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698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docx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一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

  1252476

  ×7×2×8

  74104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

“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

”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

“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

”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

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

“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

“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

”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臵,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

“这样就治好了。

”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

“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

”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

“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

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

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

“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

”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

“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

”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

我高兴地说道:

“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

谢谢郭医生。

”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

“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

  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

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

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

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

”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臵“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

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

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

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二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一、导入课题

  师:

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小黑板。

  向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男身高:

1.65米体重:

58.5千克

  兴趣爱好:

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1.5小时)

  师:

看清楚了吗?

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

都有小数点

  生2:

都是小数

  师:

是的,像1.65、58.5、1.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

超市里

  生2:

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

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

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

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

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

  师:

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

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

通过测量向老师的身高是1.65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

1.35米

  生2:

1.41米

  师:

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注意单位是米。

  生:

165厘米

  师:

注意单位是米

  师:

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

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

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

(接着板书课题:

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等,这些数都是小数。

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后布置作业到生活中找5-10种小数并记下来。

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

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篇三

  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

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

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

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

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

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

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

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

你们真了不起!

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

  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你能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落实学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

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

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

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

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

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

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

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

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

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

(1)

  9-1÷4=2

(2)

  9÷4=2+1(3)

  9÷4=2……1(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

  师:

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

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

  师:

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

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

  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

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

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

现在我觉得不对了。

  师:

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

把+号改成多。

  师:

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

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

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

(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

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

第4种。

  师:

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

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

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

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

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

(1)和

(2)两个式子吗?

,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

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

第4个。

  师: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

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生1:

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

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生3:

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

  生4:

叫“多余数”。

  众生:

叫“余数”最好。

  生5:

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

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

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

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