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16300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docx

《心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含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选择使用的统计方法,以及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有两大类: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2.心理学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边缘或中间科学。

3.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人格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

5.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流派。

6.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个案法、测验法和调查法等。

7.当代心理学学科分支很多,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人物和意义。

只要有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

8.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也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知识体系。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知识,以及加工、存储并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外部刺激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机制及其与心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

2.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结构主要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个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

神经元兴奋的方式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而表现出的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它是神经组织的特性,是在同一神经细胞内的传导。

当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会从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即为神经冲动。

4.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就会迅速发生变化,使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膜内,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种在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发生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变化,代表了神经元的兴奋。

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定律。

5.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来实现的。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有三种形式:

轴突与细胞体、轴突与轴突、轴突与树突。

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通过电传导和生物化学传导完成的。

6.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随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非随意)。

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要是对输入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低级中枢,负责控制反射动作和活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脑。

7.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控制与调节中心。

大脑皮层是脑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最重要部分。

在解剖上把大脑两半球表面的沟或裂分为外侧裂、中央沟和顶枕裂,并将其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大脑皮层主要机能区域有机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味觉区、运动区、言语区和联合区。

8.大脑两半球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明显差异。

结构上,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从功能上也存在差异。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有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节奏和艺术等。

大脑两半球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对称而造成大脑左、右半球在某方面成为优势半球,称为大脑两半球单侧化。

 

第三章 学习和条件反射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学习、反射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相关学习基本理论,了解条件反射和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学习、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内容、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构,也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映。

3.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4.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是由无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反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是个体生存与发育的先天基础。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5.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其实质是刺激与刺激之间的联结,即“S-S学习”,也是环境事件与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结。

6.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用言语、文字等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以便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信号系统相互联系,协同活动。

7.操作条件反射也叫工具性条件反射,是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其基本原理是个体学会把反应与活动结果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以及被强化了的行为再次发生。

8.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学习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认知理论有顿悟学习和目的行为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涉及观察学习的观点。

 

第四章 意识和意识状态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意识和注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意识状态、意识水平和注意的基本特征和注意品质。

能够运用意识状态和注意的基本理论,解释、分析和解决有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意识和注意的基本含义、反映过程、睡眠与觉醒的过程、注意的含义、注意特性和注意的品质、注意的信息加工理论,以及注意的研究、应用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2.睡眠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轻度睡眠阶段(以α波为主);睡眠加深阶段(出现纺锤波);开始进入深度睡眠阶段(主要是θ波);深度睡眠阶段(完全呈δ波)。

睡眠过程呈现两种做梦状态:

快速眼动睡眠状态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

3.注意的基本特征是:

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两个特征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性

4.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

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所处的状态。

5.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形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

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地组织活动和人格特征。

6.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注意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也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7.注意品质有:

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

注意广度是个体在一瞬间内意识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转移是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去的过程。

注意的分配是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8.注意的认知理论有: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注意的衰减器模型、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以及注意的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模型。

 

第五章 感觉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感觉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理论,了解感觉含义、感觉现象和感觉理论。

能够运用感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感觉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感觉的基本含义、感觉过程、感觉测量、感觉现象等基本内容,以及感觉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原材料。

2.感觉现象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视觉后象、感觉补偿作用等。

3.绝对感觉阈限是人的感觉器官接受某种刺激时,刚刚能够引起其反应或刚刚能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即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是人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4.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5.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视觉范围内,视觉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在暗光下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从暗处进入亮处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6.视觉后像是刺激停止对人体的作用后在人脑中保留的印象。

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色觉的后像一般是负后像。

7.听觉是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其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波形。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

响度(音响)、音高(音调)和音色(音质)。

 

第六章 知觉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知觉、知觉组织原则、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以及知觉品质、错觉和相关知觉理论,了解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知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知觉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定义、知觉的分类、知觉组织原则、知觉的基本特征和时间知觉特征、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的基本过程和特点,以及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对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解释过程和知觉研究和知觉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将感觉信息整合为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2.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接近或相邻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和同域原则。

3.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同时还受到言语指导的影响。

4.知觉选择性是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选择性主要受客观刺激物特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5.知觉整体性是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它不是对感觉信息的简单相加,而是把各种属性有机结合组成整体并体现新的意义的过程。

6.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影响的过程。

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7.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环境中时空信息的加工处理。

时间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映。

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8.深度知觉的线索包括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知觉线索。

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遮挡、纹理梯度、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相对大小、相对位置以及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9.方位知觉是人对自身或某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它主要是由视觉、听觉、动觉、触摸觉和平衡觉来实现的。

视觉的方向定位由视觉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来判断上、下、左、右、前、后。

听觉的方向定位的重要线索有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10.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包含觉察、辨别和确认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并分为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它们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信息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第七章 记忆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记忆、识记、再认、保持、回忆、遗忘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以及记忆种类、记忆过程、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了解记忆的生理机制和记忆产生过程。

能够运用记忆和有关遗忘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记忆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记忆的定义、记忆过程、记忆系统、记忆现象和其他记忆的基本含义、记忆的基本理论和记忆的生理机制内容、记忆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记忆研究和记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

过去经验以形象或语词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再加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2.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它们分别对应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3.根据不同的标准,记忆可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把记忆分为內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根据记忆的具体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4.识记是人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其意义是否为识记者所理解,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5.保持是人对事物识记后形成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以识记为前提,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回忆和再认的基本条件。

6.再认是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别出来的过程,它既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后的结果,也是测量识记和保持成绩的指标之一。

7.回忆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原来识记过的材料不在当前情境中出现时,仍能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相应的信息的过程。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过程后的结果,也是测量识记和保持成绩的指标之一。

8.感觉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记忆系统对外界输入信息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主要有映象记忆和回声记忆,其基本特征是它以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和由感受器解剖生理特点决定的感觉记忆容量。

9.短时记忆是人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基本特征是记忆容量有限(7±2个组块),通过言语复述识记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并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以实现长期存储的心理存储。

10.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的方法,是把一定数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内部言语。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

11.工作记忆又称活动记忆、操作记忆、是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时连续流动的记忆,它是由若干个短时记忆,按时间顺序组合而成的一个连续加工系统。

工作记忆具有加工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

12.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加工而在人脑中可长久保持并有巨大容量的记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都是短时记忆中得到精致性复述的信息,组成有组织的知识经验系统。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包括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13.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发生错误。

遗忘表明了记忆的内容和数量最明显的动态变化。

遗忘规律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它不仅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意义、序列位置、学习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表象、表象特征、想象、想象种类的基本概念和表象理论、想象的基本规律,了解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能够运用表象的基本原理和想象的心理品质,分析和解决有关表象和想象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定义、表象的分类、想象的种类、表象的表征过程、想象的基本特征,以及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和想象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学习重点】

1.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人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的过程。

2.表象是感知决痕迹经信息加工后再作用的产物,它既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表征形式,也是知识表征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存储,也可以被加工和编码。

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

3.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表象分为不同种类。

根据表象形成时占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把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创造性分,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表象是信息编码和表征的主要形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

主要的表象理论有基本表象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通过心理旋转来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过程。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在人脑中同时存在着两种信息编码和存储系统。

5.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其功能有预见、补充和代替。

6.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

7.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应该做到四个方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心理和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第九章 思维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和基本理论,了解思维的含义、思维种类、思维形式、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能够运用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思维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思维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含义、思维过程、思维的种类、概念的含义、推理过程、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基本内容,以及思维的主要研究领域和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1.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与感觉和知觉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2.思维过程是人脑中心智的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操作,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体系化与具体化等多种思维活动。

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4.概念形成是指个体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从许多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和获得客观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

概念形成经历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以及检验假设四个过程。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

直接检验(实验和实践活动)、间接检验,即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利用思维活动对假设进行论证。

6.问题解决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时运用的策略总称。

有两类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其中启发式策略包括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策略、选择型搜索、爬山法和类比迁移策略。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知识表征的方式、刺激模式、功能固着、问题解决定势、原型启发、动机和情绪状态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认知活动。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有新颖性、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有机结合、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灵感状态。

创造思维过程包括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第十章 言语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

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

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

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

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

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

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

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

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

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

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情绪的理论、情绪的生理机制、表情的含义和情绪智力的理论。

能够运用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生活中的情绪和情感问题。

【学习内容】

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含义、情绪种类、情绪过程、情绪研究的主要内容、表情的含义和情绪产生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及情绪智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