脉汇合。

4.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升主动脉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弓口,向右前上方上行,于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主动脉弓。

上主动脉的分支为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自胸骨角平面起始后向左、向后、向下弯曲下行,平T4椎平面移行为降主动脉。

主动脉弓的毗邻:

上方左头臂静脉及主动脉弓三大分支;下方为左右肺动脉、动静脉韧带、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心钱从;前方为胸腺;左前方有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及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心支;右后方为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心深丛。

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

头臂干:

是主动脉弓最大的分支,从弓凸侧缘最右侧发出,其前有头静脉,后有气管,于右胸锁关节处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位于头臂干左侧,行向上经胸廓上口至颈部

左锁骨下动脉:

位于左颈总动脉的左后方,在锁骨内侧端后方上行至颈根部,再呈弓形向左至上肢

动脉韧带:

为一纤维结蒂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不久就关闭。

若1岁以后不关闭,则为动脉导管未闭症。

第4节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心脏

2、心包

1)构成:

心包分为外层的纤维心包和内层的浆膜心包,纤维心包呈圆锥形,在心的右上方与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延续,下方与膈中心腱愈着。

纤维心包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心脏过度夸张和维持心脏正常的位置。

包浆膜心包分为脏、壁两层,壁层与纤维心包愈着,脏层紧贴心肌层表面形成心外膜,并覆盖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外面。

浆膜心包分泌少量浆液,以减少心脏搏动时的摩擦。

心包腔为浆膜心包脏、壁二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转折围成的狭窄而密闭的腔隙。

腔内含少量浆液。

心包腔在某些部位形成隐窝,即心包窦。

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后方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其大小可容纳一指。

心脏阻断血流,可经心包横窦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

两侧上、下肺静脉。

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为心包斜窦。

浆膜心包壁层的前部与下部移行处的腔隙,称心包前下窦,为心包腔的最低点。

2、毗邻:

心包前方隔着肺和胸膜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相邻,但在第4~6肋软骨之间因胸膜前界形成无胸膜的心包三角,使心包直接与左第4~6肋软骨内侧部、第4~5肋间隙及胸骨下部的左半相邻,这个区域称为心包裸区,心包穿刺区,无内脏包膜。

心包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和胸导管。

两侧为纵隔胸膜,并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下行于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

上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上腔静脉。

下面邻下腔静脉,并与膈中心腱紧密愈合,但周围大部分尚可分离。

后纵隔:

是指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胸骨角平面以下、膈以上的部分。

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动脉,半奇动脉,副半奇动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胸交感干以及纵隔后淋巴结等。

(1)食管

食管胸部:

长约18cm,于胸廓上口接食管颈部,经上纵隔进入后纵隔下至膈的食管裂孔处续为食管腹部。

1)分段:

根据食管所在部位可分为颈、胸、腹三部,食管胸部又以气管杈下缘为界分胸上段和胸下端。

2)行程食管行于气管与脊柱之间稍偏左侧,向下经气管杈后方行于胸主动脉的右侧;约在第7胸椎平面中段偏右,下段偏左,呈两个轻度弯曲,即上部侧曲凸向左,下部侧曲凸向右。

3)毗邻食管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右肺动脉、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左心房、食管前丛和气管杈淋巴结等。

在第5胸椎以下,食管与左心房相邻,左心房扩大可压迫食管。

食管后方与脊柱之间的间隙称食管后间隙,其内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主动脉和后肋间后动脉,在第4胸椎以上与左锁骨下动脉,胸导管上段、主动脉弓和左纵隔胸膜相邻;在第5~7胸椎处与胸主动脉相邻,在第8胸椎及其以下与左纵隔胸膜相邻。

因此,在食管胸段左侧,有两处与纵隔胸膜相贴,这两处分别为食管上、下三角,是外科的重要标志。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前面和主动脉弓上缘围成,除食管外,三角内还有胸导管;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胸部的下段。

食管右侧,有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

肺根以下,右侧纵隔胸膜不仅覆盖在食管右侧,而且也深入到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隐窝,故在左胸入路的食管下段手术时,容易破入右胸膜腔。

4)狭窄部位第一个狭窄在咽与食管交界处,在食管的15cm处;第二个狭窄在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在食管的25cm处;第三个狭窄在穿膈的食管裂孔处,在食管的40cm处。

狭窄的范围在1.5~1.7cm。

临床意义:

①异物滞留;②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2)胸主动脉:

位于食管和脊柱之间,沿脊柱左侧下行,于第12胸椎处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而移行为腹主动脉。

胸主动脉的前方自上而下与左肺根、心包后壁、食管和膈毗邻,后方为脊柱,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左侧是左纵隔胸膜,右侧为奇静脉、胸导管和右纵隔胸膜。

分支:

胸主动脉的壁支为9对肋间后动脉、1对肋下动脉和膈上动脉。

脏支包括支气管动脉、食管动脉以及心包支和纵隔支。

(3)胸导管:

起自腹后壁的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向左侧斜行,在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注入左静脉角。

临床意义:

是全身最长最大的淋巴管,长30-40cm,收纳3/4的淋巴液,即下半身和左半身的淋巴液。

 

第四章腹部

一、境界

腹部上界为胸廓下口,即由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第12胸椎围成,下界是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两侧以腋后线为界。

腹腔上界为膈肌,下界为骨盆上口。

二、分区

九分法、六分法、四分法

三、体表标志

剑突、肋弓、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人直立时髂嵴的最高点是髂结节,两侧髂结节连线平对第3、4腰椎之间,是进行腰椎麻醉和穿刺的标志。

髂嵴和髂前上棘是临床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

胆囊压痛部位为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相当于胆囊底的表面投影点。

阑尾压痛和手术入路的标志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

第二节腹前外侧壁

〈一〉浅层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构成。

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为脂肪层,又名为Camper筋膜,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延续;[2]深层为膜性层,又名Scarpa筋膜,在正中线上附着于腹白线,向下附着于股外侧部的阔筋膜,但内侧部并不附着于耻骨结节,而是向下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

(3)浅动脉:

[1]腹壁浅动脉:

供养腹壁皮肤的范围较大且较为恒定,故临床以此作为带帝皮瓣移植修复创伤损伤。

[2]旋髂浅动脉;

(4)浅静脉[1]胸腹壁静脉--------注入腋静脉;[2]腹壁浅静脉--------汇入股静脉

(5)浅淋巴管:

脐以上的腹壁浅淋巴管-----汇入腋淋巴结,脐以下的-----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而脐周淋巴管可随肝圆韧带与肝淋巴管相通。

(6)皮神经:

[1]第7-12神经前支,[2]第1腰神经;

〈二〉深层结构

1、腹前外侧壁肌

(1)腹直肌:

起于耻骨联合和耻骨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

作用:

使脊柱前屈。

腹直肌鞘:

由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组成,分为前后两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的腱膜前分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份及腹横肌腱膜组成。

白线

锥状肌

(2)腹外斜肌:

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内下,后部止于髂脊。

[1]腹外斜肌腱膜下缘附着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腱膜向后卷曲反折增厚成腹股沟韧带。

[2]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部分纤维弯向后下方,转折增厚形成腔隙韧带(或陷窝韧带)。

[3]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附着于耻骨疏的部分,称为耻骨疏韧带(或Cooper韧带);

(3)腹内斜肌:

起自腹股沟韧带的纤维行向下方,越过精索的前面延为腱膜,与腹横肌腱膜相融合,形成腹股沟镰,止于耻骨结节附近。

(4)腹横肌;

2、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

(1)血管:

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肌隔动脉。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

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所围成的三角区域,。

腹股沟直疝即由此三角突出,而腹股沟斜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因此,腹壁下动脉可作为手术时进一步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标志。

(2,)淋巴引流;

(3)神经:

髂腹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

3、腹横筋膜;

4、腹膜外筋膜;

5、壁腹膜:

是腹前外侧壁最内层,腹膜壁层形成5条纵行的皱襞,即①脐正中壁,②左脐内侧壁,③右脐内侧壁,④左脐外侧壁,⑤右脐外侧壁;其中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壁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侧窝和腹股沟外侧窝,易形成腹股沟直疝和斜疝。

〈三〉腹股沟区

境界:

内侧界:

腹直肌外缘,上界:

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连线,下界:

腹股沟韧带的三角区域。

(1)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厘米。

①四壁: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后壁:

腹横筋膜,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

腹股沟韧带;

②两口:

内口:

腹股沟深环,外口:

腹股沟浅环

(2)接近腹股沟管深环处,壁腹膜由于睾丸向前下推移形成腹膜鞘突。

(3)直疝是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由腹股沟三角彭出,因其不经过深环,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无明显的疝囊颈。

(4)斜疝是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经深环和腹股沟管,穿出浅环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包被在精索的三层被膜之内,疝囊颈明显,斜疝在临床最多见。

第三节腹膜和腹膜腔

一、概述

腹膜腔:

壁腹膜与脏腹膜彼此延续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规则。

男性腹膜腔是完全封闭的,女性腹膜腔藉输卵管腹腔口经由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腔内有少量浆液,有减少摩擦的作用。

腹膜内位器官胃、空场、回肠、盲肠、阑尾、脾、卵巢、输卵管、十二指肠上部、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段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膀胱、子宫、升结肠、降结肠、直肠中段

腹膜外位器官胰、肾、肾上腺、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和下部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1、网膜

大网膜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为胃结肠韧带。

小网膜肝与胃小弯的部分为肝胃韧带,肝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为肝十二指肠韧带。

2、系膜

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侧起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

3、韧带

胃脾韧带内含胃短血管。

脾肾韧带内含胰尾及出入脾门的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丛。

4、皱襞

5、隐窝和陷凹

盲肠后隐窝;盲肠后位阑尾常位于该隐窝内。

肝肾隐窝:

仰卧时为腹腔最低点,上腹部的脓液及渗出液多聚集于该隐窝

直肠膀胱陷凹:

位于男性的直肠与评估之间。

而在女性因其子宫位于期间,故形成膀胱与子宫之间的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与子宫之间的直肠子宫陷凹,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与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为腹膜腔的最低点部位,积液常在此。

结肠上区

1.胃的毗邻血管供应及其来源。

毗邻:

胃前壁的右侧部与肝左叶相邻;左侧部上份与膈相邻,下份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构成胃床。

血管:

胃左动脉(来源于腹腔干)、胃右动脉(来源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源胃十二指肠动脉),其中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均来自脾动脉。

2.Treitz韧带:

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连于右膈脚,该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称为Treitz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是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3.肝门:

肝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沟,位于中部的横沟为肝门。

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淋巴管及神经进出肝的门户。

4.肝蒂结构的位置关系。

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在肝门处,一般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在后。

此外,肝左、右管的汇合点最高,紧贴横沟;肝门静脉的分叉稍低,距横沟稍远;而肝固有动脉的分叉点最低一般相当于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的水平。

5.Calot三角及胆总管分段。

Calot三角:

胆囊三角,是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共同围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三角是胆囊切除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根据胆总管的行程,可将胆总管分为4段:

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

第5节结肠下区

1.空肠与回肠的位置、形态区别。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上区2/5

右下区3/5

管径

管壁

颜色

淡红

暗红

血管

丰富

不丰富

皱襞

多而高

疏而低

淋巴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

2.回盲瓣:

盲肠内后壁上有回肠的开口,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个半月形皱襞,称为回盲瓣。

作用:

节制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防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入小肠。

3.阑尾:

为一细小的盲管,长约5~7cm,直径约0.5~0.6cm.阑尾根部恒定于盲肠后内侧,该处是三条结肠带的集中点,是外科手术寻找阑尾的重要标志。

4.McBurney点:

阑尾的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

也可用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界处(Lanz点)作为阑尾根部的投影点,阑尾炎时投影点常有明显压痛。

5.结肠缘动脉:

也叫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在内缘互相吻合形成的动脉弓。

6.结肠下区的血管。

①肠系膜上动脉:

起自腹腔干稍下方,在胰头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

其分支:

1)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2)回结肠动脉和阑尾动脉3)右结肠动脉4)中结肠动脉

②肠系膜下动脉:

平第3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腹后壁腹膜后面向左下方行走,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其分支:

1)左结肠动脉2)乙状结肠动脉3)直肠上动脉

7.肝门静脉的组成和属支。

肝门静脉主要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

属支:

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毗邻:

右前:

胆总管;左前为肝固有动脉;后方隔网膜孔和下腔静脉

侧支循环途径:

P132

.第六节腹膜后隙

1、腹膜后隙:

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膜内之间,上界为膈,下界为骶骨和骨盆上口。

内容物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淋巴结及神经。

肾角或脊肋角:

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的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

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2、肾门renalhilum:

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处称肾门,为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3、肾窦renalsinus:

由肾门深入肾实质内所围成的腔隙称为肾窦,内有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和脂肪等。

4、肾蒂renalpedicle:

出入肾门的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为肾蒂。

5、肾的被膜有三层,有内而外依次为:

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6、肾筋膜(Gerota筋膜):

由腹膜外组织移行而来,质较坚韧,分前、后两层,前层为肾前筋膜,后层为肾后筋膜。

两层筋膜从前、后方包绕肾和肾上腺。

二、

(1)输尿管腹部的狭窄:

第一处位于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直径约0.2cm;第二处位于跨越髂血管处,直径约0.3cn,中间部较粗,直径约0.6cm。

尿道的3个狭窄:

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3个膨大:

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和尿道舟状窝;两个弯曲:

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

(2)肾上腺的位置、形态、毗邻和血管:

位置:

位于腹膜后隙,两肾的上端,约平对第11胸椎高度。

形态:

左侧为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长约5cm,宽约3cm,厚约1cm,重5~7g。

毗邻:

左肾上腺的前面上部有网膜囊和胃,下部有胰尾和脾动、静脉,后与膈相贴,其内侧缘与左腹腔神经节、左膈下动脉及胃左动脉相邻。

右肾上腺的前面为肝右叶,后面为膈,其内侧缘与下腔静脉、右腹腔神经节及右膈动脉相邻。

血管:

动脉:

a、由膈下动脉发出的肾上腺上动脉;b、起自腹主动脉的肾上腺中动脉;c、起自肾动脉的肾上腺下动脉。

(3)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成对的脏支: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卵巢)动脉

壁支:

膈下动脉、腰动脉、骶正中动

第五章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盆部

膀胱

位置;耻骨联合的后方,空虚时候位于骨盆腔内,充盈时候则上达耻骨联合上缘以上。

膀胱下外侧面:

前部与耻骨联合、耻骨支接触

膀胱底上部:

借腹膜反折形成的直肠膀胱陷凹与直肠隔开

形态和毗邻膀胱底下部:

连同输精管壶腹、精囊和前列腺一起与直肠之间有直肠膀胱哥

女性膀胱底后面:

有子宫颈及阴道前臂,其间隔以膀胱阴道隔

膀胱上面:

男性与小肠相邻;女性则与子宫为邻

膀胱动脉:

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

膀胱前部的淋巴管注入髂外淋巴结

淋巴管和淋巴结

膀胱三角和膀胱候补的淋巴管大部注入髂外淋巴结

子宫

子宫底;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部分

子宫颈:

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阴道上部

分部子宫体:

子宫底与子宫颈之间的部分

子宫峡:

子宫颈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的狭窄部

毗邻:

与膀胱与直肠之间

子宫前面隔膀胱子宫哦陷凹与膀胱上面为邻

子宫颈和阴道上部的前面则借疏松结蒂组织与膀胱底相邻

子宫后面为直肠子宫陷凹,子宫颈和阴道穹后部隔此凹陷与直肠相邻

子宫两侧为输卵管、子宫阔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

淋巴管和淋巴结

子宫底和子宫体上部的淋巴管:

注入肾血管的腰淋巴结

子宫角附近的淋巴管:

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子宫体下部和子宫颈的淋巴结:

一部分注入髂内淋巴结,一部分注入髂外淋巴结

子宫的韧带:

子宫阔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圆韧带、骶子宫韧带、耻骨子宫韧带

卵巢

位置:

盆部侧壁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夹角的卵巢窝内,呈偏卵圆形。

上端有卵巢悬韧带,下端有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