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后感怎么写.docx
《初中读后感怎么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读后感怎么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共有19184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第一篇:
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怎么写?
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著名的童话故事,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新年的夜晚,一位小女孩光头赤脚地在街头卖火柴,她又冷又饿,痛苦地忍受着,她几次点燃火柴,眼前出现一个又一个幻像,最后带美好的幻想,脸带微笑,冻死在墙角的故事。
读着这篇故事时,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就像断线的风筝不停地往下流。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人们合家团圆的那个新年的夜晚,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而不敢回家,最后被冻死在那又冷又硬的墙角。
想想那时,看看现在,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带来如今幸福安逸的生活。
生活在党的阳光下的我,从小就在爸爸妈妈呵护下长大,好似一朵朵温室的小花,灿烂夺目,却经不起一丁点风吹雨大。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每天吃饱穿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甚至有时常常会因为饭菜不合口、衣服不好看而与家长耍脾气,比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觉得自己太不懂事。
我想今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听爸爸、妈妈的话,不挑食、不偏食,不任性,学习之余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争取做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绿野仙踪》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一起读了《绿野仙踪》这本书,故事主要讲了讲了一个小姑娘多萝茜被一阵风吹到了一个陌生又神奇的地方。
可是她非常坚强,非常勇敢,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回家。
她在女巫的指引下,去奥芝国寻找帮助。
在路上,她结识了三个朋友。
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铁皮人,胆小的狮子。
他们结伴同行,一路上,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战胜险恶,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屈不挠地同恶魔斗争。
最后,多萝茜终于回到了家中,而朋友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去克服就一定战胜它。
同时,我也体会到友谊可以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朋友是很珍贵的。
我们同学就是朋友,我们也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友谊的花朵永远盛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第二篇:
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怎么写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便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
二、常见错误:
1、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2、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3、就事论事、泛泛而谈。
文章过于肤浅,感不能深入。
4、不能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
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
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
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
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
“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
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
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
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
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
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
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
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
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
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
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1
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四、示例
阅读下面文字,以“?
回声?
的启示”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回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
“喂!
喂!
”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
喂!
”他又叫:
“你是谁?
”回声答道:
“你是谁?
”他又
尖声大叫:
“你是蠢材!
”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
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
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
“孩子呀,那是
你做得不对。
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
是这样的啊!
”
回声的启示
上海考生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锐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和气气,便得到柔和温婉的回
声。
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
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
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情”;如果付出“猜妒”,便只能品尝“孤
独”。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
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寂寞无伴的悲哀。
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
当然不能以心换心了。
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
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不到“真”的回声。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
伟大文学家鲁迅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别
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
即便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
当我们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
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坚毅的奋斗的呐喊。
有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
事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是对他们青壮年时沉溺享乐,不
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回声是公正的。
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
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
捧出“拼搏”,便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
毅”的回声。
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失
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五、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
的话,准确定位感点: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
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也体现了
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开卷论题是不可能信手拈来
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节复述材料,是述读,用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回声》的内容,并紧扣材料,
用“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为下文感点的提出蓄
势、铺垫。
第二节,紧承述读,顺理成章地亮出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
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
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四节是发感,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从“面对他人”和“面对人生”两
个角度,选取典型人物王熙凤、鲁迅的典型事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证
充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五、六节概括强化中心,发出号召: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
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文章六节,按照“述感——感点——发感——结感”的写作流程,完密地构建了读后感的
结构,本文在结构上堪称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
六、写好读后感的秘诀: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
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
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
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
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
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感动,为什么这样感
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
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
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
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
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
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
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
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
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
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
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
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
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七、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
点。
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
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
“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
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
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
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
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
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
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
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八、范文
做灵魂的救赎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哪怕是在黑暗的底层社会中生活,也要把纯真保持到最后,这便是霍尔顿。
在常人看来,一个被学校因“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而开除的十六岁少年,简直就是一个混混。
旅店,公园,学校,一个又一个场所,几乎都有他带着鸭舌帽、穿着风雨衣游荡的身影。
他会说谎,在酒吧,为了喝到酒而谎报了年龄。
在火车上,捏造了假名假姓,只为了和女人搭讪。
城市的浮华,在霍尔顿所遇的伪君子,同学,旅店管理员,夜店的观光者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几乎所有的人都活在这浮华、虚伪的世界里,迷失沉沦。
我承认,霍尔顿从潘西回纽约的这几天确实也曾迷失了方向。
但他并没有沉沦,依然真诚善待他人,心地乐观。
哪怕被人欺辱,也没有放弃生存,放弃内心曾有过的纯真。
他坚韧地过每一天,在极其寒冷的夜晚,为了不让母亲知道自己再度被学校开除而担心,他不敢回家,睡在了公园的木椅上。
哪怕自己察觉已患了大病,也没有哭泣。
他是个有着不良习惯的少年,喝酒,抽烟,他都做过。
可是,他做了别人原本能做却不愿去做的事——大方的说出自己内心的话。
这一份内心的纯洁并不因为他的不良习惯而消失,相反,这一份心境是霍尔顿自我心灵救赎的根本原因。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澄澈的心灵是如何在恶劣的境界中,呈现着人性的真、人性的善。
我不相信,那么多人在黑暗的社会中还会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
但是霍尔顿坚持下来了,他愿意去帮助别人,愿意给修女们自己已所剩不多的钱。
他不需要别人对他鞠躬弯腰,道谢,他只要她们过得好。
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纯真。
霍尔顿,几乎是一个与虚伪绝缘的人,虽然照样会受伤,但内心依然敞亮。
年轻的霍尔顿最苦闷的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坦诚相待?
他多想去实现他的理想,虽然会被爸爸谴责,也想去实现。
文中的亮笔,为我们呈现着他的灵魂自我救赎的精神: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心灵纯净的理想不分尊卑,如果真能在金黄的麦田里,卸下一切负担,人与人之间有着那份信任和坦诚,轻松自在,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体验啊!
这是他的守望,他有自己想保护的人。
这个像墙头草一般活着的人,哪怕社会剥夺了他的一切,霍尔顿也会让心中的种子萌发。
或许,我们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总会有一层麦浪向你扑来,我们都生存在这浮华、虚伪的世界里,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理想的航灯一直照向远方的路,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精神起航,应该凭着这份纯真,做着不懈地努力。
在这旅途中,总会遇到花逝的伤感,但也一定会迎来百花绽放。
我们应该虔诚的过每一天,与他一同守望。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也不管自己曾经历何等不幸,也应该用善良去面对。
贝多芬有着一块灿烂的音乐麦田,一生坎坷也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和渴望,没有人理解他,他几乎在孤寂中度过。
这些都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年
代里,依旧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
这就是永恒的自我救赎!
如果真的能使心灵的宁静和理想相互交织,哪怕看着那张没有生命的地图,也能想象着:
这个世界多美,一切都那么安好!
霍尔顿,谢谢你!
请放慢你的脚步
——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有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是纳兰容若的一次感悟,平平凡凡的十四个黑字,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同样被感动得稀哩糊涂的是我们的作者——安意如。
一本书,没有华丽的精心装饰,只有大片的红,如泼墨般在封面上渲染,甚至在书背上,装订线显眼地裸露。
就这样的一本书,从里到外,丝丝缕缕的古色古香的包装就那样溢了出来,回旋我一种感动。
一首首的诗为引子,从唐诗到小令再到宋词,引出了一段段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的历史,引出一份份花前月下,两小无猜的爱情,引出了一位位自由潇洒、豪情万丈的文人。
你看,那魏晋的风骨,宛如木檀,哪怕凋零都是一场惊鸿的风景,在狼烟升起的时候,鲜血谱写的辉煌呈血色的旖旎。
你看,自由不羁的李白也会写下“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的童趣与天真无瑕。
你看,已嫁为他人妇的唐婉如弱柳扶风,重游故地的她竟在意料之外遇见了她的表哥,她的心中人。
以妾红酥手,赠君黄滕酒,可惜的是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早已经走不回当年。
你看,花架下静立的秦少游,背着双手,风卷起他的衣摆轻轻舞动,微仰的头上金色的阳光在跳动,应是在想念他心中的她吧!
静静地,弥漫着如兰的忧伤。
也许直到他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出世直到他成为大名鼎鼎的“山抹微云君”,他的忧伤也不会消散。
风吹动泛黄的书页,沙沙的书页与沙沙的树叶相互掩映,随着书页的翻动,诗的行程就那么缓缓地展开。
那千年前的美,无怨无悔。
抬头望,天空是久违的澄澈蔚蓝,尽管被高高耸起的灰黑教学楼挤得只剩窄窄一线,却依旧亲切。
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停下手中的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收拾一个简单的行囊便出发了,从百花争艳,芳草连天的山脚起程,登上高山之巅,陷身云峰的缭绕与缠绵,呼吸湿润且饱含花香的空气。
多久没有好好放松,停下脚步,回首那曾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忘记了停歇,忘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连目标都忘记,只记得前进,前进,走路太慢,那便跑起来吧,沉重的书包压得呼吸都是问题。
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所有的人忙于追赶,企图追上时间的脚步,甚至超过,可生活是没有终点的,有一个人的死亡那就有一个人的诞生,如此没有终结的循环,如果仅仅是为了追赶我们不可能追上的时间,那不是要白白浪费了千辛万苦为我们而创造的美?
所以是时候了,是时候放慢我们的脚步,放慢我们的心情。
寻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午后,一朵凋谢的花,找一个旁人找不到的所在,翻开一卷积满了尘灰的书,细细回味,看一看前人走过的路,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在众人前面,千百年恒永不变。
合上书,闭上双眼,让窗外的雨声纯粹地由耳入心,你会发现雨声背后的精致,每一滴水珠从高处下落,绽放的声音是不同的,每一片新叶的轻微颤动是不同的?
?
一切的一切,只需要我们放慢步子,就可以发现,自然为疲惫的人们满心准备的礼物。
当很久的以后,当我们终于跑不动的时候,回首,希望可以看见的不仅仅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不必担心小小的松驰会让你落后他人,因为当其他人还在为了原地奔跑而筋疲力尽的时候,你却以全新的姿态,精神饱满地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当你重新起航时,迎接你的是一条更宽、更长、更平坦的通天大道。
但是要记得,自然的美丽是妖娆的,我们只需站在其中静静欣赏便够了,只要不让自然的等待落空就足够了,一旦疲惫尽去,要记得,收拾好心态,重新回到前进的跑道上!
停下脚步吧!
小小的放松,给自己一个整顿出发的时间,想一想那些曾经的你,曾经的我,已经过去的,和即将成为过去的现在。
让自己回首时可以看见漫天的烟火。
停下,回首。
抓住,把握。
请放慢你的脚步,回首,背后灯火阑珊。
《骆驼祥子》读后感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
祥子有一个理想:
拥有自己的洋车。
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
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
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
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
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
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
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
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
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
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